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课稿

时间:2021-08-03 09:10: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老师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师说课稿(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说课稿(通用10篇)

  老师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高中地理上册2.6节《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第二课时《气候类型》。

  一、说教材

  1、《气候类型》是在前面学习了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之后学习到的更加综合的知识,它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并且本节内容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运用,对今后世界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作为《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第二个课时,本课时的学习承担着对第一个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任务。因此,本节内容突出的不仅仅是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用已有的知识判断气候类型。

  3、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安排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各种气候烈性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两幅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利用地理材料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说学情

  我区学生初中已经有过对地理的初步接触,特别是气候类型这个知识点在初一的课本中已经作为重点出现过,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具有特色的气候有一定的记忆。

  高一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部分学生上课时参与积极性还较高。因此,需要多形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我校高一的学生而言基础较差,从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较差,不能独立的从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状态;从另一层面来看,他们还不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地理思维,力争达到学生自己能提出相关问题,主动加以总结、思考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情的需要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各个气候类型最显著的特点,并且能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判断气候类型;

  情感目标: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学习,认识到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学会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

  重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是将要学习到的高中地理其他许多知识的基础,对后面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我们日常生活而言这些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有用的。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定

  针对我教的学生从图上提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教差的情况,气候类型的判定应当是他们最难以掌握的地方。

  五、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运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综合演绎+归纳分析”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图片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1、综合演绎法:从气温和降水入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气候形成因子如何影响二者,了解主导因素的宏观影响和相关因子形成的微观影响,最终演示全球形成的气候分布特点。

  2、图例比较法:从图2.26和2.27让学生比较各个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从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记忆和理解本节知识。(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元素,针对学生读图能力较差的情况,因此必然要选择课堂内外多读多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六、说学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1、归纳分析法:学生将2.27图按温度带归类,并进行分析,总结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归类规律。从而熟悉判定气候类型的重要方法。(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一种对各门学科以及今后学习都有效的学习方法。)

  2、探究学习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原因,探索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为气候类型的判定提供充足的依据。(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进行探索的习惯。)

  老师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本节在书中的地位:

  索引是使用表数据很重要的基础,本书后面的很多章节如“数据检索”、“多表操作”、“多表查询”、“多表视图”等基本应先对表建立索引,因此,本节将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

  2、教材处理:

  在本节教材上,只介绍混合索引的建立而没有介绍单索引的建立,为不引起学生的混淆,因此课堂上只在索引文件类型中对单索引将只顺带提过,不做介绍。但我认为教材中也有三点不足,并做如下处理:

  第一、本节书上介绍的顺序为索引的概念、索引的类型、索引的建立、索引文件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索引文件有不同的建立方法,因此,我认为先介绍索引文件的类型,再介绍不同类型索引文件的建立方法,这样更有条理,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第二、在书中,“索引名”和“表达式(关键字)”均用相同的字符,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使用不同的字符来表示它们,使学生加以分清。

  第三、教材上没有明确每个混合索引文件可以包含多条索引,在课堂上应强调指出。

  3、教学重点处理:

  结构索引及一般混合索引的建立,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学生必需掌握的技能目标,在这点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机房演练结合,务必使每个学生都掌握。

  4、教学难点处理:

  使学生理解索引名和表达式(关键字)的意义,理解索引名和索引文件名的区别与联系。这点可以通过举例,强化学生的理解,如:对xscj01.dbf的德育、语文这两个字段建立索引,索引名可以用dy和yw,表达式就用这两个字段名使学生理解索引名是该条索引的名称,它与内存变量名基本一致;而对于索引文件名和索引名的区别与联系,可以用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给予指出,如上例,建立了结构索引文件xscj01.cdx,它包含了两条索引,这两条索引的索引名是dy和yw,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就基本能够突破这两个难点。

  二、学情、学法、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可以很熟练的使用各种方法、按照各种条件来显示表的数据,学得好一些的学生已经有了“如何按照某一顺序显示表数据”的这种学习欲望。

  2、学法教法应用:

  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采用理论教学与演练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用于基本概念的教学,如索引的概念、索引名,索引表达式、索引的类型、索引文件的类型等,,用理论教学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演练结合用于实践方面的教学,如结构索引及一般索引的创建,由教师演示后让学生跟着练习,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入新课。

  2、索引的概念:强调索引是一种逻辑排序而非物理排序。

  3、索引的类型:

  主索引:数据库表、值不重复的字段才能建主索引,而且每个表只能建一个主索引。提问:“入学成绩”字段能否建立主索引?

  候选索引:值不重复的字段才能建候选索引,每个表可以建立多个候选索引。

  普通索引:任何表任何字段都可以建立多个普通索引,它是visualfoxpro建立索引的默认类型。

  唯一索引:创建条件与普通索引一致,但在唯一索引中,只包含表文件中第一与索引关键字相匹配的记录。举例:若对“性别”字段建唯一索引,则结果索引最多输出两条记录(第一条“男”的记录与第一条“女”的记录)。

  4、索引文件的类型:

  A)单索引文件:扩展名idx

  B)复合合索引文件:扩展名cdx

  a、结构索引:索引文件名与表名同

  b、一般混合索引:索引文件名与表名不同

  5、索引的创建:(电脑演示)

  A)结构索引的创建

  a)方法一:使用表设计器。

  步骤:打开表;

  打开表设计器;

  进入“索引”选项卡,输入相应的参数;

  (在这一步中强调“索引名”和“表达式”的区别)

  保存表结构,索引创建完毕。

  提问:创建后磁盘上生成的索引文件的文件名是什么?

  b)法二:使用命令

  表达式索引名条件

  参数说明:

  关键字:一般是字段名或与字段有关的表达式

  索引名:指该条索引的名字

  索引文件名:指定生成的索引文件的文件名

  条件:指定索引记录输出的条件

  指定索引顺序为降序,缺省为升序

  B)一般混合索引的创建(使用命令)

  表达式索引名条件索引文件名条件

  参数说明:

  关键字:一般是字段名或与字段有关的表达式

  索引名:指该条索引的名字

  索引文件名:指定生成的索引文件的文件名

  条件:指定索引记录输出的条件

  指定索引顺序为降序,缺省为升序(在这里强调索引名与索引文件名的区别,指出一个索引文件里可以建立多个索引)

  6、学生练习用不同的方法建立不同类型的索引文件。

  7、总结:强调索引表达式索引名索引文件名的区别;

  8、作业:p1119.6

  老师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发芽实验(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实验(一)》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节典型的假设验证课。学生已有种植植物的经验,对于植物生长的所需要的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大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研究,所以本课就从绿豆发芽所需的条件开始研究,引导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定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做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学生接触的对比实验不多,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种子发芽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种子的结构和观察过发芽的种子,对“种子发芽实验”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种子发芽实验”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所以我将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但探究能力有限,缺少持续观察的耐心,所以我将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专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动手研究,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自主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因此,我将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让学生运用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信息。

  一节科学探究课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学生的探究材料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如何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合适的材料,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我在为每组学生准备绿豆种子,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先发给学生一包绿豆的种子。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包有趣的东西,赶快打开来看看吧。

  学生打开纸包后,发现居然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绿豆种子,内心必然充

  满了疑惑。我又将提问学生:“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先发芽,然后经过一系列的生长过程,最后长成一株植物,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呢?”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这样的心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对理解发芽需要的条件这一教学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

  活动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种子萌发》这节课,让学生思考当时是怎么样让种子发芽的?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可能会提出种子发芽与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照的强弱有关系,并让学生说出推测的理由。我将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提出自己的质疑,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从而更好地展开教学。

  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动二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如果我们要研究水分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我们该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呢?我以水分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而我也将重点指导学生“哪些条件要改变”“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如何使这些条件改变或保持不变”,通过师生的合作共同设计出两组数量一样绿豆种子,一组干燥,一组加入适量的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的研究计划。我也将用课件再次出示刚刚制定的研究计划,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了后面独立设计研究计划作铺垫。

  对比实验法是小学科学经常使用的一个科学探究,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接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所以第一次实验的设计以为的“扶”为主,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即控制一个变量,其他条件不变。在学生思考设计中,形成控制一个变量的概念,为以后的独立设计实验打下基础。

  接着,我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组内讨论来制定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研究计划。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学生模仿刚才的研究计划再制定一个新的研究计划不成问题。我也将指导对个别实验条件的处理,比如改变温度可以一个放在冰箱一个放在室内,同时要考虑到冰箱内没有光照,所以室内的那组绿豆种子也不能有光照等。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将在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时,设计小组总结、代表汇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质疑和否定,达成共识这几个环节,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并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计划单。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明确实验的操作,我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在学生设计好实验后,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实验中的注意点,这部分的学习,虽然没有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但对学生小组完成实验,十分有帮助,有助于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之后,组织学生对两组绿豆种子进行处理,而我将通过课件出示记录表,并介绍记录表的记录方法,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去观察绿豆种子的变化,同时我也会强调坚持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使科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课外去,体现科学学习的开放性。

  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自我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我将让学生自己当一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再次提醒学生坚持观察实验,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种子发芽实验(一)

  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照的强弱有关系、空气总体来说,本节课我本着从教学目标出发,力克重、难点,将概念教学的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内。同时又不失去科学课本身的科学味,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当然也有很多设想不全面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老师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说过程:

  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古诗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 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2、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 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入诗境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老师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1、地位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2、作用

  本部分教材内容是继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的又一分数运算,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熟练掌握它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创设故事情景,导入问题,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寻分数乘法的意义,总结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利用课堂习题练习和闯关练习题,使学生在实际解题中理解和掌握其运算法则,以及熟练计算涉及约分与化简的计算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故事进入课堂问题,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以及我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会在计算题中加以运用。

  难点:在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式子中,涉及约分与化简的计算题的运算。

  二、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根据本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准备了线段单位“1”纸和PPT两种教具。在整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由一个关于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问题引出本节课主题“分数乘法——分数乘以整数”;

  2、演示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直观的教具,使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解决袋鼠与人速度问题。

  3、讨论法:让学生们根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自己总结计算法则,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法:在随堂练习的习题中,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从而熟练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解题和做到举一反三以强化新知。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1、计算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和讨论总结概括出分数计算的运算法则。

  2、运用讨论法、练习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际习题中掌握知识,把文字知识运用于解题中进行掌握,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六个教学环节:问题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和板书设计。

  (一)问题导入

  通过讲动物世界中的袋鼠速度与人的速度问题,引入本节课主题“分数乘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如下: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那么人跑三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我将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计算出过程和结果,发现用学过的知识不能计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式子时,从而引出本节课新内容——分数乘以整数。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步走:

  1、总结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

  从日常的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课件展示袋鼠与人速度问题图,带领学生们一起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将让同学们分小组交流,根据黑板上的分数相加以及分数乘以整数的两个式子,讨论总结出计算法则。接着我再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板书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为: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意义。

  在总结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们观察两个式子,找出区别,然后总结出,运用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意义为:运用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将会使得计算更为简洁和准确快速。

  3、随堂练习引出约分和化简计算题。

  在学习了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后,将进行随堂练习,进而巩固知识,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涉及约分和化简的计算做铺垫。我将展示以下练习题:

  前两道题为基础分数乘以整数练习,后两道题会涉及约分,在由学生们自己的计算中总结出与前面习题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我将顺势指出其特别的计算,这道题与前三道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涉及约分,这是本节课又一知识点,即:涉及能约分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中,要先约分,最后结果为假分数的要化成整数和带分数。

  由学生们自己在实际计算中总结出知识点,也能培养学生们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以及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解题中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认知的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整节课上我设计了有针对性、层次感强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在基本练习中,一共涉及四道题,分别是一道不涉及任何约分的计算题、涉及直接约分的计算题以及最简结果为整数和最简结果为带分数的两道计算题。

  2、提高练习

  在提高练习中,我将用一道应用题来进行巩固练习,应用题是六年级的学生常见的题型,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引出延伸知识,即:在分数与多个整数相乘的计算中,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同样适用。

  这些练习题难度由简到难,层层深入,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类型习题的掌握,也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课堂内容为:

  1、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为: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2、涉及能约分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中,要先约分,最后结果为假分数的要化成整数和带分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运用于实际解题中,做到学以致用。

  2、预习教材第10页的内容——分数乘以分数。

  让学生们由今天所学知识联系下节课新内容,即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帮助学生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也能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老师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感受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1、学生尽管经历过非典时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

  2、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事迹,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从而真正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则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学法

  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其实就有三篇是新的。非典型肺炎老师们都不会忘记,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说也不会忘记,因为那次两个月的战争太可怕了,那场战争全国人民都动起来……我想白衣战士叶欣的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陌生,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早已经忘记,甚至是不知道。

  非典宣布结束后,很快国家搞了个表彰会,叶欣就是被表彰的,在表彰会上,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了她的动人事迹,我们还知道叶欣获得了白衣天使南丁格尔奖,后来围绕叶欣的事迹还创作了一部电视剧,再后来,广东还专门给她建立一个纪念馆……想到这一些,我觉得引领学生学这篇文章教学方法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到叶欣网站中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占有信息,这对于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课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把学生带到网络室,搜索叶欣的信息,然后引导他们直接走进叶欣纪念馆总结。的确,有人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还有人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是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在平凡的工作中却有着不平凡的精神,她的精神多么高尚,品质多么伟大啊,然而,却是这样一心为别人的人,病魔和死神却没能放过她。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出示课件)

  她的亲人来了,她的孩子、丈夫来了,医院里的同事来了,还有些人从四面八方赶来。

  (出示追悼会图片)

  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地离开了…泪水如雨“

  (屏显:一幅叶欣照片)

  同学们,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感人的事迹,化成了悲痛的文字,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好这两小节。

  (两句之后,哀乐慢慢起)

  小结:叶欣虽然走了。但这样的英雄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20xx年5月,总部设在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授予叶欣第39界南丁格尔奖章,在广州的叶欣纪念馆里,她的那句““这里危险,让我来吧!”永远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中华魂……

  这里充分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把学生的情绪推到了高潮。学到这一步,应该说学生得到了许多,下一步怎么办?其实这正是水到渠成之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叶欣,写心中的这位白衣天使,在网上给她送上鲜花,送上一文祝福。激励学生写着,并且打印出来,然后把自己选的花与自己写的文章一起贴在网站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爱这位天使英雄,我认为这种方法最好。

  老师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一册“连加”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10的认识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针对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数以上,在实际情况中有时还可以分成三个数或三个以上数的连续加法,这为高年级的多位数的连加算理学习做了铺垫准备。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起了认知的准备。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具体形象阶段,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事物或亲身实践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为适应儿童年龄特点,便于理解和掌握连加的意义,教材编排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活动性等几个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我指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认知目标: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技能目标:在理解连加意义的过程当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掌握连加顺序----从左到右,和计算方法:把前两个数先相加,再把计算结果加上第三个数。

  5、教学难点:

  两步进行连加口算时,前两个数相加所得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容易发生困难。学生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因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第二步计算时发生困难。根据一年级学生这一思维特点所以确立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明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尝试探索”愉快式的教学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诱导学生以疑激趣、以趣激思、以思促学、以学求创,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因此,本节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设疑引新--尝试探索--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展开过程如下:

  (一)设疑引新,孕伏新知

  课伊始,教师拿粉笔作演示,这样直观明了地暗示连加的意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先拿2支,再拿1支,再拿2支,猜猜谁能说出老师手里有几支粉笔,并问一问是怎样算的。引导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自然生疑,老师手里到底有几支粉笔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儿童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存疑导入,唤起学生的回忆,以旧学新,提供新知识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成功地类比迁移,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二)尝试探索,实践内化

  1、借助形象,以趣激思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媒体演示十位小朋友坐船过河图,提出问题:一只船只能坐5人,另一只船只能坐4人,该怎样乘船呢?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使他们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自然地开动脑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办法很多,教师给予点拨、启发,适时板书,说明一个数不但可以分成两个数,根据需要还能分成三个数、四个数。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新知,由思考自然引申出本课的主题。通过多媒体演示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情感色彩和毫无情绪反映的纯粹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为此,课堂教学中应使每一个儿童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定向。]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凭借以上图形的感知,学生知道5和4合起来是9,9再和1合起来是10。教师适时讲解,5和4先加,再加上1,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学生回答后探索新知:有两个加号,要做两次加法吗?师及时引出连加意义,揭示课题,掌握连加读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过程随着感知的强烈,表象充分系统地建立,已能把形象的感知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这样安排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引疑激趣,突破难点

  课件先出示三只小鸟,又出示两只,再出示一只。尝试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师板书算式。用纸条写出算式,将3+2后面部分折叠,让学生默记3+2的得数,再打开折叠部分“+1”。再次出示十人过河图,让学生根据不同方法来看图列式,加深理解及时巩固,明确计算的步骤。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兴趣容易转移,针对这一特点,出示学生情有独钟的小动物,增加情趣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探究的'欲望。这种疑惑,正蕴含着不解、猜度以及思维的发动;这惊奇,则蕴含着求索、发现以及对思维的刺激。至于哪种积极的探究欲望,可使学生获得想象力和猜度的乐趣,维系发现和创造的信心。通过讲讲练练,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4、回忆总结,系统建构

  请学生回答做连加时该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便于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收取反馈信息,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基本题:

  (1)集体练习,摆一摆再填数,通过操作学具,巩固连加知识。

  (2)看图列连加算式计算。

  2、发展题:

  (1)听算连加题,利用口算卡片回忆计算方法,并出现5+0+3+2这样的四个数连加的题目,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填数,使横行、竖行三个数相加都是8,填出问号中的数。

  3、综合题:结束练习时,开展口算比赛,优胜者奖小红花。分组比赛时播放一段音乐,活跃课堂气氛,把整节课推向高潮。临下课时,再分别请3个、4个、3个同学上来,请其余学生说出一道连加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连加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正如爱因斯坦告戒人们: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在这些综合性、趣味性强的练习中,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和愉快教学,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觉得意犹未尽。萌发了创造欲望,主体参与意识增强。]

  老师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你们好!

  我是阿城区实验小学教师黄贵舟,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人民的代表》。

  一、 成课过程:

  在开学初,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到进修校听取了段老师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讲解和点播,段老师精辟的讲解和辅之多媒体的演示,给我们新学期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会上,段老师又组织我们组成四人团队,让我们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完成一个主题、一课时的设计。我确定《人民的代表》这一课为我们的研讨课。4月10日我们四人组又来到进修校,在段老师的主持下我们对教学细节进行了逐一斟酌,几番深入的研究教材、几经修正教案 ,确定教学设计。

  二、 教材分析:

  《人民的代表》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中的第五个课题。通过对本课的内容学习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本课从三年级学习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变化入手,认识这种选举的现实意义。然后,对于选举代表进行管理这种民主形式做初步的了解,通过教师中的人民代表为小学生的安全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实例,感受人民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并从这个实例开始,认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初步理解人民代表的职责、工作方式。

  三、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理念、课程资源请看大屏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代表”的概念,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民主;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办事的人,能够参与讨论并决定地区、国家大事。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调查能力,提高学生建言献策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

  在学习中,感受集体民主、文明、所带来的和谐氛围,唤醒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为自己生活在和谐的中国而自豪。

  重难点分析、设计理念

  重点:认识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职责,初步掌握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

  难点:人民代表怎样参与管理国家、地方事物。

  设计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指针,通过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什么是代表,感受民主制度的优越性。鼓励指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调查,在校园中调查学校存在问题,把人大代表请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课前准备、课程资源

  1、布置学生做“了解学校现状,为学校发展提建议“的调查并写好建议

  2、选七、八名学生代表与阿城区人大代表座谈交流

  3、搜集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录像

  四、课前预测:

  在讲人民代表是如何履行职责的,开始是采用分小组学习书中图片及介绍知道的,通过辅导我们知道教材教材只是范例,还有更广泛的空间留给我们开拓,所以,我们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访问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今年的人代会提出了那些议案,解决了哪些问题。这样,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实例,耳溽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收到良好效果。也符合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理念。

  以上是我们的集体研讨过程,这一课虽然还不完美,但我们尽力了,我们也在集体研讨中收益匪浅。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指正。

  老师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美学家说,如果我们能多听听脚下土地的意愿,我们就会理解自然与美是何等紧密地融为一体。五年级的音乐学习就是围绕“大自然”这个主题开展的。我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是第十册五单元“你好!大自然”中的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旨在让学生用美的眼睛去观赏大自然,用美好的心灵去体验大自然,用真挚的情感去歌唱、赞美大自然。

  《田野在召唤》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曲调中的同音反复和切分音节奏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有动感,表现了孩子们在田野中边走边唱、欢声笑语的神情。歌中所唱的“梯里通巴”仿佛是大自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们“快快来吧”。全曲始终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验意大利民歌的特点能有感情的演唱并完成二声部合唱。

  2、过程与方法:在魔术、模仿、欣赏、歌唱、表演、创造中引导学生探究。

  3、情感目标:理解人与自然地亲密关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

  2、难点:准确唱好二声部合唱。

  四、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再获得知识。因此,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猜一猜、变一变、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玩一玩、学一学、演一演。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参与,为学生提供自我感受、自我表现的机会。

  五、说学法

  根据学生愿意表现自我、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活动能力增强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1、用看老师变魔术、自己演魔术、模仿声音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

  2、用唱歌、创编、表演等艺术形式探究新知。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

  春天虽然来到了很久,可是外面的景象和冬天没什么两样。怎么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氛围呢?我想了很久,哎,我学刘谦,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漫天的绿叶,变出许多小花、小草,同学们不就仿佛置身于田野之中了吗?教学设计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手,为学习歌曲打下基础,也体现音乐课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2、欣赏《田野在召唤》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地域的田野风景图片,给学生提供不同感观的刺激。欣赏中,要求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及听辨演唱形式,为下一步的二声部合唱埋下伏笔。

  3、探究新知

  从音乐课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哼唱、有节奏的读歌词、模唱旋律等入手,培养孩子基本的学唱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歌唱的欲望,并把这份幸福和喜悦带给每一个学生。二声部合唱是我设计的教学难点。唱跑调、合作不好、声音不均匀,是以往合唱的通病所在。那么我是怎么解决的呢?很简单,用科学的方法,一步一步来,不使蛮劲。首先单独练唱第二个声部,再引导让学生处理好一声部与二声部的衔接,最后轻声、有感情的合唱。如果每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那么这个设计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声音有可能比较稚嫩,不成熟,但是正是这种“不成熟”,蕴含着执著的探索精神。

  4、拓展延伸

  让学生感受着大自然与人的关系,给他们带来了创造的快乐。快乐是产生兴趣的基础,也是知识延伸的动力!

  最后,我会提议:田野是人人喜欢、向往的地方,让我们共同唱起这首歌,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体验快乐吧,出发!

  老师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简析

  《詹天佑》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课文。训练重点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复习运用本学期重点训练的阅读基本功,使学生通过本组三篇课文的学习,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詹天佑》一文以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的姓名为题,重点写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之一,即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课文从修筑京张铁路时的背景和艰苦的地理环境,说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经历了许多艰难,詹天佑带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得京张铁路提前峻工。赞扬了詹天佑爱国的思想和杰出的才能,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京张铁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蔑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课文按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二、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大纲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地理形势图片。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法选用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六、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弄懂课文内容。

  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可采用正迁移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七、教学程序

  (一)整体再现课文内容

  1.导语激趣。

  1905年,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些帝国主义国家极力阻挠、要挟、嘲笑,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外宾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为什么会赞叹不已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詹天佑》。(板书课题)

  2.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石激起干层浪,达到了“愤”与“启”的目的。

  (二)导读全文

  1.学习第一段,抓中心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杰出、爱国

  (2)“杰出”是什么意思?

  (3)詹天佑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2.抓思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第二至第四段,完成教学要求1、2。

  (1)学习第二段

  ①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的?

  (板书:接受任务、修筑铁路、提前竣工)

  ②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国际形势如何?板书:阻挠

  ③“阻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阻挠?怎样阻挠?

  介绍时代背景,放地理形势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突出能否修筑京张铁路是关系到民族荣辱的大事,从而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板书:要挟

  ④把“要挟”放在句子中理解。

  ⑤当时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国内外形势又是怎样?

  指导理解“轻蔑”的意思,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

  ⑥面对帝国主义阻挠、要抉、嘲笑和复杂的地理条件,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充分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爱国)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感悟到作者的措词之准确。

  (2)学习第三段。

  ①浏览第三段,并分层。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②学习“勘测线路”一层。

  轻声读课文,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并划出有关句子。

  抓住“精密”一词,体会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工作作风,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抓住“一定”一词,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读出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进一步体现他的爱国精神。

  ③学习“开凿隧道”一层:

  第一步: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步:请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第三步:根据学生的理解,画出开凿隧道的草图,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画在玻璃板上。

  第四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开凿隧道。

  (通过读——说——画——说,层层深入,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从而突破了难点。)

  ④学习“设计线路”一层。

  提示学生用“一读二画三演示”的方法学习本段。

  一读: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本层的内容。

  二画: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出“人字形”线路图。

  三演示: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演示火车上山的路线,边解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理解了内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参与中训练,训练中理解。

  师述:詹天佑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就是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今后,我们在学习文章时,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弄清当地的情况才能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板书:当时当地的情况。

  本段的教学,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凭借,在学习课文第一层时,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学习。在学习第三层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其次,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中介,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一,在学习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两层时,以读为主,辅之以引导,理解遇到什么困难,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克服困难,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草图,实际操练,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其二,让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表达方式,将有关内容表述出来,加强了表达能力。其三,采取换词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这样,既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又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3)学习第四段。

  ①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争气。

  ②如今,当游览中国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工程,都会赞叹不已,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这样扩教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确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三)回归整体,检查效果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教学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高度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不正是我国人民无穷智慧的佐证吗?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一一詹天佑。

  附板书: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一一部分一一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任务落到实处。

【老师说课稿(通用10篇)】相关文章:

1.老师,您好说课稿

2.我的老师说课稿

3.我最好的老师说课稿

4.我最好的老师说课稿

5.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说课稿

6.我最好的老师说课稿

7.了解我们的老师说课稿

8.大作家的小老师说课稿

9.《雨巷》说课稿(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