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汇编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虽然有些幼儿会害怕某些动物,但是,大多数的动物还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会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所以,当提到动物们的尾巴时,是会激起幼儿的兴趣的。学前班的幼儿,了解到的动物也比较多,也已经可以对动物进行粗略的归类的,这样,就为幼儿学习动物尾巴的形态和功能打下基础。另外,这个活动还会提供给幼儿更多有关动物尾巴的知识。
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较灵活的教学目标:
这个活动是以语言和科学为主,艺术次之,社会和健康为辅。所以我设计的目标是以导入的问答来增长了幼儿的科学知识,然后让幼儿熟练朗诵儿歌,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接着是用仿编儿歌来开发幼儿思维,最后是引导幼儿画出喜爱的动物然后互相评价,这样幼儿就体会到了绘画艺术,与此同时它还提供给幼儿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化。
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儿歌中的尾巴的特点,了解更多动物的尾巴的功能并延伸儿歌。
第二部分是幼儿分析
本活动是幼儿认识并学习了许多动物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内容。我所教的幼儿是学前班,比起更小的幼儿,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主能力都强了许多,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好,他们对动物感兴趣,儿歌又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有了这样的前题,加上幼儿好奇心强,注意力又易分散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尽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第三部分是教法分析
由于这个活动的目标是语言和科学为主,而且整合性较强。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前班的幼儿刚好处在前运算阶段,所以我在教学中以直观的环境来刺激幼儿对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活动,也就是以反复欣赏为主要教学方法,贯穿欣赏—感知—再欣赏—再认识—最后再进行理解作品,仿编作品,层层深入,同时在各个不同环节中,穿插讲述法,启发联想法等,培养幼儿的观察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
第四部分是活动过程
接下来我将主要对活动过程加以说明
我的活动过程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我先用故事“小壁虎找尾巴”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和幼儿进行问答,通过这个问答,我把幼儿的兴趣引向动物的尾巴,并通过自已或幼儿说哪些动物有尾巴,哪些动物没有,动物们的尾巴都有些什么作用。幼儿每提到一种动物就在黑板上用图或简笔画版出来,留到活动第三部分时幼儿参考用。
(二)、接下来学习儿歌《尾巴的用处》
在和幼儿问答讨论完了之后,版出儿歌《尾巴的用处》及发放幼儿用书,以轻松活泼的语气教授儿歌。边教边让幼儿回忆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在幼儿对儿歌熟悉到一定的程度后,我先自已编一种动物的尾巴到儿歌中,然后引导幼儿把前面导入中提到的动物的尾巴及他们的作用编入儿歌中,比比看哪个组的幼儿最会编儿歌。
(三)、再次创设情境,引导幼儿画出自已喜欢的动物的尾巴。
当幼儿学会了儿歌后,我就跟幼儿说我想请他们每画一幅画,然后用这些画,和他们一起制作一本小图书。接着我发给幼儿预先在旁边打好孔的图画纸,让他们画出自已喜欢的动物,并把动物们可爱的尾巴画漂亮些。画完后和同伴交流自已画的是什么,最后交上来制成书。
最后,我想谈谈本次活动的教学特色
1.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和快乐。
2.注意挖掘教材、教师、幼儿的情感因素,充分应用自制教具、故事图画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学习效果。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本组“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本节课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那些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因此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课文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
三、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依据新课标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特别依据新课标新课标三维目标制定本课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技巧,提升了形象思维能力和画面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美,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节课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读讲结合,会意入境,情境交融”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感受秋雨的美;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秋景之美。在学法指导方面,我采取由牵到扶再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地个性化阅读中,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一)复习字词,问题导入。
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齐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让学生将字词熟练于心,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再通过多媒体情景引出课题。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验
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问题,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将秋天的美的感受读出来。
第二自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段落,我先让学生默读找到描写颜色的词语,并完成填空。接着我采用了情感朗读法,符合《新课标》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我会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秋天的雨具有五彩缤纷的颜色。在此环节中,我还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写作练习。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接轨了,为了让学生有物可写。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通过男女比赛读秋天的各种香甜的气味从而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妙趣横生描写了深秋中各种动植物过程中准备过冬的场景。我采用填空的形式把握文段内容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欢乐的气氛。
通过前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们对秋天都有深刻的感受(美丽、欢乐……),自然过渡到第五个自然段: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就此也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秋天美,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积累、升华感情:拿起笔写出、画出多姿多彩的秋天。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可塑性强,色彩鲜艳,塑成的作品效果好,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以小刺猬为例,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探讨剪的技巧,并用此方法,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十分喜欢这门课程,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学生仍然是“跟我学,跟我做”,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①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②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要让橡皮泥听话,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耳朵听老师的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听清要求,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老鼠):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刺猬),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除了用手捏制以外,可以使用技巧,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做如下设计:
(1)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比一比,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翘;深度;角度)(要突破难点,此步骤是关键,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表达,学生暂时表达不清,别急,耐心地引导,不要急于求成,轻易灌输。)
(5)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趁热打铁,让学生再次尝试,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感受刺的效果。(这一步的实施,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如果到此为止,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可做如下设计:
(1)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这是秋天的森林,树叶已落了,果子都成熟了,你们看,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这么美的森林,小刺猬很孤单,你有什么好办法?
(2)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他的这些朋友,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CAI出示橡皮泥作品(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3)这节课,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老师应给予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碰到困难,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制作时间15分钟,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老师提醒他们,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同时牵线搭桥,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既承上又启下,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五)创设情境,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评优点、说建议)。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大家的爱。同学们,爱动物,爱自然吧,在爱的怀抱中,会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
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把“学会技术”变成“会学技术”。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会按“四位分级”的方法读、写多位数。
4、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把整亿数、整万数改写成以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5、结合多位数的读写内容,加强国情教育。
教学建议:
找准基础、把准基础。
适当把数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
1、多 位 数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P1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3、熟记整数数位表。认识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知道个级、万级、亿级、所包含的数位。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自学课本第一段
(2)提问:
什么叫自然数?你能举例说明吗?你怎样理解自然两个数的意思?
0、1、2……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自然数中有最大的'最小的吗?0表示什么?
2、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要用到比“万”大的数。如:这次黄龙体育中心共投入人民币820000000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万大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回忆万以内计数单位和和数位顺序。
(1)万以内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呢?
(2)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十个百是多少?10个一千呢?
2、认识数位顺序
(1)用算盘帮助数数,教师示范认识“万”“十万”“百万”等。
(2)、你能根据拨珠过程,把这些计数单位从小到达的顺序排列吗?
(3)、你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计数单位“个”在右边第几位?他所占的位置叫“个位”……依次写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
4、四位分级法。
先自学课本第一节,然后师生边数数位个数,便按四位一级在标中写出级名,并用彩色笔按级分开。指出各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举例说明。
5、观察数位顺序表,指出各数位及计数单位。说出一级左边省略号说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最小的自然数是几?和99999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几?
2、整数就是自然数吗?
3、谁能很快依次说出从个位到千亿位个数位的名称?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4、依次说说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四、课堂总结
这解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五、作业
《作业本》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们:
早上好!我执教的课题是《组织比赛》下面我将从备课思路,研究主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阐述我们学校的这次校本教研活动。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问题解决的预期效果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会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善于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收集数据不仔细、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同时对统计中的数学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从“组织比赛”这一生活情境出发,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并认识条形统计图,参与其制作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比较合理地解决问题。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中统计的意识与习惯。使课内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一课时,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基础上,分别从生物科学史、物质和能量转变、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希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实验设计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本节与其他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前面学过的细胞代谢、后面将要学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技能目标:
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
(3)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及规范的'操作程序,学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及主动与人交流。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通过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让学生分析色素带,归纳出色素的种类及作用。
2)教学难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学、探究、亲自操作及观察分析等方法完成。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实验法: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
2)问题探究教学法: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万物生长靠太阳”,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变为细胞能够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绿色植物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这是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因此,我们先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 说明:此导入方式先导入到节再到课时,用情景加问题的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主题-----光合作用,即明确了本节要掌握的目标,又清楚本节课的内容。
2、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教学内容包括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1) 叶绿体的功能:
学生阅读P100资料分析(恩格尔曼的实验),思索以下问题:
①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②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从实验材料、实验条件方面考虑)
③资料2可得出什么推论?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其功能。
2)叶绿体的结构:
从功能过渡到结构,以简笔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结合前面学过的细胞器的相关知识,与学生一起归纳叶绿体的一些重要结构组成。
3、捕获光能的分子-------光合色素
教学内容包括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色素的种类与作用
从捕获光能的结构过渡到捕获光能的分子,采用实验法和问题探究法来突破此教学重点。实验法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本实验相关的药品和实验注意事项较多,故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含自学、实验、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来突破。可设置以下问题:
①如何提取色素?用到什么试剂?各有何作用?
②为什么要画滤液细线?在画线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如何分离色素?利用什么原理?
④观察到的色素带中有哪几种颜色?色素的分布顺序及宽窄说明什么?
4、小结及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内容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雨点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与小雨点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它花更红,草更绿。是雨水滋润了万物,万物的生长都需要雨水。本文结构层次分明,情节性强,语言浅显易懂,适于学生阅读。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四个多月的学习,对带拼音的课文基本能读通,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好玩、好动,同时对于故事性的文章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特点投其所好,积极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4、教学重点:识字,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了解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四、说教学设计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1、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识字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识字教学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看,去发现字音,字形特点,在小组学习中,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体验发现之美,感受合作乐趣。真正做到新课程所提出的: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鼓励学生通过思考与协作主动地获得知识的理念。
2、指导学生在境中读,读中悟。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一种美丽畅想,在要求自主感受,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畅想的空间。教学中,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音画结合的效果,积极地给学生创设美好的意境,让他们在境中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个性,读出体验,在读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由读到悟,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3、引导角色转换,发挥想像,体验情感。由于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是活泼可爱的大小雨点儿。因此,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就以童话为平台,以我们和大小雨点儿一起旅行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来,与故事中的主角建立起情感的结合点,想他们所想,言他们所言,摒弃传统的为文学文的形式,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世界,卸去学语文的负担,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爱学”,使整个教学变得轻松且愉悦。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蓝蓝的天上住着云妈妈,她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的雨点娃娃,这些雨点娃娃啊可喜欢旅行了。今天,就让我们背着降落伞和雨点儿进行一次快乐之旅吧!”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产生迫不及待想学习的兴趣。课题“雨点儿”是一个儿化音,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是一个较难读的音节。因此,我将采取范读及手势形式来突破这个难点,并指导学生呼叫“大雨点儿、小雨点儿”的名字来多次练习,达到读准、读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年级正是进行养成教育的良好时期。在阅读之前给他们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让他们能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这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而且有利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承接上面的情境,以“云妈妈”的形式给学生送出旅行前的温馨提示:要求学会三读。
1、一读:读通顺,句子较长的多读几遍。
2、二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三读:知道大小雨点儿分别去哪里?
三个环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的读中悟铺设基础。
(三)、自主识字,学会合作
识字教学是低段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方面提出,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共有11个生字需要识记,相对来说识字量较大。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我设计了雨点儿闯
关的游戏环节,即以大小雨点儿在旅行途中遇到的难关为点,出示生字。要求学习运用以往的拼音知识,分辨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同时,启发学生用上部件、熟字和偏旁来识记字形,在旧知的基础上建立新知,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词句结合,读中理解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个不恰当的套用,把它套用到语文上,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入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学生更易于掌握。因此,紧接着“生字关”,引导学生闯“词语关”。把“数不清、飘落、回答”以生字手拉手的词语形式出现,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数不清的?哪些东西是飘落下来的?通过他们的生活体验明白“数不清”是指多,“飘落”是指轻柔,在生活与学语文间构架起桥梁。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通过重音、停顿的指导,采用同桌听读、个别读、小组读的形式。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同时,低年级的儿童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喜爱表演,由“回答”一词拓展开去,让学生想想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回答,再用不同符号划出大小雨点儿问与答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我设置分角色朗读,找朋友赛读,为动画配音读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情境,兴趣盎然地读,读出童真童趣。
(五)读中理解,读中升华
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为学贵有疑”。能针对课文质疑是开启理解大门的钥匙。经过上面的练读,学生对大小雨点儿的行踪已了解,借此我创设小记者访问记的形式,启发学生根据大小雨点儿的对话用“为什么”提几个问题,如“为什么你们俩去的地方不一样?”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交流,明白:小雨点儿可以滋润花草,大雨点儿则可以帮助干旱地方的花草生长,理解了大小雨点儿的不同作用。接着,我用语言衔接情境:说着说着,大小雨点儿就到达了旅行的目的地,解下降落伞,让我们看看有什么变化。在此,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显示雨后美景,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表达内心的感受,如: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呢?如果你就是这里的一朵花,或一株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钦佩、或欢迎之情。同时,启发学生想像:雨点儿还会飘落在哪里?那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森林里的树啊、小动物们会怎样想?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的,它概括了世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激发想像、发展创新,让学生的思维因想像而开阔,越是联想得丰富,对课文中雨水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理解就越透彻,回到对课文的朗读上就更能入情入境。
五、书写训练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间架结构及笔顺。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字都是独体字,重点是指导学生注意起笔及笔顺规则,写的端正、匀称。
六、趣味作业,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大语文观。因此,在课文结束后,我给学生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设置了两道课外延伸题:
1、今天的旅行可真快乐!不过,我要请你们帮我查一查:我是怎样变成天上的雨点儿的?
2、了解我,请做一做:种一盆花或观察种子的成长过程。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文内容的一个缩影。此课板书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课文进行一次提炼。同时,我将把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上台动手画出雨后其它动植物的变化,把板书进行丰富,让他们在画中领悟有了雨水,世界变得更美的道理。
12、雨点儿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牢牢把握住教师创设的情境仅仅是一个场,学生才是场上的主角。让他们自由想像,挥洒个性,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下识字,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想只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大部分孩子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他们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时间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让学生容易掌握。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钟表上的整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 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猜谜语,引入课题。
(2)仔细观察,认识结构。
(3)创设情景,学习整时。
(4)练习巩固。
(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环节:猜谜语,引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环节:仔细观察,认识结构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学习整时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出示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得出小明早上起床刷牙的时间是7:00,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在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里去巩固时间的认读。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写一写电子钟的时间表示方式。2:连一连。3:感知时间概念。
1. 我用课件出示刚才看过的时间,让学生写一写电子钟形式的时间表示方式,以落实课堂所学的知识点,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 在连一连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式,把他们相互对应起来。
3.课件出示三个钟面,先让学生说说现在的钟面上分别是几时,然后由老师为每个钟面都叙述一个小小故事,引导学生到情景里去,体会一小时的概念,然后再说一说刚才看过的钟表再过一小时是几时。
第五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35分钟里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本班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器官很感兴趣,常常会提出一些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孩子在大小便的时候竟忍不住好奇,偷偷看对方,甚至动手去摸……于是,我决定对孩子们现阶段最为关注的话题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同时对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启蒙“性教育”进行探索,为此组织本次活动“身体的秘密”。
2、目标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故目标既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实际水平,又要具有挑战性。我借助本班幼儿对自己身体器官很好奇这个兴趣点,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定了三方面的目标:
(1)了解男孩女孩的区别,建立性别意识;认识公共场所男女标志及其含义,让幼儿正确区分。
(2)知道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让别人碰。
(3)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知道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让别人碰。
认识公共场所男女标志及其含义,让幼儿正确区分。
二、说教法
课改要求: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幼儿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游戏法等。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交互主体性的教育观念,我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为提高认识,也锻炼了能力,升华情感。学法有:
1、多媒体课件观看法。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增加趣味性。
2、多渠道参与法。《纲要》指出,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引导幼儿听一听、看一看 、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知识。
四、说活动流程
活动中我从激发幼儿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整合,让幼儿和老师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
一、活动导入,引出性别。
1、播放歌曲《我的身体》,幼儿随音乐做律动。
2、课件出示男孩女孩图片,游戏《找不同》。
二、基本部分
(一)明确隐私部位
1、请幼儿观看《蜡笔小新》,对小新随便脱裤子的行为进行讨论。
2、出示玩具洋娃娃,请幼儿指出身体的隐私部位。
3、课件出示男女泳装图片,演示并标识出男孩和女孩的隐私部位。
(二)认识公共场所中男女的不同标志
知道了男女的性别和隐私,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男女不同的场所。课件出示公共场所中男女的不同标志,引导幼儿观察幷认识。
三、结束部分
播放歌曲《我的身体》,幼儿律动,自然结束。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