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9 00:55:52 秀凤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己之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精选7篇)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三部阅读鉴赏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导入新课: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2.作者简介: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他的诗集《草叶集》,以“草叶”命名,其用意就在“民主”二字。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之称。主要著作有《给一个遇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二、读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封上书本仔细听,谈听后的第一感觉。

  听后的感觉:有点晦涩难懂;歌颂自然万物;抒发自我内心的感受;“我”无拘无束无所不能;“我”能量巨大;“我”要开创新天地、建设大陆;“我”坚强自信乐观;“我”追求自由民主;自由放歌……

  2.解读文题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惠特曼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52节,这里节选的是第31节;全诗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赞颂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节选部分的主旨也与全诗主旨相关。

  3.写作背景: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经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直至1855年《草叶集》的第一版问世以来,诗人终于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叶集》中,作者的政治理念鲜明,那就是不满当时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隶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意识,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变革。《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诗歌表明主旨的主要诗句:“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我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我快速的跟随者,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等。

  5.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全诗的主旨:《自己之歌(节选)》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6.在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再次指名朗诵。

  7.齐读诗歌。

  三、赏

  1.鉴赏三部曲

  (1)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在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①为什么选择“星星”“草叶”的意象?

  “星星”璀璨夺目,“草叶”普通普通平凡,但在“我”看来,“草叶”所需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表明作者赋予了最普通的小草以崇高的地位和尊严。

  ②为什么选择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关节、母牛、小鼠等意象?

  通过对比,说明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③从这首诗的第一节来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

  作者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蕴涵着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④这一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2)引送式鉴赏:按照上边鉴赏的方法小组合作鉴赏第二节。

  主要要点:

  “我”和片麻石、煤、藓苔等平凡事物“混合在一起”,说明“我”是平凡的;“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说明“我”是追求自由的。

  “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但“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任何的东西召来”,体现了作者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精神。

  中心意思:“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3)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第三节。

  主要要点:

  “……是突徒然的”,这节诗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让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作者大声歌唱,尽情狂欢,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于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生活的真理。

  作者选取了火成岩、爬虫、打的怪物、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意象,这些意象包括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是世间万物的代表。作者选取这些意象是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不能阻挡“我”。

  中心意思:“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结合第二节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自我”形象时,将自己赋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可以“快速地跟随着”“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种,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的乐观精神。

  2.总结:《自己之歌(节选)》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选取的意象有什么作用?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

  意象选取特点: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气魄。

  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四、议

  1.《自己之歌(节选)》中第一人称“我”是作者本人吗?

  观点一:是作者本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而《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因此,诗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观点二:不是作者本人。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是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

  观点三: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不完全是他本人。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诗中那个“我”,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的发展,逐步与集体、国家、全人类乃至永恒世界相结合,最后形成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宇宙一统的狂想曲,作为民主的最高榜样,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所有这些特质都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民主,为每个抱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

  2.《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美国作家之一,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自己之歌》过于强调自我。诗歌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自信,他一方面决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的对待,诗人的自信洋溢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在诗中,歌唱一个人的自我,强调自己的无所不能,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极端表现,注定从一开始就不会被人们接受。

  观点二:《自己之歌》打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这时美国的文学主要跟随欧洲的文学潮流,惠特曼是美国这个时代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表现出积极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他在借鉴欧洲传统史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在开始时遭到大家的批判,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五、拓

  阅读《自己之歌》第一节,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邀了我的灵魂同我一道闲游,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个原子,都是由这泥土,这空气构成,我在这里生长,我的父母在这里生长,他们的父母也同样在这里生长,我现在是三十七岁了,身体相当健康,希望继续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

  教条和学派且暂时搁开,退后一步,满足于现在它们所已给我的一切,但绝不能把它们全遗忘,不论是善是恶,我将随意之所及,毫无顾忌,以一种原始的活力述说自然。

  赏析要点:《自己之歌》是《草叶集》初版的开卷之作。在此诗中揭示了“草叶”的意义: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通的草,有广大的生活天地和强劲的生命力量,它“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样地生长”。惠特曼认为草是他的形象,他的“意向的旗帜,由代表希望的碧绿物质所织成”,他要用“如同草一样朴实”的语言讴歌祖国和人民。在诗人心目中,不朽的草象征不朽的人民,正在发展中的美国、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这首诗内涵深广,气象恢宏。表面上好似诗人仅在凸显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放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因而诗中的“自己”被赋予了两重性,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性的群体的“我”,"自己”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自己”,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在艺术上,该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玄谈的艰涩枯燥,不愧是惠特曼的代表之作。他的诗不跨行,而以行中短句构成一种隐约的内部节奏,随着奔放的激情、恣肆的想象和纵横的议论而形成一种舒卷自如的旋律,宛若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惠特曼认为诗是一种内在的、捉摸不着的东西,他强调要以含蓄、迂回的暗示手法将读者带入主题或思想的氛围。此诗也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本诗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惠特曼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二)写作背景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三)题目解说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颂扬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

  (四)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2、《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峻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3、请阅读《草叶集》中的其他诗篇,然后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中的“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4、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的?

  《自己之歌》是惠特曼最有代表性的长诗,歌唱了自我、生命和大自然。这首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的枯燥。节选部分采用诗人典型的“列举法”,使诗歌随着恣肆的想象形成诗人自己的旋律。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认为,自然蕴含了自我追求的人类价值。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都令他身心振奋。一片草叶,一样具有那种茂盛、强壮、渴盼扩张、也能够扩张的生命精神和灵魂升腾。因此,他尽力歌唱大地,歌唱自然,歌唱这源源不断为人的灵魂输送生命灵性和活力的精神源泉。

  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在诗中,作者通过一些神奇的意象,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2.赏析本文写作特点

  (1)想象奇特。

  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娃、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2)形式奇特。

  《自己之歌》在诗歌形式上大胆创新,“不跨行”就是其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如“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一句,诗句很长,却不跨行,而这种不跨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形成了自由奔放、汪洋态肆、舒卷自如的节奏,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

  (3)思想奇特。

  在诗中,作者竭力歌颂平凡的生命,赞颂平凡而独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万物同一,民胞物与,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赞颂!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疑是领当时风气之先的。

  【资料拓展】

  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创作的诗集,首次出版于1855年。是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300余首。诗歌奔腾壮阔,大气飞扬,汪洋恣肆,豪放不羁;使用朴实粗犷的语言,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近于口语,节奏鲜明。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全诗内涵深广,气势恢宏,表面上诗人似在凸显自已,实际上是借小“我”来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大陆的美国的广大劳动群众。节选部分选取了大量的意象,运用自由奔放的语言,写自然造化之神奇以及“我”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我”具有无可拘束的自由和力量,唱出了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给人以万物平等、自由的思想启迪。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为什么。

  【课后训练】

  1.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A.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小战士斜挎着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D.茶楼老板摇着头对老主顾说:“‘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

  2.下列句子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是()

  ①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④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⑤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A.②④B.②⑤C.①③D.③⑤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比喻)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

  C.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夸张、比喻)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排比、比喻)

  4.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日喀则七月好风光,蝴蝶河边巧梳妆。

  B.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C.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他。

  D.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在阳光下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唤醒。

  【课后训练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运用。

  A项,“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这句话使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夹在群峰之间的蓝天”,喻体是“梅花”,“蓝天”与“梅花”无相似点,梅花是白色的。比喻不恰当。

  B项,“小战士斜挎着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这句话形式上是比喻,但在崎岖山路上急步猛冲的感觉与踩在棉花上的感觉是绝无相似之处的,这是不合情理的,有比喻之形而无比喻之实,踩在棉花上一般比喻无力、沉重、疲惫的状态,绝无轻快之感。

  C项,“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万道霞光”所强调的特点是“放射性”,“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表现不出这个特点,这两者之间不能构成比喻关系。

  D项,“‘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因是老主顾,故觉得提到“茶钱先付”有些不好意思,“烫嘴”使用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把握。题干问的是“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考生应先理解“通感”这一修辞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辨别。

  ①“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属于拟人

  ②“光和影”是眼睛所见,属于视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耳中所闻,属于听觉,用听觉来写视觉,是通感。

  ③“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属于移用

  ④“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属于比喻。

  ⑤“酽酽的歌喉”,“酽酽”意思是“很浓”,是触觉,歌声是听觉,故也是通感。

  3.答案:D

  解析:

  A项没有比喻,B项没有修辞,C项没有夸张。

  4.答案:C

  解析:

  A项,蝴蝶“巧梳妆”,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B项,沉恨“细思”,桃杏,“解嫁东风”,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C项,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格。

  D项,老城“安适地睡着”“等春风唤醒”,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自己之歌》的作者华尔特·惠特曼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包括诗歌中表达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意识。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如抒情气氛、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诗歌主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我认同和生命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点。

  诗歌所表达的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

  教学难点:

  诗歌中复杂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诗歌主题。

  三、教学准备

  教材:《自己之歌》原文及注释、译文。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展示诗歌分析图表等)。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华尔特·惠特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自己之歌》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简要介绍作者华尔特·惠特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朗读诗歌(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细节。

  分组朗读,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分析诗歌(20分钟)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点。

  小组讨论:诗歌表达了哪些主题?这些主题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有何关联?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补充。

  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自己”有何寓意?如何理解“无论多么远,你依然可以自己飞翔”这句话?

  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谈谈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之歌》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自己之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诗歌主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而,由于诗歌的思想内涵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点拨。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自己之歌》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尊重个性,珍视自己的独特之处,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

  诗歌原文:《自己之歌》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自我认同、自我价值、个性追求等。

  诗歌艺术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你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解读诗歌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问题。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点评。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自己之歌》,并尝试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之歌》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自己之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朗读并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我认识和成长的关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

  诗歌原文:《自己之歌》

  诗歌背景介绍

  诗歌主题和深层含义分析

  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解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诗歌原文打印件或电子课件

  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

  投影仪或黑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营造氛围。

  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朗读诗歌(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发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分析诗歌(2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记录讨论结果。

  分享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补充或提问。

  教师引导: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拓展延伸(10分钟)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成长的启示和影响。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自我认识或成长的短文。

  总结反馈(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学生提出疑问或建议,教师给予解答或反馈。

  六、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朗诵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避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自己之歌》的节选部分,并理解其大意。

  学生能够了解惠特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自己之歌》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以及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解读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与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个体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意象、意境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诗歌中复杂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自己”的寓意,及其所反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教材:《自己之歌》节选部分的文本材料、惠特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展示诗歌分析图表等)。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诗歌,了解惠特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自己之歌》的朗诵音频,营造课堂氛围。

  简要介绍惠特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自己之歌》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朗读诗歌(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细节。

  分组朗读,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诗歌赏析(20分钟)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赋予自然事物的诗意。

  探讨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理解其对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自己”有何寓意?如何理解“无论多么远,你依然可以自己飞翔”这句话?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补充。

  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谈谈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小组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理解和实践诗歌中所体现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之歌》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之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而,由于诗歌的思想内涵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点拨。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自己之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深层含义。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中的情感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关注。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诗歌原文《自己之歌》

  诗歌背景介绍

  诗歌主题分析

  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解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主题,分析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难点:深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建立与诗歌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准备

  诗歌原文打印件或电子课件

  诗歌朗诵音频

  投影仪或黑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营造课堂氛围。

  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朗读诗歌(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发音、停顿和语调。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分析诗歌(20分钟)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记录讨论结果。

  分享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补充或提问。

  教师引导: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深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10分钟)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如何理解“自己”这一概念。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自我认识或成长的短文。

  总结反馈(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相关文学作品,拓展文学视野和提升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