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时间:2020-10-26 12:50: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范文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我所教学的是人教版职高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离太阳最近的树》,该文所在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整套教材中记叙文阅读训练的最后一个单元。虽然前三册已有四个记叙文单元的阅读训练,但都只限于对较简单记叙文某一方面的领会。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要求学生理解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更是耐人咀嚼,作者深刻的思想蕴含在平平常常的叙述和描写中,表层意思易懂但深藏其中的却是作者超越时空的对环境问题的成熟思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记叙文的深刻思想,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认知、能力、情感三大教育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握作者对沙漠中唯一绿树“红柳”的感情,理解课文在平常叙述描写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确立依据:作者对红柳的特殊感情正是作者对环境问题深刻思考的体现,因此确立这一认知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加强文章感染力的写作方法。

  确立依据: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该单元前两篇课文《雄关赋》、《故乡的榕树》已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因此确立这一教学目标既是复习已知,也是引导学生加以运用,锻炼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确立依据:

  语文教学不仅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还应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学习本文正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时机,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确立依据: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限制了其对本文深刻思想的理解,而文章所表现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存环境的思想内涵不仅在几十年前值得反思,更是我们现代人进行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对青少年尤其要加强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写作特色。

  确立依据:

  本文表层意思并不难理解,但易使学生从“托物言志”——借叙写红柳赞红柳精神的角度浅显化理解课文,更难以使他们体会文章的特色:即平静的叙事和描写的结合、赞红柳与叹红柳的感情交织加深了文章涵义,加强了文章的震撼力。因此把这一点定为教学难点,也是指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品味课文。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现状:

  据调查,职校学生中有近一半对文化课学习抱以“温吞水”态度,有20%左右认为文化课没必要学,甚至有10%的学生干脆放弃文化课,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费力讲,学生无心听”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本身的思想不重视、学习习惯差等固然是一方面,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尽可能创设多形式多亮点的学习情境,如本节课我所采用辩论赛的方式,从而引爆沉寂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与教学内容、达成目标的差距:

  学生身处南方城市,对高原、沙漠地区没有切身体会,对沙漠中唯一的绿树红柳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感性认识,这使他们难以理解作者痛心红柳被毁、呼吁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此外,记叙文虽然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但本文作者将激情蕴含在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中的独特写法却使文章主旨隐而不露,这也会让学生难于把握。因此如何让学生感知沙漠中唯一绿树红柳的精神,耐心琢磨文章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分析理解作者深刻的思想,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巧妙指导。

  三、 教学构思

  1、 教学原则

  当前,职中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此问题,我的语文教学遵循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的原则。因此我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培尔的“期待效应”理论,依据课文不同特点,把每节语文课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游戏、竞赛或活动,使学生上课前就期待,上课时则兴奋、上课后能领会。本次教学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就设计为辩论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围绕“赞颂红柳还是悲叹红柳”这一论题展开论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设计思想

  依据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将《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的构思确定为“一线引佳境,渐深得精髓”。

  “一线引佳境”即指用辩论赛的方式串联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辩论中主动读文、解意、思考、归纳。所谓“渐深得精髓”即指整堂课教学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辩论,但教

  师适时的点拨可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平常叙述描写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四、 教学过程

  根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特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智力问答,导入新课

  所谓“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第一个教学环节首先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以智力竞答的方式导入课文,所选的智力竞答题切合本文主题,自然引入新授。

  第二环节:感知课文,抛出难题

  (一) 检测课前预习

  1、 检查掌握字词情况

  2、 关于作者与红柳形态的基本情况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总体感知,提出论题

  3、 朗读全文(多媒体辅助)

  借多媒体提供的沙漠、红柳等画面初步感知课文。

  4、 抛出辩论题

  我假装没读懂文章,寻求学生的帮助,问他们:“文章到底是赞颂红柳还是悲叹人们毁灭红柳?”,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两方:一方为赞歌方——赞颂红柳精神;一方为悲歌方——悲叹红柳被毁,举行辩论赛。把“问题的足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传球、抢球、踢球、射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 学生分队准备论据

  学生的辩论需紧扣课文,我要求他们辩论时所采用的论据必须是文章中的句子,这样学生自然不断读课文,思考、理解、领悟文章。

  第三环节:研读课文,展开辩论:

  (一) 辩论第一阶段:双方自由辩

  学生开始辩论,辩论双方在阐述己方论据时自然会读出文中的关键句,引导全体学生注意这些句子,教师再借多媒体将学生读出的同时又需加强理解的句子点击在屏幕上,以备后面分析。

  一名辩论队员的“说”指挥了全班学生“听”课文“看”课文,思考课文,而学生的自由辩论也是走在教师预想的教学路子上,这就是用“四两拨千斤”的巧法让学生说出教师想说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想让他们注意的地方。

  辩论的学生阐述他所找的句子为什么作为论据的理由,就是在分析句子,理解课文。教师这时立刻把有见地、能辅助学生理解主旨的理由简单板书出来,以备后面的归纳指导。

  (二) 辩论赛第二阶段:学生答疑

  辩论赛的主持人即教师结合已板书的双方论据作简要归纳,指出赞颂红柳的赞歌方所找出论据多为描写红柳的句子,主要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悲叹红柳被毁的悲歌方所找出的论据多为叙写红柳被毁前、被毁时、被毁后的句子,主要是叙述的表达方式,叙述结合描写就是文章的特色,逐渐引导学生去理解教学难点。

  继而,分别对赞歌方与悲歌方提出若干思考题,让他们解答。这些思考题既有对他们自己找出的文中关键句深一层次的分析,也有对他们研读课文忽略的关键句的提示和分析。

  这个阶段从课堂氛围看是辩论的延续、比赛的激化,从教学设计来看则是对前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和指导,逐步突破教学重点。

  (三) 辩论赛第三阶段:学生抢答

  主持人即教师首先肯定辩论双方赞红柳精神的赞歌方与叹红柳被毁的悲歌方前两轮的表现,尤其是双方互将对方论据作为论据,这正体现了本文的特点:赞与悲的感情融为一体,表达更深层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教学重点。

  接着,将分析这种深刻思想作为比赛的第三轮:抢答赛。让学生深入思考作者蕴含在描写红柳赞精神,叙述红柳叹被毁之中的爱自然、生命的环保思想,逐步突破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

  以上就是以辩论赛串联整堂课的主体环节,而这样的辩论又不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争辩”,而是在教师三个辩论阶段的设计中层层深入对课文的“论析”,正体现了我的教学构思:“一线引佳境,渐深得精髓”。这一过程教师不是做导游,而是做指路标,让学生自己去找寻,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四个环节:观照全文,迁移练习

  (一)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时再次强调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二)反馈练习,分析课题

  让学生再读课题,分析课题在其看似平常之下隐含的深刻含义。

  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在平常之下蕴含的深刻思想。再次强化教学重难点。 第五环节:引申课外,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南京母亲河秦淮河昔日“桨声灯影映清河”的旧貌和如今“狼藉一片臭水沟”的现状,要求学生课后调查了解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的现状,模仿本文的多种表达方式和蕴含深意的写法,写作一篇文章。

  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语文的学习有其广阔的现实意义,学习本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关

  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因此这一环节将课内引申至课外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加深,而且强化教学目标,锻炼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 教法分析:

  (一) 主要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竞赛法

  (二) 教具选用 多媒体课件、比赛用奖杯

  (三) 具体运用途径 引——扶——放

  即遵循教师应心中有“学生”的原则,结合实际确立的教学目标,按照“引——扶——放”的教学途径展开。

  “引”即设置疑问,诱导思考,引发争论。也就是我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感知课文,抛出难题”。抛出这个看似简单的辩论题:“本文是赞颂红柳还是悲叹红柳”,让每一名学生主动全身心进入课堂讨论,有效解决当前学生不愿听课,拒绝接受知识的难题。

  “扶”即帮助学生归纳、小结方法,也就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研读课文,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时势必引起思维的欲望,思维的碰撞将激发求知创新的火花,教师适时的点拨、穿针引线,扶助整理,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掌握了文章独特的写法。 第三个“放“就是放手练习、学以致用”,即本节课的第四个教学环节“观照全文,迁移练习”和第五个教学环节“引申课外,布置作业”,使课文学习有效地得以延伸。

  六、 学法分析

  本文的主要学习方法为辩论赛。

  1、之所以选用辩论赛的方式学习,是因为文章的独特风格:本文表层有明显两种思想

  感情:赞颂红柳和悲叹红柳。这非常适合作为两方论点,学生也易从文章言辞语句中找出相关论据。最重要的是课文的这种风格容易让学生误以为这种感情就是本文的主旨,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因此本文这种独特风格不仅使学生有了可辩论的空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辩论中发现问题,深入分析文章,攻克难点。

  2、辩论赛也是一个适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而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对知识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和交流等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辩论赛又是一种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课堂竞赛机制。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处在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中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运其才智、勤其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七、 课件板书分析

  (一) 板书: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赞歌——颂红柳 悲歌——叹被毁

  1、 描写环境,顽强生存

  叙述挖红柳前 理直气壮

  2、 描写红柳 “微笑”

  叙述挖红柳时 竭尽所能

  3、 描写红柳根 伟大力量

  叙述挖红柳后 触目惊心,赞悲融一体→爱自然生命 平淡蕴深意→倡保护生态

  设计依据:

  1、 能紧扣辩论,将学生辩论时的论据加以整合,归纳出来

  2、 是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 板书中突出描写结合叙述以及归纳出的写作特色,既强调了文章的特色也强化了教学重难点

  (二) 课件

  在设计课件时我遵循课件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绝不能喧宾夺主的原则,主要在以下方面展示:

  1、 教学第一环节时出示智力竞赛题。这样可以创设类似“开心辞典”般的有趣氛围。

  2、 第二环节感知课文时,首先播放一段关于沙漠的影片,接着朗读课文时,出示高原、沙漠和红柳的图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所写红柳等到陌生事物有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文。

  3、 第三环节学生辩论时,出示学生在文中找出的关键句段。这样可以加深对该句段的印象,也为下一步分析关键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4、 第四环节总结全文时,出示总结性的文字,视听结合,提高对全文写作特色的总体感知效果。

  5、 在对课题进行深层次理解的迁移练习中,当学生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后,出示教师对“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一课题理解的图文,这样形成师生互相交流的氛围。

  6、 最后,布置作业时,出示秦淮河的旧貌和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课外调查的兴趣,促使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八、 教后感:

  《离太阳最近的树》已进行过教学实践,我首先感到的是学生的兴奋与前所未有的投入。特别是在平时上课状况不太好的班级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效果更为明显,平常一上课就“梦周公”的学生就象打了一样,每名学生的眼睛都在发光。虽然原先的安静听课、

  举手发言的传统教学纪律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但我认为这种所谓的“破坏性”的冲击是好事,因为它让100%的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由此我也感到,如何让语文教学活跃起来,如何使课堂学习氛围自由、轻松,令学生快乐的飞翔,用心去捕捉知识,确实是我作为教师着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艺术的永恒目标。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3篇

2.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

3.除了太阳离我们最近的恒星

4.我的太阳说课稿

5.太阳是大家的说课稿

6.那树说课稿

7.太阳是大家说课稿

8.太阳和影子说课稿

9.认识身边的树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