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课稿

时间:2020-09-08 15:40: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则》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论语〉》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翻译能力。

  4.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5.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6.教学难点

  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3.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4.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6.竞赛法,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资料。

  五.教学设想

  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搞,因此课时准备我预计是3课时。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尽量使用竞赛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论语〉》说课稿2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 《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 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 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 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教材介绍:本文均出自《论语》,这是过去蒙童教学的必读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录的十章,作为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3. 教材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积累文言词汇;(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5)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学习要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1. 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 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 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3)学生的主体作

  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 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 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 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 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 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 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 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 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 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3. 课外有选择的阅读《论语》

  《〈论语〉》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编者所选的十则语录,则是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和处事,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其简洁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因为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有不解、不屑的消极心态。但作为语录体典范的《论语》,浅显易懂,朴素的道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透着我们的意识。即使现在,仍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备课的出发点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积累经典,为己所用。“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基于此,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积累”,教、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诵读”。

  积累

  积累包括对孔子及《论语》地位、影响的了解;结合注释对文意的理解;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整理归纳;对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的记忆;语录体的特点及运用。

  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或图片,了解孔子及《论语》。学生会找到很多资料,比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宣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教师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孔子的思想是影响了古今中外的智慧,以此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儿时的聪明好学、勤奋努力。比如:孔子儿时学母亲教的字,因为字多,怕第二日母亲检查时出错,他反复练写。直到熟练地不写错一字才放心睡觉。这样的故事让孔子走下圣坛,学生对孔子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当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

  学生如何学,如何积累,如何将祖国优秀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哪?我想,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在多重对话中开展诵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背景诵读,举行【故事会】,引领学生走近孔子,激趣导入;理解诵读,举行【背诵比赛】,引领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竞赛的形式背诵,记忆是深入理解的基础;探究诵读,预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感悟诵读,写【凡人名言】,记下心得体会,在语文实践中将所学内化为精神力量。

  背景诵读、理解诵读环节,学生活动以比赛形式展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那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诵读和感悟诵读哪?《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一、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能充分暴露学生理解上的误区,以便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在理解语录的基础上,我预设了一个话题:你从《<论语>十则》中找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哪些语句告诉了你求知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二、生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生生对话定在了学生有疑问之处,通过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答案。

  三、与文本对话。

  生生对话中仍会有一些问题是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这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找到答案所在。

  1、抓住句眼,与文本对话。

  比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有同学认为是谈求知态度,有同学认为是谈学习方法。如果断章取义,“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交友。有个难点,“朋”是谁?注释中解释为“志同道合的人”。那么自远方来干什么?来吃饭?酒足饭饱的愉悦而已。来闲谈?东家长西家短,八卦娱乐,消磨时光,彼此无增益,收获不大。来探讨交流思想、互相提高境界?切磋生活和事业,探讨人生,不虚度时光,才是读书人快乐的追求。引导学生抓住句眼,反复读。学生发现:单从字面看这既有方法也有态度。但孔子是从求知的态度来讲的,学习并去实践是快乐的,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讨问题是快乐的,他这两句话重点放在“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上了。这是告诉我们学习时抱着虚心、勤勉、实践、合作探讨的求知态度既会有所得,也会收获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同今日,各位专家老师为着新课程改革齐聚一堂,谈经论道,收获很多,不亦乐乎啊!

  2、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

  有生活,才会永久。《论语》中的道理虽朴素,但不免抽象,需要预设一些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情境问题:你是不是经常会因得不到他人理解而痛苦,会在与人交往中孤独无助,会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手足无措?《论语十则》中有没有值得你可取之处?

  问题中假设了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论语》中找寻方向。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意见相左时有同学会被气哭。其实,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数学课后“强不知以为知”,给自己带来了“一无所获”的恶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学生对语录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四、与心灵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感悟诵读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放声朗诵全文,掩卷思考:你想用哪些句子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从中积累了哪些成语?工工整整写下来,然后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记下你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感悟中强化了认识,用这些名言警句来警醒、反思自己,积累在脑海中,终身受益。

  总之,整篇文章的教学基本上是本着诵读文本和联系生活这样两个原则,意图达到积累语言,健全人格,热爱祖国文化的目标。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论语〉十则》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作品赏析

2.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3.语文版《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4.《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5.论语十则原文及其翻译的古诗文

6.《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7.二十则动物谜语精选

8.论语演讲稿范文

9.论语的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