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1 19:28: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说课稿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数学八年级上册12.2作轴对称图形 》,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课件中的资源整合的设计理念、教学策略、如何使用等方面进行展示和陈述。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作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能够作出简单图形经过一次或者两次轴对称得到的图形,能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所以在寻找资源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图片、动画等。前面的一节内容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它们都是讲一个图形成或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我们选用的图片比较多。作轴对称图形是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轴对称的图形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所以在本节课的课件中,我将用动画去展示轴对称变换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利用课件中好的视觉效果,如图片、动画、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使用“班班通”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

  1、能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

  2、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

  利用轴对称作图和图案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轴对称图案,形成学生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态度。

  2、通过作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作轴对称图形。

  难点确定为: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五、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提问: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2、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性质。

  设计意图:用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后面作已知图形关于直线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展示一组图片,这是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也是作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运用。

  课本中原先所画的并不是手印,而是选择作左脚印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在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我选择了用手印来取代。因为我觉得学生可以利用左手直接画出手印,而画脚印本身难度就大多了。

  通过画左手掌印,得到相应的右手掌印,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让学生明确: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再次展现一组图片,这些图形都是通过轴对称变换而得到的。其中,喇叭花图案除了可以运用轴对称变换得到,也可以通过平移得到。这时我运用PPT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展示,让学生能体会到这一过程。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一》轴对称变换

  从上面图形的变换过程中,教师总结出轴对称变换的定义。

  再展示一组变换,通过改变对称轴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得到图形有什么不同。这个设计过程先让小鸡嘴巴对着嘴巴,然后改变对称轴后,小鸡变成背靠背了。学生明白改变了对称轴的位置,得到的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观察下面的图形,探求新知

  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总结,课件中尽量把图案中的对应点突出来,让学生更容易得出结论。

  《二》作轴对称图形

  先作一点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

  然后再作一条线段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

  最后讲解例题。

  在例题的课件设计中,每作出一点的对称点,应出现这个点的作法,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图的顺序。

  这一部分内容,我进行了分步设问,便于引导学生理解作图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课件,让学生体验作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做一般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变式训练、巩固双基

  由例题演变而成。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5)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学生自己总结,不全面的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重点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提炼对作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全员参与,体现集体的智慧。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本节课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形式呈现有关内容。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总之,借助多媒体,把生活中的物体图形和轴对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引入轴对称,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

  一、说教材

  《白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仍处在抽象思维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纯文字的介绍,他们更容易接受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小学生自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更注重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为学生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火车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白杨具有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板书:白杨:坚韧不拔)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纷纷得出答案:比喻手法。找到相关的语句,将白杨比作大伞。因为文章中没有提到具体将白杨比作大伞,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因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大伞和白杨的照片做比较,观察出大伞具有笔直的手杆和较大的伞面,外观和白杨很像。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在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板书:爸爸:默默艰苦奋斗)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时我提问学生“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课下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白杨坚韧不拔的特点,体会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工作者默默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板块名山奇景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根据课文结构上的特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黄山松的特点。

  2、积累文中好词佳句,学习本文构段方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并恰当运用修辞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练习仿写。

  过程和方法:创设情境,品读描写黄山松特点的句子,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信息,了解文章文章的内容。通过观看黄山美景以及黄山松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启发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特色,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帮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特,美丽。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仔细用心感悟黄山松的特色,同时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描写方面观察细腻、用词准确精当。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课件、课外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1、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我以黄山美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之情,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黄山和黄山松。

  2、浏览文章,再现内容

  通过浏览课文,请同学说说黄山松都有哪三个特色?(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3、披文入情,载情入文

  通过抓住“不可思议”这个词,先学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我主要通过出示一组松树生长在石上的图片,让学生欣赏黄山松长得如何,一步一步引出黄山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抓住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分析,品味,从中感悟松树的顽强精神。

  学完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后,再让学生找到在课文的哪个特色里还出现了“不可思议”这个词语?自然而然就引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强大的团结力。对于蒲团松和团结松的学习,通过学生去画描写它们具有团结力的句子来汇报完成。使学生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中体会黄山松的强大的团结力。

  最后学习黄山松的第二个特色,它的枝条生长得十分奇特。我主要抓住“它奇特在哪”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主要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学习,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奇特。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么设计使得学生明确本文的重点。

  5、总结写法,指导写作。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你们发现了结构上的写作特点了吗?

  小结:这种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写作方法,可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可以应用。

  6、布置作业积累语句。

  从课文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抄写下来。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本文的掌握。

  7、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意图:

  在孩子的眼里,成人是多么的了不起。每个孩子都希望快快长大,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他们是谁?在做些什么?我能像他们那样做一做吗?模仿成人劳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所以顺应孩子的需要,让他们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显示自己的潜能,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创造了良机。

  打击乐《做面包》是从中班"小鬼显身手"这个主题中生成的一节音乐课。在这个主题中,孩子们已有了解制作面包主要工序的经验,加之《做面包》这首节奏儿歌简单、明快,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又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所以打击乐就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拍打,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自由选择节奏乐器,产生不同节奏的声音,从而有兴趣地创造性地来表现音乐。

  二、说活动目标: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目标应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如下:

  1、认知目标: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自选乐器伴奏,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能力。

  2、情感目标:能够注意并努力追求集体合奏活动中的声音和谐与情感默契。

  3、能力目标:学习创编节奏词,体验创编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的重难点,离不开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这是相辅相成的。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分别如下:

  活动重点:

  1、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自选乐器伴奏,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能力。

  2、能够注意并努力追求集体合奏活动中的声音和谐与情感默契。

  活动难点:学习创编节奏词,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前,幼儿已了解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和工序。

  2、教具、学具的准备:

  (1)打击乐器若干:幼儿自选乐器伴奏,充分给了幼儿自由表现音乐的机会,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能力。

  (2)《做面包》多媒体课件:为了让幼儿更专注地理解儿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

  3、心理的准备:幼儿希望走进成人的世界,模仿他们的劳动过程,在"小鬼显身手"这个主题中,幼儿模仿的愿望已得以实现。

  四、说学情:

  中班幼儿年龄在4-5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幼儿有意行为开始发展,注意力较以前更集中了,规则意识萌芽,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喜欢唱歌、念儿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因此,针对这一学情,我会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教学。

  五、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操作尝试法、感受体验法、启发联想法和直观演示法。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节活动主要是奥尔夫音乐活动里的节奏教学,是什么把音乐,舞蹈,语言等联系到一起来呢?那就是节奏。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节奏,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中班幼儿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而《做面包》让幼儿自选乐器伴奏和自由创编节奏词,充分给了幼儿自由表现音乐的机会。

  2、操作尝试法:这是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是在自由观察、积极探索中进行学习的" 而采用的。运用在引导幼儿学习掌握节奏型的环节。通过看看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进行节奏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注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突出了新纲要的精神,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里自主的学习,让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师生之间保持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

  3、感受体验法:就是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观,不断地感受乐曲及其节奏。幼儿通过亲身地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儿歌的节奏与性质。首先我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听觉,激发幼儿展开想象去感受体验节奏儿歌的性质。其次,引导幼儿运用运动觉、视觉和听觉进行节奏的感知。

  4、启发联想法:幼儿将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打击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完成打击乐教学的任务之一"幼儿学习用打击乐器来表达对某种情绪的尝试"。

  5、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首儿歌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

  这五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做到了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节奏儿歌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六、说学法:本次活动,我将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表现活动,主要采用的学法有:

  1、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们会对活动的感觉和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

  2、多种感官参与法:活动中,我将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演一演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操作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通过看看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进行节奏练习。

  4、欣赏法:通过欣赏《做面包》多媒体课件,使幼儿更专注地理解儿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

  七、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理解--感受--体验"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想象到理解,使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念儿歌自编相应动作--自选乐器为儿歌伴奏--创编儿歌节奏词。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音乐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让我们一起来玩《小手伸伸》的游戏吧!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不能为了教而教,而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的特点。此环节需要3分钟。

  第二环节:念儿歌,幼儿配上自编的动作。

  1、你们见过面包师傅做面包吗?面包是怎样做出来的?(和面团、做面包、烤面包、吃面包)。

  2、老师把做面包的过程编成了一首儿歌,想听听吗?

  和 面团|和 面团|和 和|和 -|

  做 面包|做 面包|做 做|做 -|

  烤 面包|烤 面包|烤 烤|烤 -|

  吃 面包|吃 面包|吃 吃|吃 -|

  3、欣赏课件,直观感受做面包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

  4、请幼儿自编相应的节奏动作,然后大家一起念儿歌。

  5、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是"和面团、做面包、烤面包"最后大家一起说"吃面包",边说边做相应动作。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奥尔夫音乐活动里的节奏教学,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分,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中班幼儿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而《做面包》让幼儿自选乐器伴奏和自由创编节奏词,充分给了幼儿自由表现音乐的机会。

  此环节中,我还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就是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观,不断地感受乐曲及其节奏。幼儿通过亲身地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儿歌的节奏与性质。比如说把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是"和面团、做面包、烤面包"最后大家一起说"吃面包",边说边做相应动作。在学法中,我运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法:活动中,我将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演一演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个环节中我还运用了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首儿歌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在学法中运用了欣赏法:通过欣赏《做面包》多媒体课件,使幼儿更专注地理解儿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此环节是重点,需8分钟左右。

  第三环节:自选打击乐器为儿歌伴奏。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分成三组,看指挥,边说儿歌,边按节奏齐奏。

  2、幼儿互换乐器进行演奏。

  此环节中,我运用了操作尝试法:这是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是在自由观察、积极探索中进行学习的""而采用的。运用在引导幼儿学习掌握节奏型的环节。通过看看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进行节奏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注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突出了新纲要的精神,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里自主的学习,让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师生之间保持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比如说: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分成三组,看指挥,边说儿歌,边按节奏齐奏。在学法中我运用了操作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通过看看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进行节奏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就是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观,不断地感受乐曲及其节奏。学法中,我运用了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们会对活动的感觉和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此环节是重点,需8分钟左右。

  3、幼儿创编儿歌节奏词,并配上乐器伴奏。

  (1)请小朋友想一想还可以编哪些有节奏又有趣的儿歌?

  (2)幼儿自编节奏词如:

  坐 火车|坐 火车|坐 坐|坐 -|

  玩 沙子|玩 沙子|玩 玩|玩 -|

  3、幼儿齐说并配上乐器伴奏。

  此环节中,我运用了启发联想法:幼儿将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打击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完成打击乐教学的任务之一"幼儿学习用打击乐器来表达对某种情绪的尝试。"在学法中,我运用了操作法:通过想想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创编儿歌节奏词进行节奏练习。此环节是难点,需6分钟左右。

  说活动延伸:

  1、在表演区放置一些打击乐器,供幼儿平时念节奏儿歌用,鼓励幼儿创编出更多更有趣的儿歌。

  2、提供给幼儿一个新节奏,请幼儿自己创编节奏词。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明白站立式起跑的口令及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快速起跑潜力,提高反应速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兴趣,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站立式起跑的姿势

  教学难点用力蹬地快速摆臂

  教学步骤:

  一、准备部分

  1、集合整队、检查学生人数和穿戴。

  2、师生问好、宣布课的资料。

  3、教师强调安全,并提出要求。

  4、要求:学生精神饱满,严肃认真。学生集合整队的位置如下:

  ******

  000000

  ******

  000000

  二、热身部分

  1、教师提示练习资料及规则。

  2、教师参与并组织活动。

  3、教师喊口令并讲解示范。

  4、学生用心参与,同学相互协助。

  5、遵守规则,动作要到位。不能开玩笑,严肃认真对待,练习队构成圆形。

  三、基本部分

  站立式起跑

  动作要领:站立式起跑要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各就位口令,第二预备口令,第三鸣枪。各就位口令要求:运动员上道,两脚前后分开,脚尖对准起跑线后沿,两脚尖向前不能外展。(注意身体放松深呼吸调整)。预备口令要求:开始屈膝,重心下降同时向前移动,重心要持续在两个腿之间,两个膝盖微微内扣,两个脚由全脚掌支撑过渡到前脚掌支撑,两手臂自然前后摆放。(注意不要同手同脚)。鸣枪要求:听到枪响后,两腿与手臂快速蹬摆,持续低重心小步幅高频率向前。(注意不要突然抬头或提高重心)。

  总结要领为:屈腿开立,上体前倾,用力蹬地,快速摆臂。

  1、教师讲解示范、提问。

  2、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动作。

  3、教师发令,让学生分组练习,并提出要求。

  4、点评练习状况,学生认真观察,继续练习。

  5、做到:用力蹬地,快速摆臂。认真对待每组练习,争取尽快记住动作要领,掌握学会站立式起跑的正确动作。

  6、游戏:“黄河、长江”

  方法:把学生平均分两队,一队为“黄河”一队为“长江”,应对面站在间隔距离1.5米---2米的线后,当口令是“黄河”时,“长江”转身跑,“黄河”直追“长江”拍到对方得1分,如超过了边线则不能记分。没有追到不得分。如口令是“长江”时,方法同“黄河”。在练习中必须要注意安全。

  四、结束部分

  1、放松运动(拉手抖动放松)

  2、全体学生集合(圆形向老师靠拢),教师小结评价本课资料。

  3、让学生谈谈收获。

  4、布置练习,师生再见。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情况

  1、教材分析

  《阳光下的物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在阳光下”单元的第5课。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光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用镜面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物体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后,下一课《光强与光弱》接着研究不同强度的光与物体温度的关系。整个单元来看,本课是前面几课的延伸,也是后一节课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安排可以清晰看到,本课分为“观察反射”“测量温度变化”2个部分。前一部分的学习是为了后面开展研究做铺垫,这两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紧密相连的。

  2、教材处理

  (1)把第一部分“观察反射”的活动安排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观察这8种物体的反光能力,完成记录表。课堂上,直接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一、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情况

  说明:用数字1-8表示反光能力,数字越小,

  反光能力越差;数字越大,反光能力越强。

  表1:“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记录表

  (2)把各种颜色的纸都做成纸筒,插上温度计,然后随机分发给各小组进行测量和记录。

  实验装置

  (3)缩短观察总时间。预实验表明,温度计的读数在15分钟内已经有很明显的区别和变化,足以帮助学生发现物体颜色与吸热能力的关系,节省下来的5分钟留给汇报交流环节将更有意义。

  3、实施效果

  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整合后,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实验活动,所有小组都能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这样就保证了后面的数据分析环节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1、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所给的材料自行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

  (2)能说出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不同。

  (3)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对纸筒温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认真采集、记录相关的数据。

  (4)能运用表格、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分析整理数据。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6)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不同颜色纸筒温度变化进行预测、观测、记录、比较和分析,发现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2、达标情况分析

  从观察记录表和汇报交流的情况来看,学生能从实验中发现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不同,而且能提出自己的猜测和解释;(目标1、2、7)

  从学生实验操作的表现,实验数据的记录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对纸筒温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认真采集、记录相关的数据;(目标3、6、7)

  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汇报交流环节来看,学生能够在表格、折线图的帮助下比较分析数据,说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目标4、5、6)

  从拓展延伸的环节来看,学生能把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懂得根据季节来选择衣服的颜色,能够列举一些生活中巧妙应用物体颜色的例子。

  总体来说,学生基本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个别小组没有在课前按要求完成“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的记录,二是部分小组的分工不是很合理,出现个别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对于合作性较差的小组,教师应在实验时给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三、教法与学法的运用情况

  1、教学与学法

  为了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观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和小结。

  2、运用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两个实验的操作和数据记录。也能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从实验数据中发现物体的反光能力与颜色有关。

  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探究活动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来获得科学知识,但是本校的五年级学生大部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定为:通过分析整理数据,探究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2、落实情况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顺利完成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让学生用数字1-8来表示物体的反光能力。全班在统一的指挥下同步记录各种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和比较数据,我把各组的实验数据汇总到同一个表格,并且根据excel表格的数据处理功能,自动生成气温变化折线图,用直观的方式把实验结果呈现给学生。

  表4:“各种颜色纸筒温度变化”数据汇总表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

  情境引入

  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

  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拓展延伸

  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1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在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由此引出物体具有发光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回忆前面的旧知识——光可以通过物体的反射而改变传播线路,为这节课的研究做铺垫。

  实施情况: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用物体对光的反射来解释这一现象。

  2、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8分钟)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的观察结果,知道不同的物体反光能力不同。

  (2)猜测物体的反光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实施情况:学生所观察的8种材料具有明显的差异。材料的这种结构性和针对性,很好地提示学生进一步分析阳光下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与物体的哪些特性有关。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物体的反光能力可能与颜色、透明度、材质有关。

  3、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用了32分钟)

  (1)提出问题。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假设。哪种颜色的纸筒升温快?

  (3)实验验证。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到阳光下测量记录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汇总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在表格、折线图的帮助下比较分析数据,发现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5)小结并板书。

  实施情况:

  学生能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excel表格的应用节约了学生的整理数据时间,折线图的方式也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学生能顺利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

  但是这个环节花费时间较长,如果学生的纪律情况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后面的环节。由于实验需要,学生需要从实验室转移到学校广场开展实验,来回集队和安排各小组的活动位置上,花费了至少5分钟时间,也间接导致这节课拖延了3分钟。

  4、拓展延伸(用了2分钟)

  运用刚学的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实施情况:亲身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对物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影响,能根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也能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巧妙应用物体颜色的例子。比如室内墙壁的粉刷一般采用反光能力强的白色或者其他较浅的颜色,提高室内亮度。黑板则采用反光能力差的黑色,避免出现反光现象。

  六、教学反思

  1、教材的修改和整合,节省了一些时间。

  教材修改和整合后,学生在课前在和课堂上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实验活动,获得丰富地亲身体验,也能在活动前后留有时间去思考和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做,做完实验后发现了什么。避免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

  2、实验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实验效率。

  (1)对于纸筒内温度计的安放,我发现教材有点误导,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接触到纸筒的表面才行。对此,我是做了对比实验的。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悬空,那么测的应该是空气的温度,不是纸的温度,而且实际测量显示温差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应该让玻璃泡接触到纸筒的表面,才能测出纸筒的温度变化,因此我用透明胶带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固定在纸筒内壁。这样改动之后,温度计的温度很快就上升了,15分钟内可以看到明显的区别和变化,也大大节约了活动的时间。

  (2)为了方便比较,我把8种不同颜色卡纸都做成纸筒,随机分发给各小组,测量记录好数据后,再统一输入到汇总表,利用excel表格的图表功能直接生成温度变化折线图,让实验结果可视化直观化。虽然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气温变化折线图的绘制,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紧凑,没有让学生自行绘制,而是直接由电脑生成。

  3、不足之处

  整节课拖延了3分钟,其中课堂的第三部分 “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花费了32分钟,原因在于转移活动地点时,来回集队和安排各小组的活动位置上,秩序有些混乱,花费了至少5分钟时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觉得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这节课的前面几个环节最好在室外进行。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直接搬小凳子到操场的的背阴处等候上课,直到学生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再集队回课室利用多媒体辅助汇总和分析数据。当然,所有的活动前提是要保证学生的秩序和安全。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深圳市布心小学的美术教师赵爱琼,我说课的题目是《鼠标下的写意花鸟—蔬果》。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课。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五个大的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保守的民族绘画.但由于保守观念和教学手段的限制,一直以来,国画教学是美术教学中一个比较单薄的环节.为了让同学更多的了解中国画知识,我校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开展保守写意花鸟的创作与实践研究”的美术课题,并创立了美术专题站《鼠标下的写意花鸟》,其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美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突破保守教学模式和弘扬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作一些探索、创新。

  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利用专题站《鼠标下的写意花鸟》为同学提供学习资源、互动交流平台、让同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绘画软件金山画王,去模仿中国写意花鸟画以意造型、笔墨简练的绘画风格然后进行电脑绘画《蔬果》的创作。

  二、根据以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是:

  1、通过学习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写意蔬果的笔墨技法和画面构图知识。

  2、能熟练的运用金山画王软件并进行创作。

  3、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同学热爱中国画、热爱祖国保守艺术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画面构图和写意画笔墨韵味知识的学习。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画面的构成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

  为了使全体同学在不同层面上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我注重教与学地位转换,突出同学主体地位,运用网站、课件、教学范例等信息化手段,引导同学通过欣赏感受、观察比较、讨论学习、交流研讨等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同学的兴趣,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让同学学会观察、积极考虑,和时提问,领悟到在电脑上创作写意花鸟作品的要点和难点。并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在课前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和同学主要做了两个工作的:

  1、收集素材

  课前,教师和同学收集齐白石的生平简介和作品上传到美术专题专题资源栏。

  教师在专题上给同学提供写意蔬果构图参考资料并制作上课课件。

  2、教师课前检察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的运转情况,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四个教学环节

  1、欣赏评述

  我们来看看第一个环节的录象(放录象),在这个环节,引导同学通过课件欣赏齐白石画的蔬果作品。让同学感受写意花鸟画造型概括、笔墨简练的艺术特点,学习齐白石作品中善用的大小、颜色、动静对比等构图手法,为下面同学自主学习做铺垫。

  2、自主探究学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同学运用网站资源,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我设计了两个局部一是引导同学上网学习蔬果的构图知识和绘画技法。这是引导同学上网学习的一段录象。在网站的学习与创作这一栏,有很多用电脑绘画软件画写意蔬果的步骤图和范例,一目了然,方便同学学习。(放教学片段)同学网上自学的情况怎样呢?接下来,我用一组范例检验同学的学习情况,通过这组范例作品,进一步强调画面的构图和笔墨技法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3、同学学习体验,自主创作

  同学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跃跃欲试用,老师和时提出创作的具体要求,安排作业。

  作业内容:尝试用金山画王创作一幅有写意风格的蔬果作品。(放录象片段)

  教师巡回辅导,辅导要点:

  ①、启发同学构思,如何处置画面上蔬果的主次关系和疏密变化。

  ②、指导同学用绘画软件表示写意蔬果的笔墨韵味。(如墨的浓淡,行笔中锋侧锋等变化。)

  4、作业展示评价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种作业展示评价的方式。

  ①、同学将完成的作品传到专题作业栏,互相学习评价。

  在专题我的作品栏,同学可以上传自身的作品,自我评价作品,给作品打分,也可以欣赏评价同学的作品。(这一段录象是同学在上传并评价作品)

  ②、师生点评局部同学作品。(通过点评,展示优秀的作业供同学学习同时也找出同学作业中存在的缺乏的问题。例如本节课,通过点评,同学就发现了很多作品的题款写的过大。

  ③、汇集同学作品,欣赏交流。(欣赏作品录象片段)我将同学作品做成PPt文档,让同学通过欣赏自身的作品,感受创作的喜悦。

  此外,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老师明确指出在电脑上学习国画,只是一种学习了解国画的方式,要真正体验中国画笔墨趣味,还是要拿起毛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本课有效的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这节课的应有恰到好处,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解决了以往美术课中国写意画教学的繁、难、杂等问题。

  本课优点:

  1、同学能较熟练的掌握并运用金山画王软件模仿写意画的方法进行创作。

  2、在教法学法上,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是让同学学会和养成了欣赏评述、自主创作的方法和习惯。

  本课通过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让同学感受中国写意花鸟画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欣赏评述同学的作品,让同学感受创作胜利的喜悦。同学在完成作业后,让同学将作品传到专题对自身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而提高同学审美判断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是让同学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本课的学习过程主要以同学自主学为主。教师首先指导同学上专题找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学习。然后引导同学比较范画巩固已学构图、用笔、用色方面的知识。充沛体现了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

  存在的问题:由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画面构图和写意画笔墨韵味的模仿,所以在同学的作品中发现有些作品的题目和印章过大或写的地方不恰当,不但不符合中国画中对“诗、书、画、印”的章法要求,同时也影响了画面整体的美感。

  改进方法:

  1、教师和同学要进一步丰富美术专题,增加学习资源。

  2、通过以后的教学活动,解决本课中同学作品出现的画面题款位置、印章过大等问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最后,借此机会,我想给大家展示我校同学创作的有写意风格的电脑绘画作品.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这种学习形式,提高了同学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中国写意花鸟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有一大批同学能较熟练的操作电脑绘画软件,展露电脑绘画方面的才干,在各级电脑绘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果。(展示同学作品)

【精选说课稿集合7篇】相关文章:

1.找规律说课稿集合15篇

2.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3.《奇妙的克隆》说课稿精选

4.《荔枝》说课稿精选2篇

5.《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

6.《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

7.圆的认识说课稿(集合15篇)

8.我长大了说课稿(集合11篇)

9.《钓鱼的启示》说课稿集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