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19 09:10: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故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1

  课时:一课时

  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由于很少学生有离开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缺乏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

  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心理,还要让他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

  (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进教室

  (1)播放古诗

  歌曲《静夜思》

  (2)引导学生

  感受歌曲

  (1)听音乐

  进教室

  (2)谈谈对

  音乐的感受

  文字:念故乡

  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

  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

  发声练习曲谱

  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

  (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

  (2)强调附点节奏

  (1)用竖笛自选练习

  (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

  (3)分句唱一唱

  (1)3.5 5 3.2 1|

  2.3 5.3 2 — ||

  (2)6 。1 1 75 6 |

  61 75 6 — ||

  (3)3.5 5 1.2

  3| 2. 1 26 | 1—— —||

  歌曲《念故乡》是由这三条旋律组成,学会了这三条旋律等于解决了识谱问题

  4、导入

  我们刚才练习的三条乐句是选自歌曲

  《念故乡》,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工作时写的

  观看多媒体认识作者

  (1)出示课题《念故乡》

  (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

  让学生认识曲作者

  5、欣赏《念故乡》理解歌曲内容

  6、学唱歌曲

  (1)你了这首歌曲你想说点什么?

  (2)德沃夏克是哪个国家?指导学生找一找地图上中国在哪?捷克在哪?美国在哪?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乡》

  (1)视唱

  (2)学习歌词

  (3)练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1)听音乐,谈初步的感受

  (2)回答: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隔着太平洋

  (1)第一遍视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绪,第二遍视唱,抠出情绪,教师范唱与学生对比

  (2)全体用lu哼鸣,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集体配乐朗读

  (3)带歌词练唱歌曲

  (1)播放歌曲《念故乡》

  (2)展示世界地图

  (3)地图上捷克和美国用红色展示

  出示歌谱

  (1)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情感

  (2)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捷克、美国帮助学生理解身在他乡的情感

  层层递进学唱歌曲通过视唱、哼鸣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演唱歌曲

  7、高潮:层层递进激发情感

  (1)你们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乡

  (2)看船出海,引导学生给歌曲加旁白台词

  (3)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激发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乐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

  (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两句

  (3)有感情的朗读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度处理,并示范演唱;集体唱

  (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

  (2)播放“看船出海”

  (1)通过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激起学生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2)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

  (3)学生逐渐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中,并释放自己的情感

  8、音乐与相关文化

  它极度的思念故乡,写了一首令人轰动的《第九交响曲》,念故乡就是其中的片断,我们听听这首交响曲其它的乐章

  (2)欣赏《第九交响曲》

  播放《第九交响曲》

  让学生了解作者虽然命运坎坷但是非常乐观,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9、组织综合表演,发挥想象

  教师组织学生对学过的思乡之曲进行综合表演

  (3)以两个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题材和表演形式进行即兴创作

  题材:《念故乡》、《送别》、《故乡的亲人》、《红河谷》

  表演形式:唱歌、舞蹈、朗诵、加旁白、演奏等

  通过即兴创作音乐活动,来表现对故乡的感情。

  10.教师小结,下课。

《故乡》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读促悟,科学的将事物 、生活与语文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不断的感知中积累知识。提高素养。

  设计意图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课文写了动物、植物和人物,《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其中一篇。学过后,学生会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口头表达和朗读等多方面的能力,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吃过杨梅吗?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言]

  杨梅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江南去看看故乡的杨梅。

  [幻灯出示课文背景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故乡的杨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后请你告诉大家。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让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的感受。

  [学生轻声读课文]

  2、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可爱]

  3、作者“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请你默读课文,结合预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杨梅的?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杨梅树 杨梅果]

  2、让我们先来看看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1)让学生轻声读这段话,思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谈谈你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贪婪”“吮吸”“伸展”“欢笑”等词语,体会雨中杨梅树生长旺盛和可爱的样子)

  (3)小组交流、汇报

  3、杨梅果哪些地方特别惹人喜爱呢?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杨梅果可爱的语句。

  (1)学生读句子,体会

  (2)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互相说说,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发言顺序继续学习,体会到一点说一点]

  (3)作者从形状、颜色、味道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杨梅果 ,你最喜欢哪一方面就读哪一方面

  [学生自由朗读]

  四、看录像,激发情感

  看录像片,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让杨梅的香甜渗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故乡》教学设计3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对比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是重点。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方法: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述,设问、启发、讨论等法。

  2、在各环节中,渗透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主题,渗透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

  一、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故乡,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终生相伴,魂牵梦绕。是的,我们常怀恋故乡的昨日,但我们更应关注故乡的今日和未来。因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人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故乡也在变,我们应以深情的目光关注故乡的变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曾以深沉的笔调表达对故乡的爱恋、忧伤和希望。

  《故乡》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它写出了作者在一个巨变、动荡的时代中对故乡的关注。小说中有父老乡亲的艰辛苦难,有作者无尽的孤独、悲哀和忧伤。作品中的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但“我”并没有什么好心绪,因为这次回故乡却是为了永别故乡而来的。由于母亲的提醒,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于是,“我”便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体验少年闰土带给我的欢乐和中年闰土带给我的悲哀和忧伤。

  二、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学生阅读。

  (一)整体感知:母亲提起闰土时,我想起了那些情景?

  明确:海边月夜图、快乐的童年

  (二)激发情感,深入体验

  激发点(1):从“我盼”到“相处”,我的心情如何?我们相处如何?

  启发:急切盼望、欢天喜地、难分难舍

  激发点(2):童年时代的很美,美在哪些人、情、景、物上?

  启发:人美——小英雄:天真、活泼、聪明、能干

  景美——海边月夜:蓝天、明月

  物美——西瓜、贝壳等;

  情美——纯真、友好

  激发点(3):分别时的哭声美不美?

  启发:童真的哭声,美好的回忆

  (三)启发讨论,深入理解

  启发:儿时的回忆苏生过来,为什么我便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讨论:海边月夜图和少年闰土是故乡的缩影。

  三、承上导入:三十年前,我和少年闰土在一片哭声中别离,那童真的哭声,至今还在我的心中回响。三十过去了,闰土现在怎样了?我和闰土的重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一)整体感知:闰土的生活如何?当时的'社会境况是怎样的?

  引导: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这些情况,请找出来。

  明确:贫困;动荡、战乱、苛税、多子等。

  (二)激发情感深入体验

  激发点(1):我们相见时的气氛如何?

  感悟:拘谨、沉闷、沉默

  激发点(2):重逢时,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感悟:出惊——激动——震惊——悲哀

  激发:一声“老爷”,让我感到震惊、悲哀,面对闰土的恭敬和贫苦,我无言以对。闰土纵然有滿腹的愁苦,也无从诉起。那说话如连珠般涌出,活泼能干的小英雄的影像,在我的心中淡了,散了,模糊了。

  (三)中年闰土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启发:生活:贫困、痛苦

  精神:麻木、愚昧

  (四)启发讨论,探讨变因

  问:(1)一声平常的称呼,为何使我如此震惊、悲哀?

  (2)闰土的命为什么这样苦?

  提示:谁造成他贫困不堪?谁扼杀了他的生气和活力?

  启发:社会境况:兵匪、官绅、动荡不安

  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思想

  四、小结

  同学们,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闰土变了,故乡变了,我原本悲凉的心更添无尽的悲哀、失望。重逢又能如何呢?童年的笑声已不再回响,往日的欢乐已然远逝……留给我的只是那无边的孤独、忧伤、叹息……

  板书设计:

  故乡

  人物形象:闰土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小英雄)(木偶人)

  性格特征天真、活泼、聪明、能干麻木、愚钝、失去生命力

  情感经历真诚、友好、快乐孤独、忧伤、悲哀、失望

  故乡缩影神异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衰败的、失去精神生命力

  社会现实农民生活贫困痛苦,思想愚昧落后

  变化原因兵匪、官绅、封建思想

《故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⑵了解对比手法

  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理解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风筝》选自《野草》

  三、背景简介: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四、小说知识:

  1、什么是小说: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注意:分析小说主要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五、预习检测:

  秕谷(bǐ)鹁鸪(bó 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

  阴晦(huì)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猹(chá)獾(huān)

  弶(jiàng)脚踝(huái)髀(bì)愕然(è)嗤笑(chī)

  瑟缩(sè)黛(dài)惘然(wǎng)祭祀(sì)寒噤(jìn)

  六、听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

  一、回故乡(1-5自然段)开端

  二、在故乡(6-77自然段)发展与高潮

  三、离故乡(78段-结尾)结局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阅读1—5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啊!”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5、讨论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一)故乡的变化(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闰土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等词语,并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皱纹深极薄的棉衣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手粗笨开裂

  少年闰土动作、语言:活泼刚健动作利落有智有勇语言朴质生动热情纯真

  中年闰土动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头谦恭又含糊迟钝麻木

  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纯真平等充满友谊

  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呼“我”老爷

  少年闰土对生活:热爱生活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对生活:哀痛苦寄托神灵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小结: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三)杨二嫂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杨二嫂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并思考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安分守己)

  二十多年后: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怪声怪调)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以长辈自居)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讽刺)

  “……让我拿去吧……”(爱占小便宜)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恣意造谣)

  动作:“……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

  1、人物形象:杨二嫂: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2、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2)以杨二嫂20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

  3、杨二嫂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课堂小结:

  作者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的闰土形象,也塑造了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形象。从两人的身上折射出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以及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作业: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体会其作用。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两处“高墙”含义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高墙”是实写。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

  4、第86段中“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么?

  “辛苦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

  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惊愕。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9、小说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深刻含义?

  分析: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

  “路”有两种含义:一指地上的路;另指人生之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以及鼓励人们为希望而奋斗的激情。

  10、“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二、课文总结:

  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

  1、对比的运用。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3、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表现人物。

  4、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行文自然流畅。

  四、写作训练:肖像描写示例。

  五、作业:

  根据示例,自己选取班上一名学生进行肖像描写。

《故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感迁移,导入新课

  让我们共同聆听一段《回乡偶书》的深情吟唱。(播放歌曲《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久客他乡、怀念故里的经典之作。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时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可谓是落叶归根了。其实,不仅是贺知章,古往今来,故乡是所有游子的情感归宿。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子刘亚舟踏上思乡旅程,去追忆那 “难忘的故乡” (板书课题)请大家深情齐读。

  二、通读课文,整体回顾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眷恋、思念、难忘)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的?首尾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读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眷恋之情,深情齐读课文的第

  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把对故乡难忘的记忆比作什么?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现在,让我们拾起那一颗颗记忆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的叙事部分

  1、拟小标题

  快速浏览叙事部分,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板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

  打跐溜滑、争抢鸭蛋

  这四个故事作者是平分笔墨吗?(打跐溜滑、争野鸭蛋详写;江边洗澡、雪地喂鸡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作者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段知道的?(过渡段,使话锋一转,让后面的故事自然顺畅起来)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儿打跐溜滑吧。

  2、学习“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结合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样的人?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顽皮、撒野、毫无顾忌、任性、憨厚、朴实、沉默、好心肠)(指导朗读,体会动作的细节描写)

  任性孩子的吵闹声音犹在耳际,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犹在眼前。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引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对叔叔说:“ __________” 父老乡亲的纯朴乡情,让我忘却了寒冷,有的只是内心的感动。 3自主选学

  采用刚才 “读一读、画一画、抓细节”的方法,选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争抢鸭蛋三个故事当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1)江边洗澡

  这里的小鱼有什么特点?

  抓住“撞、一群又一群、铺满、啃咬”来谈。感受小鱼多、顽皮的特点。

  作者的所见、所感,也让我们兴奋起来:

  这里的鱼儿真___!

  这里的鱼儿真___!

  与小鱼亲密接触的感觉真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其乐无穷。 谁还想体验江边洗澡?站起来读一读吧。

  家乡依山傍水的环境,如梦如幻,怎能不叫人怀念呢?

  (2)雪地喂鸡

  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山鸡很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雪地喂鸡主要抓住了什么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动作描写,动笔画出本段的动词。抓住“扫、撒、拎、站、守”5个动词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认真劲)谁能读出“我”喂鸡时的认真劲?有我在,成群的山鸡再也不敢放肆了。这样的环境让我想起了老人们常念叨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奇场面。

  作者雪地喂鸡时那叫一个认真,可玩起来也是毫不含糊的(引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这里省略了什么?还可以玩什么游戏?(学生拓展,出示图片)简单说说你的快乐。

  这是我们东北孩子独享的乐趣!

  (3) 争野鸭蛋

  作者对这件事也是刻骨铭心的,哪一个词体现出来了?(终生难忘)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过渡段)

  “我”和铁柱的感情怎么样?(形影不离)

  可是江边的草丛里却传来了铁蛋的哭声,怎么回事呢?谁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一读?(指名读)大家有什么感受?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小摩擦,才使“我”和铁柱的友谊更浓更甜吧。 你有过类似的友谊吗?(情感迁移)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对铁柱是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些语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思念、悔恨)为啥要和他争那个鸭蛋呢?

  我真不应该________。(变成陈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 儿时纯真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个故事如同一部老电影,演绎着淳朴的东北乡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乡思。情到深处,不由得直抒胸怀(引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作者言未尽,意未歇,绵绵不绝的乡思牵动着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也来吐露心声,表达真情。

  1、家乡美

  我爱家乡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家乡的_____真____,给我们带来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

  2、诗歌《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合: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我们生活的美丽地方。

  男:肥沃的黑土地富饶、广袤,(mào)

  女:勤劳淳朴的人们为之骄傲、自豪。

  男:家乡的巨变让我们喜上眉梢,

  女:人们的幸福生活溢于言表。

  合: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这里,让离家的游子魂牵梦绕。

  合:衷心祝愿我美丽的家乡,

  像雄健的骏马一路驰骋。

  像展翅的雄鹰飞得更高!

  3推荐作业:借鉴文中的写法,记一件发生在家乡的童年趣事。回忆难舍的人,难忘的事,表达难割舍的真情。

  板书设计: 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回忆 雪地喂鸡 思念、眷恋、怀念

  打跐溜滑

  争抢鸭蛋

《故乡》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

  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能力目标:

  1、分析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述,设问、启发、讨论等法。

  预习要点:

  1、解决生字词

  2、把握结构,划分层次

  3、找出小说中人物描写片段,找出主人公。

  4、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鲁迅为什么要写故乡?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只是表述回忆故乡的美好,还是有别的什么情感在里面?

  课堂研讨: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吟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感知情节: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四、合作探究,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1、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明确: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

  2、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

  明确:变

  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人变

  A、以闰土为例,讨论完成表格

  对比内容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4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现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9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生活态度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从表中的填出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比写法,从外貌、动作、语态、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等方面写出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请同学们说说,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闰土这一形象揭示了什么?

  明确:精神状态的变化,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他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B、除了闰土,杨二嫂也有了变化,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2)景变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

  3、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4、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明确: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5、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探究“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五、拓展延伸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六、课堂小结

《故乡》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探索文章优美之处,学会圈点批注。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培养一颗颗兼善天下的好心。

  学习重点: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精读“摇花乐”的有关内容,交流评点。

  学习步骤:

  一、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说是最能触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们见过哪些雨呢?(学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细雨……)今天我们将见识到一种特殊的雨——桂花雨(出示课题)

  二、指导朗读:

  体会文章渗出的温馨的人情。(有重点地指导两个地方的朗读:一是“摇花乐”,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台风要来了”,语气也是急促的。从“这下可乐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

  三、出示有关桂花的图片(桂花树林,桂花朵。让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渲染中,将会喜欢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对桂花的回忆,把桂花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学生描绘的方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画画、朗读有关句子、回忆有关桂花的诗句。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描述空间,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绘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见大家对桂花的喜爱,文中的作者对桂花也是情有独钟,我们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怎样的?大家试着把描写桂花的语句找出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四、文章结构

  桂花不仅美丽清香,还可以吃呢。文章的第一段(1、2节)为我们介绍的清楚。

  第二段(3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故乡的桂花雨,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大家喜欢“我”的父母亲吗?为什么?(学生大多会回答,“喜欢”,摆出的原因不一而足,老师总结:因为母亲敦厚、温柔,父亲儒雅和乐)

  最后一段(4、5节)作者还回忆了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全文脉络很分明,衔接上不着痕迹,其中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什么作用呢?(点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主旨探究

  故乡的桂花雨,笼罩着一层黯黯的感伤和偶尔跳跃着的淡淡的喜乐,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作者其实想要向我们倾诉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作答:①对故乡的怀念;②对亲人的思念;③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六、美点的圈点、批注

  1.教师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应文章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乡明”啊,表现出了作者的恋乡情节。

  2.学生发言。

  七、词语积累:魂牵梦萦、袅袅、才高八斗、沉浸、淡雅。

  八、迁移创新

  “乡愁”是什么?(出示关于“乡愁”的诗:余光中的.《乡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诵,然后讨论关于乡愁蕴含的情感,分组交流。)

  后记:琦君的散文总是蕴藏着生命的喜乐和慈悲,总在讴歌着人性的良善,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并在此情境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朗读的、品析的。他们在学习之后或多或少有了关于生命的、生活的启迪,语文方法、技能上的收获和词句方面的积累,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语文课所应该做到的吧。

《故乡》教学设计8

  一、前提测评

  让学生回答上节课学过的两个问题。

  (一)《故乡》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让一名学生回答)

  《故乡》是一篇小说。

  (二)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情节发展又如何(让一名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情节发展过程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今天这堂课的内容就是我们一起讨论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板书课题)

  二、认定目标

  教师让学生看投影,认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投影展示教师口述)

  1、分析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三、导学达标

  1、人物——— “小英雄”与“木偶人”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教师从旁作适时地引导点拨。

  (1)《故乡》的主人公是谁?是“我”还是“闰土”(是“闰土”)

  (2)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的少年……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紫色的圆脸……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闰土会装弶捕鸟,会月夜刺猹,会管西瓜,认识各种鸟;

  各种贝壳还认识“鬼见怕”和“观音手”

  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

  “脸上显出……却没有作声……”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仿佛石像一般。”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能干、热情、健谈和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板书)

  中年闰土——衰弱、迟钝、麻木、说话吞吞吐吐,而且和我已经隔了一堵墙(板书)

《故乡》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孩子,从而激发自己热爱生活、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自学能力。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知识目标:

  能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段意。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主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的内心。

  2、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步骤与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少年闰土》。请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闰土是谁?他长得什么样?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课文讲了关于他的哪些事?……)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一读课文,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我们知道:要想认识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外表,再从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了解他的内心。我们先来看看闰土的样子,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描写闰土样子的语句。

  (学生轻读课文,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

  出示课件: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思考:

  初见闰土时他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到了什么?闰土的样子特点跟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体会并朗读有关语句。)

  2、闰土来到我家后,渐渐地我和他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向“我”介绍了哪些有趣的新鲜事?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出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沙地观鱼。)

  3、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小组同学交流,准备汇报。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哪一小组同学愿意来汇报?

  2、请同学进行汇报:

  在汇报的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读议结合,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是把哪件事当作重点写的?你的根据是什么?快速默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怪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就写看瓜刺猹这件事,因为印象太深了。

  重点指导“看瓜刺猹”这件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指名读第一段,说一说在你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出示“看瓜刺猹”的画面,指名说一说当时的环境和闰土的动作、神态。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背一背这一段。)

  3、从闰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中,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课件出示填空题。)

  (学生讨论、交流: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孩子。)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在闰土向我讲述了那么多我认为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情之后,面对这样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小伙伴,我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课件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使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问: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我往常的朋友”是一些什么人?“只看到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表达了我对闰土的敬佩之情,对丰富多采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2、我和闰土从不相识,到友好相处的好朋友,到分别,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是啊,朋友情深何忍别!请仔细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怎样话别的,再说一说。

  五、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1、同学们,学习了第17课《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回顾全篇课文,体会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到的。

  2、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但“我们”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课文中说两人自分别后“从此没有再见面”,到底有没有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与闰土又一次相见了。可是,这时出现在“我”面前的闰土已经不是那个“天真活泼、勇敢机智”的少年了,他满脸皱纹,双手龟裂,反应迟钝,动作笨拙,叫“我”简直难以相信。你们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吗?请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就是从中节选的。下节课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相见→相处→相别

  (喜欢)(钦佩)(难过)

  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

《故乡》教学设计10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这样的问题设计精练、集中,既抓住了重点难点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整堂课线索清晰,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感情上认同接受,使难懂的课文变得容易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故乡的景色怎样?

  学生读。

  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大屏幕显示: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学生读。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屏幕显示问题、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思考杨二嫂有哪些方面让我悲哀。

  (屏幕显示问题及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梳理: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但农村经济为什么急剧衰落,农民们的生活为什么更加艰难?(屏幕显示:背景。)

  教师略加解释。

  【板书设计】

  故乡的景物

  悲哀闰土

  故乡的人

  杨二嫂

《故乡》教学设计11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差异,在小组合作的同时做出精细分工,组长组织自学,成员朗读汇报,各有所长,各尽其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句子体会文中“贪婪”、“吮吸”、“甘露”等词语,体会拟人句的妙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体会文中词语意思。

  2、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出示杨梅(或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杨梅)能说说你对杨梅的印象吗?

  2、生自由说(杨梅的颜色、形状、味道)

  3、师: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有不少同学都喜欢杨梅。有一位作家和我们一样,他不仅喜欢杨梅,而且还特意为杨梅写了一篇文章呢!

  出示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4、生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2)、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杨梅的?

  三、交流、讨论、合作

  1、交流自读收获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面向全班读

  师:文中这么多好句子都是围绕哪几方面写的.?

  生:杨梅树与杨梅果两方面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

  (1)、小组内学习,解决不懂的词语

  (2)、出示问题,讨论解答:

  a、“贪婪地吮吸”表示:▁▁▁▁▁▁▁▁▁

  b、“春天的甘露”指▁▁▁▁▁▁▁▁▁▁

  c、杨梅树的叶子会欢笑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什么?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有相同的效果,把杨梅树赋予人的思想动作?

  (3)、小组汇报

  (4)、指导朗读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之情

  b、配动作读

  3、合作学习“杨梅果”

  (1)、默读杨梅果部分(4—6自然段),想:作者围绕杨梅果哪几方面进行描写?

  (形状、颜色、味道)

  (2)、自主选段,合作学习

  a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特点(形状、颜色或味道)讨论:

  作者是如何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b小组汇报

  师抓关键词:作者在写杨梅的形状时,先写圆,再写大小,最后写刺,写大小时与桂圆作比较,又写刺的生长变化,最后写把杨梅果放进嘴里时对刺的感受。写颜色时先写颜色的变化,再写变化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和汁水的确颜色。味道方面先写味道的变化,又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故事证实杨梅甜中带酸。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

  2、齐读课文,体会情感

  3、小结:

  课文通过对杨梅树及杨梅果的描写,说明了作者喜爱故乡的杨梅,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感情。

  五、综合拓展

  1、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

  2、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板书:

  枝

  树图片

  叶

  我爱故乡的杨梅形状

  果图片颜色

《故乡》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

  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阴晦()萧索()bǐ()夷chī()笑

  愕然()wǎng()然zì suī()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不超过50字)

  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

  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

  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⑷总结。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

  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

  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

  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

  问题讨论:

  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

  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总结:

  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阅读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轧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彻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感受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滴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让我骑“高马”。我执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确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一天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的财富,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眼睛,我的眼泪悄悄的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做人要踏实,不要这山望那山高,懂吗?

  我呆呆的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我梦想的地方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回过头来,却发现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在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的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请写出选文的线索和感情基调。

  2、选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件来体现父爱,请简要概括。

  3、文中写“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惆怅”?

  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5、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题中的句子除外)

《故乡》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7个生字“圣、诞、驯、橇、附、竖、仍”;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

  2、师:谁能介绍一下画面上的人物?(学生交流,结合简介圣诞节)

  板书:圣诞老人

  3、出示:第一节自由读师:谁能用文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圣诞老人?

  结合学习:“驯鹿”“雪橇”(通过媒体画面了解)

  重点注意驯:字音撬:字形

  4、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进行小组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自学生字。

  (2)边读边思: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

  口头填空:

  芬兰的'大王告诉孩子们,圣诞老人就住在,它能听到;芬兰还有;如今,圣诞老人用。

  2、自学情况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驯鹿雪橇打扮迎接电脑俄罗斯竖着玛尔库指名读、正音;开火车领读;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3)填空交流:

  芬兰的大王告诉孩子们,圣诞老人就住在,它能听到;芬兰还有;如今,圣诞老人用电脑。(交流后示答案齐读)

  三、品读课文

  1、再读第三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声

  2、说话训练:

  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会对圣诞老人说些什么呢?他们在信中会写些什么呢?(小组交流、班中交流)

  3、创设情境(媒体):小朋友我来啦!你们有什么心愿吗?赶快说给我听听吧!

  (学生写写后交流)

  师:圣诞老人已经听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他一定会想满足大家美好的愿望。

  4、指导朗读第三节

  过渡:圣诞老人的故乡究竟是怎样的呢?你们想去看看那神秘的极地世界吗?

  想读读那些描述它的充满魅力的文字吗?

  5、出示课外补充资料,小组内自由阅读

  6、阅读后进行想像说话训练:

  芬兰人还选了北极圈附近的一个村庄为圣诞老人村。村口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圣诞老人的故乡”。当我来到圣诞老人村。

  7、师总结,师生合作读第五节。

  四、课外

  1、请学生来说说你的有关节日的资料。

  2、向学生出示几个网站,课后自己去查阅了解。

《故乡》教学设计14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内容大致上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物”,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进而,文章从“故乡的芦苇”这个“点”上引入第二层——“忆趣”,通过回忆用芦叶吹歌,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忆趣”是内容的“深化”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其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认识、会写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生答)

  2、师介绍芦苇。

  3、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二、师感情读课文(或放录音)

  1、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

  师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

  一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美,师相机板书)

  3、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两个比喻句呢?

  ③师指导朗读

  ④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

  ⑤师读生观察。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⑥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

  ⑦练说叠词

  请生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

  师:在这三段中,你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全班齐读。

  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引导说说拟人句)

  过渡:

  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感受那一份快乐。

  二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1、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自学要求:(出示小黑板)

  ①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

  ②朗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读出“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

  全班交流,师随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出示句子:

  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呼唤着——

  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师生评价:

  师:此时,我已经陶铸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真快乐啊!你看,孩子们吹得多起劲啊!(指导观察插图)

  生边想象边感情朗诵第5自然段(配轻音乐)

  ②师:我们不仅用芦叶吹出美妙的歌曲,还把它们折成绿色的芦叶船,别提多有趣啊!

  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

  出示重点句子:

  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问: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师: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

  指名读第7自然段。

  师:你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练读,指明读,自由读,齐读。

  师: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展示纺织娘,帮助学生理解。

  4、练习背诵

  把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背下来。

  过渡:

  故乡的芦苇多美啊!它曾给“我”留下了这么甜蜜的回忆,让“我”永远不能忘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直接表达这种情感的语句吗?

  三学习第1、8自然段(5分钟)

  仔细品读,对比说说这两段有什么特点?(前后照应)

  四、拓展

  师启发:我们在课文中感受了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情感,同时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你能不能也来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板书:

  17、故乡的芦苇

  不芦苇:绿美

  能芦叶:吹陶醉甜蜜的回忆

  忘芦叶船:满载幻想

  怀芦苇丛:捉纺织娘

《故乡》教学设计15

  一、课文分析:

  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1840年鸦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悲哀)

  (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3、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成果。(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存在分歧的地方可以保留,提交班内讨论解决)

  (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悲哀。

  (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悲哀。

  (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6、朗读结尾的三段文字,特别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要求齐读背诵。

  第二课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2、“故乡”是谁的?

  (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3、“故乡”在哪里?

  (结合课后练习,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4、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生活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通过上述三段中的议论,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并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5、明确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交流分享:

  通过本小说的学习,你掌握了阅读小说的那些技巧?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和困惑?请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且把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故乡

  过去现在

  景物:蓝天明月阴晦萧索

  人物:闰土——能干快乐麻木辛苦

  杨二嫂——漂亮平和庸俗卑劣

【《故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故乡》教学设计02-28

《故乡》教学设计06-09

《念故乡》教学设计07-04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02-24

《故乡的小路》教学设计03-28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02-28

《诗意故乡》教学设计06-26

《故乡》的优秀教学设计06-25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