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说学情
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全程参与。
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时我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说教学目标(根据前面的分析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主要就是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本课也不例外,要求学生随着诗篇的进度,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同时还要细细品味画境中缥缈、朦胧的情思,感觉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因此设置以下重点和难点:
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情境是个很好的引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能够深刻体验情感、闪现思维火花、发现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体会、激发创新思想,实现主体性的角色本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依据以上分析,预设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为:
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
说课前准备
本诗意蕴丰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算是长诗了,学生必须要课前预习才能一节课完成教学计划,根据教师的预设问题学生预习,学生能在上课前初步读懂诗歌。
预习任务:了解作者,初读诗歌,根据注释疏通诗歌了解大意,阅读课文后面的赏析示例,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初步感受写了何景?蕴含了何理?抒发了何情?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学生回忆有关“月”的明诗,教师投引收集的名句。学生品味诗句,思考这些诗句通过写月表达什么情怀。学生基本能答出是思乡、相思之情。教师因势利导,导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从古诗切入,引出月这一诗歌意象,创设情境,自然亲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投影展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一读 播放朗诵。(播放,展示图片和配乐)
学生倾听范读,体会感情和节奏。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春、江、花、夜都只是作为月的陪衬。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作者简介(教材注释①)
知人论世,主要是了解作者生活在盛唐时期,从而深刻感受诗歌的感情旋律,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
“孤篇压倒全唐”
“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问题的设置主要涉及对诗作内容的理解。教师预设的问题具有连贯性:
问题1的“月”意象是本诗的主要意象,一切夜景正是因为有了月才能看得见;
问题2主要是明确本诗中月的几种变化状态,景物也在月的变化后发生变化;
问题3是月景变化后作者的感情也随之变化。
由“月”的导入直接进入本诗主要意象更有思路上的连贯性,文本解读是基本的,学生自主解读、自主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为后面的赏析作基础。
三、合作探究:(22分钟)
二读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旋律,因声求气,涵咏诗韵。学生在录音范读后展开诵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要赏析的内容,并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音韵美。
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学生自主总结,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同时符合新课程理念。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深刻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歌意境,分九组探究“春江花月夜”风景图,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更好的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成果展示:
1、 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内容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
2、 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 教师主持,请每小组的代表朗读优秀的.改写片段。
4、 提示学生从片段中领悟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教师总结归纳,收集学生的思维成果。
此环节要求学生置身诗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谈美在哪里(注意语言的优美性),学生可能只描绘画面内容,此时我将引导学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还可提醒学生从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赏析诗歌。赏析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赏析,调动学生积极体验和感受诗歌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情感。想象和联想是赏析诗词的一种方法。学生描述有助于其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我提供下面赏析示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学会鉴赏方法,形成鉴赏能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5分钟)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这个环节是对全诗内容的整理,利于学生对诗作的整体把握。理解了情景理的融合,也就理解了本诗的精髓。经过前面的学习,我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来完成这个难点。)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五、拓展练习:(1分钟)(作业)(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教师检查)
①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②背诵全诗。
(拓展鉴赏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积累鉴赏方法。)
六、三读 师生共同诵读 (3分钟)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诵读全诗,在含蓄、隽永的美妙旋律中结束这节课(仅仅一节课,不一定能领略这首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作的意蕴。师生共同诵读,加强理解。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令人回味。)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2页—第83页。
2、教材分析
《包装的学问》是综合实践课,学生已经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本课是组织学生组拼计算、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开展有关包装学问的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找出各种不同的包装方法,计算表面积,并比较出最节约的包装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 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培养积极思考、探究规律的能力。
(3) 弘扬民族精神,渗透节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
难点是: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
2、学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学习数学的最大动力。我是这样引入的:(播放)“同学们!你们看!知道这是什么呢!”
同学们看到这么两件古老的、旧的瓶装物体,肯定发生很大的好奇心,纷纷进行猜谜。可能有的同学会猜中,也可能猜不中。
告诉大家,这是我国最出名的国酒——茅台酒。几十前,茅台酒就是这样的的包装。”我接着提问:“这样的包装漂亮吗?”同学们肯定说不漂亮。“关于茅台酒,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15年,茅台酒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就是这类似的、简陋的包装,这样土陶罐盛装的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的重视,差点失去扬名世界的机会。好在,我国的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掷于地上,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于是大会向茅台酒补发了金奖,从此茅台酒享誉全球。… …90多年以来,茅台酒不断更新外观包装,越来越美观。由原来每瓶1元钱卖到300多元、甚至几千块钱。同学们!看来,产品的包装有着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有趣的故事引入,把历史典故与本课学习的包装学问结合起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我会这样教学:
1、如果将两盒“大有凉果”包装成一大盒,有几种包法呢?怎样包装?(接口处不计)
这里,我会开展小组学习,明确要求:(电脑演示小组学习要求)
①利用画图或长方体学具摆一摆,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
②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有关数据填到统计表中。
③哪种拼法最节省包装材料?通过实践,你们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实践统计表:
包装
方法草图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表面积
(平方厘米)
方法一
方法二
学生小组学习后,我会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一般会有如下方法:
(第一种)例如:(演示动画)有的同学会这说:我把两个长方体这样上下重叠在一起,得到一个大长方体,长40㎝,宽30㎝,高,10×2=20㎝,表面积是:
(40×30+40×20+30×20)×2
=(1200+800+600)×2
=2600×2
=5200(C㎡)
(第二种)又例如:(演示动画)还有的同学会这说:把两个长方体这样平放在一起,得到:长30×2=60㎝,宽40㎝,高,10㎝,表面积是:
(40×60+40×10+60×10)×2
=(2400+400+600)×2
=3400×2=6800(C㎡)
(三)综合实践,提高能力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葵扇、心相印纸巾等新会特产为主题的题目,分别有:“ 4小盒‘大有凉果’、6小盒饼干、8小盒心相印纸巾的包装方法练习”(演示)
1、 如果把4小盒“大有凉果”包装成一大盒。怎样包装才最节约包装纸?
2、 6小盒饼干包装后是一个长方体小纸盒,长30厘米,宽30厘米,高5厘米。现在,每6小盒包装成一大盒,请设计一个用纸最少的包装箱,需要多少平方厘米?(接口处忽略不算)
3、 心相印纸巾,一小纸盒包装,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8盒这样的纸巾包装成一大盒,至少多少平方厘米包装纸?(接口处忽略不算)
这三道题,我会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效能,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家哈登伯格说:“数学方法是数学的.本质。”四个、六个、八个长方体的组合包装,增加了包装的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四)灵活运用,做个小小设计师
第四个教学环节是,灵活运用,做个小小设计师。月饼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节日食品。如果中国以“月饼”,继续参加世界博览会,请你设计“月饼”的包装方案:每个月饼的独立包装是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把这些月两个或3个或4个… …包装成一大盒,计算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
(1)分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选择两个或3个或4个… …的月饼为一大盒,包装成长方体形状的一大盒,体现精美、节约的原则;(2)汇报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3)介绍本组设计的包装理念以及包装的营销策略。指着画面说:“每一个月饼的独立包装长1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这道题,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用学具摆一摆(举起月饼小盒学具),充分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选择每两个或3个… …包装成一大盒,设计参加博览会的包装方案,完成后,让各小组介绍包装的设计理念以及推广策略,我还会评比出最有创意的小组。”【本教学环节目的是把本课的综合实践引向生活,训练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赋予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的理念。】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自己设计礼物进行包装。
四、说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方法三(算式)
方法二
(算式)
方法一
(算式)
覆盖的面的面积越大,露出的表面积就越小。
五、预期效果: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课堂——是师生挥洒激情、彰显个性的舞台。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展示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最真实的理解,努力创建智慧的课堂。我想,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智慧的教学如七色彩绸在两点间穿梭萦绕,当智慧的声音如芬芳的野花一路洒落,相信我终将看到一个盈满创造与活力的和谐课堂!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是常见量教学。这节课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时、分的含义,能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掌握基本的时间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理解1时=60分。
2、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3、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四)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课件,钟表模型,制作钟表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对于时间并不陌生,生活中按时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经常接触时间,并已掌握了关于时间的一些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我以学生参与研究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运用演示法,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动画,演示时针分针运转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达到知识的自我构建。
运用引导法,概括看时间方法时,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运用延迟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成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选取的学习方法是:
让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试一试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
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塑造品质的最佳方式,基于以上理解,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整体设计,有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心理准备。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由于本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因此我设计了5个活动,我将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活动一:
复习旧知,认识钟面
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8时,1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认读已经学过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交流汇报。(设置组长,监督员,分享员)(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可以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 个小格。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部分的第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加法、刚学过的乘法等各种方法来计算出12个大格里有60个小格,给接下来的认识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认识时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学生发散思维,任意说出时针从几到几也是1小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得到张扬。
(课件演示:1时多)现场操作演示时针指向几时多,引导学生说出时针是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果时针指向学生不确定,可以延长指针,让学生明白确定时针的指向。
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演示,让学生更加明确时针的指向,为后面学习认识几时几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三:认识分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边说边演示。
利用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分针从12走向任意一个数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是本课的关键,因为学生前面对钟面上数60个小格掌握了各种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以致用,迁移转化,得出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分针走1圈是60分,比较轻松的突破了这一关键点。
活动四:认识时、分的关系
理解1时=60分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前面掌握的时针走1大格是1时,和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时=60分。这里没有让学生动手拨钟表,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考虑到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如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在学习中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待最优的学习效果。
活动五:学会认、写钟面时间
是本节课的重点。
出示例二3个钟表,请学生试着认识钟面上的这3个时间,和同桌互相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们学到新知后渴望实践,出示这3个时间,形成新的'认知冲突,而这些新问题正是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的,例如:时针是走过4,是4时多,分针是指向9,是45分,和起来就是4时45分。通过再次的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即提高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来是在黑板上出示了这3个时间,让学生认读,指导书写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认识时间到会读时间,再到会记录时间,全面而又系统的把认识几时几分这一知识重难点突破了。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动手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让学生拨出第一节课下课的时间8时40分。
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2、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注意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时间观念。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认识时间,而且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寻找时间的不同表示。打通书本与生活,使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学生将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数学知识,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钟表图 钟表图 钟表图
4时5分 4时30分或4时半 4时45分
(4:05) (4:30) (4:45)
采用直观、简洁的板书设计,既突出重点又概括全面,使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4
本文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明确重点实虚词的含义以及几个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的道理。如何突出这一课堂的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效果,便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现在我来谈谈这一课时的设计理念与的实施步骤。
一、设计理念
如今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无论是你抗拒还是接受,各种真假虚实,良莠不齐的信息都会无孔不入。因此我们尤其需要科学的判断力,择善而从。对于三观尚未定型的初中生而言,更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质疑精神,领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本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题材各异,主要包括探险和科幻两部分,旨在让学生理解并体验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从而激励自己培养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河中石兽》一文更是以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第一节课感知了全文的大意的基础上,我将这节课的重心放在道理的领悟上。“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却不易。因为人人都明白这一道理,但是在生活中却往往会出现“据理臆断”的情形,理论并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生活。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一道理,还需要将理论化作具体事件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现象中自主地总结归纳出此观点来,方能更好地接受。因而我这节课的设计难点就在于如何将理论还原为现实,如何巧借各种生活现象让学生逆向领悟文章的道理,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学会理智地分析与判断。
二、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分析三类人寻求石兽的不同态度与方法
分析文中三种人对打捞石兽的不同观点及其依据与结果,在对比分析中可发现老河兵综合了石性、沙性、水流等多种因素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了正确的判断,从中可看出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既不可像僧人那样不假思索便盲目行动,也不可像讲学家一样据理臆断,而应像老河兵一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判断。这一环节学生在具体事件的对比分析中自然而然归纳出道理,由现象到本质,容易接受。
第二步,转换角度,拓展思维、深化观点
继续围绕寻找石兽的问题,转换思路思考,是否所有的石兽掉入水中都应往上游去找?当然不是。结合上环节得出的论点,要综合多种因素客观考虑。可以明确,石兽之所以在上游与时间的长短有关。那是否所有长时间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得往上游去寻找呢?也非绝对,利用课文后习题二中关于山西永济蒲津渡口的铁牛,铁人原址打捞事例,可得知任何事物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现象。这一环节进行延伸设问与思考,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实践出真知这一理论的理解。
第三步,巧借视觉错觉图,打破常规思维
利用生活中的错觉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现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切不可轻易下定论。多媒体展示多幅经典的视觉错觉图,学生在亲眼目睹中切实感受到了“眼见未必为实”更不可妄下断语了。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凡事不可主观臆断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四步,“生活大求真”
利用近期微信上大量转发毒大米、塑料粉皮、棉絮肉松饼等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观点,懂得凡事要有科学依据方可定论,不可捕风捉影更不可以讹传讹。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对这类网络信息我们不能轻信,更不能受其摆布,影响自己的生活。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现实生活。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反思
为了能让学生深刻领悟本文的道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以上几个环节。由表及里,从现实到本质,从生活层面到理论层面深入浅出阐述了“实践出真知”,不能盲目轻信,要有质疑精神等观点。我认为通过这样多次的因果转换,理论与生活的交融,学生对这一理论的领悟应该是较为深刻的。语文教学本是知识性与工具性相结合,而其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某个知识点的具体运用,还应体现在对某个理论的理解与践行上。语文教学在思维方式的塑造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我们一定要运用好教材这一载体,传递给学生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能量,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宽度。
说课稿 篇5
张平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这一堂课的亮点优秀是以读为主,感悟文本。张老师抓住重点问题“我不肯放鱼的句子”以及“不肯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由读,找句子汇报,用词来表达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达。张老师不单纯地让学生练读,而是从读的韵味上启发学生感悟书上的情感,感悟了情感再用概括词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含义。亮点之二是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练笔:当我遇到这样事的时候,我会想起父亲对我的告诫,让学生写写父亲对我告诫的话。这不仅是学生锻炼文笔的好机会,而且能提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
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2、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董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另外,董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3、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董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然后,董老师又提出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由浅及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内化。董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建议:制作课件时,对于重点句段的出示不宜过多。另外,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去品味感悟。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消费及其类型》是高一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也就是怎样去交换,现在就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做准备,是“交换——消费——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入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新课程标准1。3的规定,其中包含的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以及消费的结构三个目都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和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特别是钱货两清消费,借贷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感受,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框的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前两点最重要),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找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消费类型中的借贷消费
难点的依据:借贷消费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再谈谈我的教法
1、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鉴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对居民生活消费有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但也存在许多模糊认识,错误观点,所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
2、教材内容的`处理及依据
本框题的教学三个目,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目需教师灵活处理的,课本讲了三方面的因素,其中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是最主要因素,但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由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而且有必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这两处都需求要教师归纳总结的。消费的类型这一目高考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判断某种消费行为属于哪一种消费类型,所以这一目只需用实例简单解释说明。消费结构这一目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本近几年的我国恩格尔走势图来把握恩格系数和消费结构变化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出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的发展。
3、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举例法: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印证教材的观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接受。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4、教具的选择
鉴于我校新教学楼教学硬件的实际情况,我主要是进行利用黑板加粉笔的讲授式教学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应学会如何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记忆接受式的学习向理解领悟式的学习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的,只要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举例说明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相互间交流合作地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展示几组现代人的消费图片(或描绘机组现代人消费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现代多彩的消费,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人们的消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过去,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利用父母的工资单解释可支配收入)
(2)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大小有关。
我国总体消费水平不高,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差距问题。
2、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会影响消费。(举例子:组装机和品牌机p21,学生买MP3)
4、经济的发展水平
辨析:提高收入必然会提高消费水平
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就越高。
⑵提高消费水平措施:①促进经济发展(根本途径)
②提高收入水平(主要途径)
③稳定物价
④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类型
¨¨¨老师的困惑:刚出来工作,没房子住,老师的爸妈说要我赚够钱才去买房子,而老师的弟建议我去借贷买房,老师的朋友就建议去租房子暂时住着,请同学们总结以下这几种消费方式?
三、消费结构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注意是比重不是数量)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的支出,特别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P23图反映出什么经济学道理?
①农村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质量不断改善,②同时,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③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4、板书设计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二、消费结构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
3、消费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成才之路》的练习
(教师挑选典型的题目进行评讲)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追寻梦想,展翅飞翔》。
开学伊始,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新的打算,新的期待。但是该如何实现梦想,又靠着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是一个绽放梦想的时代,在中共十八精神的引领下,为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队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开展了一次以“追寻梦想,展翅飞翔”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明确班级思想,树立集体意识, 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对梦想的模糊认识,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次队会的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红领巾中国梦
第二部分 班级思想回顾
第三部分 畅谈我的梦想
根据三三中队队员的年龄特点和学情,制定了本次队会的目标是:
1、学生能明晰自己的少年梦想,确立正确的梦想。
2、学生知道如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并认识到实现梦想需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
3、学生能领悟“中国梦”的内涵,理解自己身上背负着的关于祖国未来的责任,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联系,在实现自己小梦同时为祖国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活动准备:
辅导员准备:
召开动员会,公布《追寻梦想,展翅飞翔》主题中队会活动方案;“我的梦想”书写纸、表演部分小奖状的设计制作。
队干部准备:
1、活动主持词、选定相关表演者,并进行相关节目的排练。
3、收集一系列相关的图片、歌曲和背景音乐。
4、画主题板报,制作本次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队员准备:
收集相关交流资料;准备表演相关道具;排练节目。
队会的形式:
本次队会,我将采用主题漫谈与讨论、文体表演,如朗诵、小品、唱歌等。
具体过程:
(一)预备整队
1、整队,报人数。(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2、出旗敬礼。(从左向右出中队旗。)
3、唱队歌。
(二)宣布活动开始。
第一部分 红领巾中国梦
首先主持人开篇引入“中国梦”主题
理解中国梦的来历,什么是中国梦,交流搜集的资料,主题漫谈;讨论梦想与理想的关系:理想是方向,而梦想是彼岸。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灯塔是理想,而最终停靠的港湾才是梦想。首先有一个美丽的'梦想,然后把它变为现实。有梦最美,筑梦踏实;中国梦的最新解读、中国之最图片、奥运会、卫星发射图片,理解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的联系,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为祖国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第二部分 班级思想回顾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通过班级思想的确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并认识到实现梦想需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
“梦想飞翔”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是43个孩子梦想起飞的地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是我们的班级理念,“追寻梦想 展翅飞翔”是我们的班级口号。
第一期板报主题是“毛虫与蝴蝶”,主题是“破茧而出 蜕变成蝶”,孩子们现在好像慢慢爬行的小毛虫,只要拥有梦想并坚持不懈的努力终有一天会破茧而出,蜕变成蝶!
我们的班徽,向上的蝴蝶寓意孩子们奋发向上,上边的毛毛虫形成“一”的形状,寓意孩子们终将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蝴蝶翅膀组成2、3的形状象征我们二年三班,中间追梦二字是我们中队的名字。
我们的班歌《梦想的翅膀》
我们的学生作品《梦想飞翔,展示自我》这是我们的阵地,有我们所有的同学的展示,完美的,不完美的。
我希望,在我们的教室里,师生的生命能得到最丰富的滋养和最美的呈现,希望教室是我们幸福之泉,班队会等课程使我们的幸福之泉悄然喷涌。
第三部分 畅谈我的梦想
一、班级活动回顾
在活动中成长,做有梦想的人,在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学会了创意表达生活,懂得了感恩,理解了尊重,提升了精气神,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更重要的是,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室里快乐成长,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讲名人故事:
1.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2.茅以升立志造桥
许多人为了自己美好的梦想,不断努力,不停进取,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祖国的腾飞,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有了今天世人瞩目的辉煌。
三、表演
1.诗歌朗诵
《我有一个梦想》
海之晨
我有一个梦想
它是不可能的梦
我想踮起脚尖
摸到太阳的脸颊
我想偷偷乘着萤火虫
到达月亮的宫殿
满天星星眨着眼
告诉我
银河是一片永难泅渡的海
2.歌曲演唱
《隐形的翅膀》《种太阳》《梦想的翅膀》
3.情景表演《小学生的中国梦》
大纲:
老师(由一名同学扮演)和同学们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梦的话题,引出孩子们的梦想。孩子们分成四组分别代表,科学家、医生、军人和艺术家。在老师的引导下,每组孩子用语言共同描述自己的梦想和对祖国的贡献……这些梦想最终汇聚到中国梦……
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进一步理解“心中有梦”,并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重要性。
三、身边的榜样:
飞出教室的小毛虫:张竞一故事。
活动结束。
(1)请辅导员讲话,提出要求。
辅导员总结:
少先队员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2)呼号。
(3)退旗,敬礼。
(4)宣布活动结束。
效果及收获:
一堂生动的班队课,总是能让孩子有所行动,一堂厚重的班队课,总是能让孩子有所感悟;一堂有灵魂的班队课,总是能让孩子有所提升。本次活动以追梦为主题,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孩子们积极地参与、踊跃地发言、骄傲的表情、激动的话语让我深受感动。我将理想信念的教育转化为更多的爱和行动,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我的梦”不懈努力!
评价激励:
根据队员们的表现,颁发最佳组织奖、最会表达奖、表演参与奖、中国梦知识渊博奖、文明守纪奖。
反思:
一、家校配合
队会课程老师要做到心中明确,并对学生训练到位。队会课的前期准备更是一个繁杂的过程。能够顺利的上完每次的队会课,感谢家长的大力配合,真正感觉到有合作才有共嬴,有很多感动之处。家校配合,一路同行,让孩子在团结的沃土上成长。
二、活动中的学生建立自信
在这次展示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展示中来,许多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也担当了一个小角色,一次一次的展示,孩子们由害羞变得大方,由不敢发言到能自信的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次活动他们的收获最大。活动成就孩子,老师多提供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敬请各位领导指正!欢迎各位到我的梦想飞翔·追梦中队去参观,那里是一间有温度的教室,那里是43个孩子梦想起航的地方,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5)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 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法:读——找——品——诵
说课稿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童谣,在评析品读中,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的博爱,从而受到尊敬老师的品德教育。
2、鼓励和引导学生创造编写童谣,让孩子初步体会童谣的创造特点,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创造编写童谣,初步体会童谣的创造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呢?(教师节)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你准备为敬爱的老师送上什么节日礼物呢?(学生畅所欲言)
2、你们都很懂事。在今天的日子里,给老师打打电话、写写信都是很有意义的,相信老师一定会很高兴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教师节有关的童谣。
《老师,节日好》
上操场,老师好,
一二一,跑跑跑,
锻炼身体快长高。
上课了,老师好,
坐端正,排整齐,
认真听课记得牢。
教师节,老师好,
教书育人好辛苦,
学生一声节日好。
二、品析童谣
1、指名学生读童谣。
2、你们觉得这些童谣创编得好吗?欣赏了这些童谣,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3、读童谣,背童谣。
三、仿写和创编童谣
1、提出配画要求。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品读的教师节童谣感人吗?,写出了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想法,这是送给教师的最好礼物。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写一首童谣送给老师,那就更棒了。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老师给你留下哪些感人的场面?
2、学生交流记忆中印象深刻的画面。
师:多么令人感动的童谣啊!我相信老师收到你的礼物时,一定会十分开心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