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时间:2024-10-29 08:54: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2、设疑:

  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s h )

  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 )

  3、回顾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创设问题,实验探究。

  准备两个容器,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看看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用适量的水探究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三、实践运用,提升技能。

  教学例题3。

  四、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口答题。

  2、判断题。

  3、拓展运用。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圆柱和圆锥》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也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新课内容,内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及圆锥的体积四小节,本节复习课旨在通过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并掌握圆柱体、圆锥体的特征,明白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通过操作、实验、转化、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得到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计算一些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器的容积),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根据此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交流,我会说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

  2、通过练习、展示,我会运用公式正确解决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 “练习法”,让学生在回顾整理、交流互补、巩固练习、展示自我等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成”的独特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明确目标。本学期,我们结识了小学阶段几何形体中的最后两位朋友,他们是——(圆柱和圆锥)。我们通过努力,知道了它们的来历,摸清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体会到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今天,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自己的收获,重温一下它们相关的`知识吧!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圆柱和圆锥。谈话中,我把圆柱和圆锥比作朋友,拉近了学生和知识的距离,“知道了它们的来历,摸清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体会到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这几句话既简要概括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又给学生的复习活动提供了线索。

  第二环节:回顾梳理、形成网络。课前交流,(先独立写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圆柱的侧面积、体积与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再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成果。)。这个环节当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本环节习题的选择,我经过了精心考虑,题目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启发性;交流展示,本环节习题具有综合性、代表性与典型性,有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也有一题多变的题目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第四环节:达标检测,检验学生的复习情况。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通过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掌握更牢固了,还有没有疑点没有解决,说一说吧!

  七、说教学板书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

  特征:圆柱、圆锥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

  体积:圆柱、圆锥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习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蛋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圆锥形蛋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板书课题)怎样求它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来求?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猜猜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聊天,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课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刚才的谈话已经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习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我准备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容器,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两个物体的联系,引导他们说出等底等高。(此过程我会拿着两个容器到学生中去让他们不仅仅能看到还能摸一摸,从而更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

  2、质疑生趣

  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如果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往圆柱里放,几次能把圆柱也放满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大胆猜测)

  3、动手操作,实验出真知

  带着疑问、猜测做实验。请两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做记录。实验结果就是三次能装满。(播放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4、反复质疑,实验解决

  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这个圆柱呢?(强化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这时拿一个小一点的圆锥容器继续做一次实验。实验证明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需要三次。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圆柱容器里的水体积的分解,再次肯定学生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示课件)V锥=1/3 SH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以上两道题,指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5、拓展深化,综合运用

  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反思,自我提升

  课末,我通过聊天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内容。以下就是我进行的话题。

  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②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布置作业:练习四的有关练习。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五、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直观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形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1.要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爱数学就先让他们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生活实际去备课.2.教师一定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的才能与智慧得以施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课后反馈上来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很大,公式会用但是计算出现问题了,以后要多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强两点我简单的概括了这节课我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构想,第三点是课后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几方面。初步探究中,效果还需有待观察。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设计意图:

  (一)预习设计:

  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安排了两个环节:

  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

  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

  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四、试教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由于本课准备得比较匆忙,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不太成熟,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计不足,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所以还要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突破知识点

  (1)“等底等高”;

  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突破知识点

  (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

  (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

  (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篇6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基本几何体(圆柱圆锥)”。是高教版《机械制图》第三章正投影法和三视图第六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二版《机械制图》中第三章的第6节,整个这一章主要讲正投影法和三视图,正投影法是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基础,这一节主要讲基本几何体的投影和表面点的求法,是正投影法的应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2、学情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学习画平面立体三视图和求它们表面上点的投影的能力水平基础,知识水平不应有困难,能力水平也不应有困难,但要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熟练的目的,并且注意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圆柱、圆锥的形成和三视图特征;

  2)、掌握在圆柱、圆锥表面上求点的投影的作图方法。

  3)、熟知基本体尺寸标注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正确的画出圆柱、圆锥的三视图和在它们表面上求点的投影。

  2)、具备正确标注基本体尺寸的能力。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及对空间形体的分析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圆柱、圆锥三视图特征和投影分析、视图画法、表面上点的投影;

  2、看图、绘图、标注尺寸三大能力的培养。

  [难点]

  空间概念的建立和训练;圆锥表面上点的投影作图方法。

  二、教法设计

  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使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模型展示

  3.模型展示发:课前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做些几何体帮助自己分析和观察。

  三、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教,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让学生听懂、学会,还要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不能让学生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就不会走路了,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在本节内容的讲授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形成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10分钟)

  复习回顾

  1)、简述棱柱、棱锥的视图特征和画图步骤,求棱锥表面上点的投影的方法;

  2)、反馈、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3)、预习检测:圆柱和圆锥是怎样形成的?圆柱的三视图和四棱柱的三视图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

  简述本次课概念、要点、作用和地位;导出学习目标。

  圆柱体和圆锥体都是机器零件上应用最广的基本几何体之一,本次课主要讨论两基本体的视图分析,并通过分析,熟练掌握其三视图的读、画和标注方法和能力。

  2、新课教学(75分钟)

  1)、结合课件和模型同学们共同观察形体的特征。特别是引出并讲清“轮廓素线”(或称为转向轮廓线)的概念和意义。这为解决其表面交线(截交线、相贯线)的求作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

  2)、根据立体模型和形体特征作立体的三视图,这当中主要突出作图步骤。

  3)、利用特殊位置面具有积聚性的特性求圆柱表面点的投影和对圆柱进行尺寸标注。讲解时一定突出圆柱和圆锥三视图的特征,拓展学生的感性积累和空间想象力,回顾辅助线法求棱锥一般位置面上点的投影的方法,引出素线法(或纬圆法)求圆锥面上点的投影的作图方法。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4)、用一些课堂练习巩固,教师点拨解答难点。改变立体的放置位置,多位之多答案,鼓励发散思维。

  3、 小结

  1)、结合课件和板书简述圆柱、圆锥的三视图作图步骤:画基准作俯视图、根据三等关系作主视图、最后作左视图。

  2)、表面上求点的投影的基本方法。素线法(辅助线法)或纬圆法(辅助圆法)。

  4、作业

  1)、习题:学生讨论完成习题集35、36各小题。

  2)、思考题:P67 2、3、4各题。

  3)、预习:截交线集中疑难问题。

  五、板书设计

  基本几何体(圆柱圆锥)

  (一)、曲面立体的定义

  (二)、圆柱

  三视图分析作图步骤:画图

  1、基准

  2、俯视图

  3、主视图

  4、左视图

  表面找点作图充分利用积聚性

  (三)、圆锥

  三视图分析作图步骤同六棱柱、画图

  表面点的投影充分利用顶点作辅助线和辅助面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中的《圆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

  圆锥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两者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了圆柱的知识后再认识圆锥问题不大。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明确圆锥侧面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明确圆锥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体会旋转直角三角形的边所成立体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锥模型,刻度尺,平板,剪刀,直角三角形,木棒,胶带。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看、摸、想、剪、量、转等实际操作掌握圆锥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下面说一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情境导入:由圆柱变换成圆锥,并举例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来感知圆锥的形态,使学生激起认识圆锥的欲望。

  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感知圆锥的组成要素及特征。

  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转一转的实际操作掌握圆锥侧面展开图特点,深刻体会到圆锥的高定义和明确以直角三角形的边为轴旋转所成立体图形的半径和高。

  课堂小结:通过填表课堂提问和回顾旧知相结合的方式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当堂检测: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四、板书设计

  板书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使学生清楚的掌握本节课知识。

  以上是我对《圆锥的认识》的说课内容。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8页—41页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突破点: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我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实验活动法,归纳总结法。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学法: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讨论、验证、总结、归纳等学生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课前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自制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教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教具,实验用的细沙。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3分钟)

  首先我会让每个小组,抽出一个代表给大家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见圆锥体,这样做不仅给本课的讲解创设了情境,更让学生体验到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我会追问学生:圆锥的体积到底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2、读讲结合,自主探究(15分钟)

  此时我会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谁的体积更大?

  3、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多少呢?它们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习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好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就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1/3Sh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0分钟)

  多媒体出示:一个铅锤高6cm,底面半径4cm。这个铅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00.48(立方厘米)

  答:这个铅锤的体积是100.48立方厘米。

  你能计算出铅锤的体积吗?同时提问一个程度比较好的同学进行演板,演板完毕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其做出评价,同时强调做题格式。然后,进行一题多变:

  1、改变题中的半径和高的数值

  2、把半径该为直径3,把半径改为高,从而起到进一步巩固公式的作用

  多媒体出示:煤厂有一堆近似于圆锥的煤,煤堆底面周长18.84米,高1.8米。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煤堆的底面积:

  煤堆的体积:

  1.4 16.956÷5≈5(辆)

  答:需要5辆车。

  学生自主解决,同组交流解题的心得。

  4、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2分钟)

  5、运用公式,体会新知(多媒体展示)(5分钟)

  6、质疑问难,总结升华(3分钟)

  在此环节中,我会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是怎样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的公式的。

  7、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2分钟)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说课稿】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8-16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06-10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07-03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7-26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5-15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5-25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实用04-14

圆锥的体积应用的说课稿范文10-25

《圆锥体积》说课稿12-19

圆锥的体积应用的说课稿范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