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说课稿

时间:2020-10-15 13:41: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屈原的故事》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屈原的故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活动是一节大班语言领域的活动,《屈原的故事》是通过介绍发生在屈原身上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相关习俗传说。这符合大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大班教学。通过仿编,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

  2、能力目标:

  在多媒体和分角色扮演等过程,知道端午节的来历,感受端午节过节的传统方式。

  3、情感目标:

  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于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及相关习俗。

  难点在于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

  二、说学情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幼儿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大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能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因此我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

  三、说活动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本活动我采用了分角色扮演游戏法和电教法等,综合语言、游戏等活动,来理解故事内容。

  四、说活动准备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传统。根据这一特点,利用粽子道具和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屈原的故事内容和端午节的由来做铺垫。

  五、说活动过程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上来,我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本次活动的`导入: 以提问的方式结合粽子等道具进行导入,通过提出端午节需要吃什么呀?等等的问题,帮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通过提出这些风俗从哪里来的?等问题激发幼儿想听故事的兴趣。

  (一)初步感知

  多媒体展示《屈原的故事》的图一和图二,通过我的讲述,学生能够回答出两个问题:你知道屈原为什么投江吗?人们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做了什么事呢?在前两段故事讲完以后我会引导学生去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我会多说几种情况让幼儿猜猜看,如:人们都不理不睬,人们去打捞他等等,通过提问的方式不但能够启发学生去感知故事的内容还能让我了解学生对故事掌握情况。

  接着通过多媒体播放《屈原的故事》图三和图四的情节,在学生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会补充一些问题引发幼儿猜猜看,如屈原的尸体有没有被人们打捞上岸?端午节要不要包粽子、划龙舟,为什么呢?端午节还会在门口插艾草和菖蒲,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等这些问题,多媒体能够帮助幼儿直观的感受故事的内容,讨论的过程幼儿能够理解端午节及相关风俗的由来。

  (二)理解体验作品经验

  在幼儿完整的听完故事以后,我会对故事里的角色进行分类,让幼儿进行分角色扮演将故事里涉及到的事情再演出一次,在幼儿分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我会对幼儿提供一些帮助同时还会以重复或提问的方式强调端午节的风俗,这个过程的设计幼儿基本完成了故事的复述并且还能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

  (三)迁移经验

  在幼儿分角色游戏结束后,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带着幼儿一起再次感受端午节的习俗和传说,帮助幼儿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同时对幼儿本身也起到了教育意义。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价值观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我采用家园合作的方法进行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去和家长一起收集关于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帮助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屈原的故事》说课稿】相关文章:

1.屈原名人故事

2.屈原写离骚的背景故事

3.屈原放逐沅哲理故事

4.屈原与离骚神话故事

5.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介绍

6.渔夫的故事说课稿

7.我的故事说课稿

8.大树的故事说课稿

9.天鹅的故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