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16 06:36: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泊船瓜洲》。

  一、说教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安石,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辞官归家途经瓜洲时所写的,写出了诗人停船瓜洲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语言平实易懂,感情真挚强烈。因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学会学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有了一定的语言的积累,本诗较浅显,学生结合注释很容易读懂。因此,本课教学我以“读”为面,“说”为线,“品”为聚焦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构建“解—知—明—品—诵”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学生也用“解—知—明—品—诵”的方法来学习本诗,明确目标要求,多读细品。

  四、说教学程式:

  (一)谈话导入

  上课伊始,我问孩子们:“当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看到圆月都会感慨万分,借诗抒发自己的情怀,谁见过这样的诗,能大家分享一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诗,看作者借月抒发什么情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

  (二)学习古诗

  对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进行自学。

  1、解诗题

  齐读课题结合注释自学理解课题。这样把课堂的学习自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学者。

  2、知诗人

  让孩子们自由谈谈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诵读学过的王安石的诗,最后我归纳简介诗人及写诗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了解诗人离乡当官数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这首诗就是诗人归家途经瓜洲时所写的。便于学生理解诗人的忧伤情感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为学习本诗理解诗人感情做好铺垫。

  3、明诗意

  (1)通过多读,反复读作到明诗意。

  一读诗句要求读准多音字(泊bó、间jiàn、只zhǐ、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二读诗句要求把握好节奏。

  三读诗句要求读完后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和伙伴们交流你读懂的地方及不懂的地方。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练习巩固诗意

  ①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标出瓜洲、京口、钟山,三个地方的位置。

  ②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朗读古诗,另一位学生讲诗意。

  4、品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接着应让学生找出自已喜欢诗句来品,引导学生说清楚喜欢的原因。

  如:①品“只”字。一个“只”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品读一二句诗想想诗人望乡看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该怎样来读这两句诗,用你的独特感受去读一读。

  ②品“绿”字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是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第一步:理解“绿”字的意思是吹绿了。

  第二步:换一换“绿”字,看你会用哪个字?最后我总结:关于“绿”字还有一段传说呢:据说作者在写诗时,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定用“绿”字,作者精心修改诗作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教育学生在写作时,也要向作者学习,推敲用词,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句。

  第三步:说说“绿”字为什么比其他字好?总结出“绿”字不仅充满色彩感,又饱含了动感,使这首诗变生动了。

  第四步:再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想想你看到了什么,什么绿了?口头完成填空:一阵春风吹来,吹绿了 吹绿了 吹绿了 。让学生展开想象,大地是怎样变绿的?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拍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镜头?

  第五步:一个“绿”字你读出了什么感情,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

  ③品“还”字,理解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谁来把这种思乡之情读一读。假如你是诗人,此时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自己的家乡,你会怎样说这句话。

  5、诵诗句

  虽说诵诗句是学习古诗的最后一环节,但读诗句却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内容上有初读、解读、品读,形式上有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同桌互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诵。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朗读指导得太到位,应该给学生一点空间,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把他独特的感受读出来,把心底的声音发出来。

  在诵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调来唱古诗。在学生唱完后给予鼓励,孩子们的演唱激情已经把老师点燃了,老师也想唱一唱好吗?接着清唱……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孩子们对古诗的背诵,同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方法。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四)拓展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写思乡的诗,背一背,让孩子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布置

  孩子们,诗人们用诗名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吧!喜欢画画的孩子画一画你的家乡,喜欢唱歌的孩子找有关家乡的歌来唱一唱,喜欢朗读的孩子找有关家乡的文章来读读。这样的作业布置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得到进步。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的《猫》。我的说课分为六个板块: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情感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酸辛,到后来的悲愤,直到最后的内疚。作者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而且能够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记叙类散文学习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三,说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形。

  (2)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其作用,从而更深地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3)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

  (3)研读课文,品味文中关键词句。

  (4)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感悟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这些:

  1、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朗读重要的句子和段落,从中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2,点拨法:根据学生需要,适时地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方法,发展能力。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学习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猫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较快达到兴奋点。

  2、字词检查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因为预习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读书和写字,同学们预习课文时自行查阅字典、资料,解决生字词问题(个别词语教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又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3、读“猫”——三种命运

  学生速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地位以及结局的词句,并以猫的口吻做自我介绍。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们明确作者一共养过三只猫,他们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能从这五个方面分别抓住三只猫的特征,明确三只猫有三种不同的命运:病死、亡失、含冤而死。采用自我介绍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打破传统的表格形式的束缚,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4、体“情”——两种情感

  研读课文,理解把握家人对三只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我把这一环节设为本课的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明确本文对三只猫的外形、举止、性格等进行细致刻画的作用。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赏析的层次: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既让学生体会出家人对猫的情感,又掌握了品味语言的方法,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品的能力。

  5、探“因”——一点感悟

  什么原因导致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

  本环节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分析、探讨、发言,很自然的得出“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一点感悟。

  6、课堂小结

  7、作业

  联系本课,完成一篇题为《如果我碰到一只流浪猫》的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期待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教科书在本课时安排了两个例题。例3从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例4主要是教学三角板上的直角的用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也可以用它来画直角。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下学期认识锐角和钝角也是一个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他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直角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能力,因此对于直角并不陌生。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孩子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感受图形的美、数学的美。激发学生了解数学的愿望,乐于探索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认识、辨别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难点: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法、学法: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通过动手参与、体验来获取知识,从而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教学程序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为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在开始新课之前,先向学生提出了上节课学过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做好了心理准备。出示活动角。

  第二环节:引导体验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来进行。

  1、加深直角的认识。这一层次,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在初步认识直角后学生对直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直角就不难了,这样直角在头脑中的印象会加深。

  活动二,用肢体语言来展示直角。因为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的逻辑表达能力有限,他们不可能用语言来准确的说出直角定义。只要他们能用肢体语言表现出直角,就说明他们真正的理解了直角。比找直角更进一步,因此在上课后我把这一活动与原来找直角这一活动进行了调换。(昨天教了用手势来比划角,并说说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今天这点做的不够好) 活动三,用圆形纸来折直角。这一设计的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二是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起到承接的作用。

  2、判断直角。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因此我用一个问题总领:你怎么就能证明你所折的这个直角就是一个直角呢?这也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为学生提供现实问题、现实原形(折的直角),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为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了,所以把所折的角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并不会太难。在实际的比的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叙述的很完整,因此在总结判断方法的时候我采取学生分别表述、逐条出现、最后整理的策略。这样不但给了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愿望。

  3、画直角 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学生在“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会画角了,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去画直角,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落到实处。

  第三环节:巩固、强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从而使所形成的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单纯的练习总是枯燥的,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说一说、比一比、画一画的情景。

  第一题:说一说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这道题不仅是对难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一个延伸。

  第二题:画一画。(课堂作业尽量课堂完成) 第三题: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有几个直角?(由于白板准备有些失误耽误了教学时间,学习之友练习题没有做多少,可以留为课后家庭作业) 这道题有些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完成。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自己谈在这一节课中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后面教学时间不够所以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好)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在教学中它有增强语言效果,加深记忆的作用。在表达问题上它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这样的板书设计对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板书可以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地球清洁工》是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童话知识小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地球清洁工的,内容通俗易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这些清洁工为地球环保所作的贡献,倡导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2.教学目标

  ①喜欢这个知识童话故事,知道故事里讲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样做地球清洁工的,有对自然,对生物观察探究的兴趣.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与小伙伴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3.教学准备

  ①准备海鸥,鲫鱼,乌鸦,蚯蚓,屎壳郎的图片.

  ②准备一张招工信息.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海上清洁工----海鸥,淡水清洁工----小鲫鱼,地面清洁工----乌鸦,地下清洁工----蚯蚓,牧场清洁工----屎壳郎,为地球环保所作的贡献,内容通俗易懂。借助图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帮助学生体悟各种小动物对环境保护的奇妙功能,进而用自己的话创编故事,并与小伙伴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二、说教法学法

  将“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1.情境渲染:通过游戏、文字、图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认识各种地球清洁工,了解地球清洁工为保护环境所做的贡献。

  2.赏识成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之间的多向交互,让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自信心,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感受一个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三、说教学过程:

  《地球清洁工》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知识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以前忽视的各种动物,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以平时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介绍知识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其他地球清洁工的兴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讲《屎壳郎出国记》的故事导入新课,第一时间内抓住学生听故事的愿望,引出本课的主角之一----屎壳郎,然后立即出示屎壳郎的图片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使教学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延续至整堂课,并顺利展开教学。

  (二)、创设情境,认识各种地球清洁工

  创设游恐龙园的情利用课文中的情景:动物环境保护站要招收一批清洁工,好多小动物都来了,咱们也去看看吧.让学生初读教材,并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分别对老师的板书问题进行勾画填充。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答案,最后,结合图片,进行全班交流,把问题和答案对号入座,串讲课文内容.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适时对学生给予表扬,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最终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

  (三)、听听我说书

  这是一个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印象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大胆对同学表述不当的地方提出意见并做适当的修改.使全体同学加深印象,为下一步的自主表演做铺垫.

  (四)、看看我表演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表演故事.创设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的表演欲望.平常毫不起眼的这些被我们忽视的小动物们原来默默的为地球做了这么多的贡献,你们想怎么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呢?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欲和积极性,培养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乐在其中.达到在学习中表演,在表演中进步的目的.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作适当的奖励,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力量大!

  (五)、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绝不仅局限于课文知识,同时要求适当拓宽。在可结束时,给学生设问:难道除了课文上讲的这些清洁工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我们现在还不了解的地球清洁工吗?让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记下相关资料,组织交流讨论。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板书设计:

  17

  地球清洁工

  海上清洁工----

  淡水清洁工----

  地面清洁工----

  }-------地球清洁工

  地下清洁工----

  牧场清洁工----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会飞的图画》,说课程序如下: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学法。三、教学设计。四、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会飞的图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教材第15课。

  2.教材分析:《会飞的图画》是一篇充满情趣的课文。课文从爸爸给小明的来信引出邮票,再通过妈妈介绍,小明了解到邮票就是“会飞的图画”,最后以小明想象自己画的邮票飞向四面八方结尾。近年来,手机、电脑的普及,让人们传递信息的速度更快,渠道更多,书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被弱化了,被忽视了,以致于许多的学生只听说过邮票,但对邮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作用都不太清楚。教学中我以这个为突破口,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邮票的作用以及邮票画面上所承载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喜欢邮票的情感,激发想象力。

  二、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枯燥的书本学习转向生活实践学习,由单调的分科学习变为学科融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让学生感受邮票的画面美,了解邮票的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让学生感悟邮票“会飞”的特点进行难点突破。整个教学设计立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首先引导学生质疑:会飞的图画是什么?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抓住邮票画面美丽和能够帮助寄信这样两个特点,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邮票的美丽与神奇;最后鼓励、指导学生大胆设计自己喜欢的邮票。在知识层面上,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一定的词汇;在能力层面上,学生了解邮票的作用以及画面上所承载的知识;在情感体验上,培养学生喜欢邮票的情感,鼓励学生搜集邮票,了解邮票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1.以质疑促思考

  2.以形象促感受

  (1)实物介绍,拉近距离

  (2)播放课件,激发情趣

  (3)激情朗读,培养语感

  3.以情境促感悟

  4.以实践促培养

  四、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多媒体vcd对教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揭题,展示各式各样的邮票,它用声音、画面营造了一个“立体”的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尤其适合在低年级教学中使用。

  2.新课程标准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把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双向、多向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课堂。本节课我抓住学生年龄小,爱提问的特点,精心设计了看vcd、读课文、听介绍、悟感受、画邮票等几个环节,以形象促感受,以情境促感悟,以实践促培养。学生们在这个全新的课堂上,兴趣盎然,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言语畅达。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将语文教学与智育、德育、美育的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要把多媒体教学资源用“活”,用“巧”,为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推进工作添砖加瓦。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宝葫芦的秘密》是一篇童话故事,选自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中一小部分。本文讲述了宝葫芦的主人王葆在得到宝葫芦之前,如何经常听奶奶讲许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得到宝葫芦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幸福极了”,于是王葆开始联系自己,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宝葫芦,为自己排忧解难,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量,相信很多同学有读过《宝葫芦的秘密》。对于本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妖、矩”等8个生字,会写“介、绍”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介绍、神仙、妖怪、每逢、规矩、劈面”等词语。

  2.自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

  3.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四、说教法、学法

  1.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

  2.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谈感受、体会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看,这是什么?对,一个葫芦,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葫芦,它可是有故事的宝葫芦。

  2.今天,我们来学习《宝葫芦的秘密》。学生齐读课题“宝葫芦的秘密”。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阅读到的关于《宝葫芦的秘密》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宝葫芦的感知。

  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深入理解,探讨故事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想想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①“我姓王,叫王葆。”

  为什么不说“我叫王葆”?

  (这样说,比较正式,有仪式感。)

  ②“可是我要声明,我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为什么说王葆说“我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

  (因为他和宝葫芦有故事,是传说中的那种宝葫芦和王葆发生过一些故事。)

  学习第二部分: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4-19自然段)

  1.“至于宝葫芦的故事,那我从小就知道了。那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

  奶奶给“我”讲了哪些故事?(都是宝葫芦的故事)

  2.“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上次讲的是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下次讲的是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呢,他因为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至于赵六得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出来的。”

  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1)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怎么样?(非常奇妙)

  怎么奇妙了?

  指导朗读第二部分:带着幸福、快乐的的语气读出宝葫芦的神奇。

  (2)奶奶给我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一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分组讲故事,选代表上台讲给全班同学听。注意:可以补充课文中没有的空白,发挥想象,大胆编创。

  3.王葆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为什么?

  (因为听了这么多宝葫芦的故事,每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幸福极了”“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

  (板书:宝葫芦使人们 幸福极了 过上了好日子 要什么有什么)

  4.“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

  是啊,王葆,要宝葫芦最想做什么呢?

  学习第三部分:

  读读课文20-21自然段,圈画出王葆要宝葫芦的目的是做哪些事?

  (1)帮助王葆列式子,学数学:“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样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王葆: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2)帮助向日葵长高:“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不能再棒的向日葵。”

  从这儿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板书: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

  指导朗读:读读第三部分,读出王葆对宝葫芦的渴求,对生活的向往。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自己也想要个宝葫芦。童话的故事好奇妙呀!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把宝葫芦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六、说板书设计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宝葫芦使人们:幸福极了 过上了好日子 要什么有什么

  王葆: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与朱元思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堂要求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

  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背诵、译讲课文。

  2、品味山水意境,感受文章语言美、志趣美。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学习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看富春江的一组图片,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检测预习情况开始。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扫清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诵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

  第三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齐诵。

  第四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开火车的译讲的方式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学也有了着落。

  第五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语言美和志趣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读课文有何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六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8

  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此处我举得五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省编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六年级上册《愉快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前两课中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链接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在Internet上信息搜索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一段视频————三源浦镇明德小学简介,学生对本学校的历史及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明德”一词的由来,谁出资兴办明德学校?等问题,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在网上搜索“明德小学”的有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成绩有差距,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意义,了解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简单的'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保存网页信息的简单操作,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利用Internet查询、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关键词检索信息的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探索能力。

  1、任务启动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三源浦镇明德小学简介,使学生对本学校的历史及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明德学校”的浓厚兴趣。为什么被称为“明德”小学?谁出资兴办了明德小学?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随即引出“搜索引擎”。激发学生的探索慾望,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探求的氛围之中。

  2、操作指导

  在网上查询信息也需要一个工具——搜索引擎,但是在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中是没有的,他一般在一些大型的站中才有,比如有名的网站:搜狐、雅虎、新浪等,那么同学们可以跟我来看一看。打开两个搜索窗口,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点?一个是IE浏览器自带的搜索窗口,一个是大型站上(如搜狐)的搜索窗口。搜索引擎常用的查询方法有两种:关键字检索服务和分类检索服务。教师解说以上两检索的区别:目录检索适用于按主题(某一类别)查找信息,而关键字检索适用于按只言片语查找的信息。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3、学生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可自主交互的网络课件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如搜狐、中文雅虎、新浪等一些相关网站;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如分类检索、关键词搜索。还可以请同学们进入搜狐首页,看一看,想想如何在这里搜索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站上的搜索帮助,了解搜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与信息获取能力。)

  4、信息反馈

  学生就进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在实践与体验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在大量的信息源中选择有效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类检索的区别之处,个别学生操作演示给大家看,他是用什么方法,如何来查找信息的;信息搜索记录有几条,查找到了哪些关于明德小学的资料等等。

  5、归纳总结

  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我们只有通过关键词搜索、分类查询的方法,才能很快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大家通过访问不同的网站,都能发现有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那么想把它为自己所用,又该怎么办呢?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后总结时的问题留白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各位领导和教师,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