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8 18:12: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总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汇总8篇

说课稿 篇1

  导读: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充满探究性和表现欲的特点,为此,我为孩子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表现自己。

  一、《蜗牛的房子》是个有趣的故事,讲述下雨时小动物们怎么躲雨的故事。

  适合在3―4岁的幼儿开展教学活动。活动目标是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为:

  1、通过故事教学使幼儿了解自然界中小动物躲雨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以及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启发幼儿发散性思维,使幼儿产生联想,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动词躲、钻、飞。

  二、孩子们对儿童文学中的作品非常喜爱,乐于倾听,并对作品中动物的形象进行模仿。

  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充满探究性和表现欲的特点,为此,我为孩子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表现自己。

  三、理论根据

  在新《纲要》中,主动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作品形象的情感和快乐。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物质准备:与内容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情境表演的头饰。

  四、教学方法

  为完成目标,我将活动以反复欣赏为主要教学方法,贯穿欣赏―感知―再欣赏―再认识―最后再进行理解作品,创造作品---主线线索,层层深入,同时在各个不同环节中,穿插讲述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等,培养幼儿的观察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

  五、具体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情境表演及多媒体演示法,导入法,能在瞬间吸引孩子的目光,让孩子有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

  第二部分:感知法,欣赏作品。

  1、了解作品的内容

  2、进而理解作品的风格,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特点,运用多种多样欣赏手段和方法:如“听磁带中的作品,师有表情的复述作品以及观看多媒体课件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幼儿欣赏,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活动。

  第三部分:表现法

  采用角色扮演以及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创编作品。

  注意难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角色来创编作品,既激发了幼儿积极创作的欲望,又能使幼儿顺利迁移已有的经验,这会使幼儿感受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如果孩子对作品创编活动比较顺利,也可同伴之间交流,角色互换,或者同伴之间创编接龙,如小鸟换成小青蛙,小松鼠等。

  通过持续不断地感受作品,激发幼儿想象力,丰富其语言词汇,还能生成其他有价值的活动。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然而,出于对知识和技能的盲目追逐,当今数学课堂忽视了本该拥有的文化气度和从容姿态,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让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失却了可能生长的土壤,并逐渐为数学课堂所遗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种悲哀。作为对本原课堂的一种回归,如何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如何让那些应该为学生所吸吮的思想与意义充分地涌流?本课希望作所尝试。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面在体上,体由面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的延续,也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教材虽然在第一学段已经安排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但这种安排更多的是缘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识规律: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来研究“面”,有利于建立“形”的概念。安排“体”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面”。因此,本章实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研究立体图形、立体世界。本单元前几课时安排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应该说,这些内容的安排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很好的铺垫与孕伏,但这种铺垫与孕伏更多地表现为知识上的准备,而对于空间度量的一些核心思想,如怎样帮助学生完善空间观念?如何体会空间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如何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前面渗透不多,这都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去挖掘。

  二、说学情

  学生生活在一个由形体组成的现实世界里,学生每天都在和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学生在学前期时的一些操作性活动,比如摆积木、折纸等,由此积累下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也构成了他们学习本节数学内容的重要方法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领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共同点,体会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2)过程方法目标

  1、猜想、验证、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并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让学生深切感悟体积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说教法

  为了高效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分化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模块进行教学。

  1.类比迁移,同化顺应

  课一开始,我直接出示如下线段,并问:有几米?你是如何知道的?

  显然,答案很简单:4米.因为用1米的米尺量了4次。

  接着,我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

  这也难不倒学生:12平方分米,因为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度量,需要度量12次。

  我出示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要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建议?

  由于有了前面两个内容的铺垫,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用体积单位去度量。这样,不仅赋予了体积单位以实际的意义。同时,也水到渠成地引出“用正方体小方块拼摆长方体”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上述教学将学生的视野从狭隘的知识授受中拉离出来,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学习提升到了“度量”的高度,进而,与线、面的度量统一到了一起,不仅顺利实现了学生的迁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线、面、体的测量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相应计量单位去度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很明显,这不是一种知识,也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事实上,学生对“度量”思想的高屋建瓴地理解确实对学习效果起到了提升了作用。这在下一模块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2.自主拼摆,提出猜想

  怎样用体积单位去度量呢?教师让学生自主尝试。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摆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的'典型摆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沿着长摆了4个,然后这样摆了2排,又接着摆了这样的3层,一共用了24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方块。这时长方体的体积很明显,用了24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24立方分米。

  第二种进了一步,只“长摆了4个、摆了2排”,也就是只摆了1层,第2、第3层就没有严严实实地摆了,而是都用一个小方块代替。虽然只是一个小方块,但也可以看出摆的是3层。

  至于第三种更抽象了。各位老师可以看,学生只沿着长、宽、高摆了一条。

  显然,这三种摆法代表的是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图(1)局限在直观操作水平;图(2)形象的、本质属性的成分虽然在增加——学生对高的意义已有所了解,但仍局促在形象抽象水平;而图(3)更进一步,是对长、宽、高意义的本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的提升,已经达到了初步的本质抽象的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层次的交流过程,正是对长方体长、宽、高所代表的意义的逐渐明晰过程,是对“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其体积就是几”这一知识点的孕伏铺垫过程,是对“长×宽×高”的内涵的逐次清晰过程,是学生头脑中的长方体“由直观—形象—抽象”的螺旋上升过程。而这一切,为学生直观感知、猜想长方体体积公式提供了表象支撑和智力支持。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很容易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3、实验验证,验证猜想

  猜想的提出并不表示探究过程的结束,相反,它只意味着新一轮探究活动的开始。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提出猜想后,我询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就是‘长×宽×高’,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样证明?”

  学生纷纷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长×宽×高’,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可以任意摆几个长方体,如果有并且只要有一个长方体的体积不等于‘长×宽×高’,那么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反之,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里学生感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构想后,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自主摆长方体,并根据小组摆的情况,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长宽高小木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虽然各组列举的长方体各不相同,但所有的长方体它的体积都满足“长×宽×高”。从而,同学们的猜想在最大范围内获得了普遍意义。

  4、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向各位老师展示了。下面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谢谢各位老师!

  板书设计

  长宽高小木块

  的数量长方体

  的体积

  2 d4d3 d2424d3

  6d2d2d2424d3

  3d4d1d1212d3

  2d2d3d1212d3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 b h

说课稿 篇3

  《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反思,实现自主学习扎实练习的教学理念,从而提升科学素养,领悟科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校九年级化学教学进度为综合复习阶段,学生通过中考模拟试题的训练,暴露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从而达成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标。分析历届中考试卷可知,酸碱盐的知识内容在试题中占40%左右,也就是50分试卷中酸碱盐知识占近20分。而学生解这类题的难点便是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节专题复习课《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力求通过这一专题的复习攻克酸碱盐知识的难关。从而提高中考酸碱盐知识的得分。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熟练应用复分解反应解决酸碱盐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体会成功喜悦。

  3、重点难点。

  (1)重点:巩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熟练应用复分解反应。

  (2)难点:熟练、灵活地应用复分解反应。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根据学

  生已有的经验,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具体方法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四、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识记了一些常见的沉淀,后1/3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物质分类程度,甚至有的化学式也不会写;

  (2)学生的能力状况:应用复分解反应去解题的能力欠缺,灵活运用能力差;

  (3)学生的心理状况:无论学生的基础程度如何,学生都会为自己学习上的小成功而欣喜,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认可和鼓励。

  2、学法指导。

  为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力求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主动形成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复习内容——展示学习目标——知识回顾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习小结——当堂检测、反馈。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采用生活中实际问题导入法,以实际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复习内容。

  2、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学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性。

  3、知识回顾。

  此处占用时间稍长,使学生明确解决复分解反应应用问题需要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复习旧知,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对以下的探究作了较好的铺垫。

  4、自主合作、合作探究。

  此处为学生设置了层层递进的探究题,学生由易到难体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先由学生独立探究,后由同组学生讨论、分析,实现兵帮兵、兵教兵。最后确定哪些知识由师生共同探究。

  5、交流展示。

  由小组代表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6、学习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7、当堂检测、反馈。

  通过两道习题检测,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体味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4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来阐述本次说课。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解法,所以,为本节课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本节课是后续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它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故而,既锻炼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还能够完善学生在方程这一部分的知识,让学生在方程这一部分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阶段的学生类比推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很多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的事例,所以在生活上面有了很多的经验基础。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形成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以及提高类比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建模,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

  (二)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古人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说明教学是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方法,难能可贵的是选择适合自己以及自己学科的方法。所以,我针对数学学科以及学生等特点,制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复习旧知的导入方法。我会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哪些方程,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行回顾。在学生充分回忆以后,明确本节课学习初中阶段的最后一种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考察学生对之前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为今天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新知探索环节,首先我请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学生根据已有基础,能够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文字描述。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一般式的掌握。我出示例1,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 ,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学生能够列出方程 ,化简得 。

  追问学生,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学生通过判断,让学生再写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适当的给出反例,让学生判断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我出示题目,用买10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并追问,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通过正例和反例的对比,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已经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

  通过正例和反例的对比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而且通过这种辨析,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一般式的理解,在辨析的过程中逐步的形成对概念的认识。达到了循序渐进的目的。

  接下来,请学生利用前面的多个方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什么样形式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指导。在学生充分讨论以后,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 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对于 这一部分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所以我会加以强调。追问:为什么要规定 呢?由此让学生明确 这一重要条件。

  最后简单讲解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引导性,符合课标这一理念。

  (三)课堂练习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练习环节,出示问题,将方程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再进行巩固一遍,巩固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认识,为后面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作准备。

  (四)小结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为小结作业环节,关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以及一般式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学习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在作业布置上,我让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应该如何求解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下节课的学习留下悬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意图,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折扣》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的意义,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购物等对折扣多少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现状,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3、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

  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咨询等方式学习这部分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说学习目标

  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经历自学、交流、咨询等学习活动理解“打折”的意义,会把折扣化成分数和百分数。

  2、运用折扣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自学、交流、咨询等学习活动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施和达成。

  六、说教具学具

  这节课我用的教具是PPT课件和电子白板。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购物时,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在节假日。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节假日期间商场会打折)

  2、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什么是打折?打折对我们消费者有什么好处?怎样运用打折的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折扣。

  3、自学检测

  (1)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经历自学、交流、咨询等学习活动理解“打折”的意义,会把折扣化成分数和百分数。

  (2)运用折扣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打折购物的情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出示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时有的放矢。

  (二)学习新课

  1、自学折扣的含义

  (1)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①借助课本(第97页例4上面的内容)自学折扣的含义。

  ②牛刀小试:用自己的话说说打折的意思。

  ③不理解、不会的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或后面的老师。

  (2)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利用身边可利用的一切学习资源,经历自学、交流、咨询等学习活动理解“打折”的意义,会把折扣化成分数和百分数。

  2、运用折扣的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例4(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比原来便宜了多少钱?

  我们小组做得最快,交流得最棒:

  ①“打八五折”什么意思?

  ②把谁看做单位“1” ?

  ③独立试做,指名演板,然后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讲评。

  (3)出示:例4(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试做。

  ②出示答案,让学生对改。

  (4)总结要点。

  这个环节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联系实际,加强理解。

  这个环节利用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区别,明白数学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从而懂得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其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这一环节,通过回顾课堂上的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内容进行总结和深化,加深对折扣的理解,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小红伞是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生活用品,将小红伞作为讲述活动中的内容,围绕小红伞让幼儿展开想象,表达故事情节,符合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讲述活动《小红伞》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明有趣。中班幼儿已具有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开展此活动,能让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目标分析

  《纲要》中指出:“幼儿实际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教育内容范畴的划分是相对的,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语言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情感、语言、想象方面的目标。具体的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如何利用小红伞帮助别人、保护自己”的过程。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兔头饰、小红伞每人一把,录音机,录有节奏欢快和沉重缓慢的音乐磁带。

  2、环境准备:果树林、蘑菇地。

  3、情境表演的准备:主配班老师、

  幼儿分别扮演兔妈妈、兔爷爷、兔奶奶、小刺猬、大灰狼、小兔。

  四、教法和学法

  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此次活动中我以热情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创设故事环境,利用游戏法、情境教学法,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幼儿方面主要通过视、听、讲结合法和讨论法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体验法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快乐,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五、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原则来组织本次活动,设计程序为:情境导入—情境体验—故事讲述—体验快乐—活动延伸。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说: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导语:孩子们,我们去摘些蘑菇送给爷爷奶奶吧。不过今天天灰蒙蒙的,可能要下雨,怎么办呢?(幼儿扮演小兔,老师扮演兔妈妈)

  (二)情境体验

  1、伴随节奏鲜明的音乐,兔妈妈和小兔子来到果园。看到:

  情境一:小刺猬踮着脚怎么也够不着果子。

  兔妈妈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小兔思考问:

  1)果园里有谁,它在干什么?

  2)为什么刺猬摘不到果子?

  3)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小刺猬摘到树上的果子?

  情境二:一只小兔用小红伞摘果子。

  引导小兔观察、思考并表述:

  1)这只小兔对刺猬说了什么?

  2)它是怎样帮助刺猬的?

  2、伴随节奏欢快的音乐,大家来到了蘑菇地。(音乐转换:由节奏欢快的音乐转为沉重缓慢的音乐)发现:

  情境三:蘑菇地的远处走来一只大灰狼。

  1、提出问题:

  1)看!谁来了?

  2)能不能伤害大灰狼,为什么?

  3)怎样既不伤害大灰狼,又能迅速安全地躲开它?

  2、兔妈妈引导小兔讨论,并确定最佳方案:撑开小红伞,当作红蘑菇,藏在伞下面,躲过大灰狼。(播放节奏欢快的音乐)

  (三)故事讲述

  情境四:兔妈妈带着兔宝宝来到奶奶家。

  兔妈妈鼓励兔宝宝,将自己一路上的经历讲给兔爷爷和兔奶奶听。(引导幼儿将自己利用小红伞帮助小刺猬和躲过大灰狼的过程讲述清楚)

  (四)体验快乐

  音乐表演“快乐舞”。

  (五)活动延伸

  在区角投放相关头饰让孩子继续表演、讲述故事内容,也可以将故事内容画出来,装订成小图书,让孩子讲述,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讲述活动的兴趣。

  通过角色的扮演、语言的表述将幼儿带入故事情境中,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自然、亲切,再以过渡性的提问引出小红伞直接揭示课题,也为下一个环节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情境体验的环节中教者以音乐贯穿于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中,一是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二是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通过看看、想想、说说,孩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者则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孩子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如果有孩子能提到讲述中的内容,就请他表演情境;反之,情境二的预设,也为下一个讲述内容作准备。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感知效果最佳。情境二所提供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作用于幼儿的眼、耳,颇有新意,能牢牢抓住孩子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对讲述内容的记忆效果。

  以音乐的变化让幼儿感受到情境的变化,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环节过渡自然、流畅。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教者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以逐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将环保教育有机融入活动,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理性思考:能不能伤害大灰狼,为什么?怎样既不伤害大灰狼,又能安全迅速地躲开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此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引导孩子在充分理解情境内容的基础上再完整讲述,分解了难度,层层深入,符合幼儿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教师走近孩子,耐心倾听,细心观察,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讲述要求。

  让孩子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情绪在音乐和舞蹈中得以释放和表现。

  一个活动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幼儿的兴趣在延续,为此,以绘画、表演的方式抓住幼儿的兴奋点,充分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大大提高幼儿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金岳霖先生》是苏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金岳霖先生》是一篇人物传记,它语言平实而有韵味、文字简练而不事夸张。这篇文章抓住人物的特点,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学习本文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课改基础,思维较为活跃,在教师的引导和调动下,善于观察和思考,已经初步具备鉴赏能力,但多数学生在鉴赏过程,仅停留于表层,非常浮泛。所以本课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养成咀嚼涵咏的习惯,尤其是要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感悟细节之美,迅速的领会并运用于实际写作。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梳理文中金岳霖先生发生的事迹并概括金岳霖先生的特点。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的特点,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提高自主查阅资料、获取有效资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重点词句,学习金岳霖先生待人真诚、坦荡、特立独行的品格。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词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梳理文中金岳霖先生发生的事迹并概括金岳霖先生的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写人记事的特点,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先在PPT上展示一句话:中国哲学第一人是谁?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探讨的兴趣,可能学生给的答案五花八门,适时我会进行引导:就是这样一位大哲学家,在“全民学哲学”的年代却也鲜为人知。而我们今天有幸走近崇高而遥远的金老先生,请大家珍惜机会,细细品味,感受其别样风采。顺势引出我今天的课题。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知识快速积累时期,他们对这样一个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会很感兴趣,能快速的激发他们对本堂课主人公——金老产生了解期待。

  (二)初步感知

  紧接着我会指名学生介绍作者和金老以及西南联大。并在ppt上展示相关资料进行补充。(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同时知道作者、金老、西南联大后,能够知人论世,为接下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做完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请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出来:这篇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概括金岳霖先生特点的句子又是哪一句?文中写了金岳霖先生的哪些事迹?(通过文眼学生会很快掌握本文围绕的重点;概述金老事迹可以让学生对本文有了大体框架上的了解,对金老的为人处世有了感知。)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情境创设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哪一件事对你印象深刻?为什么?你又能看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写他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其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等行为看出他是一个真诚洒脱的人。通过写他对情义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她的生日看出他是一个真挚重情的人。顺势会给学生介绍林徽因,做文学常识的补充。

  2.在这件事情上,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语言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学生在刚才通过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已经能够感受到作者描写的表达方式,即:运用了细节描写来为人物增色,这时候再引导他们通过例如描写他外貌上:“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等细节处来感受作者用语的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

  (通过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不仅能够突出重点,破除本文的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以及锻炼他们对作者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的掌握,可以指导他们的写作。)

  (四)巩固提高

  以点带面,了解当时金老生活的背景,小组讨论: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老师可以做适时的补充。(这样就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向金老他们学习那种为人坦率、真诚、特立独行的品性。)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这个时候老师用:汪曾祺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俗的写法,突破金岳霖哲学家的身份,把生活形象、师表形象留给广大读者,留给历史,汪老无疑是成功的,想必汪老眼中的金老更是成功的这么一段话激情总结,来结束课堂。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情感的升华。

  基于此,我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为本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写作者,可以写金老,也可以写联大那些教授。(这样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更能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七、说板书设计

【【实用】说课稿汇总8篇】相关文章:

1.【实用】赤壁赋说课稿四篇

2.赤壁赋说课稿汇总6篇

3.赤壁赋说课稿汇总8篇

4.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四篇

5.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3篇

6.【实用】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7.【实用】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

8.【实用】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

9.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