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18 18:23: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8篇

说课稿 篇1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音版第九课《丰收之歌》。本课的四首音乐作品都表达了人们劳动丰收的喜悦之情。通过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本次说课我将分四个板块进行: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 。二,精选教法 激趣乐学——说教法。三,暗授学法 自悟探究——说学法。四,巧设程序 培养能力——说过程。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们熟知的歌词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童年赶海给 "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第二到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记述了"我"童年时代的一次赶海的经历:"赶到海边—抓蟹—捉虾—快乐而归". 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记叙的重点,具体生动,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平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结尾再次引用同样的歌词,从内容上说,突出地抒写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从结构上说,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儿童化,清新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是激发学生热爱童年生活的好教材。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听说能力。

  (2)学会10个生字,绿线中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虽然内容比较浅近,但"赶海"对大多数同学来讲是非常遥远的。因此,我把"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就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我把"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感受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虽掌握的知识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加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因此我决定采用以读代讲,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学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四、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因此我决定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本篇课文教学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思"感受赶海的乐趣及文章的语言美。

  (二)合作学习法

  新时期需要合作性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借鉴。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教学伊始,我决定利用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这一点,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来营造气氛,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再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待学生自由发言后后归纳"赶海"的意思,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二)以读代讲,品趣悟情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1)自读探究,整体感知

  在读课文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在初读课文环节,我决定引导学生自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读、互读、默读等方法读通课文,初步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讲了"我"童年时赶海时的哪些趣事。

  (2)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展示对文本不同的理解。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白课文写了我童年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几件趣事后,我决定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最有趣?作者怎样写出有趣的?先自读,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这一环节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渗透阅读教学的方法,读读句子,想想画面,细细品味,再读出趣味。交流中,不断启发学生"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你来读读。""你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你读读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嘿、哦、咦、哎哟"等语气词,通过比较、动作演示,体会赶海时我摸到海星时的惊喜、得意,小伙伴被螃蟹夹到手时的疼痛、好玩,让学生在多次的尝试朗读过程中感受乐趣,体验成功,获得美的感受。

  (三)升华感悟,延伸童趣

  在学生朗读体会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决定借助多媒体展示夕阳西下,海鸥低翔的场景,伴以《大海啊,故乡》的乐曲,使学生对大海产生无限向往,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全文教学结束,我决定这样设计结束语: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海了,并且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有机会我们也要亲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虾的乐趣。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像作者小时候一样去赶海,但我们也有自己不一样的快乐。课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和同学说一说,再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下节课,咱们再交流,体验一下咱们身边的童趣、快乐。(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忆童趣、说童趣、写童趣,把自主的空间继续留给学生,把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的交流延续下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六、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赶海过程所做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直观地理解赶海的趣事 ,并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是“初识鲁迅”,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课,为了突出本课的特点,我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不同角度,不同特征的外貌描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次课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 3、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步骤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一)预习导入

  通过课前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课堂上时,直接抛出问题,快速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瘦”,体会重点语句

  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于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句子,并尝试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2、生轻声朗读课文后,快速划出描写外貌的句子。需要学生用直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

  3、在齐读后,让学生自由读三处外貌描写,并思考:作者在描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4、学生在自我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感悟三处外貌描写的异同。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合作,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概括能力、合作精神,并汲取作者从远到近、由粗到细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5、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除写到鲁迅先生的“脸”很瘦,还有哪些地方写他的瘦?学生依次找出相应的句子。之后再抛出:鲁迅先生为什么如此之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寻找原因。接着补充相应的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感受“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严酷工作毁坏了”。这就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中够人民和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战斗精神。这个问题的设定,既领略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理解。

  (三)随文练笔:描写人物外貌

  在这个环节里,出示要求,让学生仿照作者从远到近,由粗到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试着写一位你熟悉或陌生的人。

  之后学生按照要求,自由书写小练笔。之后我对个别同学的'练笔进行简单的分析讲解。

  (五)总结

  最后,我对整节课进行一个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对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还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感受到原来外貌描写也有这么多讲究,哪怕是一处外貌,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还有,外貌描写不能泛泛而谈,也要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反思

  整堂课,我的目标明确,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在具体环节的操作上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例如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三处外貌描写的不同之处时,对学生的引导过于生硬,因为过于紧张,没有听清学生的回答,以至于未对其给予及时评价。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一直想把学生拉到我预设的教案上去,没有对学生生成的东西进行合适的引导与评价。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在实际课堂上,准备的评价语未能很好地呈现。

  这样一次公开课是紧张、痛苦的,但收获是丰硕的。谢谢各位的聆听。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环保袋》是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环保节约,从我做起》中的内容。本节内容是让学生制作环保袋,渗透爱护环境、节约的思想,激发学生从小养成环保节约的好习惯。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纸工制作符号及如何对山线和谷线划痕,这对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说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环保袋的结构特点,掌握制作方法。

  (1)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环保袋的制作中,进一步培养熟练运用纸质材料,使用工具进行剪、折、粘贴的动手能力。

  (2)情感目标:初步了解“白色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渗透爱护环境、节约的思想,激发学生从小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课的重点:

  通过教学和学生实践,让学生掌握剪、折、粘贴的技法。

  本课的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自主设计环保袋。

  【说学情】

  《劳动与技术》这门课是本学期刚开设的,大多数学生接触之后都很喜欢。而且,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有一些小小的劳动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不少学生都有重语数英而轻所谓的副课心理,因此课堂上往往学习不太认真,不在意制作的质量,纪律也较松散,常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以学生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强调耳、目、手、脑并用。既要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初步掌握一些劳动的基本技能,又要使学生在从事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初步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应该是富有生机和探究精神的学习过程。

  【说过程】

  教学准备:CAI课件、日常生活中购物用的环保袋和塑料袋,制作好的环保袋作品。

  学生准备:“06环保袋”制作材料、剪刀、双面胶、直尺、垫板等。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超市购物,你们想不想去啊?老师带了2个购物袋。(1个塑料袋和1个纸环保袋)你们觉得哪一个袋子是环保的。

  师:将环保袋和不环保的塑料袋对比,让学生了解不环保的塑料袋对境产生的危害。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塑料垃圾的图片。看完图片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介绍什么是“白色污染”。

  PPT出示:“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由于随意乱丢乱扔的不环保的塑料袋难于降解处理,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及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危害。

  1.影响农业发展。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

  3.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如果将废塑料制品填埋,200年也降解不了

  环保袋就是可循环使用,丢弃后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或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购物袋,它是环保的、安全的。

  师:大家都没有带购物袋,那今天我们就动手制作一个环保袋再去购物好吗?

  这一环节充分运用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 渗透爱护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及强烈的动手欲望。

  二、探究学习,认识环保袋的结构。

  师:出示制作完成的环保袋作品和环保袋PPT各角度的图片,让学生按制作图例,小组讨论制作这个环保袋所需要的制作部件。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06材料中的各部件,让学生选择本节课要完成的环保袋的部件。

  师:介绍其他两个部件的用途。(课后完成)

  师:让学生看图例,说出制作过程。(板书)

  剪下制作部件、粘贴袋体粘贴拎带、袋口、粘上装饰物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制作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需要的`部件,如何制作。06号材料中有两个部件是制作另外款式的环保袋。

  (3)实践体验,制作环保袋。

  教师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播放背景音乐)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及时提醒学生在制作时要细致、安静及安全使用工具,对学生在制作中的亮点及时点评,以便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因为音乐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五官四肢灵敏协调能力、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操作的同时放一些轻音乐。

  (4)评评议议,成果展示。

  举办“小商品交易会”

  1.分组摆放作品,布置卖场。

  2.讨论、评选好的环保袋,并下定单。(从方法正确、作品美观、团结互助、耐心细心等方面评价)

  3.根据客户下定单量,评出“最热销产品”“推荐产品”等奖项。

  这一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评价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有一定的经济意识和市场概念。

  (5)拓展延伸,创新制作。

  把今天学到的“白色污染”说给爸爸妈妈听。用学到的制作方法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制作一个大的环保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保节约,不仅要从我做起,而且要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6)板书

  环保袋

  剪下制作部件

  粘贴袋体

  粘贴拎带、袋口

  粘上装饰物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再算一共多少钱?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学生对能量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本课内容为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探究决定动能、势能的因素。

  (四)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带孔的小车、木块、钩码、直尺、不同质量的小球、一盆松软的泥砂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实例教学法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 。

  教学手段:以实验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看完后会感到迷惑不解:“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坚硬的飞机?”由此引出课题:《动能和势能》。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析:风、汽车是否做了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量的单位: 焦耳, 简称:焦, 符号是: J

  2、动能

  (1)在讲解动能的概念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图一: 风吹着帆船航行, 流动的空气对帆船做功。图二:流水推动水轮转动,水对水轮做功)。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他们具有能量”,引出动能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老师提出问题:狂风能撼动大树,而微风只能摇动树叶,说明动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先让学生猜想(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才会有发明创造),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展示本人在教学中的片断)。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最后进行交流评估。(整个探究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概念难以理解,我让两个学生做以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被举高的钩码做了功,具有能量。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二: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器材,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再让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边演示边讲解)。然后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4、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多媒体出示一幅射箭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加深理解:你能举出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吗?(张开的'弓、拉开的弹弓、弯曲的撑竿、压弯的跳板、形变的网球及网球拍等。)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决定弹性势能的大小的因素:弹性势能的大小与材料及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 与其他形式的能一样,动能和势能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是J。

  (学习这一内容,始终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得出相关知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老师加以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堂反馈: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入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飞机?”(使课堂首尾呼应)。

  练一练:

  1、下列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能量:

  升空的火箭: ;

  正在下落的雨滴: ;

  被拉长的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

  在水平铁轨上行驶的火车___________ ;

  被起重机吊在空中静止的货物 _________。

  2、 唐诗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

  了这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 能。

  3、一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的( )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 B.动能、势能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 D.动能、势能都增加

  4、思考:如果一块石头静静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资料: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v(km/h)

  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让学生体验学有所用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15.4 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能量的单位:焦(J)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动能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

  弹性势能

  4、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转化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层次性,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研究新课标,深层次挖掘教材,虚心向同行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我深刻地领会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资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置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说课稿 篇8

  大家好!我说的课题是《小巷深处》,这篇课文的说课程序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与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回忆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语言浅显感人,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我们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能力培养上,在写人记叙文的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叛逆心渐强,但事实上又离不了父母的照顾,不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生活。

  (三)教学目标

  那么根据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考虑,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文中最动人的情感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进而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四)教学重难点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记叙文是初一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体裁,在前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把记叙文写清楚、写生动对他们而言就难了,而本文的`外貌、神态描写都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我把难点确立为品味文中具体描写母亲的句子,学习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突破口:让学生寻找文中“我”的情感变化的有关语句,以期引发学生对变化原因的思考和对母亲形象的关注。

  (五)教材处理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我们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做了灵活调整。从文章结尾的情感入手,一步步地点拨引导学生去读母爱——说母爱——悟母爱——忆母爱——赞母爱。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为了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事先也准备了诗歌《感谢》、歌曲《懂你》等,希望在课堂上能够恰当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些理论指导,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展开教学。

  1、诵读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点拨法: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乃为善教者也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不做过多的分析,还课堂教学几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条件展示图片,播放歌曲,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分析:

  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在把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会学”本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有:

  1、自主、合作、探究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试图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协作,以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诵读品味法

  主要是指导学生诵读品味关键词语和句子,赏析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指导学生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描写方法,写出了”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从而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读母爱 说母爱 悟母爱 忆母爱 赞母爱

  (一)关注生活,导入课文(2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从地震废墟中那位以爱的姿势保护孩子生命的母亲说起,大爱无言,母爱相同,由地震废墟中的母爱导入到小巷深处中的母爱。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由此导入新课,从令人感动的图片入眼,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奠定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读母爱(4分钟)

  快速阅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浅显明了,学生理解文本难度不大,因此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体验。同时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采用了点拨教学法适时点拨学生:

  1、课文的结局令人感动,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回哪儿?(估计学生都会回答到: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2、既然说“回来”,那么肯定出去过,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由此自然引入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说母爱

  (三)小组交流说母爱(10分钟)

  问题一: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归纳“我”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二:“我”对母亲的感情起伏变化,那么母亲对“我”又是如何呢?同学们让我们用充满“爱”的眼睛去寻找文中母亲“爱”我的事例,在小组里面交流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的筛选概括和师生的共同归纳,就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朗读品味悟母爱(15分钟)

  读完本文,你觉得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找到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仔细读读,读出你的感动来!并试着说明感动你的原因。

  设计意图:我想这个问题的抛出,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波澜。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说明感动原因的角度也较多样,学生既可以从遣词造句上考虑,也可以从情感因素上回答。从而实现既品读佳句,又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的教学目标。

  1、具体的事件令人感动。估计大多数学生会说出最后一个事例,那么我们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个事例是作者的情感高潮,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却一如继往。表达出了“我”的悔悟,“我”情感的回归。指导全班同学诵读品味25-29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情感,领悟真情。

  2、精彩的语句打动人。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在这里我对课堂进行了猜想与预设。我猜想初一的学生一般会很容易找出这些句子,但学生往往说不出感动自己的原因。因此,在这里我们应引导学生朗读并学习品味本文中描写母亲的精彩句子,进而分析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那么在这里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来简化难点:“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很好,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学生品味关键句子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 描写方法,写出了 ”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示范: “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妙在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品味,设置了简化难点的问题,指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子,学习并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并期待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进行了听、说训练的同时又掌握了写人技巧,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巧妙突破难点)

  (五)联系生活忆母爱(10分钟)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身为母亲的孩子,我们将要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呢?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母爱引起共鸣,畅谈对母亲的回报,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六)课堂练笔赞母爱(4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人间的最爱。最后让我们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小结本节课。

  教师示范:母爱是夏日里的缕缕清风,是寒冬里的暖暖阳光。

  (多媒体同时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结束这节课。

  (设计意图:用一句很美的话和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作业设计:1、积累 反复朗读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摘抄精彩的语句。

  2、体验 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帮母亲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习作 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后作业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积累、习作、 体验。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描写,联系生活加深体验,也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盲母 爱 养女

  收养弃婴 满足 自豪

  改变性格 时 感

  含辛茹苦 间 情 沉默 回避

  为“我”骄傲 顺 线 淡漠 隔绝

  每月送钱 序 索

  忍受孤独 悔悟 感激

  我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简约清晰,它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评价与反思

  1、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能够紧扣“母爱”这个主题,让学生理解、感悟、畅谈,在说、品、读、悟、练这五个环节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将爱的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阅读语文”与“人性完善”一体化。

  2、我觉得本课最难处理的环节可能是“朗读品味悟母爱”这个环节,因为它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又涵盖了学法指导和知识目标,而学生因为生活体验、认知角度、个体差异的不同,说明感动的原因可能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学的随机性也比较强,需要教师适当及时的引导和归纳,放的开还要收得拢。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