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18:11: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排球双手正面垫球

  大家都知道篮、排、足是我国的三大球,而排球中的垫球却是排球中最基础的部分学好垫球是连接扣球与发球的的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对全队的组织配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针对本节课为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第二课时由此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练习,对排球的知识与技能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正确认识排球这一项目。

  2.技能目标:让学生基本掌握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把握击球的正确手臂部位以及击球与脚蹬地的时机,使整个垫球动作协调统一。

  3.情感目标:通过练习与游戏培养学生的互相配合与交流,提高对排球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排球教学是高中学校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双手垫球是进行排球训练的基础动作,既是防守战术又是组织进攻的开始技术。本节课一共有3个课时,本次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对于正面双手动作的练习与巩固,以及对动作技术的纠错与改正。

  三、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为高一年级虽然在业余时间对排球有一切接触与了解,但是没有正确的系统学习过排球的动作技术要领,高一年级的学生不管在生理还是心里都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对动作的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模仿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模仿、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学生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有进一步的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触球部位准确,脚步蹬地用力的时机恰当,整个动作的协调统一自然。

  难点:重心升降,压腕夹臂,整个动作的协调统一

  五、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与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法:讲解示范法、对比教学法

  学法:对墙练习、个别练习、双人练习、正误对比法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阶段(开始部分8分钟):用自编球操作为准备活动,提高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类运动的兴趣。

  (二).学习和发展阶段(基本部分30分钟):

  1.由教师用正确和协调舒展的示范动作进行师范与讲解

  2.学生对墙练习与自抛自垫体会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尽量做到夹、插、提、蹬的动作要领,教师巡回指导帮助纠错与改正。

  3.学生两两配对进行对垫,体会脚步的移动与蹬地用力的时机达到身体动作的协调统一。

  4.经过练习后进行动作技能比赛。把全班分成四组,两两配对,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动作技能评定的比赛,根据教师打出的分数,决出那组为最优组。

  (三)素质练习

  利用练习毽球来发展下肢的运动量,从而协调上下肢的运动负荷,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四)恢复整理阶段(结束部分7分钟)

  用太极的简化招式,配合音乐,是身体达到全身心的放松,减少兴奋,平缓心情为下节课的做好准备。

  六.课后小结

  最后教室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表现,强化学习的知识,诱发对下节课的学习欲望。

  七.场地器材

  排球:40个 毽球:40个 场地:两个排球场,一堵墙壁。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本文的显著特点: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爱”字通贯全文:“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为它是“我”的老家,“我”就爱它,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都改变不了“我”的爱。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

  (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表达感情的。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三)拓展:欣赏学生习作,进一步体会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课稿 篇3

  教材简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这个环节,在第一课时中,耗时较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二、 由字到词到句,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较少,共有三个,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生字莞到生字词莞尔一笑再到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由生字姹、嫣到生字词姹紫嫣红再到第三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欣赏了德国的奇丽景色。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注意了读的多样性的设计,读的形式有朗读、小声读,结合插图读,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如果说这些仅仅是种形式的话,在此环节中,我更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的第三段的两句话,第一次,读句子,是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在学生理解了相关词语后,我请学生朗读,此时,对学生的要求,就要求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接着采用配乐读。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三、 由景到人到理,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果说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时,仅仅了解了德国一些风俗习惯和景色的话,教师此时让学生将这两处句子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说课稿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

  教学过程

  一、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

  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师课的小结。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

  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

  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 特点

  紫色的圆脸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 时代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 (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 (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 (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 (“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 (勇敢机智,板书。)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 (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讨论: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点? (聪明能于。板书。)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 (师生讨论后板书:见多识广、略写)

  6.抽读课后题1(2)、(3)两题,生回答。

  四、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 (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 (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 (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以羡慕、感叹的语气朗读本节。

  板书设计:

  稀奇事 反映品质

  详写 在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管西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第五段,从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点,进—步认识课文从整体上如何安排详略,完成作业本第2、3、6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订正巩固。

  二、利用抽答课后题1(1)、(3)两题,从整体上回顾和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其中1 (3)中的“闰土是怎样一个人”问题的回答,可从外貌描写中导出“活泼可爱”的特点,“机智勇敢”可以归入“聪明能干”这一品质特点中,教师形成系统板书)

  三、因为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又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受到“我”深深的敬佩和喜欢,他又很喜欢和“我”相处,所以,“我”和闰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怎么分别和保持友谊的?读最后小节(抽读)。

  1.在这一小节里,哪些句子反映了“我”和闰土友谊深? (“我急待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两人的分别时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恋恋不舍)

  2.反映“我”与闰土保持友谊的语句有哪些?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我”对闰土长期思念的思想感情)

  四、以课后题2为思考题,生再次轻读全文。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外貌特点活泼可爱

  在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详写

  管西瓜刺猹 机智勇敢

  品质特点海边捡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对此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教学本文,要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文是第五组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在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它是前四组文训练重点“体会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

  (三)课时划分:

  本课的教学分为二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导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1—14自然段)。

  第二课时:精读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总结全文。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难点: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说教学理念的定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这节课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定位为: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理念的定位,联系学生实际,我准备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充分讨论中,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互动对话。同时,辅以“谈话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说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

  1、多媒体

  2、板书内容的文字贴画

  3、写着“小记者”和写着“巴德·舒尔伯格”的牌子各一块

  4、记者证一份

  学具:记者证若干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课,设疑导入

  1、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读出对比的语气)。

  2、学生简述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设疑导入:“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成年后‘我’对这两种不同评价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从课题入手,通过复习旧知,并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1、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并自由提出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①“我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句中“不得不”一词说明了什么?

  ②作者为什么说“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③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④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⑤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⑥“‘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创新学习的开端。】

  2、归纳整理,引出重点

  (1)师生共同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问题理解课文。[出示重点问题: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达成共识,使接下来的学习目标更明确。】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2)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见板书设计)

  4、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深化理解。(自由读、开火车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也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5、现场采访,加深感悟

  (1)激趣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也就是巴迪先生。大家想不想采访他?不过巴迪先生有一个要求: [出示:

  ①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②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③“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④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他请大家读懂上面的句子,并能针对其中一个句子向他提个问题,他才会接受大家的采访。同学们同意吗?那就开始吧!

  (2)学生自由读句子,领悟句子的含义,并想好准备提出的问题。

  (3)召开“‘巴迪先生’记者招待会”。

  A、说明活动要求:[出示:“巴迪先生”记者招待会]

  ①全班学生按意愿分为两组:一组当 “小记者” ,一组当“巴迪先生” 。

  ②采访时,“巴迪先生”回答“小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个“巴迪”答不完整,其他的“巴迪”再补充。

  B、展开采访活动。

  ①把写着“小记者”和写着“巴德·舒尔伯格”的牌子分别摆放在其扮演者的座位前,“记者”的扮演者戴上记者证。

  ②教师示范采访。

  ③学生进行采访。[教师相机点击,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④教师小结。

  (4)感情朗读重点句子,读中品味、加深感悟。(自由读、同桌互读、擂台赛读、齐读)

  【创设“‘巴迪先生’记者招待会”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现场采访,意在激发学生的“读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读”、去“悟”。通过采访,师生、生生灵活互动,真正实现与文本间的对话。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及感悟。】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出示要求:

  ①谈一谈:学了本文,自己有什么收获。

  ②说一说: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看到的、听到的类似巴迪的事例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2、小组交流、汇报。

  3、以诗作结。

  ①出示现代诗《教育与孩子》,同时播放乐曲《爱的奉献》。

  ②教师饱含激情地进行配乐朗诵。

  ③学生一齐配乐朗诵。

  教育与孩子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涩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笋芽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这一课是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前两课的训练,加上这一课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表达生动优美,情感基调较易定位,所以,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为第二单元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上这一课时,我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1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初读、精读、赏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的兴趣,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练习朗读。难点是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2、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倡导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4、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

  初读、精读、赏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开始,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常见的竹林图片(画面),让他们说说竹子是怎样长成的。接着出示“笋芽儿”图片(画面),让学生从图中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然后,启发学生:小小的笋芽儿不到两个月就能长成又高又直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随机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文本角色。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这一阶段共分二个环节:

  1、第一个环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学生读读课文;

  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此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下,大都能快速地读完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第二个环节:

  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强调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

  接着,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的方法,再全班共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强调:

  平舌音的字“笋、钻、滋”和翘舌音的字“揉、润”;区分鼻音字“扭”和边音字“唠”。字形方面,重点交流 “漆、辫”的识记。

  最后,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生字学习”部分,出示文中的生字,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画面)。

  三、多元阅读,以读代讲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1、指名读文,启发思考:

  首先,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尝试朗读,体会情感:

  首先,我启发学生: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笋芽儿的生长过程的呢?请你细读课文,划出相关词句,反复读一读。

  学生汇报后,再全班讨论交流,通过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读出“撒娇、高兴、自豪”时的不同语气。再通过同类词对比,了解“钻”这个字所包含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激发他们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最后,让学生再默读课文,看看文中除了写笋芽儿,还写了哪些“人物”,他们是怎样对待笋芽儿的?启发学生联系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在这里,教师不去作过多的讲解和要求,只要学生能大胆尝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3、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让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再通过小组推荐,请四位同学上台带头饰表演春雨姑娘、笋芽儿、雷公公、竹妈妈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角色,更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4、配乐齐读,感悟语言:

  学生经过尝试、指导、表演后,朗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再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展开想象,自由发挥,张扬个性,实现情感与内

  容的统一,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四、疑难生字,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时,我采取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

  1、一看:

  学生发现在本课九个会写的生字中,有三个带口字旁的字,那么,带口字旁的字该怎样书写呢?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我重点指导了“唤”字。让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唤”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2、二写:

  学生认真观察后,让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一遍这个字。

  3、三对照:

  写完后,把自己写的字和书上的字进行对照,找到不足之后进行修改,再写一个。在写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因此,在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两项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

  2、到大自然中实现观察竹笋,画一组竹笋系列画,或拍一组笋芽生长过程的照片。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指名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水平有限,以上设计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与调整:

  教材内容:本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7课。以制作“徐徐展开的画卷”为实例,主要介绍了flash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

  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熟悉层的基础上,学会flash遮罩动画的制作,是第三单元网站制作活动的准备课程。在本单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会使用遮罩层,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材调整:为突出遮罩动画这一教学重点,方便学生学习,省去影片剪辑的制作,让学生在主场景,直接制作动画。

  本节课重点:掌握遮罩层和遮罩的制作方法;弄清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

  本节课难点:理解遮罩的原理;掌握遮罩与遮罩层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经熟悉层的概念,掌握层的运用;能熟练使用矩形工具;同时掌握了Flash逐帧动画、动作补间动画的一般制作过程,对FLASH动画制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⑴学习目标:了解遮罩的原理;掌握遮罩层建立的方法;明确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位置关系;制作“徐徐展开的画卷”动画。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1、教法分析:针对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给学生自由想像和发挥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探究,自主的学习。通过分析源文件,理清遮罩动画的结构和制作步骤,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本课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2、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学,主动练为原则,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遮罩的功能,

  动脑探讨让遮罩动起来的方法。而且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和兴趣,设计教学演示,吸引他们主动去思考和探索。

  3、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传奇网络控制软件、自制课件、Flashmx20xx。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启发探究,层层深入学以致用,大显身手

  个性展示,评价激励

  下面我就从这四个环节入手,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两个有遮罩效果的动画:(课件)用动画来点燃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好奇心。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对象,分析做法,引出flash遮罩的概念,调动学生学习遮罩动画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启发探究,层层深入”环节。

  (二)启发探究,层层深入:

  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设计了3个版块

  。

  1、剖析实例,认识遮罩:教师演示自制课件。(课件)用生活中遮罩的原理,引导学生认知flash遮罩。了解遮罩的意义,认识遮罩的层次。

  用一张纸与一张图片的位置关系,区别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用在遮罩层(或纸)上开“窗口”,观看图片的道理,揭开flash遮罩动画的实质。从而提出在flash中该怎样建立这个“窗口”的问题。

  接下来“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2、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遮罩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保证学生思维的自然迁移,从基础的静态遮罩效果的建立入手,采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来突出这一重点的学习。

  师生探究一:建立遮罩层、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位置关系。

  首先学生自主完成建立新文件、背景设置、添加图层的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熟练旧知识。

  然后教师边操作点拨,学生边观察边总结现象

  打开图层快捷菜单。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普通图层可以设置成遮罩层;

  执行“遮罩层”命令,设置遮罩层。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层上的变化,分清遮罩层与被遮罩层;学会遮罩层建立与取消的方法;

  拖动图层,交换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位置。使学生了解遮罩层总是在被遮罩层的上面。

  教学中用点拨的方法,给学生理清了思路。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也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叫党锋,是语文_____号,我来自安子营乡一初中,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春风》,作者林斤澜(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该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展开。

  《春风》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北方春风的豪迈、雄健、刚劲、粗犷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敬意。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1、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2、采用了对比烘托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4、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

  1、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2、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

  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对比阅读教学法:与江南的春风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方春

  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引导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点到为止。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要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

  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

  (三)议一议

  (四)比一比

  (五)想一想

  (六)说一说

  (七)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我们刚刚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江南的春风在朱自清笔下是温暖、和煦、清新、悦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林斤澜所写的北方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是如何来写北国的春风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此导语以悬念激发式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求欲望。

  (二)、读一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读课文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对课文内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说出来,在班上共同探究。

  2、你感觉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本课的春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教育专家指出,语文课堂应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因此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课文内容,在吟读中有美的享受.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勾、画、圈、点、吟诵、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

  (三)、议一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

  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先让学生齐读6、7、8段,然后讨论下边的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方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

  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

  “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方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2、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氛围,使北方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引导学生体会北方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答案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之后,老师归纳明确,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四)、比一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深刻的理解,北师大教材及本课的主要特点就是比较,所以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一步理解的基础上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能力。同时为进行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我打算指定几个学生分别读课文3、4、9、10段。然后比较江南的春风与北方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并说一说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这一环节先让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最后老师归纳,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江南的春风:温暖、柔情 犹如多情的小姑娘

  北方的春风:粗犷、刚劲 犹如豪放的男子汉

  (五)、想一想

  1、让学生纵观全文,作者对北方春风是喜爱的、赞扬的,可课文前两段为什么写对北方春风的厌恶情感呢?又为什么写江南春风

【【精华】说课稿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1.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

2.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

3.【精华】赤壁赋说课稿三篇

4.木兰诗说课稿(汇编9篇)

5.【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6.【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7.【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十篇

8.短歌行说课稿汇编5篇

9.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汇编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