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小雨沙沙〉的歌词生动,形象。歌词以拟人的手法向孩子们渗透了种子离不开雨露的科学知识,富有寓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我还准备充分利用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的教育。
歌曲宫调式,一部曲式,2/4拍,全曲分四个乐句,第一,二乐句以变化重复的手法用xxxxx,节奏生动的描述了下小雨的"沙沙"声。第三,四乐句采用紧缩的手法表现了种子要发芽、生长的迫切心情。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确定三点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来复习音高dms及由二分,四分,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组成的各种节奏型。
(2)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懂得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启发学生学会细心地观察事物。
(3)通过综合活动启发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即兴创造能力。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歌曲的学唱和歌词的创编。
二、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谈话法,示范法,猜谜法情景导入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学生听〈春天来了〉的音乐,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进课堂,目的是为教学做一点铺垫,调节课堂气氛。
2、发声练习
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我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直观形象化进行教学,使学生最终达到情意的表现。在发声练习中,我采用了发声曲《模仿动物叫》,不去过分强调什么口形、气息、位置、横膈膜。该怎样,而是通过动作把小鸡、小鸭、青蛙等几种小动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不用过多地理论讲解,学生就会把各种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
3、听音游戏
马克思曾把具有音乐感知能力的耳朵称之为"音乐的'耳朵"听辨音高是培养学生"音乐耳朵"的重要开端,音乐是时间和声音的艺术、时植的长短、声音的强弱,高低等等的要素都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我使用形象的手段:利用会唱歌的绳去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和判断来摆出音高的位置,并能唱准音高。
4、节奏游戏:
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掌握的音符时值有二分音符,四分,八分音符,如果只告诉他们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唱一拍,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学生很难理解两拍,半拍是怎么回事,时间长了。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知识从前后联系来看,弹力的认识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力的三要素的认识。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还能为今后学习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为后面力和运动的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许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使用弹簧测力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护仪器,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质。
二.教具:拉力计、握力计、弹簧测力计,吸盘挂钩、多媒体课件、玻璃瓶等。
三.说教法
1.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发现。
2.课件演示与实验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观察、分析课件,并用学生实验来验证自已的想法是否正确)。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弹力
(1)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2.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及展示课件
(1)弹簧测力计的作用
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弹簧、指针、刻度盘、外壳等组成的。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演示:拉拉力计,用力越大,拉力计伸的越长。
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力的大小。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1.(1)弹性形变:物体发生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2)弹力: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簧测力计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构造:指针、弹簧、刻度盘、外壳等。
(2)使用方法:认清量程与分度值,校零,测力时弹簧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称赞》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了小刺猬和小獾因互相称赞而感到快乐的事。课文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得体的称赞别人。
【教学理念】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多种方法识字,重视培养学生朗读与说话的能力,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称赞、学会称赞、享受称赞与被称赞的快乐。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认字、学词、识句、读文、交际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的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刺、猬、板、凳、糙、但、傍、椅、瞧、留”10个生字,重点识记“背”“糙”的字音,会写正确、规范、美观的.书写“背、采”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称赞的句子。
3.结合图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新词称赞、粗糙。
4.体会称赞所带来的快乐,学会称赞别人。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2个字。
2.理解称赞、粗糙的意思。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师:同学们当我竖起大拇指的时候,猜我要干什么?(学生结合实际回答)由此引出课题称赞。
【意图】这样导入的目的,是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称赞的意思,并体会称赞所蕴涵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词语正音
1.出示本课词语,检查初读成果。
【意图】在初读课文中,做到借助拼音识字,小老师领读词语,多种方法识字,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每一个学生能做到正确朗读。
2、借助图画与实物理解“粗糙”
让学生看图,观察粗糙的小板凳的样子,动手摸一摸粗糙的小板凳,从而说出粗糙的意思就是不精细、不光滑。
【意图】借助实物与图画理解词语,是我们低年级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通过理解词语更好的掌握生字。
3、认识“傍”
出示“傍晚,小刺猬背着几个红红的大苹果,往家里走。”让学生读句子,理解“傍晚”这个词,认识“傍”。
【意图】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认识生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有感情朗读称赞的话
出示“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让学生充分朗读小刺猬对小獾的称赞,通过对表情、动作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读书,通过表情、动作、语气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朗读。
(三)练习说话
让学生用“一个比一个好”进行同类的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我也会说”)
一个比一个好
一棵比一棵()
一次比一次()
一( )比 一( )( )
一( )比 一( )( )
小猪一( )比一( )胖
( )一( )比一( )( )
【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练习说话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五、小组合作巩固识字,指导写好“背”“采”两个字
(一)观察生字“背”“傍”,认真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背”“采”,学生仔细观察,把写好这两个字的方法告诉大家。
(“背”下面的“月”字第一笔,撇变竖;“采的爪子头。)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写完之后,同位互相评价称赞。
3.展示学生作业,全班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及不足。
4.根据评议,学生再写,同位之间再一次进行评价称赞
【意图】让学生扎扎实实的进行写字的练习,从观察到练写,再到评价,再进行修改,每一步骤都要扎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板书】
18称赞
小刺猬 小獾
消除疲劳 自信
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近似数与有效数字》是九年义务教育冀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第三节 (1课时)
教材分析:《近似数与有效数字》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有理数》这一章中的一节课,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意义;能说出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有几个有效数字;能按要求求或保留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学情分析:这节课学生对"零什么时候是有效数字,什么时候不是有效数字"及对"四舍五入进位时出现零的情况"容易出错,要反复强化。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意义,要能准确第说出精确位及有几个有效数字。
2.按要求进行四舍五入取近似数。
教学理念:
我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2、培养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1)初一(4)班有42名同学;
(2)每个三角形都有3个内角。
这里的42、3都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3)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4)王强的体重是约49千克。
960万、49是准确数吗?这里的960万、49都不是准确数,而是由四舍五入得来的,与实际数很接近的数。
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表示我国的领土面积大于或等于959.5万平方千米而小于960.5万平方千米。
王强的体重约为49千克,表示他的体重大于或等于48.5千克而小于49.5千克。
我们把象960万、49这些与实际数很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要用近似数,使用近似数就有一个近似程度的问题,也是就精确度的问题。
二、新课讲解
1、概念
利用电脑设备:讲述老博士想分苹果的故事,同时引出课题。
3个人分10个苹果,如何分?
3 =3.33333333
若结果取到3,叫精确到个位
若结果取到3.3叫精确到十分位
若结果取到3.33叫精确到百分位
若结果取到3.333叫精确到千分位
……
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起,到精确到的数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象上面我们取3.333为的近似数,它精确到千分位(即精确到0.001),共有4个有效数字3、3、3、3。
2、例题
例1 按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1)0.015 8(精确到0.001);
(2)30 435(保留3个有效数字);
(3)1.804(保留2个有效数字);
(4)1.804(保留3个有效数字)。
解:(1)0.015 8≈0.016;
(2)30 435≈3.04×104;
(3)1.804≈1.8;
(4)1.804≈1.80
注意:(2)不能写成30 400,这样是有5个有效数字,像这样的数保留几位有效数字一般要用科学计算法,或3.04万。
例2 下列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
(1)132.4;(2)0.0572;(3)2.40万
解:(1)132.4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共有4个有效数字1、3、2、4;
(2)0.0572精确到万分位(精确到0.0001),共有3个有效数字5、7、2;
(3)2.40万精确到百位,共有3个有效数字2、4、0。
注意 由于2.40万的单位是万,所以不能说它精确到百分位。
注意 (1)例2的(3)中,由四舍五入得来的1.50与1.5的`精确度不同,不能随便把后面的0去掉。
3、课堂练习
1.请你列举出生活中准确值和近似值的实例.
2.下列各题中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写是近似数?
(1)东北师大附中共有98个教学班;
(2)我国有13亿人口.
3.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值:
(1)0.65148 (精确到千分位);
(2)1.5673 (精确到0.01);
(3)0.03097 (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4)75460 (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5)90990 (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4.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
(1)54.8;(2)0.00204;(3)3.6万.
课堂练习答案
1.略.
2.(1)精确值;(2)近似值.
3.(1)0.65148 ≈0.651;(2)1.5673≈1.57;(3)0.03097≈0.0310;(4)75460≈8×104;(5)90990≈9.1×104.
4.(1)精确到个十分位,有3个有效数字;(2)精确到千万分位,有3个有效数字;(3)精确到千位,有2个有效数字.
4、小结
1、 有效数字、精确度的意义。
2、 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大部分是近似数
3、要注意应用。
5、课后作业
(一)、书本上作业(略)
(二)、补充作业
1.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位有效数字?
(1)32; (2)17.93; (3)0.084; (4)7.250;
(5)1.35×104; (6)0.45万; (7)2.004; (8)3.1416.
2.23.0是由四舍五入得来的近似数,则下列各数中哪些数不可能是真值?
①23.04 ②23.06 ③22.99 ④22.85
课后选作题答案
1.(1)精确到个位,有两位有效数字;
(2)精确到百分位,有四位有效数字;
(3)精确到千分位,有两位有效数字;
(4)精确到千分位,有四位有效数字;
(5)精确到百位,有三位有效数字;
(6)精确到百位,有两位有效数字;
(7)精确到千分位,有四位有效数字;
(8)精确到万分位,有五位有效数字.
2.②和④.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情景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提升加减法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与能力趋于完善,初步形成和提高计算和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加减法,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思维与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分析概括认知加、减法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教学难点是: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与多媒体技术创设展示教学情景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2. 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3.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案例,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六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创设呈现引入现实情景与示例1(1),通过读题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西宁至拉萨包含西宁到格尔木与格尔木到拉萨两段路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激发学生兴趣动力。
(二)引导实践探索认知加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路线线段图和列式:814+1142=?并独自计算解决问题;
2.教师可设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两个加数分别叫什么?”等,引导小结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把两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三)减法意义与各部分名称的探索认知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展示或阅读例1(2),结合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已知什么与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 .学生自主探索,独自完成例1(3)
3.设问引导,对比观察思考讨论:“与例1(1)相比,例1(2)、例1(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数?要求什么数?、怎样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引导学生认知:例1(1)题是已知西宁至拉萨的两段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格尔木到拉萨的长,求全长,用加法;例1(2)、例1(3)题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铁路长,求另一段铁路长,都用减法计算。)
归纳概括小结: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结果数叫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或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四)加、减法各部分关系探索认知
通过引导观察、比较例1(1)、例1(2)、例1(3)题算式数量关系,思考:“如何求和?”、“怎样求加数?”、“怎样求差、减数、被减数?”等问题,归纳概括,深化提升认知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实现由案例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理解认知构建新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五)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算”、“连一连”、“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分层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