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贝多芬百年祭》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课文选自《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文章并没有过多地描述为我们所熟知的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只简要提及他的双耳失聪、终身未娶。本课内容重点是从他的精神品格与音乐创作的角度入手,分析他的伟大灵魂与不朽成就。
所以我在解读课文时通过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文本细读”的理论,抓住课文后半部分,即从音乐创作史的角度分析贝多芬音乐的深刻思想内涵,解读贝多芬的深沉孤独感,那种隐藏在贝多芬不羁个性后的人的孤独感。
二、说学情
对大多数高二学生来说,文中诸多专业名词可能不太好理解,而作者从音乐史角度评价贝多芬就更不易读懂。所以我重点从写人散文一般的阅读规律方面引导他们探究,听其言观其行,对比中见特征,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相信学生在高一练习了一系列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和写作,现在把握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人物精神应该没有太多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散文,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特别注意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的统一,读写不分离。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音乐特征及性格特点,并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
(2)体会写人散文描写手法的丰富与细致生动,并借鉴这些写人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钩玄提要,细读文本,通过自主阅读与分组合作,探究与领悟贝多芬其人其乐的特征与价值。
(2)学会分析复杂句子,自觉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丰富自己的语感图式,提高语文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贝多芬的奔放不羁与热情狂野,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2)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思考人生。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准确把握贝多芬的人物精神。训练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钩玄提要,并通过长难句子的分析认识贝多芬的音乐与性格特点。
这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该不是通常所说的领悟贝多芬的反抗精神,这一点显而易见。按照我的理解,难点是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力还给学生。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联系校本教材中的预习篇目,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第十五章,集中写森森在贝多芬音乐的阴影下苦心孤诣探索自己风格的那一章,创设情境。进入课文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搜寻并概括贝多芬的音乐特点与性格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准确把握人物精神,之后继续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人技巧,并借鉴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我利用校本教材中的相关篇目,通过描写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音乐殿堂的'独特魅力。
设置问题,引导阅读。因为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课堂上要求同学们根据我提的两个问题,快速地重读课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呈现了怎样的风格特征?(2)贝多芬的人物性格。
这两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一些学生可能只关注课文的前半部分,所以回答得较片面,只找到音乐的奔腾澎湃、散乱无章与为人的狂放不羁、固守道德。经过引导,最终添上音乐使人清醒与思想有深度这另一层意思。
这两个问题的阅读、思考、归纳、回答的时间大概是10分钟~15分钟。经过总结归纳,学生能认识到萧伯纳描述贝多芬的音乐其实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性格,写音乐的不朽价值其实为写贝多芬人生的不朽价值。
这一共识达成后,我会引导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比较中更深刻地领悟人物精神。
首先是课文中贝多芬与莫扎特形象的对比。莫扎特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臣服于权贵,因而在道德问题上具有灵活性,说白了就是文过饰非,没有原则;贝多芬固守道德,坚持正义,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务实求真的清教徒。这一对比一下子就强化了学生对贝多芬精神的认识,油然产生对贝多芬的敬佩感。
其次,联系校本教材,比较贝多芬与《你别无选择》中森森的形象。因为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深深地被小说中的“陌生化”效果、黑色幽默风格所吸引,所以我在导入课文与深化阅读这两个环节都联系了校本。森森在小说中最典型的形象是执着于作曲,追求音乐的力度,在贝多芬交响乐的阴影下探索个人的风格。他的这种执着精神很容易被学生抓住,与贝多芬统一起来。
这里面有个难点,贝多芬和森森在音乐创作之路上都积淀了深沉的孤独感。贝多芬虽然得到了前辈艺术家的肯定,但并没有被他们接纳,或者说不屑于与他们共处,也没有被百年后萧伯纳那个时代的人理解,文中萧伯纳有“今天的人们对贝多芬的音乐困惑不解”。可作印证。被肯定而不被理解与尊重,这种深沉的孤独在森森身上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相同点的分析,引导学生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思想的深刻性需要付出生活孤独的代价,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而高处不胜寒吧。
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选择播放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大约5分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旋律,《欢乐颂》的主旋律,表现了对人类团结友爱的期待。旋律愈是激昂欢快,就愈能感受到贝多芬人生的孤独。本课作业即是写一篇音乐欣赏文字,任选贝多芬的一首乐曲。当然,能够从刚刚放的乐曲中听出感悟、写出感悟就最好。
这就是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准备欣赏课文的写人技巧并在练笔中借鉴这些技巧,将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
从语言方面引导学生畅谈最直接的感受,那幺很多学生就会提到幽默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这样可以使得人物性格描述得更形象。课文里很多复杂而难解的句子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这些句子富有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课文为了突出贝多芬的人物精神,主要运用对比与衬托的手法。将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对比,突出贝多芬不受约束、坚守道德操守的可贵品质。还有衬托,用韩德尔和巴赫衬托贝多芬灵魂奔腾澎湃的可贵之处。
本节课的作业,是让学生选择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种写人技巧,写一篇人物散文。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课文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原题为《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其中的前四句,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时节”:时令、季节。“当”:正当、就在。
“乃”:就。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里,辰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的滋润着万物。“润物”:滋润万物。诗人用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乃”“晓”“随”的笔顺。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前置性作业:
1、自主学习课后生字并组词。
2、 借助拼音朗读两首古诗。
3、搜集杜甫、孟浩然的资料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诗人。
4、搜集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1、背诵杜牧的《山行》。
2、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四步骤吗?
(1)解诗题,知诗人。
(2)读诗句,解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古诗,想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老师有三个要求:
(1)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读懂,明白古诗的意思。
(3)读好,读出诗人的心情(出示)。
(二)检查前置性作业:
1、出示生字:乃、晓、随、细、眠、润、潜。
(1)同位互读。
(2)指名读,同位组词。
(3)齐读。
2、自学生字,借助笔顺。
记住“乃”“晓”“随”的笔顺。
3、在书上描红。田字格临写。展示评价。
(三)学习古诗《春雨》:
1、生字都认识了,不知道古诗读得怎么样?
(1)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练读。
(3)指名朗读。
(4)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5)齐读。
2、读懂古诗,明白诗句的意思。
(1)自读诗句,把不理解的诗词画上问号,读懂的写上自己的.理解。
①好雨:及时雨。
②质疑: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
③时节:季节、时令。乃:就。潜:暗中,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
(2)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学生借助理解和图画尝试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3、品读古诗,读出诗人的心情。
诗人写这首古诗是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小声地读,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去发现。
“好雨”————赞美。
4、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
1、了解诗人杜甫。
唐代诗人,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世人称杜甫为“诗圣”,他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如“三吏”“三别”、《兵车行》、《春望》等很多作品世代流传。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
2、出示《春夜喜雨》的全篇积累背诵。
《春雨》原名为《春夜喜雨》,全诗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学唱《春雨》。
说板书设计:
春雨—————《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
随风潜入夜
( 赞美) 润物细无声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生字词语。
(二)揭题:
板书:春晓
1、谁明白诗题的意思?
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
2、介绍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师生资料共享)
(三)读诗句,解诗意: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
2、理解单字的意思:
①眠:睡觉。
②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闻:听到。
④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
3、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7)齐读这两句诗。
4、诵诗句,悟诗情。
(1)联系诗句的意思说说诗人的心情。
(2)借助图画猜猜诗人的心情。
(3)全班交流。
读出诗人的心情。
5、背诵古诗。
6、学唱《春晓》。
(四)展示背诵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春晓 唐 孟浩然
听到———————— 处处闻啼鸟 赞美春景
想到—————————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惋惜花落
附:描写春天的诗。
①春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他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要参加评比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结果这幅画在第二天参加评奖时得了一等奖。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对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设计意图
1、课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玲玲的情感变化。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抓住这条主线,让学生找出玲玲对自己画画作品的满意、不小心弄脏画的着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喜悦。让学生在寻找玲玲的情感线索的过程中,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2、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把重点词、句放到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解决,有意识地把字、词、句、篇四者结合起来。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强化二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又能为高年级语文的教学埋下伏笔。
3、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采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读课文学生听、分角色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齐读课文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对课文自读自悟。这样设计的意图是:①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体验小主公玲玲从满意到着急到喜悦的情感变化。②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懂得爸爸的话,从而内化课文的主题思想。③用这种暗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阅读和语文的兴趣。
4、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注意到了“端详”、“叭的一下”、“懒洋洋”这三个不太好理解的词语。于是,我采用了语言解释、表演解释、说话练习等方式对这三个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做出详释,意图是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的同时懂得词语的运用。
三、课堂体验
1、生活是一首多彩的歌,这首歌里有喜怒哀乐。《玲玲的画》教会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原地哭泣,要开动脑筋、奋勇向前,把坏事变成好事。
2、生命是一杯需要酝酿的酒,这杯酒用情感做调料。《玲玲的画》用浅显的内容、朴实的语言告诉学生:玲玲的变化,爸爸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是爸爸真情、关切的爱滋润着玲玲,给玲玲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与此同时,玲玲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她能够领悟爸爸的话,从而把爸爸的教育转化为生命的酝酿剂。
3、教育是一门必须用爱浇灌的艺术,她需要师生在课堂上有一份特殊的教与学的默契。不如此,课堂难以生动,知识难以内化。
说课稿 篇4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 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交流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交流、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说课稿 篇5
一、本框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本框是第二课第一节的第一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首先要从第一节在整个第二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谈起。学生只有在正确树立了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明白了整个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世界之后,才能准确把握何为“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树立要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
那么,其实本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亦是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基本树立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唯物观后,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知道“这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是运动”,从而初步学会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对于以后的诸如普遍联系、发展观点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方面:
(1)、理解一个概念:运动;
(2)、把握一个关系:物质和运动;
(3)、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能力方面:
(1)、从六种运动形式的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学习教材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所运用的两个层次、两个方面(反面)的辨证分析能力;
3、觉悟方面: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联系我国建国五十三周年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主义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物质运动的关系。因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讲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是懂得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明确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才能理解“运动为什么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本框教学难点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为什么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除了运动外,物质还有那些其他属性,它们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2)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本框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特性”和“属性”是什么关系?实践证明,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不易区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据现代教育理论采取激趣、设疑、自读、引发、精讲的策略。
激趣即创设情感、激发兴趣。“没有求知欲的学习,就象没有翅膀的鸟儿”,而求知欲又往往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活动的前提条件。针对教材内容,我采取的激趣方法主要有:
(1)、语言激趣。寓言、漫画:“刻舟求剑”、《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慧能曰:仁者心动。”(在批判形而上学离开运动谈物质、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时用)
(2)、手段激趣。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利用语言、板书等形式,提高到集声、光、色、图、动于一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看不见为看得见,对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栩栩如生的讲授、清晰简洁的板书)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实效。如在讲授“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运动的”这个内容时,打出一组画面:
①、天体宏观移动;
②、微观世界中的电子运动和分子运动;
③、植物的生长代谢过程;
④、动物中青蛙的生长过程;
⑤、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
⑥、社会制度的运动发展过程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再配之以恰当的音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激趣。通过预习、讨论提纲等形式,设疑即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知识的目的、兴趣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思维起始于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个体思维的起步,又是思维向尚未弄明白的问题前进的动力。
(4)、游戏激趣。通过师生间共同的游戏合作,导入新课,新颖直观。同时又体现了“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发展”的特点。
自读即围绕问题,自主探究。“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备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遇见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当中自学能力是前提和基础。况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不必一切包办代替,因为“人们发现,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地思考活动的机会就越少,那么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达尼洛夫语)因此,“设疑”后的自读,是“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的生动体现。
引发即引发讨论,横向交流。通过自读,一些问题解决了,一些问题又产生了;既有赏心悦目的收获,又有似是而非的疑点;既跃跃欲试,又“拿不准”,这就为引发思维铺平了道路。通过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碰撞出思想火花,往往会感到茅塞顿开,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本节课的讨论或安排在那些粗看易懂、细看深奥的地方,如运动定义中的“一切”、“过程”、“变化”;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中的“根本”;“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区别等地方,或安排在那些能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
精讲即精讲点拨,释疑难解。现代教育理论一方面强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另一方面也重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学生作为特殊的认知主体,其课堂情知活动的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实现仍有赖于老师的讲,精讲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少讲,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精”,即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彩,节奏精炼,点拨精当。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精讲点主要有两处:一是运动的定义;二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五、教学程序
说课稿 篇6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
四、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二板块: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三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 我们不能拿出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我们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来,请全班同学起立,和你的同桌握个手,一边握后,一边说:“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附:板书
19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 傲慢
说课稿 篇7
教材:小学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第2课《绘画游戏》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第2课《绘画游戏》。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绘画游戏》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图形进行联想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
具体目标为:
1.了解本课绘画游戏的基本方法。
2.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3.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教学难点定为:巧妙地利用随意形,添加生动有趣的形象。
二、学情分析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就是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体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我主要通过“形的联想”、“走迷宫”、“迷宫探宝”等游戏环节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探索再到创新这样一个过程。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游戏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我还设计了 “摸奖”的游戏来奖励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充分凸显美术活动的学科特点,同时也让这些图画带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教学。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稳定学生情绪,提示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谈话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有趣的绘画游戏。想不想一起去玩一玩?”这一谈话直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形的联想”游戏。在这一游戏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圆形、三角形再到不规则的图形展开联想,并通过添画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使学生在联想添画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图形、不同的方向都会带来不同的联想。为后面学生对“迷宫路线”随意形成的图形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添画服务。
(四)“走迷宫”游戏。在这一游戏环节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线条随意画,请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伸出手指跟着一起弯弯绕绕地画线,感受线条的连贯性和随意性,同时也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
(五)“迷宫探宝”游戏。在这一游戏中,因为学生有了先前对图形的联想、添画经验,我就尝试先让学生来“探宝”,并利用小组探讨、交流、演示的形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再出示教师的范例,使学生感受不同个体联想、添画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起来联想、添画,感受绘画游戏的神奇、有趣。另外,我设计了一个看图思考的练习,向学生出示四幅“迷宫图”,让学生说说哪张迷宫图最容易让我们添画,从而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创作。
(六)作品欣赏。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我分别引导学生从画家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中感受画面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了解线描装饰和涂色装饰的两种方法,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七)学生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用走迷宫、联想、添画的方法自己来创作一幅神奇而有趣的画,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说说画画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在学生创作的同时,展示一些配有音乐的图片、作品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作,体验绘画游戏带来的快乐。
(八)活动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通过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感受不同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趣味性。然后教师再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积极想象,大胆创新,实现美术活动的价值。
说课稿 篇8
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 。)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首先,表现在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
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点的要素之一。。。
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
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
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注意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感)
二、介绍我关于对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介绍这节课拟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流程、教学目标 达成的途径,尤其注意对教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根据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从呈现具体现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压线配置情况下的实际风向判读,是本节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关键,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绍本课的应准备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学习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课打算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多媒体具有。。。的特点,而本课有许多地方都需要有过程的呈现。比如,在不同等压线分布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2.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
3.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说课时还应说明"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课,整过程采取了听、唱、演奏、律动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下面我就以下几个部分向大家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分析:
利用了歌曲《春天天气真好》、《郊游》两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然后再通过让学生动手绘画出春天的情景,更深一步让他们了解春天,最后通过律动,让他们身心的投入在春天的世界中,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不同的感觉来认识春天。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要素:让学生通过听、说、唱、画、跳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从而了解和认识春天。
2、音乐知识:2/4拍的重弱拍的区别。
3、德育教学:让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从而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春天,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难点:
1、掌握2/4拍的两个节奏。
2、培养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教具准备:
1、叶子、鲜花卡片若干
2、空气清晰喷雾
3、春天图画一张
4、pwerpint一份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音乐治疗的目的,本课运用了多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有关的教学手段,如听、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与其他艺术等等各种活动,而不是只是听听音乐。教学时我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为了提高他们的主导作用,还特地加入了绘画着一新元素环节,力求更好的让学生积极参与,起主动求学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重点采用引导法、听唱法、情境教学等方法。
说教学思路:
通过学唱歌曲和各种音乐活动,让同学们体验春天,以“春天”为前提,让学生在认识春天过程的时候,带动出愉悦、欢快的气氛,让他们即了解到春天的同时,又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欢乐。让他们喜欢上春天,喜欢上大自然,喜欢生活。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最终达到快乐歌唱、快乐学习。
教学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组织教学——聆听春天,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绘画春天,导入新课。
3、愉快演唱——表现春天,学习歌曲和节奏。
4、表演歌曲——舞动春天,巩固学习。
下面我就这五个环节作一些具体说明:
教学思路之一: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中我带领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律动进入教室,面带笑容与学生唱问好歌,以此来创设“音乐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轻松的心情来上音乐课。
教学思路之二:创设情境——老师又以谈话的方式对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啊?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是怎么的?……”。让学生带着疑问来进行听音乐、看图片,导入新课。在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幻想,自由地联想下春天,和他们心中的春天。(可在想象的过程中加点气氛,例如让他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老师在旁边喷出空气清新剂,引导他们在春天的幻想世界里。)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春天的情景,老师也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心中的春天。然后让学生协助老师一同绘画出春天,再一次激发他们的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思路之三:愉快演唱——演唱歌曲,学习节奏。
步骤一:演唱歌曲《春天天气真好》。随后引导提问:“春天天气这么好,你们最做什么啊?”引导学生说出“郊游”。然后播发以前去郊游的图片,导入新授。
步骤二:带领学生演唱歌曲《郊游》,分析歌曲的节奏,出示节奏图。
步骤三:利用对歌曲的分析,让学生打出两种节奏,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并在教唱歌曲中讲解节奏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节奏表现方式,来对歌曲起不同效果和感受,并在演唱中加强练习,达到学会并掌握的目的。接受音乐的快乐。
通过设计情境,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指导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运用甜美、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记忆尤新,解决难点部分。
教学思路之四:
表演歌曲——舞动春天,巩固学习。学生熟悉歌曲和节奏后,与学生进行律动表演,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快乐的音乐学习当中。将班级围成一个圆圈,让他们代入去春游的角色里,边听音乐,边节奏,创造出春游的情景。进一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创造性的学习,寓快乐教育于音乐活动之中。
说扩展延伸:
在课堂拓展延伸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春天是怎么的?你们心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你们热爱春天吗?
说课堂小结:
同学们,春天是如此美丽,我们应该更加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不要随意摘花,捕捉小动物,我们是大自然的主人,应该以身作则保护好它。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份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心带出这个教室,去告诉你们身边的朋友,也让他们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
本课设计,是依据高天的《音乐治疗学导论》————音乐治疗是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如听、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与其他艺术等等各种活动,而不是只是听听音乐。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通过看、听、说、绘、奏、唱、舞等手段,特别是加入了绘画环节,是一中新的表现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会学、乐学、敢学,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说课稿 篇10
一、 说教材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从教学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2、写作上很富有特色
3、网络挖掘素材较多
基于课文以上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难点设为:运用网络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而教学目标则是:
(1)、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埃及金字塔的概况、建筑历程等知识,感受它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以及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说教法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三、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的学法主要采用“找找、读读、想想、问问、议议”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目标
一上课,教师就用激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对于人类来说,它充满了神秘,裹着厚厚的面纱。今天,让我们来当一次小小研究员,走近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去揭开它厚厚的面纱,好吗?这样一来,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当起了小小研究员,更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一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继而又说:要想当好小小研究员,首先要会发现问题,现在想一想,根据课文或初步浏览网页,说说你最想了解有关金字塔的什么。学生立刻各抒己见,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畅谈自己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提炼出自己的研究主题。
(二)、多种形式,深入进行研究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教师建议学生根据研究内容的多少来采用不同的研究形式:个人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研究。研究主题范围小的可采用个人独立研究,反之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对于研究目的性还比较模糊,也不知从何入手。因而,我设计了教学导航这一栏。内容如下:个人独立研究建议:
(1)、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2)、仔细阅读资料,归纳研究成果。
小组合作研究建议:
(1)、根据研究主题寻找合作伙伴。
(2)、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研究任务。
(3)、查寻相关资料。
(4)、汇合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通过以上提示,可以让学生为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提高研究效果。
2、研究的实施阶段
学生在一切准备好后上网进行研究。通过欣赏精美的图片,阅读文字,观看动画等方式了解与自己所研究相关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相关链接去其它网站查找资料。在这时,教师扮演的只是支持者,解疑者,参与者的角色,如指点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怎样收集资料、怎样整理资料等,但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去探索,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为资料的汇报做好准备。
(三)、汇报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通过上网收集了许多资料,了解了许多有关研究课题的知识。在汇报时,可采用个人汇报法,也可以用小组汇报法。汇报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有图解式,如:看图说说金字塔的建筑历程;阅读式,如:介绍金字塔的形状;留言式,如:写写你对某个信息的看法;故事式,如:讲讲有关金字塔的传说等,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在学生汇报同时,要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既要有教师的评价,更多的要注意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让每个合作小组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教师引导,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也让学生在评价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学法总结,迁移练习
在刚才的课堂研究中,学生一定有许多新生成的问题,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研究,因此,这时教师要注意“课外的延伸”,真正让学生从小养成“物物研究、事事研究“的习惯,成为小小研究员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