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后五则。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3.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背诵检查,提问前五则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哪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哪些是思想修养。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后五则。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6.教学第六、第七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示课件16)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7.学习后三则,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探究第二句]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小结:
这两句谈修身做人的道理: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则如何分为三类: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求知态度: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出示课件25)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语言积累。
(一)成语归纳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二)重点文言实词
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词多义
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为”的句子并和第五课中出现的相比较。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
项为之强。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可以为师矣。为,做。
知之为知之……为,是。
仁以为己任。为,作为。
前三句中的为字读wèi,后面的读wéi。
2.可以:
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能够
3.知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温故而知新。知:领悟,知道。
知之为知之知:知道
4.“而”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六句中的“而”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不思则罔……
这三句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 “而且”、“并且”
5.“之”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四句中的“之”是代词。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中的是助词,不翻译。
(四)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五、拓展练习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根据提示回答:
1.看图回答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听故事,说格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六、教师小结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成为最畅销的经典解读。大家可以课后阅读《于丹〈论语〉心得》,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03-20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通用11篇)08-29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08-18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10篇10-19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3-31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1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1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7-09
论语十二章教案08-15
论语十二章的教案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