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5 20:52: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必备】说课稿合集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合集4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 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 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七、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 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说课稿 篇2

  一、立足文本,说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代人已经或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是一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的文章。文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含义深刻,透过语言可以触摸人物的心灵,人物的情感犹如大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心。在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两个让人终生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温迪。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二、把握文本,说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根据本单元训练点和文本的价值取向,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的行为感到骄傲、自豪。

  2、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永生”的含义。

  3、通过朗读交流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其中“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永生”的含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关注学生,说教法、学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去读中感悟,以读促思,做到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依此,本课教学我采用了“直奔重点,由点及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读促悟,悟中生情,情中诵读,读后交流,动之以情而晓之以理。”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我引导学生通过“找一找,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看一看”的学习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找”即从文中找到体会到这份感动、骄傲的句子;“写”即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读”即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即交流感受、谈理解;“看”即利用多媒体展示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引导拓展延伸,做到小课堂连着大世界,为学习文本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师生互动,说流程

  结合本文情真意切的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着眼于“情”,借助于“读”,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这几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拨动学生的心灵情弦,传递着一份份骄傲与感动。

  (一)承上启下,直奔“骄傲”

  “温故而知新”,课始,我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文中都有哪些人物?”让学生简单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又帮助学生重温了课文内容。同时我设计了一个“线性”问题:“这些人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谁最令你感到骄傲?”以此辐射全文。

  (二)细读课文,寻找“骄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跟文本从容对话。走进人物,走进课文,看看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哪些文字,哪些句子体会到这份感动、这份骄傲,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写上自己的体会。

  (三)读中体会,感悟“骄傲”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骄傲”一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温迪为外公和妈妈骄傲,妈妈为女儿和父亲骄傲,它所影射出的正是这个家庭所营造的爱的氛围。这一环节,我以“你为谁而骄傲”为主线,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一方面,为学生能“自由驰骋”课文而又始终不脱离中心作了铺垫,也为学生深入细致地进一步阅读作了铺垫,另一方面,以人物形象作为理解课文的切入点,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善良而伟大的父亲,才华横溢、关爱他人的温迪)产生深刻的印象,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在这条主线的引领下,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机地从学生最为之骄傲的人讲起,变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学生提到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人物时,我便指导学生读好相关的段落,通过朗读交流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这堂课我把读书和思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读促思,反过来,又以思促读,使学生的读变成了有要求的提高。如读父亲的一段话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又伤心又愤怒的琳达,父亲却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顺着自己思索的答案,平静地读父亲的话,随后再出示20xx年美国器官移植的状况,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那些盲人对眼角膜的渴望,从而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当学生再一次读父亲的话时,在平静之余,又添了一份骄傲。

  同时,这堂课的读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动的互相传递。比如读琳达冲着父亲哭喊一句时,我采用了评价读,教师引读,将感动传递给了学生,学生由此入情入境地读;在读温迪的话时,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信时,我又引导学生怀着感激之情读一读,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通过多种形式、富有活力、感情真挚的朗读,活生生地显出了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味”。使这堂课“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情感升华,传递“骄傲”

  在学生品味“骄傲”的情感达到高潮时,我引导学生想象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瞬间,她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她们的家人又会怎么想?使学生在交流中传递感动。接着利用课件出示《写给温迪的一首诗》,对课堂进行拓展,随着“同学们,谁的眼睛永生了?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这一问题的牵引,学生对课题、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就自然达到了一个至高点。此时,再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使每个学生懂得了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他们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献器官,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最后我给学生一句话的时间发表学习感言,又一次让学生在交流中传递感动、传递骄傲。我还布置他们把这份感动、这份骄傲一直传递下去,向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写一份倡议书向周围的人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成为爱心的传递者、宣传者和实践者。

  五、突出中心,说板书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紧紧抓住主线“你为谁而骄傲”和人物的精神品质,并通过心形展现永生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眼睛,更是爱的永生、奉献精神的永生。这样既紧扣了主题,又给人醒目、简洁的感觉。

  六、教学相长,说反思

  回顾整个课堂,我以情感为纽带,以朗读实践贯穿始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创设了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充分对话,在品味“骄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感传递。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懈努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说课稿 篇3

  《幼儿舞蹈教学》这一舞蹈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课堂实践学习了幼儿舞蹈常用步法、律动、幼儿歌表演、幼儿集体舞等前提下,初步掌握幼稚园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以及在进行教学时的一般规律,通过幼儿舞蹈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教学、改编、创编新舞步的能力。

  舞蹈教学是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属于美育的范畴,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在了解幼儿舞蹈与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密切关系,和幼稚园舞蹈教学的基本纲要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要研究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把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始终,并根据教学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幼稚园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并懂得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2.培养学生在幼稚园舞蹈教学中组织教学。

  3.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幼儿舞蹈教学方法是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又是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幼儿舞的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然而,在掌握了教学方法时,还要懂得在什么样的舞蹈教学中该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怎样合理运用幼儿舞蹈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这一原则,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选用引导操作、议论、概括、练习的方法和采用录音磁带放伴奏音乐来辅助教学,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索、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 、激趣引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放磁带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幼儿舞基本步法,歌表演和成品幼儿舞〈〈摘星星〉〉的伴奏音乐,采用以旧引新,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在让学生回忆所学幼儿舞内容时,教师提问:假如你现在站在舞蹈课室讲台上,面对小朋友要把老师教过的律动教给小朋友,那你该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小朋友最易于接受呢?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引探新知

  在引导学生探新时,为了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依据大纲有关“幼儿舞蹈有哪几种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平时学过的律动、歌表演、表演舞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摸索出哪种方法最适于律动,哪种最适合歌表演等。这部分教学我按照三个步骤设计:1、讲解、演示2、引导议论3、概括运用。

  1.讲解、演示

  在教学中,先讲解幼稚园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包括:(1)示范法;(2)练习法;(3)分解组合法;(4)观察模仿法;(5)游戏法;(6)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7)个别教学法。让学生用最快的办法了解掌握这些教学方法的作用。在讲解的同时,并且配以以前自己在教学时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动作或表演加以演示。

  2.引导议论

  比如我现在要教一段集体舞,那么必须先要熟悉集体舞的伴奏曲,掌握基本节奏,然后根据集体舞的形式,进行必要的基本动作、角色动作教练,最后再组合完整,反复练习。而在教基本动作时,同学们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呢?角色动作又是用哪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议论。

  3.概括运用

  通过学生自己所学过的幼儿舞内容,结合所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渗透的,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幼儿实际接受水平出发,从而概括出:例如在进行律动教学时,要熟悉了解律动音乐的形象和节奏,要抓住动作的形象和节奏进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讲明律动动作的形象特点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然后让小朋友观察模仿进行练习。再如在歌表演教学时,首先必须唱好歌,然后教练基本动作,讲解歌曲形象与动作形象情绪配合一致性的要求,分句或分段练习,最后完整练习。

  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律动《伸伸手、弯弯腰》,歌表演《摘星星》磁带听一遍,并请几位同学把这三小节舞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三、巩固练习

  幼儿舞教学的全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介绍舞蹈、教练舞蹈和复习巩固舞蹈。在巩固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幼稚园舞蹈教学中的教学组织,根据

  幼稚园舞蹈教学大纲,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基本题:巩固练习好幼儿舞所有内容。

  2.变化题:比如进行表演舞《蜗牛和黄鹂鸟》教学时,应该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操作题:让学生用示范法试讲律动《坐飞机》的教学方法。

  4.发展题:放一小节儿歌,让学生即兴创编简易动作,并进行教学演示。

  5.思考题:在运用观察模仿法时,被观察者的动作应准确、富有感染力,最好是镜面示范,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镜面示范?也就是在教舞蹈时,教师该背向小朋友,还是面向小朋友?

  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边根据信息反馈,边引导解决存在问题,通过多项练习,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活跃思维,又培养了能力,练习后,教师结合舞蹈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性,渗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为突出幼儿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及运用,按照运用规律,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幼儿舞教学方法运用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1.弄清授课内容是基本动作或律动等。

  2.运用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密切结合小朋友的实际接受水平。

  最后,布置幼儿舞《春天在哪里》用哪些教法,下一节课分组练习。

  这节课通过采用引导操作、议论、概括、训练的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幼儿舞蹈教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所学教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4

  我们知道,分式是表示数量关系的工具,是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分式》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意义和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2)重点:分式的定义

  (3)难点:识别分式有无意义;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时不为零、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探究意识。一方面,在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上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于计,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以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情景1.在这儿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课本引例是 "土地沙化、固沙造林"问题,设问是"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我将引课方式改为通过学生自己构造代数式去发现分式,:

  问题情景2.轮船在水上航行,静水速为每小时20千米,顺水航行100千米与逆水

  航行60千米所有时间相等。试表示顺水与逆水所用时间

  3利用学生举实例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通过学生对自己所构造的代数式进行观察,创设发现情境,学会把自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式的概念

  (1)议一议:你们所发现的这一类新代数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2)类比分数,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两个数 , 相除可以用" "或" "来表示,如果两个代数式A,B相除我们也可以用"A÷B" 或" "来表示。

  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 叫做分式。如:分母中都含有字母,都是分式。

  这样的安排可以刺激学生复习和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能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旧知识,将新知识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并以组织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通过比较概括,是新旧知识相联系,通过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对分式的概念先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对反映新知识内容的文字、符号先有一个表层的认识。

  (3)小组内互举例子,判定是否分式

  根据分式的概念,我们还可以看到分数线具有双重意义:(1)表示括号;(2)表示除号。所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2,在掌握了分式的概念以后,教师通过"要分数有意义,只要使分母不为零"让学生很自然得过渡到"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即可的思想。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给出练习1

  3.学生根据之前的结论解决问题,教师顺水推舟,再给出以下分式,让学生讨论,这时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值为零,给出练习2.

  通过三步的学习巩固学生对概念的强化理解。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根据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又设计了三个题组训练,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加以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一节课已进入尾声,教师指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分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分式意义的本质?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有哪些?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归纳小结:

  (1)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

  (3)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

  (4)当分母为零时,分式就无意义

  (5)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通过师生共同反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建立逻辑性的稳固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体现在学习策略的选择、实施、调整等方面,从整体上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反思,不仅可以梳理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评价自己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闪烁出的思维火花,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