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1 18:06: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汇编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汇编4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的形成》。我的资源包有五项内容,下面我以说教学设计为主线,把其他资源整合在其中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设计重点探究风的成因,了解人们对风的利用,认识风的两面性,进而突出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通过前段研究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于风与热空气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还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确定为:

  1、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2、能解释季风的成因。

  探究目标为: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为:

  愿意利用所学的风的成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四、教学重点:

  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利用风的成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实验法。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法。

  下面我来表述教学流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导入新课

  1、教师首先给同学们演示一个新奇的现象:把教室窗打开一条缝,将两根丝带分别放在窗缝的上边和下边,学生会观察到两根丝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飘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炼问题:你觉得风是怎么形成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风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大胆猜测风是怎么形成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能够从实际出发,进行后面的环节。

  (二)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讨论交流中完善实验设计:先不点燃风箱中的蜡烛,用火柴点燃卫生香,将卫生香置于风箱侧面小孔处,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再将风箱中的蜡烛点燃,固定于风箱上部小孔正下方,将风箱正面密封,然后用火柴点燃卫生香,将卫生香置于风箱侧面小孔处,观察烟的流动方向。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分析原因。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强调几点: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同时要求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实验探究。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组,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

  3、组织交流现象,并分析成因,归纳结论:未点燃蜡烛时,烟向上飘;点燃蜡烛后,烟全部经风箱侧面小孔流进箱内,然后从顶部小口上升。这是因为蜡烛燃烧将箱内空气烧热,热空气从顶部小孔上升后,箱外冷空气就从侧面小孔流进箱内补充,从而形成风。可见,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在此环节中,学生的交流表述很可能是不规范和不完整的,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梳理,以求快速理清思路,理解原理。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这一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回到上课初提出的问题上:为什么窗缝上部和下部的丝带飘动的方向相反?能不能用我们刚刚获得的知识解释一下?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理解的原理做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

  2、向学生介绍一种我们沿海地区独特的自然现象:就是在海边,白天,风总是从海面刮向陆地,到了夜晚,风向就会倒过来,从陆地刮向海面,这种现象被称作“海陆风”,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成因。目的一是引领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二则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下面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 教学内容:

  一年级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11课。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 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班级即将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爱心标志,制定了成员守则。这节品生课,就是与班队活动相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互帮互助,明理导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 “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 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 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相关内容:《认识垂直》教学反思四上数学人口普查教案设计(北师大版)第十单元: 第7课时 练习九小学四年数学上册《平移与平行》教案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二位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教学实录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温度期末复习前摸底检测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 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揭示加法结合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专利权》是选自,主要介绍专利权主体、客体、以及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专利之后编排的,专利权说课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专利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专利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专利权、专利法的概念,能准确的说出专利权的主体,准确区分专利权的客体属于哪一类型,及不受专利法保护的智力成果。

  2、能力目标: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能把专利劝的内容能够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

  3、情感目标:通过专利权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重点:专利权主体的确定和客体的类型

  2、难点: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的区别和实用新型的确定,教案《专利权说课稿》。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更需要创造和有所实践,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并且结合板书、ppt直观教学等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呈现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这是我院20xx级计算机科技与技术专业周伟同学在校期间设计并提交的‘可拆卸式暖手袋加热器’的一项专利,同学就PPT展示的图片想想专利权包括那些内容”

  2、新科讲授:

  (1)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指出周伟是专利权的主体,“可拆卸式暖手袋加热器”这一项专利是专利权的客体,周伟享有的独占权和所有权是专利权的内容。

  (2)学生对专利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接下来我会对专利权的主体、客体、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讲解,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借口多个案例以及图片的展示,是同学们对内容了解得更加深刻。

  4、布置作业: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巩固知识,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中不断得以提高。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精品】说课稿汇编4篇】相关文章:

1.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

2.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

3.《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

4.惊弓之鸟精品说课稿

5.圆柱的表面积精品说课稿

6.分数的基本性质精品说课稿

7.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

8.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

9.爱惜每一张纸精品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