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7 10:28: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说课稿八篇

说课稿 篇1

  本课是一节教学研讨课,是在我校大力提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45分钟效益、开发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大前提下开设的.目的是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数学课本知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学到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不仅是做题目,而且是画题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求动圆圆心轨迹”是高中课本《平面解析几何》(试验版)第七章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习题课,它利用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来探索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求法.通过利用几何画板作图,学生找到了另一种全新的曲线――椭圆,为下一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同时也学习了用代数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以数论形,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直接法(设动点p(x,),利用性质找出方程).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几何画板”作出静止图形和一些简单的动画,有助于学生对动点轨迹的理解.

  2、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动圆圆心轨迹的求法;难点是利用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得到等价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学生的具体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掌握轨迹问题的一般求法;

  (2)掌握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3)掌握利用几何画板作动点轨迹.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地领会求动点轨迹的思想方法,更深一步地了解、运用圆的定义和性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几何画板的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增强问题的直观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特别是对抽象能力不强的学生有较大帮助,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共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

  三、 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主要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讲练结合的方法.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符合辩证叭物主义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动圆的性质,利用几何画板工具作出动点的轨迹,给抽象轨迹以直观感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轨迹方程的推导,熟练公式,巩固圆的性质及定义.通过题组教学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等价转换、数形结合等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 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探索方法,也即让他们“会学习” .

  首先,让学生根据条件作图,学生在作图时肯定要寻找作图的条件(这就是立方程的等价条件),再通过作出的图象引导学生如何求出轨迹的方程.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通过作图,即熟练了几何画板这个工具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方程的推导,深化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4至5人一组);(2)从学校局域网或inter网下载几何画板软件并安装;(3)布置几个作图题,要求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时协商解决.

  问题的引入

  首先,提问学生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所用的知识.

  再次,给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两问,第一问:试作出过定点a(6,0)且与圆 相切的动圆圆心轨迹是什么图形?

  问题解决步骤

  第一步作图:学生分小组讨论和作图(每个小组两台电脑).由于作图时学生可以讨论,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巡视,辅导学生作图(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得出动点的性质).展视学生成果,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如果学生没能作出则展视事先准备的);

  第二步找依据:提问作出图象的学生,作图的依据是什么?(动点到原点和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10)你能写出代表这个图像的方程吗?

  第三步推导方程:将作图依据转化为符号语言.设p(x,),则由学生提出的依据可以得出|pa|+|p|=10,然后将各点的坐标代入、化简即可.

  第四步归纳: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的关键在于找到动圆圆心的所具备的特殊性质,从而找到立方程的依

  据,最后代入化解即可.

  补充说明

  上述过程始终围绕着学生展开,基本按照提问——学生思考、制作——再提问——学生推导、计算的流程进行.第一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先看到了问题的结果.其次也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并提高了学生几何画板的运用能力.第二步的目的则在于本问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部分,所以务必要请同学们注意.第三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加强运算能力.第四步的目的是从解决动圆圆心轨迹方程得出一般动点轨迹方程的求法.

  另外,本节课的另外两道例题也将按照该步骤进行下去,在此就不再详述.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练掌握了动圆圆心轨迹的求法,以及一般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还更进一步的认识了圆的定义及基本性质;除了掌握了数学知识之外,同学们掌握了怎样用几何画板来作动点轨迹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布置作业 练习册《圆的性质的综合练习》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下面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本框题衔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因而这一框题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义

  ②理解社会主义社会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

  ④理解个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及通过对效率与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②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这些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还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牵涉到“公平”的原因及与之相关的解决措施。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这个知识点的深入学习,来让他们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实施举措,加深对现实生活中收入不均衡现象、国家实施的分配策略、经济生活中规律的了解,全面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分配上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和爱戴。

  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在学习了影响价格、生产等知识后,同学们对于生产效率都有了一个大体上的理解,但是可能会把对“效率”的理解局限在“企业、个人的劳动时间”这一狭隘的层面上。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效率”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讲的“公平”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认识,继而对合理分配制度内容的理解有一个铺垫。

  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经济发展的消极态势,比如人们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等。而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要对学生加以强调重复的知识点,因为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让他们再根据我国国情来考虑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注意结合身边事例、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阐述、循循善诱。

  三、说学生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本框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四、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框教学主要运用学生主体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来更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具体方法分析如下:

  1、情境创设法和直观演示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景情境,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直观、生动展现,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导入和讲解“社会分配如何实现公平“这一重点时,我抛开生硬的说教,借助多媒体、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把一些在生活中碰到的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的现象的图片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公平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平的重要性,让学生培养公平精神、公平意识。

  2、问题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设疑、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大的一些图片来不断地设疑,一步步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从中加深对公平含义、实现公平的途径的认识。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会用对比分析法、活动参与法、总结法等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直观体验。

  (二)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启发,实现教学的多边互动。在本课中,主要围绕“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来进行讨论和合作交流。

  2、分析归纳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小组的探究,归纳探究的成果然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合作讨论中总结归纳“对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同学们对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知识的认知,并进一步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图片导入,感受生活。

  我们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收入差距大、贫富两级分化严重的漫画图片,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的什么问题?那么怎样才算公平,又应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呢?利用漫画,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导入整个环节可以自然过渡到新课,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案例分析,探究生活。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小李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销售员,月工资XX元,每天工作8个小时;小红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高层主管,月工资5000元,每天工作也是8个小时”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中两个人的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们一个分析思考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

  环节三: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及探究合作的精神,同时在学生探究完之后,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方式就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将决定采用案例分析的探讨方式来实现。首先通过一个前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收入是否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其次,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收入公平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分析得出我国实现收入公平的方式。通过这两个小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思考和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归纳“国家为什么重视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视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这一合作探究使学生自然理解我国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提高两个合理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环节四: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播放关于十八大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十大大上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及目前我过正确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们小组将决定采用以下形式进行教学:

  问题探究式式教学法。通过十八大的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我国目前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前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六、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在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知识网络图,巩固和升华课堂知识。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收入分配与公平》这个框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在学习了前一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之后,学生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有了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因此,学生在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学习理解收入分配与实现公平的关系,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另外,同时也应看到,学生由于知识深度以及广度的限制,对于公平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拿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切勿泛泛而谈。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法

  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说学法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

  (一)欣赏中激趣

  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我把话题一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出示课件)

  看完前三张图片,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哪个地方,但当他们看到第四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庐山的风景。(我相机板书:庐山。)

  我接着说: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美丽的庐山画面,可使学生陶醉于庐山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要朗读这首诗的愿望。】

  (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

  1、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

  (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了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2、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

  (3)我读古诗,讲读法。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

  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请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让学生说。

  (2)我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板书: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诗的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读到位,意自见,情必悟,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读中明理

  1、品读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件出示诗句)

  (1)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学生可能会说: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2)我接着问: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

  (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庐山,这一句诗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4)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课件

  图片欣赏完以后,我问学生: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设计意图:以看的角度或者方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品读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想象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2、品读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诗句)

  (1)师: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师:我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师: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6)学生交流完以后,我在这儿又补充了一段资料: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写下《题西林壁》。苏轼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贬再贬。这首诗就是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所写。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游览庐山让他豁然开朗。听完这段资料,让学生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感想。(板书:明理)

  (6)感想交流完以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相关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事实依据,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苏轼的内心,更容易感悟情感。此环节努力做到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诗知人,再由人悟诗。】

  (四)拓展中升华

  第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1)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相机指导。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

  第二,交流描写庐山的诗句或者蕴含哲理的诗句(出示课件)

  (板书:提升)

  【设计意图: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随着课改的深入,“大语文”理念登上了语文教学的舞台。课内与课外的交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这不仅是“大语文”理念的开放性课堂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此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重视与热爱。注重文本与实际的联系,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诗词,从而使诗词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从中感悟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看待什么事情,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人或事。

  (六)布置作业

  1、默写《题西林壁》。

  2、把这首诗朗诵给家长听。

说课稿 篇4

  上一堂课其实就是做一桌菜,现在菜做完了,味道怎么样,我们听课的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不管是否合口味,我还得把做菜的配料和工序向大家说明一下。

  今天的课如果要提教学的难点,其实是无关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我认为最难的是如何调控好孩子的情绪,如何引导孩子至始至终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孩子们只有二年级,连着上两节高容量的语文课,这在我第二节课堂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这几年自己一直在中高年级上课,无论是说话语调和表达方式都和二年级孩子有一定的差距,课堂最怕的就是这种疏离感。所以今天在课堂调控上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比如刚一上课的跳操游戏和用娃娃引入夸一夸自己都是为了解除孩子的疲劳,激发他的参与热情。其次是课中的两次15秒钟律动也是想起到调节的作用。当然用的最多的是随机的表扬。但从效果来看,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好。比如两次动笔后怎样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还得向低年级的老师好好学学。

  其次说课的设计,因为是两位老师合作上一节课的,因此我的第二课时设计要努力和第一课时做到前后一致,一脉相传。这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识字方法的相同。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们都采用了随文识词的方式,在理解朗读的过程中相机出现重点的、或者是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在第二课时中主要针对三个词,一是摇摇摆摆,二是无影无踪,三是责怪,但在理解上又有方法的不一样,摇摇摆摆是用联想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说话的;无影无踪是通过想象风筝哪里去了来达到词义的理解,责怪则是在写话的过程中顺势引导出的。一脉相传的第二点比较明显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在表达一件事情中的过程中的三部曲: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但是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在思路相同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又有所不同。比如第一课时的两段指导的比较细致,那么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在上课时就进行了放手。在学习第五第六两小节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进行概括复述,再此基础上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自己去改进。比较大胆的做法是让学生把第七段的两件只有结果的事情,也学着用这种方式分三步进行写具体。一是让学生尝试自己用这三部曲的方式说具体一件事,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在别人不需要帮忙的时候不恰当的帮助只会帮倒忙。这点的难度是很大的,有一部分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孩子不仅会写通顺,还会用上刚刚积累的几个词,比如使劲、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等。

  与第一课时不同的是:第二课时还要揭示故事的道理,但又不能让他做成说教式的道理告诉。那该怎么做呢?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来安排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所以我主要围绕第四段话进行三次的循环回扣来做的。第一次是初次朗读中感受到真容易,只要有力气的单纯。第二次在吹跑风筝后的思考:前两次,他用力吹风车,秧苗笑了;他用力吹帆船,纤夫感谢他。这次,他也是用力吹风筝,可是为什么“使孩子们伤心极了”呢?感受到“吹风筝”根本不用那么大力气。第三次在思考人们为什么责怪时引出说话: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可不容易,不光要有力气,

  这样结合故事内容的循环回扣,故事的哲理孩子自己也能发现。

  当然,这样的写话和说话也许带有高年级的味道,设计的难度也显得稍大了一点,不过总的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这是我对材料和工序的设计,至于火候是否掌握好了,还请大家多提意见。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新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版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地球的新生》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海报的制作,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海报的制作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这是一节集欣赏性、操作性、创造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美术课程。

  2、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美丽家园以及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培养孩子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制作保护地球的海报、手抄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和资源的热爱。

  难点: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节课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引导观赏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优美的教学情境。新课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努力营造一个民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投入地学。

  2、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摒弃了传统教学教师形象的束缚,加大了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密度,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如

  3、引导观赏法: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我注意引导他们感受艺术的形式美感,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的需要,本课我倡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自主探究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等,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大胆想象,各抒己见,逐步解疑。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自学尝试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讲到的制作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说说、谈谈、画画,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表达,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学习法: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学生除了自身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此,我在学生作业这一环节设计让他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视频导入,播放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短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到课堂中来,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地质灾害问题,那么我们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二)引导启发,探究新知。

  1、展示教师设计的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2、用欣赏图片的方法,比较课本第10页选取两幅图片的共同点,让学生说出两幅海报图片的共同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片 C、色彩

  3、教师出示四种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①写实 ②装饰 ③抽象 ④漫画

  4、教师示范,探究制作步骤。 ①确定主题 ②构思构图 ③充实完善

  (三)巩固练习,合作创造。

  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幅《地球的新生》海报设计,要求:主题明确、色彩鲜明、构图简洁。

  (四)展示作品,激励评价。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

  1、自评: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什么地方最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吸取别人的优点,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评价:以激励性的方式,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学生参与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德育渗透,课后拓展。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宣传活动。

  六、板书设计

  我将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展示教师范作,中间板书本课知识点,右边展示学生作品。 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究、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

  这篇文章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单元设置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掌握阅读和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它同时也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抒情性散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在高原上充满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它不仅景色壮丽,而且生物资源丰富。作者通过这一篇散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一篇游记,根据游记这一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第一单元游记中的第三篇,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内容,体味文字中蕴涵的景之美、情之美。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我采用“1+1高效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阅读模式”来进行教学。“主体阅读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自读感知——研读探究——讨论评价——拓展延伸”。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学生还要准备相应的学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说课材料(设计及授课教师 刘琳)《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说课材料(设计及授课教师 刘琳)。在老师的激励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动,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师生之间的协调互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来共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应该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进而形成新的高效课堂运行机制。这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是:

  第一个环节:自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观看青海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内容。进而让学生对青海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所学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研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学生在预习中又相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1、青海湖哪一处景色最美?2、如果让我们自己编排游览青海湖的行程,怎样安排最为合理?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也纳入到学生共同研讨的范畴之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把自己所找景色及观察顺序板书到黑板上。

  第三个环节:讨论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青海湖是美丽的,假如你现在是一名导游,正带领着一个旅游团来到青海湖旅游,请你依据这篇文章,选取青海湖的一个景点,拟写一段导游词。可以灵活地选取文章中优美的句子,添加到你的导游词中。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充分研讨文本的基础上,自己写出导游词,并交由本组同学加以讨论,最后选出优秀的答案加以展示。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这环节中,我重点设计了这一道思考题:作者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游览,又怕这里的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青海湖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又不致于破坏青海湖的环境?

  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辨。而在讨论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往往会逐渐统一起来。

  学生在自己的学案中甚至还拟了一些保护青海湖的宣传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这四个环节,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充分体会到这篇游记所蕴涵的语言之美、景色之美、人文之美。

  四、说教学设想

  在教学时,教师要十分注重创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良好氛围,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海湖蓝色的湖水、青青的草地、迷蒙的鸟岛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说课材料(设计及授课教师 刘琳)古诗词鉴赏。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意韵之美

  在第四个环节中,如果时间允许,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为学生实现新的发展所创设的有利的教学情境,会很自然的将学生带入到青海湖那神奇而壮丽的风光之中。

  五、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在进行第二个环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到黑板上自己去书写从文章中找到的青海湖的美丽的景色。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容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学生主动发展的良好效果。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诞生、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本课重、难点:

  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本课的三个例子:(1)、洗澡水的漩涡,(2)、紫罗兰的变色,(3)、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以课题导入——学习词语——初步感知课文——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检查词语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四阶段——探究体验。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反复对比,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你是怎么理解课题这句话的?文中讲了哪三个故事?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的含义是什么?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引导学生齐读第二和第七自然段。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科学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能较好的体现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课的歌曲——《妈妈的心》, 这首歌曲《妈妈的心》是一首结构规整,曲调流畅,主题鲜明的儿童歌曲。它以第一人称的内心表白,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歌曲为2/4拍,宫调式,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

  本单元的五首作品以"妈妈的歌"为专题,表现了"音乐与人"这一主题,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对妈妈深切的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是我们少年儿童的崇高品德。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经验,对妈妈的爱有了很深的感悟。本节课学生需要知道歌曲用妈妈来比喻祖国,来表现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培养对学生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基于上述学情,并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中总目标、阶段目标及本单元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好《妈妈的心》,通过学习歌曲《妈妈的心》表达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

  2、学会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四分休止符,并了解其在音乐中的作用、意义,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通过歌声抒发情感,体现孩子们对祖国妈妈那种天真纯洁的爱是本课的重点,在演唱实践中准确表达休止符是本课的难点。

  本节课以音乐教学为主,同时结合了语文、思品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爱祖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爱国主义情感。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还采用了听赏法、引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小组合作、即兴表演、跟随音乐主动学习歌曲。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1、激趣导入,旋律练习

  (1)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首先出示"四四方方一片红云,闪闪烁烁五颗金星。"请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呀?问题简单易猜,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本课创设的情境之中。(出示图片国旗)告诉孩子它可是我们祖国妈妈的象征呢!到今年为止,我们的祖国妈妈已经有61周岁了,可是她却越来越美丽!(配乐欣赏祖国山河风光图)这样的祖国妈妈,你们喜欢吗?

  (2)接下来我用歌声来赞美我们的祖国妈妈,表达我快乐的心情!

  范唱歌曲的高潮部分:

  5 5 6 5 | 5 3 5 5 6 | 5 — |3 3 5 3 | 3 1 2 2 3 | 2 — ||啦…… 啦……

  请喜欢祖国妈妈的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妈妈吗?也来表达一下快乐的心情吧!

  学生跟老师学唱旋律,指导学生用自然舒服的声音唱好这条旋律。

  这样的设计过渡自然,并分散了歌曲的难点,让音乐与情感融为一体。

  2、歌曲欣赏

  接着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心形国旗图片,同时请学生聆听歌曲录音,请仔细听听,他是怎么赞美我们的祖国妈妈的?歌曲是活泼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

  学生交流反馈。要求:知道歌曲的情感,掌握歌曲的情绪。

  3、范唱导入,学习休止符

  教师范唱歌曲,请小朋友们仔细听一听,老师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停顿了一下?再请同学们讨论:音乐停顿在歌谱上是怎样表示的?

  学生回答后我出示四分休止符,并讲解:乐曲中有休止符就表示红灯,看到谱上有"0"休止符要记住"红灯停一停",这一拍要唱在心里。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出示节奏:

  X 0 | X 0 | X 0 | X 0 ||

  拍手 握拳

  仔细观察这条节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学会带有四分休止符的节奏型。

  四分休止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讨论及趣味练习,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节奏训练,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层层深入学习歌曲

  (1)学唱第一段。

  聆听琴声伴奏,学生用 "m" 轻声哼唱旋律。 (注意唱好休止符,提醒学生"红灯停一停" .)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学生随琴声伴奏,对老师的口型,在心里默唱歌词。让学生随琴声伴奏,轻声地唱歌词。

  (2)自学第二段。

  重点指导学生唱结束句,说说这句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不一样?

  对比旋律,指导学生唱好结束句。

  (3)完整跟琴声轻声唱全曲。

  师生共同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来赞美我们的祖国妈妈!

  (4)用你喜欢的方式给自己伴奏。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这个节奏来给歌曲伴奏。

  X — | X — | X — | X — ||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因此,我在歌曲处理上采用了引导法,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学习歌曲,从而达到富有感情地演唱全曲。让学生在听、说、唱、动等情感体验活动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

  5、拓展延伸,欣赏乐曲

  播放《爱我中华》学生围成圈,随音乐律动。

  在教学的尾声我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这是本课情感价值观目标的拓展。

  6、总结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妈妈,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以上设计肯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有关说课稿八篇】相关文章:

1.有关《观沧海》说课稿

2.有关赤壁赋说课稿4篇

3.有关《滕王阁序》说课稿范文

4.平行线的有关证明说课稿

5.有关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6.有关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7.有关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8.有关于《雨巷》说课稿(精选5篇)

9.有关再别康桥说课稿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