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1、读准字音,通读诗词句,认识生字词。
2、查阅工具书,借助资料,弄清古今字音、词义的变化。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适当批注,并对疑点进行标注。
5、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童年》歌曲节选,学生猜测歌曲的名字———《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令人留恋的,童真童趣依然会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诗,回忆童真。
出示27古诗三首,讲明学习第一首
(二)出示《所见》图片,回顾引入。
1、出示“牧童骑黄牛”的图片,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张图片之后会想到哪句古诗。
2、课件出示《所见》古诗,大家齐读,勾画“牧童”一词,引出今天的讲课内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
1、检查预习效果。
(1)学生介绍诗人吕岩。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字词解释弄:吹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跟“蓑衣”相关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卧:睡到,躺或趴
含有“卧”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分小组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2、品读想象,理解诗意。
(1)小声地静静地用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小组交流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场景),同时结合学习。a、“草铺横野六七里”
①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视觉: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铺: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b、“笛弄晚风三四声”
①结合注解理解“弄”。
听觉: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弄: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低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②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③结合指导朗读。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知识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旁晚的寂静。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什么?
③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④你的脑海中牧童的形象?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则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⑤请同学们把四句古诗连起来说一说所描绘的场景。
⑥轻松话主题。
⑦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六、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七、板书设计
牧童
唐.吕岩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则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烂漫。
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
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四)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
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 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鼓励学生课下多积累背诵这样的诗。
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板书设计:
草场 笛声(弄)
月夜 牡童(饱、卧) 安然自乐
恬淡的水墨画
学法板书:
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习。
3、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画家牧童(一大一小)
你发现了什么?
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同学的猜测都很有道理,是不是这样呢?这节课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深入课文
过渡:课文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画家名叫戴嵩,他很有名。(出示第一句话,学生齐读)
1、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戴嵩很有名气?你还能换一个词吗?
2、我们可以用这种换词语的方法来了解一个词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戴嵩画画的好,很有名气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把这样的句子用漂亮的“——”画起来。板书:戴嵩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小朋友们找的都对,让就我们好好来研究研究戴嵩到底有多著名?
(1)出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请你细细地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从哪个词更能突出表现戴嵩有名?()
学生没能说到关联词你可以这样引导:我们还可以从“一”和“就”看出他画的画刚刚挂出来就吸引了很多人,更可见戴嵩画得非常好。
这就是关联词“一…就…”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出示:看画的人一(),就()。
有钱的人一(),就()。
(是啊,戴嵩的画那么受人欢迎,难怪他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拿起书,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
(2)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①他是怎样画《斗牛图》的?
②看徐悲鸿画的画《马》,让学生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现在你知道了吗,这是国画的两种不同技法,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把整句话连起来读。
③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戴嵩的`画技果然高超,不但画得好,还画得快,她刚画完,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出示)商人称赞到——
(二)指导朗读大家称赞戴嵩的话
1、出示句子,找同义词。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出示)
教书先生赞扬到——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出示)
①在这三句话中,有三个词是同义词,你发现了吗?把他们画出来!谁来说
好眼力!这三个词儿都表示夸奖、表扬的意思。你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表达,用在课文里也不显得重复。(生读词语)
2、指导读句子。
什么时候谁夸过你,被夸奖的时候你感觉怎样?
得到称赞很开心,学会欣赏别人更厉害。谁替商人夸夸戴嵩?
能加上动作吗?再试试
比第一次读得好。“绝妙之作”后面是个——(!)
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好悟性,再给你一次机会
这位商人马上要花大价钱买画了!读书就该这样,只有用心读,才能一遍比一遍好!谁还想替教书先生夸夸戴嵩?举手的同学请起,这个机会给你们!
谁想再一次展示自己?相信自己,你能行!我读旁白
(全班齐读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师读旁白)
3、夸一夸,理解纷纷夸赞。
好!如果你也在场,你能自己夸夸戴嵩吗?可以用这些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出神入化绝妙之作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刚才商人、教书先生、他、她一个接一个、接二连三地夸赞戴嵩,这就叫“纷纷夸赞”。再读,记住它。看来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画家。板书:了不起
(三)学习5、6两个自然段
1、指导读牧童的话
夸赞的反义词是——(批评)
牧童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批评了戴嵩。他又是怎么说的呢?谁来当当小牧童?
出示:一个小牧童挤进来喊:“画错啦!画错啦!”
你真棒!懂得联系上下文读书!你来读
(点头)围观的人都在夸赞,牧童挤进来,他一定——
对了!读出心情,你读。
1、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说话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好极了!这一喊把围观的人喊呆了。仔细观察围观的人的表情和动作,想想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观察插图)
围观的人都呆住了,有的(不停地摸着胡须),有的(瞪大了眼睛),还有的(伸长了脖子),他们都在想:(大画家怎么可能出错呢?)
3、指导读戴嵩的话。
是啊!这一喊果然像炸雷,再看图,戴嵩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怎样
……就是很和蔼。现在我是牧童,谁来读戴嵩的话?
太严肃了,谁再试试?
很温和,也很诚恳!大家一起当一回画家吧?(全班齐读画家的话)
那我就说说你的错误吧!(出示牧童的话)
4、理解牧童的话
谁抓住机会读牧童的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戴嵩错在哪里?
谁来汇报?
很有道理!再给你们一个难一点的题目,想挑战吗?
牧童为什么能发现牛尾巴画错了?请大家再次默读牧童的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生默读牧童的话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谁来说?
你们的发言很精彩!我突然想起一个人——骆宾王,他七岁写下《咏鹅》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鹅——
骆宾王把鹅描写得那么传神,靠的也是观察。看来咱们也应该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5、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品质(读5、6段)
我读旁白,男生当画家,女生当牧童,分角色读对话,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家?
是呀!大画家多谦虚啊!他接受了牧童的建议,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清朝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还在上面题诗呢。出示:画看到这幅画,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这也正是画家向牧童道谢的原因,看来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牧童。
画家戴嵩很虚心,牧童勇敢的指出了画家的错误,实事求是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再来看课题,你觉得老师这样写课题合适吗?
看人不要只看人的年龄、地位、外表,更重要的是看人的品质。
四、回归整体,感悟品质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本,和他们一起演绎这个故事。旁白部分一起来,你当画家,你当牧童,你当商人,你当教书先生。全班分角色读全文
五、拓展结课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谦虚,学会了实事求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戴嵩小牧童
(了不起)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培养优秀的品质”,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很多,课文篇幅较长,寓意深刻。在课时分配时把识字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一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牧童教学设计08-13
《牧童》教学设计08-12
牧童教学设计08-27
《牧童》教学设计04-24
《牧童》教学设计10-04
《牧童》的教学设计范文06-19
牧童教学设计范文10-17
关于牧童的教学设计07-13
《画家与牧童》教学设计11-01
《牧童》教学设计精品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