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4 08:43: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精彩的马戏》是语文思想品德第四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共六段。第一段写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第二到第四段以相同的结构写了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三个节目。第五段简单介绍猴子骑车、马钻火圈、小狗做数学题三个节目。第六段写了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它要求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本课的十二个生字,会读两个多音字,理解“喝彩、稳稳当当”等16个词语的意思,初步懂得一段话由几句话组成,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开始培养学生读懂一段话的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体会马戏的精彩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又是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的,并从动物能表演那么精彩的节目是马戏团叔叔阿姨训练的结果,知道还是人最有办法。我们在感谢动物给人们作了精彩表演的同时,更应该感谢马戏团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让学生:使学生初步懂得人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理解:“圆溜溜、好奇、观众、移动、紧张、哄笑、出色、稳稳当当、喝彩、听从、指挥”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懂得一段课文中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初步培养读懂一段话的能力。

  l一4册教材到了这一课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题目:课文第二段有几句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读懂一段话的能力。而把读懂课文中描写马戏精彩的句子作为教学重点,则是由课文的内容决定的。课文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人感受到马戏的精彩。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无法知道马戏的精彩,体会不到语言文字是怎样为思想内容服务的,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学生反复地读来体会、感受节目的精彩和小作者的写法。

  本课教学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以情景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全课以“看表演---朗读---找精彩语句----说精彩的体会”为主线,借助CAI课件的三次欣赏,强化感知印象,整体感受课文,图文结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重点段的教学注意层次性,从导到扶再到放,并在自主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互议;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品词品句,如“你读懂了什么?”“你喜欢哪一句句子?”“你画了哪个句子,为什么?”等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语句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会变得枯燥无味,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而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选用相应的电教媒体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语境之中,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文中描写猴子顽皮的样子时,用了“直笑”,而在写黑熊紧张的样子时用了“哄笑”,这两种“笑”能不能调换?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区别“直笑”和“哄笑”这两个词呢?就因为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学生身临其景,真切地明白了两种笑的不同,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4、在复习巩固课文内容时,我以招收节目主持人的形式进行复述,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红领巾电视台近期要开设一个新的电视节目,专门为同学们播放精彩的马戏。听说二(`1)班的同学个个口齿伶俐,大方能干,现特向二班招聘讲解员五名,望大家把握机会,踊跃应聘。”由于此类游戏形式新鲜,有时代感,而当今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普遍较强,因此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有的联系自己的亲眼所见说,有的模仿电台主持人说……趣味浓厚,气氛活跃。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让一位小朋友上台,应该多叫几个小朋友上来,增加学生的能力。

  课上下来,也反映出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课件的切换,有些语句分析的还不够透彻等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提意见,能让自己有所收益、有所进步。

说课稿 篇2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基本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且在歌唱中能够体会到《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每个人都应唱好国歌。

  (二)在歌唱中基本掌握弱起的歌唱和渐强力度的歌唱。知道三连音、重音符号和渐强记号。

  (三)运用创设升国旗的方式来加深对国歌的喜爱,力求在每次对国歌的歌唱中都能有所进步,培养歌唱能力。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唱《国歌》; 弱起和渐强力度的歌唱

  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教学中各个环节中,我采用以教师的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合作参与,在教学中教师是一名有效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方法与策略: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聆听和对歌曲的感受能力,让学生通过在练习中,歌唱中、表演等一系列音乐活动过程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首先,在组织教学部分,我采用发声练习的和节奏练习的方式来进行,两个内容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歌曲教学部分做个准备,轻声练习是让学生体会歌唱的力度。

  接下来是进行聆听音乐,揭示课题国歌,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国歌到直观明了的学习歌唱国歌。在歌唱中学习音乐知识,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重音符号和渐强记号。从乐谱学习班到歌唱,一步一步进行,每一环节力求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学到音乐知识,并进一步的去感受音乐,歌曲学习部分由我采用先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也丰富了对歌曲的表达和处理。

  最后以创设情境的方式结束。

说课稿 篇3

  《绕绕涂涂》一课是小学美术一年级中的第三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大胆用线涂出物体的形状,启发学生感受和认识物体的形状。从中体验涂绘绕线活动的乐趣。作为一年级入学后的第三课,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要求学生有意识地用线画出自己所要表现的形状,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达能力。本课的创意源于幼儿绘画教学中的传统节目――绕线团。它使儿童空间的、动作的体验与平面的、模拟的描绘紧密的结合,巧妙的转换,使儿童直观的感受到了线与形的关系。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在导入时,我采取以小猫绕线的故事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听小猫玩线团的故事……,你听过这个故事麽?认识直线、波浪线。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上这一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问题游戏的教学情境,出示"直线""波浪线"请同学们认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都很认真。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这种导入形式。由于这两条线都是学生认识并熟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愉快地体验了成就感。

  接下来我适时出示 "螺旋线",做为教者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这条线叫什么,而是让学生根据线的外形请同学们为线起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名字,学生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儿童认知都是从图画开始的,儿童没有图画是不可想象的,几乎任何学科的启蒙都离不开图画,通过图画认识字,通过图画来学算术,儿童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刚拿起笔就喜欢涂涂画画,爱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绘画创作,不仅可以开启幼儿自由表达思想体验和情感的大门,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繁重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因此,激发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是美术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他们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想像。甚至有的同学没有被我叫到就自己跑到我的旁边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使课堂上产生了一个小^***。

  紧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新知。在欣赏图片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他们都能准确的说出图片上的内容。还说自己喜欢那幅画,为什麽?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首先我用螺旋线快速画出:太阳、房子、小乌龟……一边画一边让学生根据物体逐渐出现的形状猜猜我画的是什么!例如:在我画小乌龟的时候,有的同学根据我所逐渐呈现出来的形状猜到,太阳、球、绵羊、骆驼……

  在竞赛当中,我适时引导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猜的对,猜对的最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又无目的的画一些形状让学生想像一下这些像什么?为什么?还像什么?这样再比一比谁的想像力最丰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并不单独提问某位学生而是让学生随时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想法交流,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交流过程中理解知识、归纳总结知识并融合到自己的想法。就有这样的一位同学他说老师画的像一个"棉花糖"本来他的想法已经很好,但是另一名学生说:"不,老师我认为像恐龙形状的云彩"。通过这名学生的提醒,其他同学立刻又联想到青蛙、太阳、苹果……就这样通过猜想游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并在有意、无意中学会知识。在掌握了绘画技巧后教师适时出现了第三个游戏:"小组竞赛 "由各组选代表用螺旋线表现物体,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并贴到黑板上,限时2分钟,比一比谁画的最好、最有想像力。由于加入了时间的限制使每名学生都燃起了参赛学习的热情,并在竞赛中培养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兴趣。

  最后,我出示范画:太阳公公生气了,它没有朋友,怎么办?请你用新学的绘画方法为它添加朋友。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动手绘画并剪下来贴到黑板的画面上为太阳公公添加朋友。此时此刻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绘画,积极踊跃的为太阳公公添加朋友并为画面想出了一个个充满童真的故事。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因为(几乎每个孩子都爱想象,儿童对外界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感,接收能力很强,形象思维能力也很强,小小的脑袋瓜里充满了好奇,塑造各种形象,也引发了各种想象。)作为一名老师就要鼓励儿童发挥他们的"想象",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更要留有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感知,思考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特别要启发学生特有的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扩散思维",不要附加太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力。我们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像鱼儿一样在想象的海洋里自由地跳跃,也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这正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品德与社会》六下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这一话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信息整合说明:

  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仅凭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媒体的相关报道又不系统,无法满足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所以我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相关资料,制作专题性站,(展示课件主页)包括:地震大事记、灾害无情人有情两个模块,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二、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结合专题网站,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情感目标: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救互救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根据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地震中的自救方法;体会人们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为利用调查和提供专题网站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三、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网页的学习,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及整合点的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由以下四个环节建构而成:(出示五个环节框架图、读出四个环节:一、联系实际,导入话题二、整合资源,自主学习三、师生互动,共享资源四、体验交流,升华情感)下面就其中重点环节及整合点的设置进行说明:

  在谈话导入,引出话题环节后进入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整合资源,自主学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对地震知识了解少,影响情感升华及责任意识提高的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本节课的第一个信息技术整合点:提供地震大事记模块,包括“中国十大地震”“最强地震”“地震带来的伤害”“地震自救”等十余张网页(网页展示)供学生查阅与学习。网站成为教材的扩充内容,直观、便捷、生动地将大量相关资源提供给学生,(放查阅及汇报录像)请大家看:这是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更深入、全面了解了地震。当然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这节课设想的教学环境是计算机教室,学生进行充分的人机交互,但由于条件限制所以只能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查阅不充分。但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未受影响。(播放下一段)请看这是在之后的师生交流,共享资源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学习、整合的各种资源进行汇报、交流。(停止后)本节课他们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及它给人类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及无情的伤害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掌握了地震中自救的方法。这个整合点的设计帮助我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的情感已深深融入到地震灾区人民的伤痛中,所以我设计了播放视频,升华情感这一环节。灾害无情人有情,从学生的现有生活入手,引出学生对灾害无情人有情的共鸣。此处我设计本课第二个信息整合点:播放了相关资料:1、学校全体师生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的视频资料,(播放视频)2、专题网站的相关资源(网页中灾害无情人有情版块)如社会哀悼日全国默哀、各界献爱心、英勇救灾。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珍惜拥有,奉献爱心。此时此刻孩子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迸发而出,在爱心卡上写下他们最浓的关怀。

  课上,通过师生、生生、生机的交互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且充分表达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一张张情真意切的爱心中所书写的珍惜拥有,奉献爱心。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更加坚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诠释。

  反思整节课,我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课程,深入生活真正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教育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

  说目标: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积累和运用词句,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大量识字,读懂课文,因此,我将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进而理解课文内容确立为本课重点。

  说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让学生明白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说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等多种功效,教学时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让学生的思绪跟随画面走进课文。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来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原型,以表演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 欲望。

  2.读中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 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使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的真谛,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说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想不想看,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小松树、大松树。

  “松”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怎么记住它?看老师把“松”字送回田字格,认真观察,跟老师书空。我们在写“松”的时候,木字旁要写得小一些,捺要变成点,不和右边打架。右边写得宽一点,左窄右宽,松字才漂亮。

  2、 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大家一起读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像去理解抽象的文字,从图入手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文。“思维是从疑问与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自主探究的源头,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任务呈现: 请同学打开书第8课,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順。

  自主学习: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一)认读生字词

  1、第一组:大山爷爷 风伯伯 孩子

  A、刚才小朋友们读得特别认真,,肯定也认识了它(出示大山的图),是谁呀?

  出示“大山爷爷”,指名读。

  “爷”字上面为什么有个“父”呢?再读。

  B、(出示风的图),这是谁?

  出示词语“风伯伯”,指名读。

  C、风伯伯称呼小松树什么呢?

  出示“孩子”,指名读。

  D、读这三个词语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呢?(轻声)开火车读。

  2、第二组:惭愧 低下了头 没有回答 托起来 摸着

  A、小朋友们把轻声读得真棒,这5个词语宝宝也开心地跑出来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生自由认读。

  B、指名读:惭愧、低下了头

  故事中说谁惭愧地低下了头呢?

  对, “惭、愧”两个字都是竖心旁,是说小松鼠心里怎么样呢?

  再读词,男女分读句子。

  C、指名读:回答

  “回、答”两个字都是我们这课要学写地生字,两个字中都有什么?与什么有关呢?

  对,都有口,与说话有关,我问你说就叫“回答”。再读词语。

  D、指名读:托起来

  这是什么动作呢?大家做一做。

  你知道谁把谁托起来的呢?再读词。

  E、指名读:摸着

  我来摸一摸(师摸若干个小朋友的头),舒服吗?

  出示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齐读。

  【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环节通过做做动作,说文解字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字词学习 ,夯实字词基础。词不离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二)读顺重点句子

  1.(出示小松树图),他在对谁说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谁来学着读一读?

  听了小松树的话,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是一颗()样的松树。

  2、.小朋友读得多好呀,把一个骄傲自大、不懂礼貌的小松树展现在我们面前。咦?刚才得意洋洋的小松树在听了风伯伯的话以后,惭愧地低下了头,想知道风伯伯对它说了什么吗?

  出示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的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的时候,摸着小松树的头,他的表情怎样?

  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呀!那风伯伯的话该怎么读好呢?

  多亲切,多和蔼又关心小松树的风伯伯啊,我们大家一起来做风伯伯。齐读。

  3、我们读熟了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读好这个故事也就不难了。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在具体的情境中读书,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很好方法。这里主要引导学生熟读重点句子,让学生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练习感情朗读,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任务二:正确书写生字

  任务呈现:“松、托、孩、呢、伯”出示生字,读读笔顺,观察结构,比较异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自主学习:自己想办法识记

  展示交流:

  1、 交流左右结构而且左窄右宽

  2、 生谈谈书写时注意事项

  3、 师范写,

  三、检测导结: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足安,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

  学生写字情况反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写好生字,让学生通过观察、读笔顺表,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整体掌握生字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水平。】

  四、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大松树 大山 小松树

  得意

  惭愧

说课稿 篇6

  一、设计意图:

  在我班开展《祖国妈妈的生日》的活动中,孩子们知道了我们祖国很大很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叫四川、成都、温江的地方,孩子们最为熟悉的当然是温江,于是我们又生成了《可爱的家乡――温江》这一主题活动,和孩子们认识了家乡的好吃的好玩的,看到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搜集的温江土特产――大蒜这一资料时,作为土生土长的温江人,温江的孩子更应该牢记我们的家乡的特色,这是温江人的荣耀。

  《纲要》中提出:小班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个别动、植物的特征,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幼儿能够观察并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等等。生活是课程内容产生的有机联系的背景和根源,幼儿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本来就是整体的、生活化的,幼儿的课程就应该进一步回归生活。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于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并尽量与他们自身有着较强情绪体验的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为小班幼儿安排的活动内容要更贴近幼儿的生活。选取家乡的土特产――大蒜作为活动的载体,引导幼儿感知大蒜的特征,激发其探索种植大蒜的兴趣,进行科学活动《种大蒜》。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让幼儿进一步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二、班况分析:

  我班作为蒙氏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天生具有好奇心的他们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幼儿正处在语言迅猛发展的时期,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和表述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他们最喜欢在真实的操作探索、亲身体验中去发现事物的变化。对于大蒜,他们多数是在家里的厨房里见过,可是由于成人的“阻挠”,总是望而却步,他们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物品,却没有玩弄的机会,自然而然心生好奇,为了认识了解我们温江的土特产,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设计了充分体现幼儿玩、学中乐的活动《种大蒜》来满足幼儿探究的愿望。

  三、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从新《纲要》各领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发展的3个目标:

  (1)观察认识大蒜,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

  (2)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

  (3)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

  最近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进行一些比较细致的动作练习和双手协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把幼儿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作为本活动的重点。幼儿在种植大蒜的愉悦中,进行了“按、压”的基本动作练习,发展了幼儿小肌肉和双手的协作性。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提到,3岁是幼儿语言、细节、秩序发展的敏感期。班级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有时只说了半句话就无法再说了,或表达不出心中的想法,需要老师的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和不断的鼓励,于是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用 “比较完整的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储存和发现大蒜的知识经验。在认真观察科学的种植大蒜的方法后,尝试用语言表达老师种植大蒜的方法,体会种植的顺序性和条理性。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生活化和真实的实践操作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同幼儿一起收集大蒜的资料对大蒜有初步的了解,知道种植所需的材料工具

  物质准备:

  (1)种大蒜过程的PPT

  (2)幼儿的操作材料:供种植用的完整大蒜每人一个,装好松软泥土的废旧小杯子、罐子(酸奶杯、截取掉瓶颈的塑料瓶等)每人一个,事先贴好幼儿的标记,小洒水壶、

  (3)利用散步时间与幼儿选择好摆放种植大蒜罐子的平台(平台要便于幼儿观察,又能让大蒜晒到阳光)

  环境创设:在种植区展示幼儿同家长收集的大蒜资料;大蒜每个时期的生长情况的照片,按顺序贴在墙面上,帮助幼儿了解大蒜的生长过程

  五、“如何教”与“怎样学”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加探索活动,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摸摸、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那在活动中教师 “如何教”?幼儿“怎样学”?

  1、幼儿多感官参与法与教师引导性提问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大蒜发生了兴趣,也便于幼儿在观察大蒜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 但是在活动中,为了解决本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简单句进行表达。在幼儿对大蒜进行多感官了解后,老师采用很多关键性的提问,激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大胆猜测讨论表达,如:怎样把大蒜种到土里?猜测讨论、谈话中幼儿就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幼儿练习说话的的轻松氛围,这样的好机会是幼儿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重要保证。

  2、课件与直观演示法: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本次活动的演示一是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PPT说明种大蒜的步骤,对于新鲜的视频演示,又可激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避免幼儿感觉枯燥无味。演示二:老师亲自示范种大蒜的方法,让幼儿对具体种植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让幼儿得到浓厚的兴趣,使其对种植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透彻。

  3、幼儿动手操作与多元渗透的理念: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幼儿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当中,幼儿进行两次操作,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第一次是引起幼儿兴趣后的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探索大蒜的外形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中获取感知,为后面的把大蒜头掰开的操作做好铺垫。第二次的操作活动是让幼儿在获得种植大蒜方法后自己亲手种植大蒜,感受真实的劳作过程,习得初步的种植技能。在幼儿操作中,结合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在科学活动中将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操作中渗透语言教学: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大胆、完整的表述;在操作蒜瓣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数的概念;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感受种植的快乐,培养幼儿的爱劳动的意识等。

  4、师幼愉快参与法: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种大蒜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让直接参与种植的过程,在种植活动中,体验种植劳动的乐趣。在我与幼儿的

  互动中,幼儿主动、快乐的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而我也在轻松的情况下完成教学活动,做一名快乐的幼儿教师。

  六、活动过程

  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学的过程分三部分来完成。

  第一部分是幼儿全面感知阶段――大蒜的特征

  因为在活动前幼儿已做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直接看到今天活动的主体――大蒜,直接激发发幼儿内在的探索的兴趣,然后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请你看看大蒜是什么样的?有点像什么?”因为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的表达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时候老师引导非常关键,及时鼓励或肯定幼儿的回答,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小结大蒜的外形特征。根据幼儿回答,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运用简单词语类比想象大蒜头的外形特征,如:灯笼、橘子、球等。

  在幼儿认真观察后,请幼儿把大蒜掰开,看看是什么样的?在数一数有几瓣?幼儿开始了第一次动手操作,也帮助幼儿了解一个圆溜溜的大蒜头可以掰成一瓣一瓣的大蒜瓣,丰富词语“蒜瓣”。

  这样既增强了这个环节的趣味操作性也潜意识的丰富幼儿的词汇和也肯定了幼儿的大胆表达。

  第二部分是幼儿质疑解疑阶段――习得种植技能

  这也是本次活动中的难点点所在,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运用即将获得的种植技能,解决本节活动的难点问题,在本个环节我采用了老师引导幼儿共同探索讨论的方法来进行。在观看PPT了解种植的方法技能之前,先提问:“你会种大蒜吗?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与幼儿一同讨论需要的材料和器皿、土、洒水壶等,再看PPT加以确定。其次再看第二步:“大蒜哪头朝下埋到土里?”帮助幼儿明确找出大蒜根部的位置。

  接着又将难题抛给幼儿:“怎么把大蒜种到土里呢?”引导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说、大胆的说,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猜测。接着看看老师是怎么种大蒜的?幼儿观察教师示范种植大蒜的方法,解决刚刚的疑惑,在观看时,幼儿尝试用语言表达出老师种植大蒜的方法:要把大蒜头的须根朝下,用手按到土里,在浇上一点水。

  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用画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由上到下来帮助幼儿观察,以达到看、想、说的三合为一幼儿观察画面,很自然的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一环节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样在与小朋友分享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第三部分是幼儿亲历种植阶段――种大蒜

  现实的大蒜种植使幼儿从画面回到了自然的生活中,融入与幼儿已知经验,让活动更真实、更贴近幼儿。幼儿经历了质疑解疑的环节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种植这一环节。在幼儿自由种植大蒜时,重点观察幼儿是否将大蒜的尖头朝上,并请幼儿按第三步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端平摆在准备好的平台上。在幼儿种好大蒜后,引导幼儿自由猜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蒜长大后是什么样呢?种下的蒜头能长出叶子吗?这为以后幼儿兴趣依旧认真、顺利的进行延伸活动,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以免让活动失去本身的意义。

  延伸活动:

  1、利用早晨入园、中午散步或离园前的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照料,每个1―2天浇一次水,让幼儿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大蒜先发芽,长得好。

  2、等幼儿的大蒜叶已经长的很长很长的时候,可带领幼儿将长叶剪下,送到厨房做材料,让幼儿品尝劳动成果,体验丰收的喜悦。

  七、活动反思

  《种大蒜》这一活动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贴近幼儿生活。活动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毫不吝啬地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认识大蒜”的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将“种大蒜”这样的间接经验还原为直接经验,将理性的概念还原为感性的行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以饱满的热情对大蒜进行操作和探究,许多关键性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对大蒜的已有经验和自己在活动中探索的新知进行简单句的表达,许多幼儿畅所欲言,都能用简单句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新鲜的种植场景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种植的兴趣,幼儿乐意模仿老师的基本动作“按、压”进行大蒜种植,在学会种植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幼儿小肌肉,提高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在活动中,同时也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幼儿,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如语言发展和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幼儿,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鼓励和尊重幼儿,采用个别指导的形式,做到因材施教,将活动目标和自己的指导有效合一。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又将难题抛给他们,如,还可以用什么来种大蒜,水可以吗?沙可以吗?让幼儿在活动后,回家可以与一起爸爸妈妈做实验,解决老师留给他们的问题,让幼儿在不断的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品质。

  真实的种大蒜这一实践操作的形式也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孩子在学种大蒜的真实的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让多数幼儿达到了目标,顺利的完成了本活动。

  当然在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对幼儿的观察不够,在幼儿描述种植时,仍有部分幼儿有点困难,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等。本次活动的目标还会在延伸活动中继续完成,我将指导幼儿认真观察、照顾大蒜,让每个幼儿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爱护班级的小植物。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更多关注如何将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过程,如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等,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需要。

说课稿 篇7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某个多边形所有的角加起来等于它的外角和,那么该多边形是几边形?小明同学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你能吗?

  (2)(演示教具)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出课题。

  这样一开始就利用抢答赛问题以及教具演示实验来提问设疑,学生很容易发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呢?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1)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外角和等于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问题: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3)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4)学生分组选代表展示小组的探索成果,师生共同进行评判,对学生找到的不同方法要加以及时肯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提问:①在“量”、“拼”、“分”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操作简单又相对准确?②我们刚才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先回顾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促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

  从简单的四边形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寻求结论,易于引起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此活动选材于生活,报纸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幼儿比较熟悉和喜欢,他们用旧报纸做手工,做纸球锻炼身体,还可以撕成碎片做纸浆等。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废旧报纸却成了孩子的宝贝。因此,我开始有目的地观察孩子的反应,发现孩子们对于报纸非常感兴趣。新《纲要》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而近阶段我们在学习5的组成和分类的知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由此产生了大班计算活动——《看报学数》。

  二、说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看报纸,玩报纸,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数数、学分类及组成。

  2、初步学习统计,能正确地记录。

  以上制定的活动目标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为幼儿的发展打好基础,倡导自主的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统计报纸上文章数、广告数、图片数,并学习正确记录。通过孩子自己的尝试、操作和集体评价,使

  幼儿的分类经验,统计经验得到整理。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利用报纸这样辅助材料,更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统计、分类并记录,主要是看看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知识。第二次是让幼儿互相检查,集体评价,让幼儿的统计,分类经验得到提高。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二个大环节中,我就让幼儿拿报纸搭小桥,蹦蹦跳跳过小桥。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理解了5的组成,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对数数,分类,表格记录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四、说活动过程

  1、通过交流已有的经验,初步区分文章、图片和广告。活动一开始

  教师就出示一张报纸,让幼儿说说报纸上有什么?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接下来,再说说什么是文章、图片、广告,找找有几篇文章,几幅图,几个广告,并做分类记录。

  2、互相检查,集体评价。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安排孩子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后大家讨论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将孩子获得的零碎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通过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得的经验作一概括。

  3、修改记录。幼儿的分类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因此在幼儿尝试过后要求幼儿说一说。同时幼儿还不具备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故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标准,允许他们产生错误和争论,引导幼儿在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己修正,学习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4、游戏体验。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经过分类记录后,在游戏的过程中,按照报纸的横竖排列方式列出分合式,复习5的组成。让幼儿有更深的印象,在轻松的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精华】说课稿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赤壁赋说课稿三篇

2.【精华】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3.【精华】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4.【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5.【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6.赤壁赋说课稿汇总6篇

7.赤壁赋说课稿汇总8篇

8.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9篇

9.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