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2-17 13:31: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品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友谊地久天长》是冀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唱歌课程,第八单元的主题是“毕业畅想”,是六年级临近毕业所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所以把学唱这首歌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旨在启发、诱导学生珍爱友谊,不忘母校。

  《友谊地久天长》又名《过去的好时光》,这是一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是1788年由苏格兰诗人彭斯从一个老人那里记录下来。歌曲曾作为电影 《魂断蓝桥》的主题歌,歌词优美,深情,怀念着旧日的友人,回想着与朋友共同走过的路,一起同甘共苦,相互团结友爱,心里充满着激情。这首歌是英国最为著名的歌曲之一,常常作为朋友之间离别时的仪式歌曲。歌曲采用了弱起小节的形式,每一小节强拍上的附点节奏为全曲特征,结构简洁,素材精炼,特点鲜明。歌曲一共四个乐句,每句弱起,节奏平稳,重复较多,学生容易学唱。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区分乐句,掌握弱起小节的的特点,圆滑线的`作用,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谱视唱能力,引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自信地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表达优美、怀念的感情。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3)情感目标:通过歌唱《友谊地久天长》,激发学生珍爱友谊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4)创新目标:激发学生即兴演奏、为歌曲伴奏,随音乐跳舞(三步)。

  3.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有情感地范唱后,用丰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对歌曲情感的体验。

  4.教学难点:

  掌握弱起小节知识;准确、有表情地演唱《友谊地久天长》,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并从中领会到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5.教学准备:

  (1)多媒体、Flash、电子琴;歌颂友谊的格言,诗歌;“友谊万岁”四个大字的标志牌;蜡烛、火柴等。

  (2)将音乐教室布置成“毕业联欢会”的形式。

  6.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二、教学思路

  1、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把学生带到想象中的依依惜别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同学间的真情。

  2、在学生会唱之后,引导学生感受苏格兰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即兴演奏歌曲、为歌曲伴奏,随音乐跳舞(三步)。

  3、最后播放《友谊地久天长》小提琴协奏曲,使学生在体验情景的活动中再次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

  三、教法和学法

  1、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表演、舞蹈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视唱,学习音乐知识,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2、为了培养学生可贵的创造性,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多方面的音乐活动,老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对各方面不同的提问去诱导和启发学生多想、多说、多动、多做、多创等,学生参与的越多,就会越开心,寓教于乐,诱发情感,从而培养了良好的素质。

  3、引导学生用听、说、看、唱、体验、想象、表演、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聆听歌曲,感受音乐风格;看意境画面,体验苏格兰风情;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音乐内涵;通过演奏、伴奏、舞蹈活动,进一步感受词曲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我将过程设计为常规训练、导课、新授、扩展延伸、总结五个环节。

  (一) 发声练习:(5’)

  唱音阶

  上行: 1.2.3.4.5.6.7.i

  下行:i.7.6.5.4.3.2.1

  方法 : 音高准确、气息悠长、均匀,换气准确。

  音阶级进练习:

  1=C 2/4

  13 24 | 35 46 | 57 61 | 72 1 | 27 16 |

  75 64 | 53 42 | 31 27 | 1 - ||

  方法:教师教唱,学生模唱,注意连音线的唱法

  节奏练习:

  X |X . X X X | X .X X X |X .X X X | X - - - 0 ||

  方法:先找有特长的学生打节奏,然后教师点评;教师再示范,学生模仿。再找学生打节奏。次节奏贯穿歌曲的始终,所以先练习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二)导课:(3’)

  1、教师就学生即将结束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就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的现实,启发他们想起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日日夜夜,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讨论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并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毕业卡片,朗读他们的毕业留言。

  2、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三) 新授歌曲《友谊地久天长》(25’)

  1. 学习歌曲

  第一步:感受歌曲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学生欣赏歌曲和画面。要求学生:

  1).认真体会歌曲的情绪。

  2).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边听音乐边默唱并思考,听完后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第二步:分析歌曲

  教师介绍歌曲背景并用多媒体播放苏格兰风情的图片----威士忌酒、男人穿的红格裙子、风笛、牧羊犬、首府——爱丁堡城等。《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苏格兰民歌,词作者罗伯特彭斯是18 世纪苏格兰最伟大的农民诗人。这首歌翻译过来有几种名字,如《忆往日》、《过去的好时光》等。这首歌在英国家喻户晓,在我国流传也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在学唱之前教师请同学们注意:

  1).歌曲的拍号。

  2)、歌曲开始的这几个小节叫什么小节?(注意唱准)

  3).歌曲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与弱起小节有关的。同学们请注意看乐谱(每个乐句都是从弱起小节开始的)。

  4). 歌曲共几个乐句?

  第三步:学唱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采用先唱曲谱学生自己添歌词的形式)教师指出学生在演唱时存在的问题,局部练唱。

  教师从歌词、乐句、气息、声音、咬字与吐字等几个方面,启发学生演唱歌曲时的情绪。(学生完整演唱全曲,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

  2. 体验与创新

  1)、分小组演唱歌曲。

  2)、教师弹琴,学生在个别处加上一些动作(握手、勾手)

  3)、播放音乐,学生合唱,部分学生结组伴舞。

  (四)扩展延伸(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赞美友谊的歌曲?与《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从歌曲演唱形式、速度、风格等方面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回答)找1—2首有代表性的歌曲用多媒体播放。例:周华健的《朋友》、《送别》《永远是朋友》《一二三四五六七》等。

  (五)总结 (2’)

  教师在学生讨论完有关于友谊的歌曲之后,总结所学歌曲的特点以及歌曲的主题,同时用大屏幕播放Flash《友谊地久天长》小提琴协奏曲背景音乐,让所有的学生捧起点燃的蜡烛,高唱歌曲 ,结束此课。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总结、概括,所以我尽量做到少而精炼。

  课题:《友谊地久天长》

  弱起小节 = 不完全小节

  特点: 第一小节的拍数 + 最后小节的拍数 = 一个完全小节的拍数

  连线 连音线 圆滑线

精品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歌曲《捉迷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第一是说教材,在说教材方面我又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来进行讲解。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捉迷藏》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活泼而又轻快的歌曲。歌曲是3/4拍,F宫调式,为四个乐句构成的二段体结构。把“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比拟成四个顽皮的小娃娃在玩捉迷藏游戏。形象生动,充满童趣,也表现儿童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非常喜欢,但是这首歌曲速度稍快,附点八分音符频繁出现,演唱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但是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常识。 例如:他们已经认识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学习了很多积极健康、优美动听的歌曲,感受了音乐的美,具备一定的编创能力。他们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在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自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基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流畅地唱好歌曲,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唱、示范、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迷藏》。

  3.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3/4拍的强弱规律及附点音符演唱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熟悉掌握三拍子的节奏及律动感。

  【教学难点】准确演唱附点音符

  以上是我说教材的部分,接下来是我第二部分的说课,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和学习歌曲,帮助学生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法,小组合作法以及教唱法来进行我的教学,尽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始终贯穿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个原则来进行教学。

  以上是我说教法学法的内容,接下来是我第三个部分的说课,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方面,我将从导入,新歌教学,拓展以及欣赏部分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组织教学(3分钟)

  首先,我会让学生听着《捉迷藏》的伴奏音乐进入教室。让学生提前感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接着,因为附点是本首歌的难点,所以师生问好的环节,我用了歌曲中包含三拍子附点节奏的旋律进行了简单的改编。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附点节奏的感知。

  师生问好以后接下来是我歌曲教学中的导入部分。

  二、导入部分(5分钟)

  导入部分我会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个好朋友,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娃娃,但是现在它们跟老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老师找不到他们了,你们来帮老师找找,他们躲到哪去了。此时课件上出现四季娃娃躲藏在不同地方的界面。我会用改编的歌词来提问,什么藏在草丛中?什么躲到大树下?以此类推,让学生把各个娃娃找出来。每找一个娃娃,我都会唱一遍。让学生既在游戏中,又把后半部分歌曲旋律熟悉了一遍。最后,四个娃娃找到以后,从屏幕中跳出来给我们打招呼,用的是附点节奏改编的歌词:同学们呀,你们好呀!接下来我会用双响筒敲奏来回应:春夏秋冬,你们好呀!并让学生学一学这句来回应四个娃娃的打招呼。在学习中,同时注意附点和重拍的表现。

  三、新歌部分(20分钟)

  第一个环节,我会把歌谱贴在大屏幕上,播放《捉迷藏》的歌曲伴奏,用“LU”来哼唱旋律,一边哼唱一边画三角打拍子。告诉学生,这是四个娃娃在玩捉迷藏的时候喜欢哼的一段旋律。让学生都来学一学。目的在于完整地熟悉一遍旋律。在这学的过程中,注重画三拍子以及重点落在重拍部分。这一遍模唱旋律结束以后,我会让孩子们找一找大屏幕上的歌谱第一二乐句这两句相似乐句的差别,我唱前半部分相同的`,让同学们接后半部分不同的乐句。以此来了解整首歌曲前半部分的结构以及熟悉旋律。

  第二个环节,听旋律找卡片。我会拿出一堆打乱的歌谱卡片,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些小卡片啊,也跟老师玩起了捉迷藏,谁能帮我把他们找出来呢?接下来,我唱一句歌谱旋律,让学生上来找一句。每找到一句,都让学生唱一遍,验证对错,如果唱错了,老师再范唱一句。所有找到的卡片都按顺序贴在黑板上,正好形成一个歌谱。而学生也在游戏中再次熟悉了整首歌曲的旋律。

  第三个环节,按节奏读歌词。在找完旋律卡片以后,我会让孩子们完整地聆听一遍歌曲,每一个乐句完了以后,就把歌词的卡片也贴上去黑板,整首歌曲完了以后,正好黑板上就是一篇完整的带歌词的歌谱。我会让学生像刚刚跟四个娃娃打招呼的节奏方式一样,跟着老师用双响筒,把这首歌的歌词按节奏读一遍。

  第四个环节,带着问题完整聆听歌曲。同学们读完了歌词以后,我会让学生完整地,认真地聆听歌曲,听完以后告诉老师,歌曲的情绪速度怎么样,歌曲描述了什么,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第五个环节,完整教唱。在教唱过程中,首先采用师一句生一句的方式来学唱,接着利用黑板上歌词卡片的两种颜色,来进行师生接龙唱,例如第一遍,我唱蓝色的乐句,学生唱绿色的乐句,第二遍,则反过来。接龙唱以后则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整地演唱一遍。最后,我会让他们带着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以上五个环节是我歌曲教学的部分。

  四、拓展部分(7分钟)

  这一部分我主要让孩子们分组对歌曲的后半部分进行歌词创编。例如,春天除了藏在花丛中,还可以藏在哪里?而四个小组刚好是春夏秋冬组,每个组探讨出一个词来进行创编。最后将新歌词改进去课件中,让孩子们自己来演唱自己创编的新歌曲。

  五、欣赏部分(5分钟)

  音乐中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歌曲有很多,在音乐欣赏的部分,我会让孩子们通过点击课件中的四季娃娃,欣赏其代表的不同的四季音乐,最后进行简单的小结。

  以上是我教学流程的内容。

  至此,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将虚心听取意见,再接再厉!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精品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8—9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教材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的、万级和个级末尾都含0的、万级和个级中间含0的三个数,教学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数字卡片,一张数位顺序表,小信封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万数,今天我们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2、复习千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方法。

  出示数位顺序表,贴在黑板上,问:这是一张什么表?(数位顺序表)

  ……

  万级

  个级

  ……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哪些同学能闭着眼睛把我们学过的数位有顺序地说出来呢?(学生背)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如何分级的?(四位一级,分为个级和万级。)

  3、谁能把这个数准确地读一读?

  第1个数(34000000):指名学生起来读,并提问:你读得又对又快,你读数时有什么好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虚线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加个“万”字;末尾的零不读出来。)

  第2个数(80050000):同桌之间相互读,再指名读。

  (指出: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第3个数(57960000):齐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藏着一些数字卡片。现在,老师把这个数个级上的“0”拿走,请一位同学上来抽四个数字,与前面万级上的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新的数考考大家,谁愿意?(盒子里不出现“0”。)

  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

  操作:指名1位学生上来抽出4张数字卡片,放在数位表上(个级上),从个位放起。

  (1)提问:

  教师板书这个数,问:这个数的万级上是多少?个级上是多少?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2)你能读出这个数吗?指名读,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的?

  (先分级,然后按数位顺序一级一级读,万级后加读“万”。)

  (3)全班一起读一遍,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个数。

  (4)还想再来抽一次吗?拿出口袋里的8个数字,指名进行第二次的抽数字卡片游戏。

  你们会读这个数吗?和你的同桌一起小声读一读。

  (5)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生一起把这个数写下来。

  2、教学认、读含0的数

  师:刚才大家抽卡片的积极性这么高,看得老师的心也痒痒的。这次愿意把机会给老师吗?

  教师悄悄地把多个“0”放进盒子,抽取数字卡片。(各级末尾有零的数,如:9308000)

  (1)板书这个数,提问: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你会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读一读,写一写。

  多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并提问:你是怎样读的'?

  提问:老师抽了这么多的零,你们怎么一个都没有读出来啊?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在这个数下板书: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3)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书这个数,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有零要读出来。(板书:要读)

  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4)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这个数写下来,和同桌读一读。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要读一个零。(板书:只读一个零)

  3、让学生上来操作,再次抽取数字卡片

  (1)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数,想一想这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请你自己轻轻的读一读,并写一写。

  (2)交流:指名读,说说你是怎样读的?这里的零又该怎样读呢?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回答,总结读法:

  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读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方法,那你们会写数吗?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件出示相关商品图片及价钱,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四名学生各写一个数在小卡片上,写完后集体校对。

  一万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万六千元

  3560000

  二十万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万零六百元

  10600

  2、师:老师还了解到了20xx年江苏省在校人数的信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20xx年在校的大学生有八十五万九千七百人,中学生有四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人,小学生有五百七十九万三千九百人。

  问:这里的三个数都比较大,你能正确地写出来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学生写在小卡片上,其余的写在自备本上。)

  3、师:老师还收集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信息,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张家港的图片及相关信息,学生自由轻声读,再指名读一读红色的数。

  (1)张家港市的总面积是999平方公里,人口共计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已达到173146户。

  (2)万红小学占地总面积为18668平方米,绿化面积为7378平方米。最近,学校投资191772元,为全体教师和班级更换了新电脑。

  4、动手操作。(思考题)

  拿出小信封中的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听老师的要求,摆一摆数字卡片,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8位数;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读出一个“零”的8位数;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读出两个“零”的8位数;

  80088008

  88000808

  (4)读出三个“零”的8位数。

  80080808

  80800808

  每个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摆,再指名上黑板摆一摆,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摆出其中的两种就可以了。

  5、抽奖小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摇奖吗?(课件出示一个不断滚动的计数器)在每个信封的背后有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你的摇奖号码。这里的号码在不断滚动,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的号码与电脑上的数一样,说明你中奖了。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第1次:教师抽奖。

  第2次:学生上来操作,他们自己喊“开始与停”。

  …………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精品说课稿4

亲爱的各位同仁、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就以《丑小鸭》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的。我的说课主题是“情感与想象齐飞,人本共个性一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正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新的教学精神,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基于此,我以“整合文本,凸显生本对话”为目标,对《丑小鸭》这课的教学作了大胆的设计,在学习语言,感悟形象,品味人生的过程中,努力探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视界融合。下面我从这三点来进行阐述: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兴趣入手,情境熏陶

  “儿童是想象的王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在曲调之前拨出情韵,让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情境中,发挥想象、积极思维、理解文本,在教学丑小鸭历尽苦难这部分时,我用哀婉的音乐、凄凉的画面以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引读,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把丑小鸭离家后的遭遇、环境、心理活动通过画面表现出来,使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情感迅速融合。在哀怨的音乐声中我动情地叙述:“也许,某个白天猎狗追赶,丑小鸭是这样躲藏的,轻轻地缩在芦苇丛中,连大气也不敢出……”此时,沉浸在对丑小鸭的无限同情中的孩子们,眼前立刻幻化出一幅幅可怜悲惨的画面,他们纷纷用稚嫩的笔触描述道:“也许,他遭遇狂风大雨,但只能拼命地躲藏,默默地忍受……”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中,孩子们达到了对文本深层次的把握,弹奏出优美的共鸣和声。如此,“将课的第一锤敲在了学生的心灵上。”(于漪老师语)

  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激情到碧霄

  ——烘托气氛,突出人文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何才能变抽象为形象,实现形象的再现与重组,进而理解语言,突出人文呢?在学习丑小鸭从孤苦可怜到美梦成真的转变、体会他欢呼雀跃的快乐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接着,在清脆的鸟鸣声中,展示了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靓丽春景:美丽的兰铃花散发着清香,鲜绿的嫩芽绽放着活力,浓绿万枝一点红的动人春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彩多姿,把学生带入幸福快乐的殿堂。此时,孩子们的激情已然在胸中激荡,大有“一腔豪气贯日月”的势头。于是,我顺势点出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画面,不无感慨地说:“是啊,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让我们一起分享丑小鸭的快乐,让我们一起高呼‘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呀!’”

  这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和于丹教授在《游园惊梦》中讲到的“奥德萨阶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细节放大,形成景观,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学生的语言感悟及思维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求诗得之于书中,得诗求之于书外。

  ——拓宽视野,升华文本

  当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时,便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既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兴奋状态引向理性的升华。如《丑小鸭》一文学完后,学生懂得了遇到困难要坚持、要克服,终有一天会美梦成真。一时间,大家都沉浸在丑小鸭无尽的快乐和幸福中。这时,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播放自己写的小诗,配以优美的钢琴曲,进一步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发学生心灵的体悟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对作品深层的理解与感悟,升华文本真谛。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粗浅认识,有不妥之处还请专家评委指正。最后,希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情意盎然,让“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的美景永驻人间!

精品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教师应高度重视本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焕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环境分析

  我校基础信息教育设施比较完善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保障了信息技术教学。我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接触过电脑,并用多媒体上过课,所以接受起新知识来比较容易掌握。我曾经学过PowerPoint,并用它做的本节课课件,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解决问题:学生能从多角度来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揭示题目

  ↓

  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

  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

  课堂练习巩固发展

  ↓

  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

  拓展思维深化升华

  ↓

  课堂总结

  (二)教学环节说明

  1、创设情景,揭示题目

  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联欢图,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说出这些图形不是乱摆乱放的,是有顺序的,从而发现规律。

  (2)揭示课题——找规律(板书)

  [设计意图:这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如果只口头叙述,学生会感觉很平淡,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首先教学例1

  (1)第一次探究

  情景观察,让学生观察课本88面的情景图。说说小朋友们的教室里漂亮吗?都有些什么漂亮的装饰?你觉得哪里装饰的最漂亮?说说都是怎么摆的呢?这样摆漂亮吗?为什么呢?在学生观察和说的同时,出示小旗,让学生猜猜,最后面的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旗帜。同样的方法出示小花和灯笼。

  (2)第二次探究

  再看看小朋友们在玩什么?他们围在一起真快乐,你知道小朋友们的圆圈是怎么围成的吗?同时出示小朋友的排列,让学生说说最后的一个同学是女生还是男生?从而发现规律。

  围成一圈时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试着按这样的规律排队,排成一排,不是围成一圈。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声像同步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难点。并运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教学例2:摆一摆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再动手摆一摆。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摆一摆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受,为下一步创造规律做更的铺垫。]

  教学例3:涂一涂。

  小朋友妞妞遇到难题了,我们来帮帮她。

  课件出示涂色卡(课本89页“涂一涂”)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孩子都喜欢帮助别人,我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设计了帮一帮的活动,给学生加深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生动手涂色,学生的思维更好的发散,创设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体现新课程“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4、课堂练习,巩固发展

  学生通过“比一比”这一环节,对规律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5、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请你试着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规律?(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多媒体)抽出一两幅图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欣赏规律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处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

  [设计意图:找生活中的规律这一开放式的设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生活中的景色事物演示出来,使学生加深了自己对规律这种概念的感受,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规律,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另外,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表现美、创造美。 ]

  6、拓展思维,深化升华

  通过“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把知识延伸,体现数学的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好数学。

  五、学习效果反馈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发现事物的规律——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首先是发现事物的规律这一环节

  在开课的时候,我直接运用了主题图来揭示课题,让学生们知道有一定顺序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由此开展新课。

  其次探索规律,有三个例题,这三个例题是三个层次

  层次一:例题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分别找出规律,在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能说出规律。

  层次二:例二第二题是平面图形的规律,这一题不仅颜色变化形状变化,还有一点也应该注意的就是位置,不能把三角形倒过来放。学生通过例二的摆一摆能探索规律,并能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层次三:例三就是属于实际运用,学生能根据在例二中探索的找规律的方法解决问题,找出规律。

  最后创造规律

  给学生足够的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造规律,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因为这样,可以让学困生能巩固和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精品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

  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具体设了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统一方法,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统一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测量课桌的长,这一情境,分四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只能用尺来量吗?可以用其他工具来量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2、组织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度,看看结果怎样?

  3、质疑:我们测量的是同样大小的课桌,为什么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4、统一: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同,标准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人们就发明了尺,所以用尺量更好些。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分五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认识尺,出示学生尺,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交流、讨论、发现、总结得出: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并了解到: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而揭示课题。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呢?首先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到: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说明屏幕上的一厘米是放大的。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接着让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 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从尺上找出1厘米,不局限在0——1,只要是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

  3、认识几厘米,在尺上找1厘米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为什么?刻度0到刻度4呢?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交流中,总结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首先要结合对直观图的观察,讲清楚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即:先把尺放平,然后把0刻度线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接着利用基本的方法,教师安排一些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结合51的想想做做中的练习1,进一步形成技能。

  5、画一画,学会了正确地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的方法,组织学生尝试画出一条4厘米的线段,在操作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进一步矫正测量方法。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4、6。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活动测量自己,,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想想做做5,先估计,再测量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活动开始前,可以让学生简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实际测量后要让学生将实际测量结果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断尺量小刀。利用一把断尺进行物体的测量,然给学生字测量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总结全课后,教师可设问: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这一问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精品说课稿7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认识厘米”。

  一、说教材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学法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理,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量数学书短边,学生发现用不同的工具量得的数量不同,从而引出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1、认识尺子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一指: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对着尺子用手指一指,尺子上的哪里到哪里的长度是1厘米?

  (3)找一找:让学生估测食指的宽度并测量,得出结论: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在教师给出的物品中(硬币、回形针、钮扣)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接近1厘米。

  (4)比一比:让学生判断练习本、新华字典、橡皮的厚度比1厘米短还是比1厘米长。

  (5)估一估:让学生用食指的宽度估测文具盒和像皮的长度是多少,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细致、到位的操作中感知、领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他几厘米。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用厘米量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汇报量法(学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1种:从尺的0刻度开始量

  第2种:从尺的顶端开始量

  第3种:从尺的其他刻度开始量

  比较择优,从而明确:尺上有0刻度,就从刻度0开始量,如果尺断了没有刻度0,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步:请你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8厘米不到或17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7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用途,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2、测量比赛:课件出示四件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彩带的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四)课堂总结、升华知识

  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2、拓展提高: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腰围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课件欣赏),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测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精品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相信大家对这篇也是比较熟悉的,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下面结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给大家说一说我的课堂设计。

  一 速读,整体感知

  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

  二 细读,感悟品味

  同学们细读,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习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

  时间约8分钟。

  三 自主汇报,成果分享

  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第四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

  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第五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最后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习者,收获者,。

  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

  四 拓展延伸,回味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时间约5分钟。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精品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从知识的网络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基础,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根据函数单调性在整个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虽然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函数单调性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产生和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下列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如图为某地区20xx年元旦这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提出问题:

  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下降的?

  问题2: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开始。这里,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二)探究发现建构概念

  [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

  [教师活动]为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先让学生观察图象,通过具体情形,例如,“t1=8时,f(t1)=1,t2=10时,f(t2)=4”这一情形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回答:对于自变量8<10,对应的函数值有1<4。举几个例子表述一下。然后给出一个铺垫性的问题:结合图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区间[4,14]上,气温随时间增大而升高”这一特征。

  在学生对于单调增函数的特征有一定直观认识时,进一步提出:

  问题3:对于任意的t1、t2∈[4,16]时,当t1

  (t1)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象、进行实验(计算机)、正反对比,发现数量关系,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归纳、概括、抽象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尝试用符号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教师活动]为了获得单调增函数概念,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区间内”、“任意”、“当时,都有”。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函数称之为单调增函数”,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的数学表述.提出:

  问题4:类比单调增函数概念,你能给出单调减函数的概念吗?

  最后完成单调性和单调区间概念的整体表述。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从日常的描述性语言概念升华到用数学符号语言精确刻画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自我尝试运用概念

  1.为了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时地进行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活动]问题5:(1)你能找出气温图中的单调区间吗?(2)你能说出你学过的函数的单调区间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对于(1),学生容易看出:气温图中分别有两个单调减区间和一个单调增区间.对于(2),学生容易举出具体函数如:f(x)=—2x+2,f(x)=x2+2x—3,f(x)=1/x,并画出函数的草图,根据函数的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师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学生画出的草图和标出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在叙述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写成并集。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明了,过去所研究的函数的相关特征,就是现在所学的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加深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理解。

  2.对于给定图象的函数,借助于图象,我们可以直观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也能找到单调区间.而对于一般的函数,我们怎样去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呢?

  [教师活动]问题6:证明在区间(0,+∞)上是单调减函数。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尝试自主进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可能会出现不知如何比较f(x1)与f(x2)的大小、不会正确表述、变形不到位或根本不会变形等困难。

  [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自我归纳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流程: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利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四)回顾反思深化概念

  [教师活动]给出一组题:

  1、定义在R上的单调函数f(x)满足f(2)>f(1),那么函数f(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还是单调减函数?

  2、若定义在R上的单调减函数f(x)满足f(1+a)

  [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讨论,探求问题的解答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通过问题,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函数单调性认识的再次深化。

  [教师活动]作业布置:

  (1)阅读课本P34-35例2

  (2)书面作业:

  必做:教材P431、7、11

  选做:二次函数y=x2+bx+c在[0,+∞)是增函数,满足条件的实数的值唯一吗?

  探究:函数y=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函数有两个单调减区间,由这两个基本函数构成的函数的单调性如何?请证明你得到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两方面的作业,使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习惯。基于函数单调性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实际,对课后书面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安排基本练习题、巩固理解题和深化探究题三层。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为必做、选做和探究三种,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数学发现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串的设计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对话可以实现师生合作,适度的研讨可以促进生生交流,以及团队精神,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长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精品说课稿10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作者感情的抒发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第二点、教学目与重难点

  1)知识目标: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说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2——讲授新课25——归纳总结2——反馈练习16”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e、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c、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3、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4、反馈练习

  a、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b、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c、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五、说板书设计

  总特点: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精品说课稿11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本单元,应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求知、立志、修身的方法,汲取精神养料。

  3、学习方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赏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采取了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读出含义 。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介绍作者,深入了解;朗读读文,合作探究;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中国第一望族”,教师介绍,引发思考,成为望族的到底是靠什么内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深入了解;通过对诸葛亮的事迹介绍,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背景的补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说理力量更加信服,第三环节:朗读读文,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变化,在熟读中,学生熟悉课文,理解了文章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翻译课文是个难点,教师要在关键词上通过屏幕加以标注,并指导翻译方法,从而降低难度。并告诉学生可以合作、质疑,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提到的珍贵的东西,在诸葛亮的深刻分析中,学生学到了拥有这些美德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取某句话作为座右铭。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练习拓展,布置作业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练习题,便于学生更好积累词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学习诸葛亮的“智”,或学习诸葛亮的“德”,推荐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这些内容。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精品说课稿1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想飞”是一个从“飞行”切入的主题,其更深层的内涵是:激发孩子朦胧的渴求意向,使之升华为鲜明具体的“飞天”理想,并进行顺势引导,让孩子们的创造想像以及如何实现理想的现实认识都获得发展。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大胆想像,激发他们想“飞”的.欲望,并在想像的基础上,愿意用语言或绘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探 索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活动教材内容和幼儿情况分析,结合新《纲要》精神,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确定本次活动目标为:

  1、大胆想像,激发幼儿想“飞”的欲望。

  2、在想像的基础上,愿意用语言或绘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3、萌发探索未知事物的愿望,相信通过努力,想像会变成现实。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有关飞行器的知识。

  2、教具准备:为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显示飞行器的光盘、准备了孩子们绘画的纸、笔,以及展示绘画作品的展板。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三部分:一、我们现在这样飞;二、未来的飞行设计师;三、“我想这样飞”画展。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从感官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孩子们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精品说课稿13

  (1)教具准备:花手绢的实物、花手绢的范作,录音机、磁带、剪刀、纸等。

  (2)学具预备:纸、剪刀、颜料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法分析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形象思维能力与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学时我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原则,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本课主要“采用激情导入”、“探究法”、“观察法”与“自由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法”、 “观察法”、“讨论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教师出示的范作进行探究、讨论、相互启发以获取制作方法。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更客观、更全面的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我采用了“参观法”和“评价介绍法”

  2、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我采用“看看”、“想想”、“做一做”“评一评”等方法完成本课。

  (1)、放录音《丢手绢》的歌曲,了解手绢的作用。

  (2)、展示各种形状花色的手绢,并启发学生想一想如何制作款式多样的漂亮手绢。

  (3)、发放范本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制作方法,组员相互讨论。

  (4)、动手制一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评一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歌曲导入——欣赏讨论——做一做——自主设计图案——作品展示——小结延伸。具体如下:

  1、 歌曲导入,激发儿童的兴趣。

  (1) 、放录音《丢手绢》歌,师生拍手唱歌。

  (2) 、师: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生:《丢手绢》。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这首歌中的手绢可以做游戏,那么手绢还有其他用处吗?谁能说说?(让学生讨论回答手绢的作用)

  (3)、师:手绢既然有这么多用处,看来我们的生活用品中是少不了它的。那我们今天就来动手做一做你喜欢的手绢,好不好?(师板书课题:《漂亮的手绢》)

  2、欣赏讨论:漂亮的手绢的形状、花色。

  师:出示手绢实物、样品。问:这些手绢是什么形状?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生讨论、汇报,师进行总结)

  2、 做一做

  (1)、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拿起剪刀和纸,学习剪折手绢。

  折法:长方形的纸折一个角与相应边对齐重叠,变成三角形,再用剪刀剪去剩下没有重叠长方形剩下的部分,打开重合的三角形,就成正方形手绢了。(教师演示做法,学生跟做)

  (3) 放宽思路,大胆创新各种形状的手绢

  如果有同学不喜欢正方形的手绢,自己也可以做其它形状的手绢。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都可以。

  4、 自主设计图案

  (1) 放轻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儿童自由设计作画

  (2)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儿童设计各种手绢。

  5、 作品展示

  (1)、请儿童说说自己设计手绢的样子和图案意思,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介绍自己设计手绢的意图,提高审美能力。

  (2)师评。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有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学生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

  6、小结延伸

  (1)、鼓励儿童把自己的设计表达清楚,对图案美观、整洁的儿童发放设计之星。

  (2)、鼓励儿童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漂亮手绢去做游戏。

  (3)、把自己制作的手绢送给你最好的同学或父母、老师。

精品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本次说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上学期的基本教育活动。我选本课的原因是因为本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处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法的计算过程,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2、会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会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加法计算。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思考、表达计算过程,而难点则是幼儿学会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

  第二部分: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采用了摸花片给幼儿猜的形式引导幼儿复习5的组成。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教具模型演示法,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进行操作的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我还通过讲解、比较的方法,将幼儿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找出哪一种是最好的。坚持使教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第三部分: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我教给幼儿一些学习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我对幼儿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幼儿去探索、发现,这样的学法可以让幼儿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在教给幼儿操作法的同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和幼儿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速率快的幼儿,我教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速率慢的

  幼儿,我教给他们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又把它分了八个小点。

  第一点:复习5的组成。

  数的组成贯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我准备了一个小摸箱,告诉幼儿里面装有花片,双手伸进去摸后,告诉幼儿摸到花片的总数和左手的花片数,让幼儿猜右手的花片数,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5的分合式。与幼儿一起游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又避免了单调和枯燥,做到了师生互动。

  第二点:新课导入。

  我出示了一张图片,告诉小朋友:“李爷爷很久都没有去看看他种的南瓜宝宝了,这天,他走到南瓜地里,远远地看到四个小南瓜在地上,他走近去看时,咕咚一声,掉下一个大南瓜,把李爷爷吓一大跳。请问小朋友们,地上一共有几个南瓜?”

  创设具有色彩和声音的情境,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包含着数学知识的情景中,能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

  第三点:幼儿利用学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就是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我出示了5张机器娃的图片,幼儿进行观察后,利用学具(1—5的数形小方块和符号小方块)进行操作,引导幼儿根据机器娃的特征用小方块进行列式。并让学习速率快的幼儿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速率慢的幼儿进行有序地观察。允许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算法的多样性和教法的开放特征。

  第四点:课间操。边拍手边读儿歌边跳舞。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音乐及舞蹈在这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允许幼儿离开座位自由地唱和跳,更是受到幼儿的欢迎。

  “1加1等于2,2个小朋友在唱歌,1加2等于3,3个小朋友做游戏,1加3等于4,4个小朋友写大字,1加4等于5,5个小朋友敲锣鼓。”

  第五点:通过5以内的加法,渗透加法交换率。

  我给幼儿1、2、3、4、5、+、=、 7张卡片,请幼儿帮它们合理的排序。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可以有多少种排法?为什么?幼儿回答是根据加法交换率。

  第六点:数学游戏活动。

  我出示了信箱五只,上面分别插有数字1—5的卡片,放在幼儿前面的桌子上,每组的桌子上有一只小筐,内装有信。每人一封,并写好幼儿的名字。我说:“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写了一封信,小朋友快来看看,信上写的是什么?”请每位幼儿从自己的一组中拿出自己名字的信,信里有一道式题,得数是几就投入几号信箱。(整节活动结束后由老师检验。)

  第七点:引导幼儿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我提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是怎样算出4+1的得数?那么,1+4等于几?你又是怎么想的?

  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我以玩数字卡片,随意出示两张卡片,说出和是几,模仿课间操的儿歌,引导幼儿进行创编。把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让数学不再乏味!

精品说课稿15

  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以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的加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同测量方式,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点: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认真学习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的认识。先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和发现获取新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故事:科利亚4岁时,从家门口往菜园的方向走了十步路埋下了他的木匣子,8岁的时候,科利亚还是从门口往菜园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木匣子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能帮帮他吗?

  让学生自己发现是因为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的原因,并找到应该用尺量出家门口距埋下木匣子处的距离的办法,得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直尺

  观察直尺上的信息:①刻度 ②刻度线 ③字母“cm”读作厘米,是国际统一的计量长度的单位。

  2、认识1厘米

  看直尺,说说1厘米有多长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表象

  感受: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1厘米的物体,慢慢的抽出物体,感受两指间的缝隙就大约1厘米,闭上眼睛把1厘米的长度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启发:发现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正确使用直尺

  出示几种不同的使用直尺的图,要求判断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从而让学生导出正确使用方法:让尺子与所要测量的物体的边平行,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动手:用尺子正确测量各种实物,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操练,多种方式使用长度单位

  1、抢答:①尺子直接测量铅笔 ②铅笔的'左端被物体遮住,只见右端刻度。

  启发:第二张图的铅笔是几厘米?怎么知道的?这两种测量方法你会选哪种?

  小结:第一种物体左端对准直尺0刻度是常用的一般量法,直接观察右端对准的刻度读出结果;第二种是在特殊情况下会碰到的(如尺子断了)量法,用物体右端的刻度减去左端的刻度得出结果。

  (四)拓展练习

  量一量:

  小蚂蚁清晨外出跑步,量一量从出发点跑到旗杆的位置跑了几厘米,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探讨小蚂蚁该如何做呢?若到树下去躲雨,要跑多少厘米呢?雨停后小蚂蚁还要走多长的路才能到家?思考小蚂蚁直接跑回家和躲雨后走回家哪个更远呢?

  (设计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五)总结:

  ①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必须使用统一的单位长度;

  ②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量;

  ③让尺子与所要测量的物体的边平行,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物体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七、课堂总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经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说课稿】相关文章:

《春酒》说课稿—获奖说课稿06-11

快乐的节日说课稿说课稿07-07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11-03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_说课稿10-28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说课稿11-13

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