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03 22:06: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说课稿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 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 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 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 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 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 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播放系统

  2。 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 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 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 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 “归去”(回去吧) ——酬寄之作 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 “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 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 “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 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 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 处世胸襟

  秦观 孤独冷寂

  苏轼 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 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 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

  章法

  词眼 感情 人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身边的变化”,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的改善、用品的改进等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变化,知道动手动脑的重要性,明白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本课通过“故事园”、“交流会”、“小舞台”等板块,让学生知道他们现在舒适便捷的生活离不开自己的家人以及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懂得样样变化离不开双手,幸福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

  “故事园”以丁丁在生活中发现的一连串问题:热气腾腾的早餐会自己出现在餐桌上吗?报纸和牛奶是怎么来的?满地纸屑和树叶的马路会自己变干净吗?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原来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来之不易的;甚至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小变化也是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果。“交流会”是运用教材上的三幅图作提示,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一些平时不太注意、容易忽略的细小变化,让学生领悟到原来这样细小的变化都要用辛勤的劳动换来。“小舞台”把所学的内容用儿歌的形式加以总结,是对本课教学目标形象化的概括,懂得“样样变化离不开双手,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道理。

  二、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生活是幸福的,便利的生活,家人的关心对他们来说,似乎已成为了“理所当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发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关注起自己身边的细小变化,懂得“样样变化离不开双手,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道理,并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三、说目标。

  根据课程要求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便利舒适的生活离不开人们勤劳的双手。

  2、懂得“样样变化都离不开双手,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道理。

  3、能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乐于为他人服务。

  4、初步感受劳动的快乐。

  四、说教法。

  1、问题探究法:

  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本课原本就是围绕丁丁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的:热气腾腾的早餐会自己出现在餐桌上吗?牛奶和报纸是怎么来的?马路怎么变干净了?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明白自己便利舒适的生活离不开人们勤劳的双手,样样变化都离不开双手。

  2、故事感悟法:

  一年级学生都爱听故事,利用故事中的情节,对学生进行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解答了丁丁的问题,交流了身边的变化后,让学生听《兄弟种瓜》的故事,再交流你想跟哥哥说什么,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变化要靠双手,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3、实践体验法:

  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的亲身实践,使学生回归社会,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使学生深切体会劳动的光荣与快乐!

  五、说学法。

  1、观察调查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我让学生调查牛奶、报纸是怎么来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原来也是来之不易的,从而让学生知道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

  2、实践学习法:

  选择一些合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的事情,让他们亲自动动手,感受劳动的快乐。对于学生的劳动成果可当场点评,以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

  六、说实施。

  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分七个环节组织:

  1、谈话,引出课题。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热情好客,喜欢热闹,我有意创设一个情景,告诉学生今天有一个小朋友要参加我们的课,你们欢迎吗?他有什么事呢?设置悬念,这样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2、听故事,讨论问题。

  对于课本中的“故事园”,我发现第一幅图:到牛奶箱中拿牛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现在订牛奶的家庭几乎没有,一般都是到超市购买,因此我对教材内容稍作变动。同时我又对教参中把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概括为身边的一些细小的可喜的变化深感疑惑。我认为早餐、报纸、牛奶的出现并不是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这三个问题作为一个板块先解决。通过观看学生家长做早餐的录像,交流课前了解到的牛奶与报纸的来历,让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是来之不易,都是家人和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辛勤劳动的结果。然后讨论马路问题,引出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变化也是人们用双手来创造的。为“交流会”作铺垫。

  3、找变化,听故事,明道理。

  通过马路问题的讨论,学生已知道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变化离不开人们的辛勤劳动,我适时地安排了“交流会”。首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么发生的?这对他们有提示作用。然后,学生就能举出生活中的更多例子。在这部分的交流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平时不太注意,容易忽略的细小变化,让学生领悟:即使那么细小的变化都要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然后听《兄弟种瓜》的故事,通过你想对哥哥说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教育作用就轻轻松松地实现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在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十分有效地达到了教育的效果。此时,儿歌的板书在教学中已自然完成,学生通过儿歌的朗诵,将本课的主题进一步内化。

  4、动手做,体验快乐。

  明理后,我出示一组小朋友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照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愿意用双手做些什么?当他们蠢蠢欲动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修补图书、剥豌豆,在《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中,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使本课主题得到了深化。在学生积极参与后,说说体验,感受劳动的光荣与快乐。

说课稿 篇3

  一、 主题分析: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寻找合适的歌曲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大班幼儿逻辑思维虽然已开始萌芽,但主要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本次活动我将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通道,运用游戏表演的手段,充分让幼儿感受音乐,体验与同伴玩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从情感、态度、能力三个方面确立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创编各种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内容。

  2、能注意倾听同伴的歌声,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

  3、学会在游戏时适当调整自己的动作幅度,愉快地和他人协调交往,避免碰撞活动

  三、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活动的难点是:分角色表演歌曲,并能随歌词做出相应的动作。

  总之,我将积极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

  四、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音乐磁带。

  五、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以可爱、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还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听唱法

  2、情境教学法

  3、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体验音乐美的同时,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六、学法

  条在本次活动中,我将以幼儿为主体,创造件让幼儿参加表现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游戏法

  2、多种感官参与法。

  这些方法能使幼儿得到不同的心理满足,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七、教学流程

  本次活动以“演唱歌曲激发兴趣——分角色表演——增加角色表演趣味性”为主线,

  活动过程为: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带领孩子唱《逛公园》。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地唱《逛公园》。

  2、游戏

  (1)全体幼儿围成大圆逆时针方向走,被指定扮演爸爸的幼儿在圆内顺时针走,同时演唱第一段歌词。

  (2)第二段,扮演"爸爸、妈妈"手拉手在圆内顺时针方向走。

  (3)第三段,扮演妈妈的幼儿用左手从大圆上拉上一个扮演小弟,三人一起手拉手在圆内顺时针走。

  (4)第四段唱完后,被指的"小猫"说:"我现在就去捉老鼠,喵-"说完马上去捉在场的人,被捉到的就是"老鼠",已跑到位置的人不能再捉了。

  3、待熟悉游戏后,再增加其他人物,如大哥、大姐、小妹等,增加趣味性。

  教后感:第二课时以游戏的形式带领幼儿边唱边玩,幼儿的积极性较高,学唱起来也很快。

说课稿 篇4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幼儿期要努力促进幼儿语言规范会的发展。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使幼儿接触最多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美丽的大公鸡》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三个小动物比美遭到拒绝,最后在“老马”的帮助下懂得“美不美不光开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人们做事”的道理。塑造了三个爱劳动的小动物和一个爱比美无事可干的公鸡以及语重心长的长者老马的形象。故事中角色对话简洁明快,并且结构和语言多次重复,是与幼儿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幼儿产生模仿的。

  为了更好的同幼儿一起进入角色,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幼儿的问答中想象,猜测故事的发展,从而达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具体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出示角色形象,吸引幼儿进入故事。

  教学伊始,我和幼儿一起做手指操《大公鸡》并问幼儿:今天大公鸡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欢迎吗?(出示公鸡图片)小朋友大家好!你们看我美丽吗?哪里美丽?你能用语言夸夸我吗?从而引导幼儿从“冠子”“羽毛”“脚”等方面来形容公鸡的美丽。

  有的幼儿说“冠子红红的,大大的”有的说“身上的羽毛五颜六色的”有的说“脚是黄颜色的”等孩子描述完大公鸡,我有模仿公鸡说:“我还为自己编了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孩子们高息的说:“想听。”“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让幼儿对故事中的公鸡有一个整体印象,为下文的猜测故事打下基础。

  二、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预测故事的发展,和幼儿一同讲故事。

  待幼儿对故事中的公鸡有了感性认知后,我开始讲述故事的开头,当讲到公鸡得意洋洋地唱完歌,问孩子:“请你猜想一下这只公鸡要干什么去?”由于幼儿听了两遍儿歌很容易回答出“比美去”“比漂亮去”。接着出示“树林”让幼儿自由观察思考:公鸡来到了哪?看见了谁在干什么?它会说什么?“啄木鸟”会和它比美吗?让幼儿真正进入到故事情境中来,猜测它们会说些什么。

  因为幼儿知道公鸡要和别人比美所以很容易猜出:“啄木鸟,咱们比比谁美?”“啄木鸟正忙着给大树捉虫子,会和它比美吗?”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他们一直认为不会,从而猜出啄木鸟的话。在此引导幼儿用得意洋洋的语气说公鸡的话,用冷冷的语气说啄木鸟的话,师幼共同分角色进行对话。放手让幼儿根据第一幅图讲述“果园”和“稻田”中比美的图www.300168.com片,幼儿能按原有经验进行讲述。

  最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它们不和公鸡比美?有的幼儿说“它们不愿意和公鸡比美”,有的说“它们正忙着呢”在回家的路上公鸡遇到了谁?老马会给它满意的答案吗?听了老马的话公鸡会怎么做?幼儿很轻松的猜出了故事的`结尾,整篇故事都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完整的观看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幼儿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内容后,让幼儿观看碟片,在头脑中进一步建立表象,为下节课的复述故事和表演故事做好准备。同时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对于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看完故事后引导幼儿明白:美不美比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进而建立从小爱劳动的美德。本来在教学中还设计了谈话“你能为别人做什么事?”让幼儿懂得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进而师幼共同演唱《劳动最光荣》可由于时间关系没完成预设任务,有一点遗憾。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新伙伴》是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学习人物画的基础课,主要通过观察新伙伴的形态特征、习惯姿势和各种动作、初步了解人体比例、结构和运动规律、重心变化的表现方法等,并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学生初中三年美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学习用速写的方法来记录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动手绘画能力。

  3、教学目标:

  ①、知识能力目标:掌握表现人物速写的基本技法。

  ②、过程方法目标:能大胆表现,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同学、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关心,关爱互助。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点:人物动态速写的表现手法。

  教材的难点:以线条表现人物动态结构,比例准确,线条流畅。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12—13岁的年龄正处于绘画的“转型期”,对所描绘的对象追求“像”为最高标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像”与艺术的“像”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三、教学方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上课前,教师出示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照片,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2、问题探秘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

  3、尝试练习法: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各种人物动态进行描绘动态线和找重心的练习。

  4、比较欣赏法:老师拿出一些速写作品,让学生结合课本上名家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提出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团队精神与策划意识的培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情感,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情景导入

  教师把课前搜集好的学生生活相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全班学生分为六组,共同观察相片上同学的各种姿态和表情特征。

  教师拓展引导: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我们班中的学习伙伴,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是不是很有趣呢?你又想不想把它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究一下如何描画人物对象。

  2、问题探秘

  教师再每组发给一个人体模型,让学生共同探讨以下两个问题,填写好下面两个表格:

  ①、以下人体各部份的长度,相当于多少个该人体人头的长度呢?

  部位

  状态

  手臂

  大腿

  上半身

  全身

  直立

  坐

  盘地

  ②你能说说人体各部位像一个什么形状吗?

  部位

  名称

  头

  上身

  臀

  手臂

  手掌

  脚掌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 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 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 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 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介绍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结合词的内容得出词人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词人为什么有这种人生态度。

  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郑板桥《竹石》,回忆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中“风雨”的象征意义。

  苏轼并不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讨论,找出能表达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种态度。可能学生能找出“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师补充。归纳总结这首词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该词,朗诵要符合当时词人的情感,学生各自朗诵,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诵,以便教师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把他们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然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五:学生阐述对此种人生态度的见解。参考“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环节六:课堂小结。由学习该词提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多积累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2、《阳光课堂》相关练习完成。

  四、说板书设计

  朗读:停而不断

  不温不火 不扬不抑 从容定

  上阙:雨中风波 苏轼

  途中遇雨 豁达 淡然 洒脱人生态度

  下阙:雨后 全才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坎坷 儒道释思想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劝学》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开启智慧之门,都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指导学习方法为目的,语言浅易,内涵丰富,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劝学》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更是如此。

  二, 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和高一新生实际水平,我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实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把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初中,学生对文言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相对而言,他们在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三组活动,并采用让学生朗读勾画圈点的方式,领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四, 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让学生列举已知的劝学格言和好的学习方法态度等,由浅显的问题导入,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发言奠定基础。

  接下来我将以三个活动贯穿本堂课,用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对文本基本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学习。

  活动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虚词,疏通文意。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如槁暴,輮以为轮的輮,金石可镂的镂等,并趁机让学生释义和整理在笔记本上。(在黑板右侧板书1、字词)

  3,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错误,以此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

  4, 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

  5, 集体解疑。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最终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6, 前后四人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制作重点字词卡片。

  7, 成果展示。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重点实虚词卡片在课堂展示,包括通假字“輮以为轮”的“輮”,“虽有槁暴”的“有”和“暴”等。一词多义的“假”在句子“假舟楫者”中和“乃悟前狼假寐”中分别作“借助”和“与真相对”的意思。重点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在黑板右侧板书2、通假字 3、一词多义 4、句式)

  8,教师总结,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这四个方面的积累,课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卡片,并互换交流。

  以上活动就解决了文言文学习中“言”的问题。

  活动二,四人小组合作制定本文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既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进而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2, 根据以上结论,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比喻句。

  带领学生以学习的意义四个比喻为例,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找出 青——蓝 冰——水 木——直 金——利(并板书)

  上面提到的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用同样的方法,私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3, 由此得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4, 比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可以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活动三:探究辩论

  本环节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迁移。

  问题一是《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完善自身,学习应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二是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用3-5分钟的时间,辩论的目的不是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刚学过的比喻论证。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和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也是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三个活动,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最后是课外训练,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课外训练是“自拟学习格言”,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