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比》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比》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比》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教学重点:
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方法:
观察、发现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搜集有关奥运的数学信息,并与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
2、应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决奥运会上的“射击项目”的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做课本第79页的“田径项目”中的`数学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想一想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3、小组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完成80页“跳水”“射击”中的数学问题。
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六、知识拓展
下面是校达标运动会上50米短跑男生成绩记录表。 姓名 李明 胡军 郑浩 王乐乐 陆兵
成绩(秒) 9.23 8.98 9.019.11 9.05
(1)、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2)、和你好朋友比赛一下,并记录下来。
数学《比》教学设计 2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利用大连旅游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并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对课程的开发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大连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教学流程的构思
1、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上课伊始,我就利用海旅游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大连风光,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积极为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出谋献策,并引导学生发现与本次旅游相关的问题,如:参加这样的集体旅游应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提出应考虑安全、租车、租房、吃饭、门票等问题。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本,模拟生活实际,逐一创设、租房、租车吃饭、门票4个活动情境,去大连那么远的地方,学生首先考虑的是租房问题,所以我创设租房情境,在设计租房方案前向学生设计了这个问题:租房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醒学生讨论设计方案,要联系生活实际,弄清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及各种房间的价格。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怎么样租房最合算以上这一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乐
全课总结时问学生:“在这次的模拟旅游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懂得数学的真价值,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技能,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五、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
生:答
师:老师也很喜欢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神奇秀美,蕴藏着好多知识,在旅游中,老师还发现会遇到好多数学问题呢
师:这节课王老师就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是哪?
生:大连
师:想去吗?
生:想去
师:可是要去大连这么远的地方,我们不能说去就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生:随意回答
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们打算怎么去?
生:做火车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车票,请你仔细观察,在车票上你能读到哪些信息?
生:哈尔滨开往大连的车票,起车时间为9:00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车票和老师一起踏上哈尔滨开往大连的火车吧。(出示课件,播放信息)
师:在列车员的介绍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晚九点从哈尔滨发车,第二天早上六点到达大连站,列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
师:那你能不能利用你得到的信息算一算我们从哈尔滨到大连需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生:九个小时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晚九点到早九点经过十二个小时,再减去三个小时就是九个小时
师:你的回答真不错。我们需要坐这么久的火车,大家想不想知道从哈尔滨到大连到底有多远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练习本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师: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生:103x7=927
师:同学们的回答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听听列车员的回答。(播放课件)
师:大连站到了(播放课件)
师:坐了这么久的火车,你们一定很累了是吧?现在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找个地方休息
师:好,现在王老师就带大家找住的地方好不好?
生:好
师(播放课件)来到旅店,你看到哪些信息:
生:4人间80元,3人间66元
师:由于我们人数太多,只能安排13名男生和11名女生住在旅店的一层,既然是租房,我们就要考虑怎样租房合算,你们对合算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合算就是便宜
师:你的理解没有错,那么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看一看男生怎样租房最合算,好不好?
师:在考虑男生租房问题之前啊,王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个表格,(课件)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不能读懂表格?
生:(说明表格的意思)
师:理解了表格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表格在小组内设计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注意思考,男生怎样租房最合算
生: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小组派大表汇报一下你们设计的租房方案
生:汇报方案
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算?
生:第四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最便宜
师:请大家再结合表格考虑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种方案,只有这种方案最便宜?
生: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3人,没有空床位
师:也就是说,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3人,没有空床位,所以它的价钱最便宜,也就最合算,是吗?
生:是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有道理,现在你们知道怎样租房最合算了吗?
生:只要没有空床位就可以了
师:好,知道了这个道理,现在就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来设计一下女生怎样租房最合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
生:思考
师:你认为怎样设计女生的租房方案最合算?
生:租两个4人间,一个3人间最合算
师: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1人,没有空床位,所以它最合算
师:同学们可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设计出了男生和女生的租房方案,那剩下的15名男生和18名女生怎样租房最合算?请男女生分别进行设计
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师:那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是啊,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大胆去探索,努力去解决,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时间远远不够我们欣赏大连的美景,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我们的大连之旅,最后,让我们一起提前来欣赏一下大连的美丽风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结束这四十分钟的旅行。
数学《比》教学设计 3
一、引入课题
日历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聪明的祖先,在上千年前就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这个记载时间流逝的工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规律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月历:
二、观察月历,规律分类
通过观察月历,我们发现月历中所呈现的规律特别多,但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横向型
2.纵向型
3.左上到右下型
4.左下到右上型
5.综合型,比如“工”字型,“ 3×3”方框型等。
三、观察月历,探索规律
1.横向型
如图所示,如果我们横向圏定三个数字,它有什么规律呢?因为横向是一列连续的正整数,所以后边的数总比前边的数大1。
若前面的数是16的话,则中间的数为17,最后面的数是18,若换成字母,中间数为X,则前一个数为X-1,后面一个数为X+1。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2.纵向型
如果我们纵向圏定三个数字,它有什么规律呢?因为纵向是不同周次的同一天,所以下边的数总比上边的数大7。
若中间的数是8的话,则上面的数为1,下面的数是15,若换成字母,中间数为X,则上面的数为X-7,下面的`数为X+7。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3.左上到右下型
如果我们从左上到右下圏定三个数字,它有什么规律呢?显然,左边的数字总比右边的数字小1,上边的数字又总比下边的数字小1,所以右下的数总比左上的数大8。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上面的数总比下面的数小7,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1,所以右下的数总比左上的数大8。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若中间的数是9的话,则左上的数为1,右下的数是17,若换成字母,中间字母为X,则左上的数为X-8,右下数为X+8。
4.左下到右上型
如果我们从左下到右上圏定三个数字,它又有什么规律呢?显然,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1,下面的数又总比上面的数大7,所以,右上的数总比左下的数小6。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下面的数总比上面的数大7,左边的数又总比右边的数小1,所以,右上的数总比左下的数小6。
若中间的数是8的话,则左下的数为14,右上的数是2,若换成字母,中间的数为X,则左下的数为X+6,右上数为X-6。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5.综合型
(1)规律一、规律二综合的:如“十”字型。
若中间一个数为18,则左边的数为17,右边的数为19;上面的数为11,下面的数为25。用字母表示,若中间的数为X,则左边的数为X-1,右边的数为X+1,上边的数为X-7,下面的数为X+7。5 个数的和为中间数的5倍。
(2)规律三、规律四综合的:如 ” X ” 型。
若中间一个数为16,则左上角的数为8,右上角的数为10,左下角的数为22,右下角的数为24,若中间的数为X,则左上角的数为X-8,右上角的数为X-6,左下角的数为X+6,右下角的数为X+8, 5 个数的和为中间数的5倍。
(3)规律一、规律二、规律三、规律四综合的:比如:“工”字型; “H ” 型; “3*3”方框型等。
下面我们以“3*3”方框型为例来探索它的规律:若中间的数字为10,则它前面的数字为9,后面的数字为11,第一排的数字依次为2,3,4,第三排的数字依次为16,17,18,若中间的数字为X, 则它前面的数字为X-1,后面的数字为X+1,第一排的数字依次为X-8,X-7,X-6,第三排的数字依次为X+6,X+7,X+8.
除以上几种类型外,常见的类型还有 “ L ” 型、 “ V ” 字型、 “ M ” 型、 “ W ” 型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继续进行探索。
四、课时小结,巩固提升
下面我们把学习的内容回顾一下:
(1)横向型:从左到右,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1,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2)纵向型:从上到下,下边的数总比上边的数大7,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3)左上到右下型:从左上到右下,右下的数总比左上的数大8,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4)左下到右上型:从左下到右上,右上的数总比左下的数小6,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五、教师寄语 鼓励成长
今天的日历之旅一定对大家有很多启发,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时间,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愿同学越来越聪明!
数学《比》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镜子中的数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5—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
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师用的示范镜子,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①出示镜子,引导学生照身边的物体,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发现
③全班同学汇报
二、探究验证:
①用镜子完成P17“试一试”第(1)题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看和你的发现是不是一样。
②同桌互相合作,完成第(2)题,摆一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③帮助机灵狗:
在观察机灵狗的发现,看看是不是对呢?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18“练一练”第1题
先想想,再用镜子验证一下你的选择是否正确
2、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使你们能看到图的全部
四、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全班交流展览。
数学《比》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卡片、5个药瓶
学生用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四、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五、巩固练习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数学《比》教学设计 6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好的教学预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阒重要作用。现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或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一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必须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中知识的迁移:由刚开始的表内乘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地分析学生情况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合理地确定教堂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教学目标有没
有价值,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种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需要。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教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民价值等几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此,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四、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师:导入→提问→探究(组织学习、交流)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习等,准备:教具、学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为此,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五、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人本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再交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学,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性教学。
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安排,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住,再接再励,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数学《比》教学设计 7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
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数学《比》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 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
2. 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
(1)时间:3小时 20分 2小时45分
(2)总价:5元 ( ) ( )
(3)( ):6千克 800克 3吨350克
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
二、学习新课
(一)相关联的量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
(1) 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
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页表格
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 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3) 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20页第2题
3、正比例的意义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 指生回答 阅读课本
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2) 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
三、 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 全课小结
数学《比》教学设计 9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学生人数的比来分橘子比较合理,将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探讨中来。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励他们实际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记录,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有了上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进行分配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在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他们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数学《比》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一、探究新知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前面我们认识了比,想一想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是相等的吗?你能证明吗?----小研究(后附)
(1)4人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比值相等可以证明,还可以运用学过的哪个知识也可以证明呢?
(4)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对每个比都适用呢?自己举例试一试。
2、联系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已学过的知识,就得到今天的比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最棒的。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比的性质呢?
3、老师板书结语: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这句话有问题吗?添上0除外,为什么?
4、学生齐读,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分数的性质可以使分数化简,比的性质同样可以使比化简,那么,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简称为最简比。
5、你能举例说几个最简比吗?说得很好,在计算结果时,我们一般要得到最简比。
(二)化简比---完成练习题(后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小结:化简比时,我们一般利用比的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整数,再化简比较快。但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时,用求比值的.方法较快,只是注意最后结果要写成真分数、假分数或比的形式。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注意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化简比:它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结果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获整数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学校体育室有10个篮球,15个足球,篮球与足球的个数比是()。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间的比是()。
3、拓展练习
3:8=(3+6):(8+)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
()年()班姓名
比的基本性质小研究
你知道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相等吗?你能证明吗?你有什么发现?
方法一
我的发现:
聪明的同学:请你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化简下面各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数学《比》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作为一个大连人,你熟悉自己的'家乡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谁能用简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1:我最喜欢大连的.星海广场。
师:你对大连的星海广场印象最深。还有吗?
生2:大连的海。
生3:大连的草坪。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大连的风光图片,我们一块来看一看。
(放投影,出示大连的星海广场等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地点。)
师:看了这些风光片之后,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谈谈你的感想。
生:这些图片大部分都是绿色,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画面画下来,你认为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
生齐:绿色。(师板书:绿)
师: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知道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吗?
生:知道,是黄色和蓝色调配出来的。(师板书:黄+蓝——)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习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提前给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二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黄色和蓝色两种颜料,等会,你就可以用这两种颜料调配出你最喜欢的绿色来。在调配之前,先听老师说要求:在调配之前,组内先商量好想用多少ml的蓝色和黄色,记录好数据之后再开始调配。我们用小量杯来量取颜料,倒入大量杯进行调配。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现在各小组可以调配了。
学生开始操作,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一人记录,一人操作,一人负责传递器材、搅拌颜料,还有一个人负责卫生工作。
师:调好的小组请组长将颜色放到前面来,并把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将调配好的绿色按组序一字排开,量杯上标明组号,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各组调配出来的颜色。
师:老师想请一个小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用了多少ml的蓝色和多少ml黄色。
生:我们第四小组用了100ml的黄色和60ml蓝色调配出了一种绿色。
师:我们再看看其他组的数据。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
师:孩子们,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黄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浅;蓝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深。
生2:各组调出来的绿色都不一样。
师:咦,我们都是用黄色和蓝色来调,为什么调出来的绿色有深有浅呢?
有个别学生举手了。
师:不少同学有想法了,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跟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学生讨论)
生1:我发现每个组用的黄色和蓝色不一样多,调出来的绿色深浅也不一样。
师:还有其它的想法吗?生2:黄色与蓝色的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比不一样。
生3:我认为蓝色和黄色的比不一样,所以调出来的颜色就不一样。
(2)得出结论。
数学《比》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已知总棵树和每班的人数,要求各班栽的棵数,应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应先求出各班的人数比,人数比等于棵数比,然后根据按比分配求出各班栽的棵数。
教师提示:两个数的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样适用于三个及以上的数的比。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2)师:西红柿的面积可直接用乘法求得,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得?
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
①先求出种黄瓜和茄子的总面积。再根据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
②先求出黄瓜和茄子占总面积的比,然后用乘法直接根据按比分配分别求出黄瓜和茄子的.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答案不唯一)我和爸爸的年龄比:12∶38=6∶19;爸爸与妈妈的年工资比:36000∶(20xx×12)=3∶2。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x题。(点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150 t∶60 t∶15 t=10∶4∶1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x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水泥:20×2/(2+3+5)=4(t)
沙子:20×3/(2+3+5)=6(t)
石子:20×5/(2+3+5)=10(t)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x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并汇报)
120÷4=30(cm)
长:30×3/(3+2+1)=15(cm)
宽:30×2/(3+2+1)=10(cm)
高:30×1/(3+2+1)=5(cm)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练习课)
第7题: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答: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是320 m2,黄瓜的种植面积是320 m2,茄子的种植面积是160 m2。
教学反思
1.本次练习,总的来说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列式计算,但他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理解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解题。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一些学生的惰性思维有关。一些学生总认为只要会做就行,没有必要去深究为什么,以至于当新型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为了改变这种思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多注意方法的引导和理解,让其熟练掌握一般方法,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去解题。
2.我的补充: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乙两个仓库有很多货物,先从甲仓库运走80 t货物,甲仓库的剩余货物与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比为3∶2;再从乙仓库运走55t货物,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的1/4。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多少吨?
分析:不变量:从甲仓库运走80吨货物,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不变。
前后变化的.分率:
(1)原来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2/3;
(2)从乙仓库运走55 t后,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1/4。
对应量:甲、乙两个仓库货物质量变化的分率差的对应量是55 t。
解答:甲仓库剩余的货物:55÷2/3-1/4=132(t)
甲、乙原来共有货物:132+80+132×2/3=300(t)
答: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300 t。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比与分率前后变化的问题,关键是抓住不变量,找出已知量对应的分率,从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阅读
公侯伯子男,五四三二一。
假有金五秤,依率要分讫。
【注释】:1秤=15斤,5秤=75斤。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员,想要根据官位高低来分75斤金子,按5∶4∶3∶2∶1的比分完。可以通过按比分配问题的知识求出每种官位分得金子的质量。
数学《比》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认识比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4、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口答:78= 135= =( )( ) =( )( )
指名说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即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下面请大家看这个例子(出示P52的例如):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谁能提出关于长和宽的倍数关系的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长是宽的几倍?53=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35=
师:刚才,我们用除法来表示两个数或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两个数相除(板书:两个数相除),有时我们也把这样两个数量的关系换一种说法。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问题比的意义。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初步感知。
1、揭示比的意义。
师:例如,长是宽的 倍我们可以这样说,长和宽的比是5比3。(板书:长和宽的比是5比3)(学生跟着老师练说)那么,按照这种说法,宽是长的 还可以怎样说?同坐试着说,再指名说。(板书:宽和长的比是3比5)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出示P52的又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也就是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来表示。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902=45)谁能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归纳比的意义。提问:什么叫做比?(学生可通过或讨论、或看书得出比的意义,教师接着两个数相除后面板书: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练一练。
(1)、有5个红球和8个白球,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 比 ,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 比 。
(2)、 一个美术兴趣小组有男生15人, 女生8人, 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 。男生和美术兴趣小组总人数的比是 比 。
2、通过自学,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1)出示自学提纲:
①用数学方法如何写比,如何读呢?
②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③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各是什么?填入表中。
④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2)学生自学课本或分组讨论。
(3)集体讨论第①个问题并板书:5:3 3:5 90:2
师:比还有一种写法,你知道是怎样写的吗?(教学比的分数形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叙述: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5:3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5比3。请大家把3:5、90:2改写成分数形式。
(4)集体讨论第②个问题并板书:
(5)根据上面式子,指名说说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及求比值的方法。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下面关系表:
名称 联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指名说说,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零?
辨析:在亚洲女足锦标赛中, 中国女足健儿努力拚博,夺得了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其中,中国队以1:0战胜了日本队,那么为什么这个比的后项可以是0呢?
师说明:因为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不是相除的关系。
问:怎样求比值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练习:求比值:4:5 0.8:0.4 :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P53练一练。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四、综合练习,提高技能。
1、口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
白兔只数与黑兔只数的比是( )
黑兔只数与白兔只数的比是( )
黑兔只数与总只数的比是()
总只数只数与黑兔的比是()
白兔只数与总只数的比是()
总只数与白兔只数的比是()
2、动脑筋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自己提出各种问题,并说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小龙今年12岁,是六(1)班学生,该班共有45个学生,小龙爸爸今年39岁,在保险公司上班,每月工资18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14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8人。
五、全课总结,释疑解惑。
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探讨的吗?
六、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第3-5题。
数学《比》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1---3题,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言引入课题
比和比例(一)
二、教学例1
先在下表中写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再举例说明。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三、教学例2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先填写下来,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联系 例子
各部分名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比
做一做:5:6=( )( )
四、教学例3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交流
2、化简比。
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五、解比例
X= :2【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六、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
②比例尺20:1表示 _____________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七、知识应用
练习十七第1、3题。
八、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一)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和比例(一)
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途。
比例尺。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温小学阶段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先让学生回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举例和实际距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数学《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6-29
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6-12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7-03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7-06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