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0 15:56: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题意列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方程的解的概念。

  掌握验根的方法。

  体验用尝试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

  尝试检验法

  教学过程:

  1、温故

  方程是含有______的______.

  归纳:判断方程的两要素:

  ①有未知数②是等式

  (通过填空让学生简单回顾方程概念,并总结方程两要素)

  2、知新

  根据题意列方程:

  (1)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8折后售价为______

  可列出方程、

  (2)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设x年后树高为5m,

  可列出方程_______

  (3)物体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33米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下潜至3500米时,它承受的压力约为340个大气压、问当它承受压力增加到500个大气压时,它又继续下潜了多少米?

  设它又继续下潜了x米,

  x米增加大气压个。

  可列出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80%x=72

  观察比较方程:

  (学生根据方程特点填空)

  等式的两边的代数式都是_________;每个方程都只含有___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___

  (教师总结)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提问:需满足几个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1、两边都是整式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教师引出课题——5.1一元一次方程)

  3、(接下来一起将前面所学新知与旧知融会贯通)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5x=0(2)1+3x

  (3)y2=4+y(4)x+y=5

  (5)(6)3m+2=1–m

  (这里需要让学生较快的先找出方程(1)、(3)、(4)、(5)、(6),并说说为什么剩下的不是方程。接着找出其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着重说说为什么(3)、(4)、(5)不是呢?引发学生套用一元一次方程三个特点说明,教师要补充的是(3)是二次方程,(4)是二元方程,(5)这种情况左边不是整式,进而进一步再强调一次什么是“元”什么是“次”。(3)错在未知数不能出现2次,(4)错在不能出现两个未知数)

  4、概念提升(为了能够游刃有的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我们再对它做一次提升,大家请看下面两个问题。

  1、方程3xm-2+5=3是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m=_____。

  2、方程(a+6)x2+3x-8=7是关于x的

  一元一次方程,则a=_____。

  (通过概念的强调对这题的理解有很大帮助,题1检验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中“一次”的理解,题2检验学生对“一元”的理解)

  5、一元一次方程的根

  思考:

  当y为多少时一元一次方程6=y+4成立呢?(本题学生容易猜想得到,教师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引导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完成验根过程书写步骤)

  判断下列t的值能不能使方程2t+1=7-t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1)t=-2(2)t=2

  (先让学生口头检验,再叫学生说说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一步步书写(1)步骤,学生齐答教师需要先板书步骤,完成后投影出示步骤,接下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2)的.验根过程)

  解:(1)把x=-2代入方程:

  左边=2×(-2)+1=-4+1=-3

  右边=7-(-2)=7+2=9

  ∵左边≠右边

  ∴x=-2不是原方程的解、

  6、尝试-检验法(光会验根还不够,我们还应学习怎样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根,大家请看这个问题)

  一射箭运动员两次射击的成绩都是整数,平均成绩是6.5环,其中第二次射箭的成绩为9环,问第一次射箭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一次的射箭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请一学生回答得出的方程)

  思考:同学们,请猜想一下,结合实际,x能取哪些数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0、到10所有整数都可能若说不出再引导)(每次射箭最多是10环,

  而且只能取整数环)(要检验11次有点多,能不能再把范围缩小一点呢?引导学生对比已知的一次成绩与平均成绩的高低,从而得出未知成绩应该比平均成绩小,学生得出可以代入检验7次):由已知得,x为自然数且只能取0,1,2,3,4,5,6、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得。(让学生检验得到根,接下来课件梳理验根的结果)

  把x为0,1,2,3,4,5,6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得:

  x

  0

  1

  2

  3

  4

  5

  64.5

  5

  5.5

  6

  6.5

  7

  7.5

  当x=4时,=6.5,所以x=4就是一元一次方程

  =6.5的解、

  (刚刚我们得出方程根的方法叫)----尝试检验的方法

  (投影出示其概念并强调其对于找出方程根的重要意义)

  7、收获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强调三个特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有验根以及尝试检验法找根)

  8、时间多余做书本练习

  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

  1解:(1)把x=-2代入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

  3

  掌握验根步骤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尝试检验法寻根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2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 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 锻压后

  底面半径 5cm 10cm

  高 36cm xcm

  体积 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 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 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 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 锻压前 锻压后

  底面半径 5cm 长acm, 宽bcm

  高 36cm xcm

  体积 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 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 宽(cm) 面积(cm2)

  长方形1 15 5 75

  长方形2 13.6 6.4 86.4

  长方形3 12.8 7.3 93.44

  长方形4 11.6 8.4 97.44

  长方形5 11 9 99

  长方形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 反映到表中数据为, 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 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06-15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教学设计03-22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10-09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4-14

七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08-25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1-17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05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4-14

七年级《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10-14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