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13 12:08: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1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沈阳大学理学院08物理的王超。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电动机”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六节的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五方面内容进行展开。(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电与磁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简单电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电与磁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电和磁在生活中简单的应用。而电动机既是电磁现象的具体实例和综合应用,又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继课程磁生电作了铺垫,起着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起着连接前后知识的纽带作用,电动机的原理,,电和磁的一个重要规律。为什么是重点,因为是一个重要规律。突出重点,做好探究实验,放大实验现象。

  难点: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电流和磁场是不能够直接感知,他们之间的规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并且学生还未涉及到受力分析,力的平衡及力矩平衡知识,因此把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作为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慢电动机的转动,直观的模拟出电流和磁场方向,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突破难点的学习。

  学情分析:在知识基础上,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础知识,磁场的基本性质,电流的磁效应。在认知层面上因为生活中的电动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很难对其内部结构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初中学生思维虽然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知道电动机的基本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2)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3)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以及换向器在直流电动机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制作电动机模型和看电动机内部结构的图片,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初步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策略上,本节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探究、讲解、讨论等相结合的综合性启发式教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分为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回顾反思,课后作业四个部分。

  首先是新课导入,向学生们展示四幅图片。电动小汽车,电风扇,摩天轮,洗衣机。向学生提问,它们能够运转是因为有一种共同的动力装置,这种动力装置是哪种用电器?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电动机。

  新课教学:首先向同学展示电动机的内部结构,经过观看,同学们不难发现电动机的内部有磁体和线圈。这时向同学提问:为什么电动机通电就能转动?磁场和通电导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设置了对比与猜想环节,同学们知道磁体之间存在作用,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通电导线放入磁场中会有怎样的现象呢?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带领同学进行探究实验。用锡箔纸卷成纸筒代替铜棒,放大实验现象。用包了锡箔的格尺做轨道,轨道更加平滑,在纸筒行进过程不会受到阻碍。经过实验同学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分析后,可以得到如下的接论。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磁场的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导体棒是否只向一个方向运动?让同学们做出猜想,并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经过思考同学们已经有了答案,这时给出采用控制变量法的表格,做实验,完善表格,最后通过分析表格,不难的出这个结论。

  导体棒的运动长度受到了轨道和磁场的限制。电动机中的线圈能够持续运转。引导学生思考将线圈放入磁场中会有怎样的现象。

  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将线圈放入磁场中。同学将会看到线圈在磁场中扭动,不能连续转动的实验现象。

  学以至用。我设计了玩一玩的环节。让学生拿出在课前制作的小电动机模型,利用线圈在磁场中扭动的规律,让小电动机转起来。制作小电机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亲手制作,亲身经历,才能记忆深刻。

  借助小小模型和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下电动机的构造,定子和转子。

  玩过之后就进入了科学探究环节,为什么线圈在磁场中不能够连续转动呢?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然后我通过三幅图对比的方式,解释线圈不能连续转动的原因。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线圈连续转动?经过对线圈不能够连续转动的分析,同学们可以给出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改变电流方向,断电,和磁场方向。

  这时向同学们介绍电动机中一个重要组成换向器。它的作用是每当线圈经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在后半周也受到动力,线圈将会更平稳、有力地转动。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向同学们展示换向器的图片,给以同学们更直观的认识。

  最后让同学生思考,电动机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有哪些优点?

  新课教学结束。进入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本身进行反思。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认知的主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归纳总能力。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新知,并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让同学设计一个电路,让电动机既能正转也能反转。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电导体受力方向相呼应。

  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的接触生活中的电动机,我让学生对电动机进行一个调查,帮助学生学习。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帮助同学更加而精准的抓住本机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2

  一、教学思路:

  《分香蕉》一课是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此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后续的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重点是理解除法等分性的意义,淡化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区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经了解,学生通过之前的三个课时已经对平均分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从熟悉的分香蕉入手学生比较好理解。

  1、创设情境,为小猴分香蕉,勾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分的时候有分给2只猴子的、3只猴子的、……其中穿插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以及读法的熟练。

  3、专项训练,提高技能。

  书本第38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注重学生意义的阐释,以及图、文字、算式三者的结合。

  4、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数学只有联系实践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教科书第38页)

  2、分一分,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学生分)

  交流反馈。

  3、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样表示吗?(12除以2等于6。)(师板书:12÷2=6(根))

  理解12,2,6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4、读算式。

  5、自学书本除式各部分名称。

  6、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3写的算式。)

  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巩固练习,辩证运用

  1、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熟练地列除法算式,读除法算式,熟悉各部分的名称。)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3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点搬家》的练习课,即《快乐之旅》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只安排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这三部分内容,都是对小数的研究。在三年级下册的“元角分”单元中,学生已经借助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了小数、学习了简单的加减运算知识,他为我们今天学习提供了直观具体的模型。学生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将最终脱离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

  北师大版教材《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所在的《小数乘法》单元,改变了与以往教材分为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的小步子,教材突出转化思想:即如何将未知的小数乘法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整数乘法问题,紧紧抓住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这一关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又是后续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小数点搬家》这一课时主要探究的就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我们从可以感受到本课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现状,本着“活用教材”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个知识,我们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性的设计了《快乐之旅》即:小数点搬家的练习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准确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帮助人的快乐。向学生渗透“我助人、我快乐”情感,促使学生产生“我也要帮助人”的情感渴望,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重点:

  灵活地运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教学难点:解决移动小数点时产生的添零问题。

  为了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帮小数点找座位”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感知小数点的移动规律、解决移动小数点时产生的添零问题。这样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使难点得以突破。在以后不同层次的练习中让学生解释移动的方法,则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得以发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充当小数点的围棋子。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以练习为主线。

  本课是一节练习课,离不开学生的大量的练习。为了改变练习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现状,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童话王国中畅游。这样做学生动手写、动手操作的比例得以适当调整,使学生感觉不到练习的枯燥,又收到了练习的效果,达到了轻松练。对练习题进行弹性化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和调整,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

  2、一个背景两条主线

  一个背景是指以小数点帮助山羊伯伯之后,感到非常快乐,就和同学们一起帮助他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的——快乐之旅。这个大情景为背景。

  本课设计始终贯穿两条主线:一是知识主线。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与应用为主线。二是情感主线。“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为主线。发现小数点帮助别人能获得快乐——向小数点学习并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产生我要帮助他人情感。

  具体教学思路是:首先采用猜谜语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回想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六个帮助:帮棋子找座位、送小狗过河、小乌龟解难题、动物回家、小林计算纸的厚度和为园艺师设计草坪的几部分练习活动,在活动中逐步掌握规律、并加以应用,落实本课的训练重点,而且每一个小活动都渗透着情感教育,渗透并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要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观察、分析、比较的学习方法。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设想:

  学生来到教室心情一定非常紧张、激动,大屏幕上的《快乐之旅》四个字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学生不由猜测:快乐的旅行,多令人期待,是上数学课吗?这样的心理暗示,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使课未开始已成功了一半。

  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本着简洁高效地原则,我们设计了猜谜语的问题情境,“圆圆的身子,个儿小,爱在数字脚边跑”,这样做的目的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谜语说出了小数点的特性,使学生易于找到谜底,不在猜测上浪费时间。接着,教师寥寥几语便引导学生回忆起“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达到了回顾再现的目的。最后教师以“小数点帮助了山羊伯伯,它好快乐啊。这节课我们就和小数点一起,到童话王国转一圈,去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吧。”来揭示课题的含义,学生明白快乐之旅的意义,向学生渗透提出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第二环节为: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根据策略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们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在基本练习中我们设计了:帮小棋子找座位、帮小狗过河和帮小乌龟解难题,这三个环节。帮小棋子找座位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用了5分钟左右,这是因为学生要通过操作,使小数点的移动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不但要对移动的方法加以掌握,更要突破教学难点: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是要补0。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究,用数字卡片、游动的.小数点对这一情景具体展示,脱离了繁琐的说教,学生更容易理解。当学生有所收获时,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最简单的乘除法计算问题,也就是课件中展示得:帮小狗过河。这是最浅层次的应用。接着在帮小乌龟解难题中我们设计了难一点的题目,我们设计的原则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解决,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跷一跷脚就能够到,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好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综合应用“小数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练习。包括“帮黑猫警长断案”、“帮小动物回家”、“帮小林计算纸的厚度”三个小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沟通了“小数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这一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帮黑猫警长断案”判断题是帮助学生对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加以强化,避免易错题的失误。“帮小动物回家”则把以练习为载体把情感的提升作为重点,向学生进行教育“把小动物送回了家,你的心情怎样?现在我们也回家吧”。“帮小林计算纸的厚度”是上学期让学生寻找解决测量一张纸的方法的后续,直到这时,这一问题就圆满解决了。

  接着到了第三个练习层次:提高练习。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联系上单元学习的图形的分类,设计了这样一道(见课件)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为下一节课学习《街心广场》作了铺垫。

  第三环节: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为了让教师、学生都清楚地了解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本环节,我们设计了三个梯度的练习,并以练习纸的形式呈现。其实在“分层练习、强化提高”这一环节已练的很充分了,但为了充分体现练习课的策略,完整展示我们这节练习课的设计,我们把“评价完善”这一环节在课内完成,哪怕是拖延一点时间。

  第四环节:归纳小节,课外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们采用了“补充谜语”的形式,掀起学生探究的另一高潮,突出重点和难点的,这样对本课学习进行小节的同时,和课始的“问题引入”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有有始有终、完整的感觉。而数学周记《快乐的小数点》作为课外延伸,能对学生的周记进行指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写周记习惯的养成。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使本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而且学生的补充板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为他人做了好榜样。

  这就是我们对这节课的理解、初步设计的过程,设计不周,不圆润的地方还有很多。欢迎并感谢大家随时指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本框题由“种种侵害”和“身边的保护”两个知识点组成,是学生在学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未成年人身边的种种侵害及种种保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和法律支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

  ⑵、了解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能力目标

  ⑴、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⑵、提高收集处理各种侵害资料的能力。

  ⑶、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与组员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

  ⑵、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说教学重、难点

  从学情上看,中学生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权益是否被侵害,在受到侵害时,也往往采取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方式来解决;同时由于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伤害。基于这些认识,我把“了解身边存在的种种侵害及危害”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如小品表演)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3、合作讨论法:针对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神,教学应“授人以渔”,我准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方面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针对案例自主探究,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相互谈观点,谈看法,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热情,开拓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

  3、参与学习法: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答问,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归纳,学会评论。在相互影响下,彼此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视频《麻将桌上的被告》

  探究:

  1、故事中,陈伯飞的父亲有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陈伯飞最后用什么办法来维护自己权益的?

  目的是运用视频的良好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活动二:《七嘴八舌话侵害》

  探究:1、学生说身边的侵害现象,教师归纳分类。

  2、这些侵害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危害?

  3、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受侵害?

  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侵害,了解侵害主体的多样性,危害的严重性,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活动三:《法律常伴我身边》

  多媒体展示未保法的相关规定

  探究:

  1、图片中的行为(多媒体展示)侵害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方面规定?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家长、老师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所造成的伤害呢?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活动四:《自我保护我最行》

  情景剧表演《流星雨之夜》

  探究:

  1、请你给故事续一个合理的结尾。

  2、你觉得导致马文波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马文波,你在整个事件中会如何处理的?

  4、这个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加深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学会在各种保护缺失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五: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五、说板书设计

  ㈠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⒈身边的侵害

  ⑴家庭侵害

  ⑵学校侵害

  ⑶社会侵害

  ⑷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

  2、身边的保护

  ⑴家庭保护

  ⑵学校保护

  ⑶社会保护

  ⑷司法保护

  ⑸自我保护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03-27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