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说课稿

时间:2024-08-22 23:21: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界的地形》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范文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

  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四)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形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看地形图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辨图、用图的方法。

  四、说程序

  组织教学:

  【导入】利用课件放一些我国的各种陆地地形(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江南丘陵等图片)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地形,那么我们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呢?(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陆地地形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提出疑问,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

  阅读课文图示2—31,巩固定义找出区别并计算B、C点的相对高度

  【知识运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但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生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五种基本地形。(生答名称)

  仔细观察课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课件展示自绘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从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观察比较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特征异同,讨论后归纳完成表格:(比较、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表格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学习)

  地形类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平原

  高原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海拔较高,边缘陡峻

  丘陵

  山地

  地面崎岖不平

  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形图,说明山脉带的位置并记住主要的山脉。(世界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课堂活动】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找出地形区之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注意:本课可让学生自己收集世界之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课后活动】调查家乡的地形以哪一种地形类型为主。说明地形对家乡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课件展示】

  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告诉学生大陆架是开发海洋资源最重要的地带。

  三、学看地形图

  读“世界地形图”观察地形区分布设计问题:平原、高原、山地、海洋各用什么颜色?这种彩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呢?

  通过依次比较P30、31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地形图与普通地图的差别。

  【探究活动】

  1、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绘制方法。

  2、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3、分组活动怎样看地形图,辨别各地形区域的名称?看哪一组观察的全面、详细?(结合所学的学看地图部分的知识,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整理探究结论】:A、看图名B、看方向C、看比例尺D、看图例

  (a)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绿色越深,海拔越低,黄色越深海拔越高。海洋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b)等高线的分布(疏密)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c)等高线的走向

  ①山峰:等高线圈闭合(山顶)山的最高处(数值由里向外递减。反之盆地)

  ②山坡:陡坡——等高线密集处缓坡——等高线稀疏处

  ③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④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⑤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

  ⑥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课堂活动】利用沙土、水、棉线等,先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然后做出等高线,从上往下观察山峰、山脊、山谷等一组组等高线的形状与特点。(15分种左右,教师巡回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判读陡坡、缓坡、山峰、山脊、山谷。

  【小结】利用板书提纲,总结知识点,强调读书、学习的方法。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世界的地形说课稿07-15

世界地形说课稿(通用11篇)11-28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02-26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09-25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09-01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范文05-09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说课稿11-01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篇05-02

《海底世界》说课稿08-29

世界览胜说课稿07-19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界的地形》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范文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

  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四)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形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看地形图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辨图、用图的方法。

  四、说程序

  组织教学:

  【导入】利用课件放一些我国的各种陆地地形(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江南丘陵等图片)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地形,那么我们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呢?(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陆地地形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提出疑问,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

  阅读课文图示2—31,巩固定义找出区别并计算B、C点的相对高度

  【知识运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但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生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五种基本地形。(生答名称)

  仔细观察课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课件展示自绘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从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观察比较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特征异同,讨论后归纳完成表格:(比较、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表格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学习)

  地形类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平原

  高原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海拔较高,边缘陡峻

  丘陵

  山地

  地面崎岖不平

  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形图,说明山脉带的位置并记住主要的山脉。(世界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课堂活动】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找出地形区之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注意:本课可让学生自己收集世界之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课后活动】调查家乡的地形以哪一种地形类型为主。说明地形对家乡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课件展示】

  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告诉学生大陆架是开发海洋资源最重要的地带。

  三、学看地形图

  读“世界地形图”观察地形区分布设计问题:平原、高原、山地、海洋各用什么颜色?这种彩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呢?

  通过依次比较P30、31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地形图与普通地图的差别。

  【探究活动】

  1、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绘制方法。

  2、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3、分组活动怎样看地形图,辨别各地形区域的名称?看哪一组观察的全面、详细?(结合所学的学看地图部分的知识,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整理探究结论】:A、看图名B、看方向C、看比例尺D、看图例

  (a)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绿色越深,海拔越低,黄色越深海拔越高。海洋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b)等高线的分布(疏密)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c)等高线的走向

  ①山峰:等高线圈闭合(山顶)山的最高处(数值由里向外递减。反之盆地)

  ②山坡:陡坡——等高线密集处缓坡——等高线稀疏处

  ③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④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⑤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

  ⑥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课堂活动】利用沙土、水、棉线等,先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然后做出等高线,从上往下观察山峰、山脊、山谷等一组组等高线的形状与特点。(15分种左右,教师巡回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判读陡坡、缓坡、山峰、山脊、山谷。

  【小结】利用板书提纲,总结知识点,强调读书、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