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0-12-02 15:22: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物理说课稿(精选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理说课稿(精选4篇)

  物理说课稿范文1

  一、教材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 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索、讨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动手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表面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察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光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为下面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察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情况。首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察到的现象检验猜想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规范的光路图比较,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老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现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知识。

  (4)知识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如果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出猜想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继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并通过充分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呼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美丽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原因。(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第二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物理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核心地位 基础性作用

  核心地位:牛顿第二定律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它是牛顿物理学的核心。

  基础性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学习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的基础。将深刻的影响着学生对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犹如高楼大厦之地基!

  2、新课程的特色:

  教材上:更突出科学探究的地位,更有利于教师灵活处理教材。

  理念上:更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更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3、我的理解:

  经历“一个过程”: 经历一次相当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渗透“两种方法”: 控制变量法、图象法

  发展“三种能力”: 理解推理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初步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初步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意识到运动和力存在着某种重要的关系

  疑问:

  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

  加速度到底和力、质量有什么关系?

  说明:学生的这个疑问是打破旧的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探究什么” (目的)

  “怎么探究”(过程)

  3、我的解决方案:

  遵循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主体,重视过程评价。加强教师专业引领,加强学生同伴互助,加强师生对话和反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归纳总结牛顿第二定律。

  (2)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能发展学生观察品质、提高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探究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2)学生感悟控制变量法,图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并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2)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的体验,感受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间的关系的过程并总结牛顿第二定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总结交流

  分析论证

  创设情景

  学法:

  协作学习,分组探究。

  六、教学程序

  (一)、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总结交流

  分析论证

  创设情景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

  火箭发射时运动状态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化?其依据是什么?

  问题:

  那么加速度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和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么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实验方案可以怎么设计?实验的数据应该怎么处理?

  ②怎么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实验方案可以怎么设计?实验的数据应该怎么处理?

  ③实验时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怎样进行测量?需要那些实验器材?

  ④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老师提供的系列实验器材,你们想到了哪些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并把你的实验方案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

  教师:

  在讲台上放置以下实验器材: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长木版、粗细线、小桶、砝码、钩码、刻度尺、天平、宽口文件夹、滑块等。

  学生:

  根据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分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和完善。

  方案一:以小车、长木版、粗细线、砝码、钩码、刻度尺、天平、宽口文件夹为实验器材,研究小车的运动,利用两小车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研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方案二: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长木版、粗细线、小桶、砝码、钩码、刻度尺、天平为器材,研究小车运动。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1,测出小桶的质量m2,把小桶和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g当作小车受到的拉力F,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测出Δs, 由Δs=at2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

  问题探究1:上述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方案中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实验误差较大,因此就得想办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力呢?

  问题探究2:不论采用上述那种方案,我们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g当作小车(包括上面的钩码)或滑块(包括上面的钩码)受到的拉力,这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m<< m′(m为小车与钩码或滑块与钩码的总质量)。说明:原因可以在课后学生自己分析思考。

  (四)分析与论证

  说明: “分析与论证”包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 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数据处理:

  ①可以鼓励学生直接在图表中观察,寻找规律。

  ②可以引导学生在坐标纸建立a-F坐标轴进行图象分析,发现m一定时, a和F成正比。

  ③可以在计算机Excel里输入数据,作出以上几种图象,分析得出规律。

  最后教师展示部分学生分析结果,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比较、分析误差原因并初步得出结论。

  (五)总结、评价、交流

  “评价和结果”包含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并尝试写出实验探究报告进行交流 。

  物理说课稿范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热机》,第一部分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热机》编排在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内能以及内能可以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 ,这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热机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一个重要实例,因此本节内容是内能一节的应用与深化。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常见热机的种 类、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教材这样安排充分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二、说学情

  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可以分析一些简单直观的现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引导和点拨,本节内容中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利用动画展示,这样比较直观形象,既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的不足又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图片、动画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图片、动画,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汽油机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教学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

  五、说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图片、动画 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师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原则。

  六、说学法

  1.通过观察现象,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通过观察动画,会用语言描述汽油机工作过程。

  3. 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视频演示内能做功实验,视频结束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能量转化 情况,从而引出热机概念,师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热机种类,内燃机是生活 中常见的热机,因此本节课主要介绍内燃机。

  二)、进行新课

  (一)教师介绍内燃机的种类:讲明是根据气缸内燃料的不同将其分为汽油机和 柴油机。本节重点讲汽油机的有关内容,柴油机与它大同小异。

  1.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和一个冲程的概念,目的是使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能更清楚的了解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中各部分构造的运动情况。

  2.多次动画演示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进气门、排气门的开关情况、活塞上下运动情况,演示结束后教师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描述一个工作循环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热机的工作原理。

  3.讨论以下问题:

  1).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

  2).在四个冲程中,哪些冲程发生了能量转化?

  3).哪个冲程使汽车获得了动力?

  结合这三个相关问题强调汽油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了解汽油机的实际应用,以此强化学以致用的观点。

  (二)介绍燃料的热值:

  1.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得出: 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从而引入热值。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符号:q

  2).根据概念学生归纳:热值定义式及导出式:q= Q放/m, Q放=mq。

  3).单位:J/kg, (J/m)

  4).通过让学生解释:小资料中一些燃料的热值的物理意义,以此来强化热值的。

  概念既可以用质量来衡量,也可以用体积来衡量。

  如: 木炭: 3.4×107J/kg

  物理意义:1千克木炭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4×107J

  煤气: 3.9×107J/m3

  物理意义:1立方米煤气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2.热机效率

  1)通过学生讨论:烧水时,煤气燃烧放出的热量能全部被水吸收吗?这个问题,引出如何提高燃料利用率,并以锅炉为例说明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

  2)利用能流图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产生能量的去向,并根据箭头的粗细比较各 部分能量的多少,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两点知识:

  ①通过对能流图的分析得出热机效率的定义:

  ②燃料燃烧产生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用来做有用功,大部分被废气带走,因此设法利用热机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三)、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忆并回答。

  四)、课堂练习:主要以填空和计算题为主,达到巩固本节课主要内容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做课程练习的本节内容。

  六)、板书:

  第四节 热机

  1. 热机定义。

  2. 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 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物理说课稿范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要让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

  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于“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的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协作性和继承性,法拉弟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场强度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确定依据为本节课的中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场的客观存在,及场的力的性质。由此引入一个物理量并恰当地定义它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将它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一场强的定义方法;二场强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三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确定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容易发生混淆,三学生对电场线的分布往往只识其形而不解其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启发式教学法、 “发现学习”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大约需要3分钟)

  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理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意图:这样处理抓住要害,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现矛盾,使学生不知不觉开始新的认知体系的建构。

  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看幻灯片2)

  让学生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并通过类比的方式,克服学生陌生心理。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

  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大约需要17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幻灯片3)

  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前四个问题,以电荷在电场中受力为主线,引出电场力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看幻灯片4)

  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

  显然我们应引入一个物理量,并对它恰当的定义,使其充分反映场的强弱和方向,引入的物理量就叫场强吧,该如何定义它呢?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看幻灯片5)

  1) 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由定义式E=F/Q和力学单位制确定E的单位和其单位在数值上含义。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

  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⑶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大约需要12分钟)

  幻灯片7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类比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的定义,并通过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分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磁感线的疏密同时反映了磁场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画电场线也需要以一个恰当的规定为前提,经过这样处理使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从而使学习形成最大的正迁移。

  在类比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幻灯片8)

  ①让学生总结出画电场线的两个规定

  ②在了解了匀强电场定义的前提下,画出它的电场线?

  ③在做完教材41页例二后,画出孤立正电荷、负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④不要求画出等量同号、等量异号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2-7, 找出:电场线的方向特点。电场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之后观看图片和动画:(幻灯片8、9)

  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全部特点。

  意图:通过恰当的类比,潜移默化、突破难点教学难点三。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使学生获得创造体验的同时把握根本。

  3、课堂练习:(大约需要10分钟)

  为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将安排如下练习:

  1)在电场强度教学结束时,练习教材例题一,巩固F=EQ表达式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画孤立点电荷电场线之前,练习教材例题二,即巩固定义E=F/Q,又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3)通过让学生填写场强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即考查、反馈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突破了此教学难点二。

  4、课后小结:(大约需要3分钟)

  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畅谈对本节课知识上的收获,思想方法上的领悟,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加以补充。意图是帮助学生梳理全节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5、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领会研究方法,特布置作业如下:

  1)课后练习⑴⑵⑶

  2)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6、板书设计

  以上即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精选4篇)】相关文章:

《杠杆》-初中物理-说课稿12-17

奇妙的物理现象说课稿11-08

人教版初三物理重力说课稿11-06

苏科版初二物理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11-08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说课稿11-02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说课稿 单摆说课稿11-03

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册说课稿 物质的物理属性11-04

奇妙的物理现象说课稿2篇11-08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密度说课稿11-06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