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日记汇编10篇
数学生活日记 篇1
数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难,但数学其实并不是那么难,很简单,告诉你一个诀窍: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仔细读题,你就会觉得数学特别好学,很简单,一点也不难。
一开始,我认为数学没什么好学的,不就算一下吗,得出了一个结果,没什么好学的,只要口算学得好就行了,数学的结果只要算对了就行了。就坐在椅子上呆呆的看着老师讲题。但是上了几次课后,我觉得老师讲得很好,并不是那么乏味,我就仔细的听了起来。我认真的听了一节课,觉得很好玩,看来数学也很好,并不是我认为的那么乏味、枯燥。
记得有一次,老师讲了一道题,是一道看图计算题,要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我们好几个同学都不会,我想了很长时间都没想出来,这时,老师给了我们提示:可以在本子上画一下图,把图分割一下,平移一下。我听了,就迫不及待得开始画了起来,果然,老师说的没错,我第一个举起手来,将答案告诉老师,老师夸我真不错,写的.既对又快。
我想:数学也并不难呀,只要认真的学,就能学得好,数学也并不是只要计算出结果,就能写对了,还要动动脑子,不会算了就换一种方法,就能算出来了。
数学他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许出半点差错。通过学习,发现要学好数学必须有谦虚谨慎的态度,细致慎密的思维和一丝不苟的精神。题目是千变万化的,而方法是唯一的,只要掌握好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好数学自然就简单了。
数学生活日记 篇2
今天,我在《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大全》上看到这么一题,一个矩形分成4个不同的三角形,绿色的三角形面积占矩形面积的15%,黄色三角形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问: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看到这个题目,我犯迷糊了,想:只告诉一个占的面积与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怎么求吗?坐在椅子上的.妈妈看了一眼,嘲笑我说:"哼,还说高水平,连这道题都不会做,呵呵。"
我知道妈妈用的是激将法,目的是激怒我的好胜心,让我把这题做完。为了让妈妈认为她的激将法成功了,我就硬着头皮做了下去,可是怎么想也理不出头绪来。但是我并没灰心,继续做了下去,我做了出来。
根据图可以发现,两个红三角形占了矩形的一半,一个黄三角形与一个绿三角形又占矩形的一半,而绿色的三角形面积占矩形面积的15%那么黄色三角形占矩形面积的50%-15%=35%,我们拿量除以率就是21÷35%=60(平方厘米)。
原来这么简单,多亏了妈妈的激将法啊!
数学生活日记 篇3
常言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肯做有心人,实际例子俯拾皆是。
人民币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几乎每天都要和他打交道,但是对于人民币为什么只有1、2、5这三种数额的票面,而没有其他数额的票面这一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
其实这里就有一个数学道理。人民币作为一种流通货币,银行在发行时就考虑到货币的票额品种要尽量少,并且要能够容易地组成1至9这九个数字。这样既可完成货币的使命,又可以减少流通中的.繁琐。通过精心挑选,1、2、5脱颖而出,成为最佳组合之一。因为用1、2、5这三个数可以组成10以内的其他任何数,而且所用的票数最多也只有3个,如:1+2=3,2+2=4,5+1=6,5+2=7,5+2+1=8,5+2+2=9,所以,只要1、2、5几种面额就足够用了。
另外,除了1、2、5这一种组合外,还有1、3、5也是符合前面两个要求的组合,用他也能组成10以内的其他任何数,如:1+1=2,3+1=4,5+1=6,5+1+1=7,5+3=8,5+3+1=9。
看了以上的分析,你是否对身边的这一数学问题发生兴趣了呢?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在等着你去挖掘、去探索……
数学生活日记 篇4
一说起数学,那可就说来话长了,本来我不喜欢数学,一上数学课我就头大,上起数学课我就没心思学,更别说数学的学习成绩了。
就因为我的数学学得不好,妈妈非带给我报了一个数学辅导班。就因为这一个辅导班,使我的数学学习成绩大大的提高了上去。
一开始,我认为数学没什么好学的,不就算一下吗,得出了一个结果,没什么好学的,只要口算学得好就行了,数学的结果只要算对了就行了。就坐在椅子上呆呆的看着老师讲题。但是上了几次课后,我觉得老师讲得很好,并不是那么乏味,我就仔细的听了起来。我认真的.听了一节课,觉得很好玩,看来数学也很好,并不是我认为的那么乏味、枯燥。
记得有一次,老师讲了一道题,是一道看图计算题,要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我们好几个同学都不会,我想了很长时间都没想出来,这时,老师给了我们提示:可以在本子上画一下图,把图分割一下,平移一下。我听了,就迫不及待得开始画了起来,果然,老师说的没错,我第一个举起手来,将答案告诉老师,老师夸我真不错,写的既对又快。
我想:数学也并不难呀,只要认真的学,就能学得好,数学也并不是只要计算出结果,就能写对了,还要动动脑子,不会算了就换一种方法,就能算出来了。
我喜欢数学。
数学生活日记 篇5
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测量》,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我还知道5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课桌高80厘米;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课上,程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测量学校升旗台到校门口的.距离,大约是60米,我从升旗台走到校门口,走了90步,老师说走我一步大约是60厘米。回到家里,我跟爸爸走了100米,用了1分30秒,一共走了180步。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学校值班,我绕着操场跑道走了一圈,走了380步,我估算了一下,跑道一圈大约是200米。妈妈告诉我跑道一圈正好是200米,我心里高兴的呀,我不仅学会测量,还学会了估算,并且估测结果和实际结果完全一致,我好开心。
是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我现在的身高是1米30厘米,妈妈说我出生时的身高只有53厘米;修武到焦作大约是20千米;磁悬浮列车时速超过350千米……我们要学好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生活日记 篇6
今天,我偶然地在一本书上见到了这样不可思议数据:“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纸对折30次之后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
这个数据无论怎么听都觉得太“荒唐”了一点。毕竟是一张薄薄纸,通过对折真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但非常多意想不到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只有通过计算,这一切谜底才能揭晓。
随即,我便把0·01厘米连续乘以2,一共30次,得到10737418·24厘米。接着,我又把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13米转化为884813厘米,通过比较,非常明显能够看出对折30次之后纸张厚度确胜过了珠穆朗玛峰高度,而且还是后者10多倍。
其实,像这样惊人数据在平常生活中处处存数学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眼睛。
数学生活日记 篇7
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数学,可见数学与我们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比如,妈妈上街买水果,买蔬菜,还有去文印社复稿件……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数学,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暑假里我跟爸妈到表姐家玩,路上口渴了,爸爸只好到附近杂货店买矿泉水喝。杂货店有个规定:买3瓶矿泉水可以换一瓶矿泉水,一瓶矿泉水卖价1元钱,爸爸见了掏出10元钱给杂货店老板,说:“老板买10瓶水”,水拿到了,我如饥似渴的喝了起来,一会儿就喝掉了二瓶。还没等我回过神,已经有好几个空瓶了。爸爸问我:“灵灵,我们用10元钱能换多少瓶矿泉水?”我想:10瓶水喝完,拿9个空瓶子换了3瓶矿泉水,3个空瓶又换了1瓶矿泉水……还剩下两个空瓶子。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算出来了,是14瓶矿泉水,还余下2个空瓶子。”爸爸笑了,说:“你再想一想!”我若有所思:“我们可以再向杂货店老板借一个空瓶子,喝完后再把空瓶还给老板,噢!我们可以喝15瓶矿泉水。”爸爸点头称赞。
数学就是要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所以我们要学好数学,让数学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
数学生活日记 篇8
今天上午,我约了小明和小刚放学去拍皮球。下午放学后,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操场上,开始拍皮球了。
小明拍的正起劲呢,小刚说了一句:“我们还是计时比赛吧,看谁在5分钟内拍的最多!”然后,他从书包里拿出了手表后问:“谁先来?”“我!”我和小明异口同声的喊到。小刚想了想说:“我们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最后的结果就是,第一个小刚, 我是第二,小明第三。
开始比赛喽,小刚拿起皮球争分夺秒的拍了起来,我和小明在一旁计时查数。小刚在五分钟内拍了205个,而我比小刚每分钟多拍了1个,小明5分钟内比小刚少拍了十个。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谁是第一名吗?还有我和小明的'成绩吗 ?赶紧运用你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我们算一下。
哈哈!算出来了吗?我拍了120个,小明拍了195个。
知道谁是第一名了吧。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一定要好好学习,灵活运用啊!
数学生活日记 篇9
生活中的数学需要我们细心发现,为同学们特别提供了数学生活日记容积与体积,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由于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不少同学认为容积就是体积。其实,体积与容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
一、意义不同。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木箱、油桶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一个物体有体积,但它不一定有容积。
二、测量方法不同。求物体的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面测量它的长、宽、高进行计算,而求物体的容积则必须从里面来测量它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因此,对于同一个物体,一般地说,它的容积要比体积小。
三、单位名称不完全相同。体积单位一般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固体、气体的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相同,而盛液体的容积单位一般用升、毫升。
数学生活日记 篇10
今天,妈妈跟我说:“雪飞,跟你玩个游戏吧!”我说:“好呀!”
妈妈拿来一块圆纸板,纸板中心用钉子固定了一根指针。纸板平均分成24个格,格内分别写着1—24、“妈妈,游戏规则是什么?”“游戏规则很简单:指针转到单数格或双数格,都要加上下一个数。加起来是单数就是我赢,加起来是双数就是你赢。”
我一连玩了十多次,可是每次都输。“为什么总是单数呢?”我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想想吧!”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终于让我想起了:单数+双数=单数。这下子我明白了,假如指针转到单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是双数;假如指针转到双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是单数。所以,指针转到任何一格,加起来数都是单数。
【数学生活日记】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01-18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08-22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范文10-16
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日记(精选18篇)07-25
精选数学生活日记22篇08-30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15篇)07-04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25篇08-24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精选24篇)04-15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精选35篇)08-18
精选数学生活日记4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