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9 23:50:31 炜亮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教学媒体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了解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一)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课文。

  (教师深情述说)在朝鲜平安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矗立着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上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几个大字。毛岸英,是一名平凡的中国志愿军,又是一名不平凡的中国志愿军,因为他是我们国家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为什么会来到朝鲜,他又是怎样牺牲的?他牺牲后,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心情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听写词语和诗句:殉职、喃喃、踌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4、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写的词句,发现不正确的马上更正。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1、了解第一封电报的内容。

  (1)课文写到谁殉职了?在什么地方殉职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2)出示第一封电报,学生默读电报。

  (3)这封电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悲痛,体会毛主席的慈父形象。(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还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句子中体会毛主席的慈父情怀。

  a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①学生朗读这个句子。

  ②删除“整整一天”、“一支又一支”、“原封不动”几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朗读,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③学生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一起读这个句子。

  b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①引导学生体会“喃喃”的意思。

  ②学生试着喃喃两句“岸英!岸英!”

  ③指导学生读出“喃喃”的味道。

  ④学生再次试说。

  ⑤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一说毛主席在喃喃的时候想了些什么。

  ⑥(师深情述说)孩子们,人生最悲痛的莫过于老年丧子啊!何况丧的是他最心爱的长子!是自己家为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此时主席的悲痛哪里是常人能够理解的!真是千言万

  语也无法排解老人心中的悲痛,只能将那无限的悲痛之情化作一声声呼唤——(引导学生朗读)“岸英!岸英!”

  c电文稿下是泪水打湿的枕巾。

  ①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这一夜毛主席是怎样渡过的。

  ②师深情总结,引导学生朗读“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一遍又一遍地喃喃着:‘岸英!岸英!岸英……’”

  ③引导学生朗读“电文稿下是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4

  设计意图:语文是生精神栖息的家园,是对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其教学要体现真与活!本课预设有两条“真”线:一、充分的读。通过朗读、默读、研读、配乐读,让学生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情感,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二、有目的地写。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地走入课堂落到实处。至于“活”:我强调过渡的自然和形式的新颖,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学习的节奏,得益于无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出课题

  1、课前背诵毛泽东诗词。

  2、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读了课文,完成作业纸1。

  2、学生自由读

  (1)交流并简单了解“抗美援朝”和“毛岸英”。(板书:闻噩耗 作抉择 写批示)

  (2)刚才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主席这时的心情?

  预设: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板书:痛)

  三、披文入情,品读词句意味

  1、字里行间蕴涵的是痛、还是痛,这样的文章要细细的去体会,去揣摩,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9小节,找一找,哪些文字让你体会到深深的一份痛,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2、生默读,找找、画画、品品。

  3、交流

  预设:

  a、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

  预设:

  (1)让生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体会到主席虽然表面未曾泪流满面、未曾撕声裂肺的呼喊,其实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体会到他深埋心中的痛。

  (2)聚焦主席,找寻他的动作,唯一的动作。(吸烟)

  (3)关注细节描写: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4)(师引言):原封不动的饭菜。一个独坐的老人,不断点燃的香烟,没有泪留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5)(师引言):没有撕声裂肺的呼喊,只用无声的姿体语言传递着心似刀割的那份痛,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6)此时此刻这位痛失爱子的老父亲他在想什么?

  ①生交流

  ②引导生质疑:主席和岸英分多聚少,为什么还要送他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去?

  ③得出结论:主席的伟大之所在。

  (7)一次次分离,一次次相聚,可是这一次怎么会?

  预设:生1:从此人鬼殊途。生2:阴阳相隔。

  b、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抓“情不自禁“体会主席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冲破

  (2)师引导生读“岸英、岸英”

  (3)听之让人心头一颤,那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痛。(板书:悲痛欲绝)

  c、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聚焦主席的眼睛,这眼睛中充满了什么?预设:悲痛、眷恋、矛盾。

  (2)为什么矛盾?

  d、学习两封电报

  (1)男女生分读电报

  (2)电报中读懂了什么?

  (3)结合课文,探究“破格”

  ①什么是破格?

  ②从破格中知道了什么?

  (4)这两份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预设:矛盾、痛楚。(板书:矛盾痛楚)

  e、学习作抉择的艰难痛楚

  (1)两处矛盾的心理: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生理解

  ②老师适当引导学生明白主席想到了小家、大家、甚至跨越了国界。

  (2)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间了?

  ①“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②岸英是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

  ③齐读:“主席黯然的目光……电文稿放在上面”。

  ④补充毛主席的几个儿子的资料,让生谈谈看完的感受

  ⑤(师引言)愈是珍贵,就愈难舍,愈难舍就愈疼痛,这痛,回旋飘转,也就深深撞击我们的心扉,让我们一起读出矛盾痛楚的主席。(生读 “主席黯然的目光落在窗外,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f、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生齐读

  (2)读懂了什么?

  四、空白补写,充实文本内涵

  1、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资料: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课件出示话语,音乐起)

  4、总结:读着这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是通过毛主席惊闻噩耗、艰难抉择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解读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学习的过程应围绕课后关键习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毛主席的人物形象,去理解批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式理解“拟定、踌躇、马革”等几个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能通过找关键句、抓关键词、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3、结合《作业本》习题,了解文章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古诗词导入,融情于诗

  在匈奴时时入侵唐朝边关之际,王昌龄曾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文天祥被俘虏之时,他毫不犹豫地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清军入关之际,顾炎武曾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徐锡麟游历边境之后,看到荒凉的情景,不禁感慨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好一个“何须马革裹尸还”,同学们,这些激荡人心的诗句,让我们明白:中国自古以来,从不乏忠心报国的热血男儿。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毛泽东同志。(课件出示毛主席图片)他曾组织中国志愿军前往朝鲜参加过一次重要的战役,你们知道吗?(抗美援朝),谈谈你对这次战役的了解(生自由交流)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请看(出示抗美援朝简介)

  这次战役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长眠于朝鲜土地上,其中有一位战士就是我们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记录的便是毛主席得知儿子牺牲后的事。(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快速翻到课本的56页,看看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有两个部分)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你认为难理解的词语,想想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同时思考: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试着完成《作业本》第三题。(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3、词语:拟定(联系上下文)、奔赴(找近义词)、踌躇(找近义词)、黯然(联系上下文)、马革(联系上下文)。

  4、学生展示第三题:当场修改不足之处。

  课文的.第一部分,《作业本》已经帮我们理好了!第二部分,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最后一空。毛主席面对两份电报,他要做一个——抉择,这抉择让他——为难、矛盾、犹豫、艰难。所以此处可以填——艰难抉择。

  现在,你能结合第三题说一说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吗?

  预设:第一部分:毛主席收到爱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第二部分:毛主席在将岸英遗体运回国,还是安葬在朝鲜的问题上艰难抉择,最终决定将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板书:闻噩耗悲痛做抉择艰难写批示忍痛)

  师小结:课文讲的就是这两件事,面对岸英的牺牲,作为父亲的他,身为国家领导的他,内心是悲痛的、矛盾的。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把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写具体的呢?

  第三板块: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

  (一)研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快速找出毛主席得知爱子牺牲时的消息后,是什么样的反应?

  2、预设: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读一读)

  3、电报里的哪句话让主席有了这样的反应?

  预设: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时跑出被烧死。

  4、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老师带来了一段资料,请快速浏览。现在知道主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了吗?(悲痛万分、撕心裂肺、悲痛欲绝)(指导朗读)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在那个年代,长子是家族的门第,是家族的希望。毛岸英虽然从小经历坎坷,但他积极上进,在毛主席心里,他是个优秀的儿子,对他给予了厚望。可想而知,当主席惊闻岸英牺牲的噩耗,他是多么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啊!(齐读)

  (1)出示第二句:收到这封电报,毛泽东悲痛万分。

  第三句:收到这封电报,毛主席悲痛万分,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2)此时大家都能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悲痛,那第2句话不是更直接写出了他的悲痛万分吗?

  预设:第一句写得更详细、具体。

  (3)是的,作者通过如此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一位因失去儿子而悲痛万分的父亲。

  5、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是真的没话可说了吗?

  预设:不是的,他是太过于悲痛了,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6、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他心里在想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的中间部分“岸英是毛泽东最心爱的……这次怎么会”)读一读。

  7、回想过往的一幕幕,毛主席更是悲从中来。谁来读一读。

  8、刚才的语句中,没有一个悲或痛字,却处处体现着悲痛,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预设:“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9、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主席当时是这样大声地叫岸英的吗?

  预设:不是,因为是喃喃着,所以应该是轻轻地说。

  10、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主席压抑着心中的剧痛,喃喃着岸英的名字,这一处作者通过什么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主席悲痛的心情——语言描写。(板书:语言)

  11、除了语言描写,还有哪些描写呢?(板书:神态、动作)是呀!短短一句话,我们就从主席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他的丧子之痛。

  12、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体会,再来读好这段话。

  (二)自学第二部分

  过渡:毛岸英,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于是朝鲜人民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以此纪念,可这样一来,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却连儿子的遗骨都见不到了,他同意了吗?(同意了)那他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请你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并试着完成《作业本》阅读题的第(1)小题。

  1、交流展示,体会句子,带着感情朗读。

  2、随机补充。

  3、在父亲和国家领袖的角色中,毛主席艰难抉择了一晚上,最终还是忍痛割爱,将爱子安葬在遥远的朝鲜。同学们学到这,你对毛主席的人物性格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以国家为重、不徇私情、平凡、伟大)

  小结:是啊面对爱子牺牲的事实,他是个普通平凡的父亲,想要见见儿子最后一面也是人之常情。而想到朝鲜战场上死去的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他又是个伟大的领袖,他不愿搞特殊。经过一夜的艰难抉择,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上,留下了毛主席忍痛写下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切身感受到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牺牲后的内心世界,像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希望今后大家也能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方法。

  4、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5、学会本课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主席悲痛、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伟人的博大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

  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在文中是怎样说的?

  2、学生汇报毛岸英的资料。

  3、屏幕出示电报内容,理解勋鉴、殉职等词语。

  4、学生汇报毛主席的资料。

  三、研读课文,动情品文

  1、指名读5、6自然段。

  2、汇报你感受较深的句子。

  3、教师指导朗读句子。

  相机板书:

  万分悲痛

  4、你感受到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5、播放影片,情境渲染。

  6、教师范读5、6自然段。

  7、指名读5、6自然段。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7~12自然段。

  2、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相机板书:

  博大无私

  3、谈谈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五、变序讲解,引导写法

  1、默读1~3自然段。

  2、体会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汇报战争的资料。

  六、发展语言,培养创新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已离开我们的毛主席毛爷爷说点什么?

  七、读写结合,培养习惯

  教师推荐一本书《闪亮地灯》,读完写一篇读后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7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 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①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⑷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⑸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⑹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了解了很多语文课应当侧重和注意的东西,开阔了我的思路,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再进一步。具体有两点体会:

  1、只有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读具有真情实感。

  2、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有活力,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都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本课以学生汇报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对后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也很有积极性,要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主席流泪的情景,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真情,感人肺腑。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x的慈父情怀的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毛泽东同志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x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周我们感悟到了x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x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能接下一句?

  (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

  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教师介绍:

  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请一位同学带读。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感受丧子之痛

  1、同学们,当主席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描写他心情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还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些批注。

  教师巡视。找到的同学可以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2、交流体会:同学们,此时痛失爱子的x心情怎样呢?

  (1)一生:心情悲痛。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x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

  a、“整整一天”给我印象最深,我从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已经一天没有说过一句话了,从中感受到主席心情的悲痛。

  b、“一支又一支”给我印象最深,我仿佛感受到主席靠着不停地吸烟来排解心中的痛苦。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吗?(生读)

  c、“原封不动”这个词语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可以从侧面看出主席心情的极度悲痛,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你能读出那种茶饭不思的'沉痛吗?(生读)

  师:同学们,知道以前人们所说的人生四大悲事是那四件吗?那就是——雪上加霜,年幼丧母、中年丧妻和老来丧子。对于当时已经将近60的毛主席来说,失去像岸英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对他来说是怎样剜心刺骨的痛啊,读——师:更何况岸英已经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这是一种怎样肝肠寸断的痛啊,读——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主席虽然很悲痛,但他有流泪吗?(没有)那他的眼泪在哪里呢?(心里)是啊,他心里难受的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师:此时,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岸英——生答(预设:小时候的岸英趴在x的腿上,央求着爸爸给他讲革命战斗的故事。)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少年岸英在他的书房——生答(预设:岸英在他的书房偷偷地看书的时候。)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青年岸英从部队回来时——生答(预设:开心幸福的模样)是啊,有岸英在身边的日子,总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高兴,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作为主席他希望岸英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英勇战士,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简单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幸福。读——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是啊,主席此刻是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岸英还在他身边啊。

  (3)你还找到了哪句话?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在主席仰起头的瞬间,他的眼泪不仅在心里,还在哪里?(在眼眶里)为什么你觉得是在眼眶里?(因为主席仰起头不想让他的眼泪落下来给别人看见。)

  师:此时此刻,透过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主席怎样的眼睛?

  生:盈满泪水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疲惫不堪的眼睛。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

  四、感受抉择艰难

  1、同学们,你知道痛失儿子,此时主席最想的是——(生:见见儿子)

  是啊,此时他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豪气万丈的主席了,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城楼上气定神闲的主席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一个想再见见自己儿子遗体的父亲而已。

  2、然而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主席的卧室时,竟然看到电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明明主席这么想见见岸英的遗体,为什么他会决定将他葬在朝鲜呢?你能告诉我吗?(你能用文中语句告诉我吗?)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同学们也找到这段话了吗?(找到了)。那么毛主席是真的不爱岸英了吗?(不是)难道失去了爱子,主席真的不悲痛吗?(不是)那么难道是主席真的不想再见岸英的遗体了吗?(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5、同学们请把手放下,不急。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你又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呢?

  生: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

  生:一个舍己为公的主席。

  6、是啊,就是在作为父亲与主席这两种身份之间,x作出了这样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7、可是同学们,要做出这个决定对于刚闻得噩耗的x来讲,又是怎样一种艰难而痛心的抉择啊!文中哪句话最能触痛你的心?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五、情感升华

  1、是啊,一个曾经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主席,一个曾经带领红军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席,一个曾经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主席。这样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也许这验证了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喃喃地对他的爱子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到的写下来(想想他会说什么?)

  预设:岸英啊,岸英,我是多么想要再见见你,可是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长眠吧。我的儿啊。

  师:多么慈爱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主席!

  2、拓展升华

  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主席爱子情深。)

  3、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主席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时这句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课前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语、揭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质疑

  1、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导学案初读感知第2题。)(8分钟)

  2、默读课文,画出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5分钟)

  三、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交流读后感受,指导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训练拓展

  主席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难眠的夜晚、艰难的抉择,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个夜晚他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发挥你的想象,动手写写。

  五、小结反思

  六、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闻噩耗——悲痛

  常人情怀

  做抉择——艰难

  伟人胸怀

  写批示——忍痛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新词。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从有关词句中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知识链接:

  1、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3年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援助朝鲜人民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15个仆从国的军队,公然发动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并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经过近三年的顽强抗战,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毛岸英简介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划出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描写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说说文中有那些描写人物的好方法,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我来闯关:

  1、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因为

  2、毛泽东虽然深爱自己的长子,最终还是

  3、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的意思。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读读有关记叙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文章,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通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说课稿03-02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8

《青山处处埋忠骨》观课报告04-25

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10篇)02-23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04-16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青山处处埋忠骨》(通用6篇)04-01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03-09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1-1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2-29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教学媒体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了解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一)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课文。

  (教师深情述说)在朝鲜平安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矗立着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上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几个大字。毛岸英,是一名平凡的中国志愿军,又是一名不平凡的中国志愿军,因为他是我们国家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为什么会来到朝鲜,他又是怎样牺牲的?他牺牲后,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心情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听写词语和诗句:殉职、喃喃、踌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4、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写的词句,发现不正确的马上更正。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1、了解第一封电报的内容。

  (1)课文写到谁殉职了?在什么地方殉职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2)出示第一封电报,学生默读电报。

  (3)这封电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悲痛,体会毛主席的慈父形象。(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还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句子中体会毛主席的慈父情怀。

  a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①学生朗读这个句子。

  ②删除“整整一天”、“一支又一支”、“原封不动”几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朗读,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③学生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一起读这个句子。

  b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①引导学生体会“喃喃”的意思。

  ②学生试着喃喃两句“岸英!岸英!”

  ③指导学生读出“喃喃”的味道。

  ④学生再次试说。

  ⑤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一说毛主席在喃喃的时候想了些什么。

  ⑥(师深情述说)孩子们,人生最悲痛的莫过于老年丧子啊!何况丧的是他最心爱的长子!是自己家为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此时主席的悲痛哪里是常人能够理解的!真是千言万

  语也无法排解老人心中的悲痛,只能将那无限的悲痛之情化作一声声呼唤——(引导学生朗读)“岸英!岸英!”

  c电文稿下是泪水打湿的枕巾。

  ①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这一夜毛主席是怎样渡过的。

  ②师深情总结,引导学生朗读“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一遍又一遍地喃喃着:‘岸英!岸英!岸英……’”

  ③引导学生朗读“电文稿下是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4

  设计意图:语文是生精神栖息的家园,是对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其教学要体现真与活!本课预设有两条“真”线:一、充分的读。通过朗读、默读、研读、配乐读,让学生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情感,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二、有目的地写。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地走入课堂落到实处。至于“活”:我强调过渡的自然和形式的新颖,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学习的节奏,得益于无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出课题

  1、课前背诵毛泽东诗词。

  2、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读了课文,完成作业纸1。

  2、学生自由读

  (1)交流并简单了解“抗美援朝”和“毛岸英”。(板书:闻噩耗 作抉择 写批示)

  (2)刚才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主席这时的心情?

  预设: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板书:痛)

  三、披文入情,品读词句意味

  1、字里行间蕴涵的是痛、还是痛,这样的文章要细细的去体会,去揣摩,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9小节,找一找,哪些文字让你体会到深深的一份痛,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2、生默读,找找、画画、品品。

  3、交流

  预设:

  a、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

  预设:

  (1)让生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体会到主席虽然表面未曾泪流满面、未曾撕声裂肺的呼喊,其实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体会到他深埋心中的痛。

  (2)聚焦主席,找寻他的动作,唯一的动作。(吸烟)

  (3)关注细节描写: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4)(师引言):原封不动的饭菜。一个独坐的老人,不断点燃的香烟,没有泪留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5)(师引言):没有撕声裂肺的呼喊,只用无声的姿体语言传递着心似刀割的那份痛,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6)此时此刻这位痛失爱子的老父亲他在想什么?

  ①生交流

  ②引导生质疑:主席和岸英分多聚少,为什么还要送他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去?

  ③得出结论:主席的伟大之所在。

  (7)一次次分离,一次次相聚,可是这一次怎么会?

  预设:生1:从此人鬼殊途。生2:阴阳相隔。

  b、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抓“情不自禁“体会主席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冲破

  (2)师引导生读“岸英、岸英”

  (3)听之让人心头一颤,那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痛。(板书:悲痛欲绝)

  c、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聚焦主席的眼睛,这眼睛中充满了什么?预设:悲痛、眷恋、矛盾。

  (2)为什么矛盾?

  d、学习两封电报

  (1)男女生分读电报

  (2)电报中读懂了什么?

  (3)结合课文,探究“破格”

  ①什么是破格?

  ②从破格中知道了什么?

  (4)这两份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预设:矛盾、痛楚。(板书:矛盾痛楚)

  e、学习作抉择的艰难痛楚

  (1)两处矛盾的心理: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生理解

  ②老师适当引导学生明白主席想到了小家、大家、甚至跨越了国界。

  (2)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间了?

  ①“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②岸英是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

  ③齐读:“主席黯然的目光……电文稿放在上面”。

  ④补充毛主席的几个儿子的资料,让生谈谈看完的感受

  ⑤(师引言)愈是珍贵,就愈难舍,愈难舍就愈疼痛,这痛,回旋飘转,也就深深撞击我们的心扉,让我们一起读出矛盾痛楚的主席。(生读 “主席黯然的目光落在窗外,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f、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生齐读

  (2)读懂了什么?

  四、空白补写,充实文本内涵

  1、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资料: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课件出示话语,音乐起)

  4、总结:读着这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是通过毛主席惊闻噩耗、艰难抉择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解读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学习的过程应围绕课后关键习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毛主席的人物形象,去理解批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式理解“拟定、踌躇、马革”等几个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能通过找关键句、抓关键词、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3、结合《作业本》习题,了解文章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古诗词导入,融情于诗

  在匈奴时时入侵唐朝边关之际,王昌龄曾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文天祥被俘虏之时,他毫不犹豫地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清军入关之际,顾炎武曾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徐锡麟游历边境之后,看到荒凉的情景,不禁感慨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好一个“何须马革裹尸还”,同学们,这些激荡人心的诗句,让我们明白:中国自古以来,从不乏忠心报国的热血男儿。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毛泽东同志。(课件出示毛主席图片)他曾组织中国志愿军前往朝鲜参加过一次重要的战役,你们知道吗?(抗美援朝),谈谈你对这次战役的了解(生自由交流)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请看(出示抗美援朝简介)

  这次战役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长眠于朝鲜土地上,其中有一位战士就是我们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记录的便是毛主席得知儿子牺牲后的事。(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快速翻到课本的56页,看看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有两个部分)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你认为难理解的词语,想想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同时思考: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试着完成《作业本》第三题。(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3、词语:拟定(联系上下文)、奔赴(找近义词)、踌躇(找近义词)、黯然(联系上下文)、马革(联系上下文)。

  4、学生展示第三题:当场修改不足之处。

  课文的.第一部分,《作业本》已经帮我们理好了!第二部分,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最后一空。毛主席面对两份电报,他要做一个——抉择,这抉择让他——为难、矛盾、犹豫、艰难。所以此处可以填——艰难抉择。

  现在,你能结合第三题说一说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吗?

  预设:第一部分:毛主席收到爱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第二部分:毛主席在将岸英遗体运回国,还是安葬在朝鲜的问题上艰难抉择,最终决定将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板书:闻噩耗悲痛做抉择艰难写批示忍痛)

  师小结:课文讲的就是这两件事,面对岸英的牺牲,作为父亲的他,身为国家领导的他,内心是悲痛的、矛盾的。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把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写具体的呢?

  第三板块: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

  (一)研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快速找出毛主席得知爱子牺牲时的消息后,是什么样的反应?

  2、预设: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读一读)

  3、电报里的哪句话让主席有了这样的反应?

  预设: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时跑出被烧死。

  4、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老师带来了一段资料,请快速浏览。现在知道主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了吗?(悲痛万分、撕心裂肺、悲痛欲绝)(指导朗读)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在那个年代,长子是家族的门第,是家族的希望。毛岸英虽然从小经历坎坷,但他积极上进,在毛主席心里,他是个优秀的儿子,对他给予了厚望。可想而知,当主席惊闻岸英牺牲的噩耗,他是多么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啊!(齐读)

  (1)出示第二句:收到这封电报,毛泽东悲痛万分。

  第三句:收到这封电报,毛主席悲痛万分,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2)此时大家都能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悲痛,那第2句话不是更直接写出了他的悲痛万分吗?

  预设:第一句写得更详细、具体。

  (3)是的,作者通过如此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一位因失去儿子而悲痛万分的父亲。

  5、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是真的没话可说了吗?

  预设:不是的,他是太过于悲痛了,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6、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他心里在想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的中间部分“岸英是毛泽东最心爱的……这次怎么会”)读一读。

  7、回想过往的一幕幕,毛主席更是悲从中来。谁来读一读。

  8、刚才的语句中,没有一个悲或痛字,却处处体现着悲痛,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预设:“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9、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主席当时是这样大声地叫岸英的吗?

  预设:不是,因为是喃喃着,所以应该是轻轻地说。

  10、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主席压抑着心中的剧痛,喃喃着岸英的名字,这一处作者通过什么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主席悲痛的心情——语言描写。(板书:语言)

  11、除了语言描写,还有哪些描写呢?(板书:神态、动作)是呀!短短一句话,我们就从主席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他的丧子之痛。

  12、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体会,再来读好这段话。

  (二)自学第二部分

  过渡:毛岸英,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于是朝鲜人民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以此纪念,可这样一来,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却连儿子的遗骨都见不到了,他同意了吗?(同意了)那他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请你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并试着完成《作业本》阅读题的第(1)小题。

  1、交流展示,体会句子,带着感情朗读。

  2、随机补充。

  3、在父亲和国家领袖的角色中,毛主席艰难抉择了一晚上,最终还是忍痛割爱,将爱子安葬在遥远的朝鲜。同学们学到这,你对毛主席的人物性格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以国家为重、不徇私情、平凡、伟大)

  小结:是啊面对爱子牺牲的事实,他是个普通平凡的父亲,想要见见儿子最后一面也是人之常情。而想到朝鲜战场上死去的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他又是个伟大的领袖,他不愿搞特殊。经过一夜的艰难抉择,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上,留下了毛主席忍痛写下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切身感受到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牺牲后的内心世界,像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希望今后大家也能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方法。

  4、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5、学会本课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主席悲痛、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伟人的博大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

  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在文中是怎样说的?

  2、学生汇报毛岸英的资料。

  3、屏幕出示电报内容,理解勋鉴、殉职等词语。

  4、学生汇报毛主席的资料。

  三、研读课文,动情品文

  1、指名读5、6自然段。

  2、汇报你感受较深的句子。

  3、教师指导朗读句子。

  相机板书:

  万分悲痛

  4、你感受到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5、播放影片,情境渲染。

  6、教师范读5、6自然段。

  7、指名读5、6自然段。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7~12自然段。

  2、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相机板书:

  博大无私

  3、谈谈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五、变序讲解,引导写法

  1、默读1~3自然段。

  2、体会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汇报战争的资料。

  六、发展语言,培养创新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已离开我们的毛主席毛爷爷说点什么?

  七、读写结合,培养习惯

  教师推荐一本书《闪亮地灯》,读完写一篇读后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7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 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①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⑷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⑸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⑹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了解了很多语文课应当侧重和注意的东西,开阔了我的思路,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再进一步。具体有两点体会:

  1、只有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读具有真情实感。

  2、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有活力,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都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本课以学生汇报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对后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也很有积极性,要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主席流泪的情景,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真情,感人肺腑。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x的慈父情怀的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毛泽东同志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x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周我们感悟到了x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x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能接下一句?

  (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

  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教师介绍:

  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请一位同学带读。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感受丧子之痛

  1、同学们,当主席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描写他心情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还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些批注。

  教师巡视。找到的同学可以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2、交流体会:同学们,此时痛失爱子的x心情怎样呢?

  (1)一生:心情悲痛。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x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

  a、“整整一天”给我印象最深,我从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已经一天没有说过一句话了,从中感受到主席心情的悲痛。

  b、“一支又一支”给我印象最深,我仿佛感受到主席靠着不停地吸烟来排解心中的痛苦。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吗?(生读)

  c、“原封不动”这个词语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可以从侧面看出主席心情的极度悲痛,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你能读出那种茶饭不思的'沉痛吗?(生读)

  师:同学们,知道以前人们所说的人生四大悲事是那四件吗?那就是——雪上加霜,年幼丧母、中年丧妻和老来丧子。对于当时已经将近60的毛主席来说,失去像岸英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对他来说是怎样剜心刺骨的痛啊,读——师:更何况岸英已经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这是一种怎样肝肠寸断的痛啊,读——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主席虽然很悲痛,但他有流泪吗?(没有)那他的眼泪在哪里呢?(心里)是啊,他心里难受的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师:此时,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岸英——生答(预设:小时候的岸英趴在x的腿上,央求着爸爸给他讲革命战斗的故事。)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少年岸英在他的书房——生答(预设:岸英在他的书房偷偷地看书的时候。)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青年岸英从部队回来时——生答(预设:开心幸福的模样)是啊,有岸英在身边的日子,总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高兴,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作为主席他希望岸英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英勇战士,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简单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幸福。读——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是啊,主席此刻是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岸英还在他身边啊。

  (3)你还找到了哪句话?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在主席仰起头的瞬间,他的眼泪不仅在心里,还在哪里?(在眼眶里)为什么你觉得是在眼眶里?(因为主席仰起头不想让他的眼泪落下来给别人看见。)

  师:此时此刻,透过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主席怎样的眼睛?

  生:盈满泪水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疲惫不堪的眼睛。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

  四、感受抉择艰难

  1、同学们,你知道痛失儿子,此时主席最想的是——(生:见见儿子)

  是啊,此时他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豪气万丈的主席了,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城楼上气定神闲的主席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一个想再见见自己儿子遗体的父亲而已。

  2、然而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主席的卧室时,竟然看到电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明明主席这么想见见岸英的遗体,为什么他会决定将他葬在朝鲜呢?你能告诉我吗?(你能用文中语句告诉我吗?)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同学们也找到这段话了吗?(找到了)。那么毛主席是真的不爱岸英了吗?(不是)难道失去了爱子,主席真的不悲痛吗?(不是)那么难道是主席真的不想再见岸英的遗体了吗?(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5、同学们请把手放下,不急。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你又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呢?

  生: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

  生:一个舍己为公的主席。

  6、是啊,就是在作为父亲与主席这两种身份之间,x作出了这样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7、可是同学们,要做出这个决定对于刚闻得噩耗的x来讲,又是怎样一种艰难而痛心的抉择啊!文中哪句话最能触痛你的心?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五、情感升华

  1、是啊,一个曾经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主席,一个曾经带领红军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席,一个曾经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主席。这样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也许这验证了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喃喃地对他的爱子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到的写下来(想想他会说什么?)

  预设:岸英啊,岸英,我是多么想要再见见你,可是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长眠吧。我的儿啊。

  师:多么慈爱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主席!

  2、拓展升华

  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主席爱子情深。)

  3、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主席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时这句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课前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语、揭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质疑

  1、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导学案初读感知第2题。)(8分钟)

  2、默读课文,画出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5分钟)

  三、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交流读后感受,指导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训练拓展

  主席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难眠的夜晚、艰难的抉择,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个夜晚他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发挥你的想象,动手写写。

  五、小结反思

  六、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闻噩耗——悲痛

  常人情怀

  做抉择——艰难

  伟人胸怀

  写批示——忍痛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新词。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从有关词句中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知识链接:

  1、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3年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援助朝鲜人民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15个仆从国的军队,公然发动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并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经过近三年的顽强抗战,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毛岸英简介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划出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描写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说说文中有那些描写人物的好方法,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我来闯关:

  1、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因为

  2、毛泽东虽然深爱自己的长子,最终还是

  3、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的意思。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读读有关记叙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文章,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