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2 10:26: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说课稿合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教材的第六章第一节,着重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基本量之一,既十分抽象又十分重要,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重要铺垫。

  2、教学目标

  理解质量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通过实验探究出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和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学会使用天平测量质量。

  本节的难点是“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准备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课本入手,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读数的方法等进行演示。通过测量身边的学习用品的质量,既学到天平的使用,又体验到物理的实用性。

  结合神六、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冰与水的转化,橡皮泥的捏成小物品等探究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二、学生的学情分析

  现 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质量是有一定了解的,只不过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够具 体,学生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某个物体有多重,只是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有多重”指的其实就是物体的质量。同时初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虽然不高,但动手的 欲望是非常强的,他们很乐于参与实验,在本节课概念教学时,将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和训练,强化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物 理概念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物理概念直接灌输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质量概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 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中学到新的物理知识,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 此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认识质量

  1、区别物体与物质的概念

  首先请大家思考:课桌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课桌是用木材制成的。

  塑料桶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塑料桶是用塑料制成的。

  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自行车是由钢、铁、橡胶等构成的。

  一般地,我们把木材、塑料、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也就是说,课桌这个物体是由木材这种物质组成的;凳子也是由木材制成的;自行车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组成的。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你能再举些身边的例子吗?

  2、引入质量的概念

  一根铁钉比一枚大头钉含有的铁多;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比同样大小的木结构楼房含有的物质多,制作一张课桌比制作一把椅子所需要的木材多。一般来说,不同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一定相同。我们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在屏幕上出示一组练习,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估算某一物体质量的能力。

  你知道吗: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宇宙天体的质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

  1、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引入测量质量的工具,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中的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读完后,请同学对照实物给大家介绍一下托盘天平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

  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可先请学生同桌相互介绍,然后再请学生代表回答,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检查学习成果的机会。

  2、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天平使用的基本方法: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

  ②调节平衡螺母应遵循以下规律: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③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④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⑤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超过待测物重,则应改用移游码。

  ⑥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超过最大称量(天平的最大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标尺最大读数)。

  ②取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取砝码;并轻拿轻放。

  ③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

  3、请同学到讲台演示测某一物体的质量,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

  学生分组在座位上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橡皮泥的质量。

  三、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位置的变化对其质量的影响

  将橡皮泥捏成小动物或你喜欢的一件物品;然后再称一称橡皮泥的质量。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物体的质量并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把一块冰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然后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当冰熔化成水后,它们的质量会变吗?由于条件限制,准备冰块有一定困难,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得出物体的质量并不随物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将桌子从讲台一边搬到另一边,问:桌子的质量变了吗?

  得出物体的位置变化,质量不变。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带着费俊龙和聂海胜从太空返航。我们欣赏一下航天员在太空的照片。

  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航天员带到太空后,质量不变。

  以上事实说明:当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改变时,他的质量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四、练习

  屏幕出示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巩固。

  五、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节课利用了“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六、板书设计

  物体的质量

  一、物体的质量及单位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三、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水上飞机》是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

  全文共8个自然 段。第一自然段写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去问个究竟。第二至七自然段,写小海鸥通过与水上飞机交谈,了解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第八自然段,写水上飞机听到警报后立即前往救援遇险船只。

  课文故事性强,情景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为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主要完成认知目标。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而全课的重难点也就在于第二课时所要完成的目标上,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教材本身特点,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在小学生面前,枯燥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以读代讲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正如朱熹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谁来当当吃惊的小海鸥”,“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的语言,男女生分角色读等途径,努力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燃。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识。

  另外,我还辅以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学法

  (1)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揭题后,就让学生质疑课题,如“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

  (2)合作学习法

  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习。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直观导入。

  导语:“飞机”(板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都认识它吗?谁来说说你对飞机的印象?相机出示课前准备的飞机图画。师问:这些飞机都是在哪飞的呀?那你们见过“水上飞机”吗?(板书:水上),这样,通过谈话激趣,导入了本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水上飞机。

  课一开始,我用导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接下来让学生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明代学者陈敏章说:“学贵质疑”一开始就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带学生进入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语:当你看到你从来没见过的很奇怪的东西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它又是怎样做的呢?

  (1)指名读(1)自然段,请学生评价(2)指名读小海鸥想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3)全班齐读(1)自然段

  (4)解决什么叫“究竟”

  2、学习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1)采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出2、3、4、5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解决这是一架“救护机”,它的功能是:救援海上遇难船只(相机板书:救护机 救援遇难船只)

  (3)练习对话,指导朗读

  a 同桌对话,师要求要加语气、表情、动作。

  b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读第六自然段

  在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进行朗读,因为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它既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3 学习第八自然段

  (1)指名读

  (2)全班读最后一句话,解决“渐渐地”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水上飞机的神奇和用词的准确

  在这里我之所以运用变序教学法先教学第八自然段,是因为从课文的结构编排看,这样的教学更能使教学更紧凑,更严密。

  4 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

  (2)通过生读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和特殊功能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仿写

  (4)通过想象,让学生小组讨论填补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畅想水上飞机可能还有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5)在教此自然段时相机板书: 战斗机 参加战斗

  输送机 输送物资

  灭火机 扑灭大火

  …… ……

  这一教学环节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新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充满问题探索、充满知识魅力、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所以,我们的教学就要像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使“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四)小结:老师真想坐上小朋友设计的水上飞机呀!要想让咱们的设想实现呀,就要从现在起爱科学,学科学,长大后才能用科学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人类造福。(我认为老师的着一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节课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六、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条理清晰,抓住重点,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板书掌握课文内容。

  附板书:

  16、水上飞机

  救护机 救援遇难般只

  战斗机 参加战斗

  运输机 输送物资

  灭火机 扑灭森林大火

  …… ……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

  “比热容”是义教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和读法、写法;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比热容与热量、温度、质量三者间的变化关系;比热容单位的读、写。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 投影仪及幻灯片。

  学生用 相同的烧杯、温度计、电加热器各两只,水、煤油、电源、钟表。(每四人共用一套)

  二、说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个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

  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三、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 问: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先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指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跟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一样。再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3)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用投影仪投影题目,让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研究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设想:用水和煤油这两种物质来进行比较研究。如何比较研究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时,采用“固定受力面积不变,研究压强跟压力的关系”或“固定压力不变,研究压强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这样的方法即是“控制变量法”。本节课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2、设计实验

  先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讲解实验方法及步骤,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

  (四)、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数据信息

  每四人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本实验属定性探究,只需学生将观察结果在下列表格中填“相等”、“不相等”、“多”、“少”等,同时验证猜想。

  表一:研究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等的条件下,

  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投影)

  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投影)

  (五)分析与概括,引入新概念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一般性结论。然后向学生指出,为了比较各种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而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六)教学比热容

  1、比热容的定义

  教师下达任务:看哪个小组给比热容下的定义最好?让各小组讨论好后,派代表发言,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点拨:关键词----单位质量 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 吸收的热量)。通过竞答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比热容的单位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各小组根据已学习过的复合单位的知识(如密度、功率等),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比热容的单位。

  3、查比热容表,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投影下表,布置任务:各小组看课本上的比热容表,查出下表中物质的比热容值,并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填空):

  教师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①一碗水与一盆水,谁的比热容大?

  ②把一根铁丝m截为长短不同的a、b两段,那么铁丝a、b与m的比热容一样吗?

  ③水和冰的比热容值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④从比热容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这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第④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下边的教学内容。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实际意义

  乘学生对第④个问题凝或不解的时候,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下边的三个问题上来:

  (1)我国新疆地区流传这样的颜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冬天用热水通过散热器取暖,你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

  (3)为什么汽车驾驶员每走一段路要给发动机加水?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理念。

  (七)布置课外探究题

  1、除了本节我们设计的实验外,你还能再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吗?试试看。

  2、参观汽车或拖拉机修理厂(场),向修理师傅请教发动机散热器的构造及散热原理,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以上题目,每小组至少选做一题。完成后组织交流。通过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符号c。

  2.单位;J/(kg ℃)

  3.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是多少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复习本课生字,会写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依托文本,展开想象,体会荷叶给小动物带来的快乐。

  3、情感目标:在朗读感悟中,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因此我采用图文结合,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语言,观察图片帮助理解文本语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动力。在课始,我创设情境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课件出现一池荷叶美景图,教师先带学生重温课文,感受荷叶的美:昨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池塘边,你看到了什么?紧接着让学生美美地读句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你还听到了什么?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写小水珠的一节。然后用过渡语:我们都很喜欢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小青蛙也很喜欢,它还想条到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上呢,摸们帮帮它好吗?这样很自然地进入复习生字的环节,学生也很喜欢。

  在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后,课件出示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几个段落,我就让学生自主读,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先让学生从整体感知。

  接下去是分段学习。课件出示小蜻蜓的段落,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然后请学生看图介绍停机坪。学生说停机坪是大大的,还是绿绿的,上面停着一架飞机。我引导学生比较停机坪和荷叶的相同之处,得出了荷叶也是大大的,绿绿的,就和停机坪一样。然后再引导观察飞机和蜻蜓。这样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小蜻蜓为什么说荷叶是它的停机坪。接着又回到文本去理解透明,我说小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多美啊,你还见过什么透明的?学生说有塑料袋,有玻璃和冰。是啊,小蜻蜓的翅膀也是透明的,多美啊,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这样一来,小蜻蜓那透明的美丽的翅膀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又进一步

  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你看,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多神气啊!你能神气地读一读吗?而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小蜻蜓立在荷叶上正在干什么。学生说小蜻蜓在荷叶上休息,它说真舒服啊!这时我让学生舒服地读一读。这样层层深入,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最后还一起当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在学习小青蛙的段落时,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然后我就问小青蛙,你为什么把荷叶当成了凉伞?学生说因为我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我马上请了一位学生学着小青蛙的样子放声歌唱。你在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学生纷纷说我在音乐课上会放声歌唱,我在过生日的时候会放声歌唱是啊,小青蛙也和我们一样快乐,所以它会放声歌唱。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到了小青蛙的快乐,这样朗读起来就更有感情了。

  听到我们的小青蛙歌声那么动听,老师真喜欢,但老师也喜欢小鱼儿。课件又出示了小鱼儿的段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起了课文,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鱼儿的快乐。结合图片说说小鱼儿在荷叶下是怎么玩的?学生说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小鱼儿还捧起了很美很美的水花。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舒服地读、快乐地读、美美地读这么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学会朗读。

  在三个段落学完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然后学生和我合作朗读全文。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就启发学生想像: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喜欢这圆圆的荷叶,还有谁也很喜欢?出示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写字教学我让学生学写美这个字,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描一个,然后再说说要注意什么。通过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的形式记清字形。最后认真地书写。

  最后,我还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荷叶的故事,把我们的语文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帮助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拒绝零食,健康成长

  一、设计背景

  纵观全学校缩影,每天放学后,堵塞的校园门口,拥挤的各小店门口,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着薯片、棒棒冰、虾条等……随手丢下垃圾袋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内外地上果皮纸屑到处都是,楼梯口零食包装袋随风飘起。针对这一现象,我决定开展这次以“拒绝零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中队活动。

  二、设计理念

  教书育人,最终目的是育人。对于小学生,育人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应远远重于学习文化知识。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文化课的学习,更是其今后持续发展的根本,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于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防微杜渐,有错及时改过,那就不会导致其后酿成大错。对于学生的品行,作为班主任的我,把它视为至高无上的责任,哪怕一点小毛病,我也不放过。为帮助孩子们改掉吃零食的坏习惯,我专门开展这次主题班会活动。

  三、设计对象

  五年级学生

  四、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垃圾零食。

  2.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明白零食的危害。

  3.加强学生对零食危害的认识及增强拒绝零食的信心。

  4.指导学生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让自己的零花钱用得有意义。

  5.通过班会教育学生养成不吃零食、远离零食的好惯,注意自己身体健康,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贡献。

  五、活动重、难点

  教育学生养成不吃零食、远离零食的好习惯,注意自己身体健康,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贡献。

  六、活动形式

  歌曲、相声、小品、诗歌、演讲、舞蹈、宣读倡议书等形式。

  七、活动准备

  1、利用网络、图书等收集有关零食的相关知识,歌曲、舞蹈征集等。

  2、选好及训练队会主持。

  3、组织学生排演舞蹈、小品等。

  4、制定好活动计划,时间、地点、负责人落实到位。

  八、活动流程

  (一)、预备部分

  1、整理队伍。

  2、报告人数。

  (二)、正式部分

  开始仪式

  1、出旗。友谊希望小学二中队《拒绝零食,健康成长》主题队

  会现在开始。全体立正,出旗!(奏出旗曲——敬队礼——礼毕)

  2、唱队歌——请坐。

  3、队长讲话:

  开学以来我校开展了《拒绝零食、健康成长》主题教育活动,使我们明白什么是垃圾零食以及吃零食的危害,懂得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让自己的零花钱用得有意义。二中队《拒绝零——健康成长》主题队会活动开始。

  队会活动

  主持人开场白:

  男:尊敬的老师 !

  女:亲爱的同学们 !

  合:大家好!

  男: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女:我们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健康的身体做保障 。

  男:“同学们,饮食要卫生,不吃垃圾食品”这是老师每天对我们说的话。可是过多的零食在侵蚀我们的身体。看不见的病菌正制造着恐慌,我们不能不采取行动,保卫健康、拒绝零食。

  合:让我们时刻将健康铭记心中,记住人生美好。

  活动一: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设计意图】通过合唱歌曲,让孩子们感受党的伟大,进而激发爱党、爱国的美好情怀。

  女:请听小组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男:谢谢大家的演唱,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女: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

  男:我们在祖国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成长。 女:我们是肩负重任,是跨世纪的新苗。

  活动二:进行问卷调查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让孩子们知道吃零食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学生上课也吃,不但影响学校的环境卫生,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影响我们学生的生长发育。更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不利于艰苦朴素教育,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男:可是,我们却经常在垃圾零食面前流连忘返。

  主持人:请同学们完成以下调查:

  (1)你平均每天用于买零食的钱是几元?

  (2)你喜欢的零食的种类?

  (3)你试过戒零食吗?

  (4)你在课堂上吃过零食吗?

  (5)因为买小食品上课迟到过吗?

  (6)你父母反对你吃零食吗

  活动三:相声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相声表演,让孩子们明白零食的危害。 男:吃零食有哪些危害?

  女:下面有请果冻、薯片、饼干等小姐先生说说他们自己,大家掌声欢迎!

  (1)我是果冻先生:吃我不仅不能补充营养,甚至会访碍某些营养素的吸收。我的成分是一种不能为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卡拉胶,并且基本不含果汁,其甜味来自精制糖,而香味则来自人工香精。你不要指望用我来"增加营养"。

  (2)我是薯片小姐:我的营养价值很低,还含有大量脂肪和能量,多吃破坏食欲,容易导致肥胖,还是皮肤健美的大敌。

  (3)我们是麻辣条、虾条先生:我们根本没有营养价值,里面的色素辣味剂反而毒害文明的身体,使身体不能正常发育,影响身高、视力等。

  (4)我是快餐面小姐:我脂肪含量很高,营养价值比较低,多吃不利于饮食平衡。

  (5)我是饼干先生:我属于高脂肪、高能量食品,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比较少,多吃不利于饮食平衡,也容易导致肥胖。

  (6)我们是泡泡糖、口香糖小姐:我们营养价值几乎为零,一些产品含有大量防腐剂、人工甜味剂等,特别是某些质量低劣的次品,对健康的损害很大。

  (7)我是牛奶干吃片先生:我营养尚可,但含有大量色素、香精、防腐剂、人工甜味剂、赋形剂等食品添加剂,多吃不利于健康。

  男:听了他们的介绍,一些零食确实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谁再来说说常吃零食有什么危害。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读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这篇文章,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想起了那个被学校开除、满嘴脏话、又吸烟又喝酒的浪荡少年,他的快乐、苦闷与孤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他的那些令师长和其他成年人看来十分古怪甚至荒谬的行为举止,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缘故。而费奥多罗夫的这篇《童年的发现》,同样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有着丰富的内心和令人惊异的想象力,他那属于童年的发现让读者由此窥见了处在人生特定年段的儿童、少年的内心世界与我们熟悉的成人世界究竟有何不同,那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推理和想象,那种透着淘气与天真的小小的幽默,是属于童年的,而我们在这样的文字中发现的正是一个孩子最真实而美好的童年。

  在文本开头,故事的主人公——儿童费奥多罗夫,便自豪地宣布自己在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并且强调这完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如此重大的发现却是由一个只有九岁的儿童来完成的,文本开头抓人眼目:一个九岁的儿童又怎么可能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呢,这不是一件十分令人难以置信甚至感到好笑的事情吗?但是,读者还没来得及哈哈大笑,这个孩子早已经预料到了: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

  如果说九岁的儿童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令读者更多感到的是惊讶,那么这种可爱的猜测与“宽容大度”才真正令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但读者的“笑”却与孩子曾经的“笑”有着不同的命运——也是由于这童年的发现而引发的“笑”,孩子竟当众受到了惩罚。那么,如此重大的发现,为什么不但不表扬,反而会受到惩罚呢?故事就在这样的阅读期待中慢慢展开,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期待中重新发现了每个人都曾经走过的童年……

  读者“发现童年”是通过费奥多罗夫那个关于飞翔的梦。他那重大的发现也正是“起始于梦中飞行”。在梦中飞翔,自由地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这大概是每一个孩子童年时共同的梦。费奥多罗夫生动地描绘了这个美好的梦境,他在梦中是如何跃起飞离地面,是如何以滑翔的姿态在空中盘旋,他是怎样的自由、轻盈,随心所欲……

  接下来为了解释这个奇妙的梦,孩子求助于老师。在认真研读了费奥多罗夫与老师的对话之后,我不禁被这位教师幽默而睿智的回答所吸引。面对天真的孩子追根究底式的一连串的询问,他的回答真正令人忍俊不禁: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如此诙谐风趣的“谎言”与孩子天真的追问相互映衬,不仅营造了一种妙趣横生的效果,而且也正是这种近乎无厘头的回答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因此,当教师最后谈到生命的进化时,他的提示就给孩子的想象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我非常欣赏这样的教师,他不仅深谙儿童的心理,而且是以如此幽默睿智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与只有九岁的儿童讨论那些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又似乎是十分高深的问题。这样的教师在孩子心中激发的求知欲是强烈的,他提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给学生营造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因此,费奥多罗夫认为和老师的这次谈话更加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想得是那样痴迷”。终于,在经历了一番绞尽脑汁的思考之后,他有了一次重大的发现:为什么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在他想来,人是经历了由细胞到小鱼、青蛙等的变化,最终才变化成人类的,这段时间正好是九个月。当然,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种想法是荒谬的,人虽然是由最初的细胞生长变化而成,但绝非在母体中经历了小鱼、青蛙等的变化过程。因此,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实际上是一个孩子天真的逻辑,但蕴含在其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却是令人无比惊讶和叹服的。而这种想象力,在绝大多数人那里,是只属于童年的。

  因此,费奥多罗夫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惩罚。作者接着讲了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听老师讲到人的发育和进化时,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发现,不由得笑出了声。年轻的女教师误解了费奥多罗夫,她变得暴怒起来,把费奥多罗夫赶出了教室。至此,在这个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位教师。与那位幽默睿智的教师相比,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就显得十分武断和粗暴。读费奥多罗夫的描述,想象发生在课堂上的那一幕场景,想象女教师暴怒的眼神和吼声,令人不由得慨叹:成人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简单粗暴的做法,毁灭了多少刚刚萌发的智慧的幼芽,封闭了多少自由飞扬的心灵。当孩子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智慧的幼芽早已消亡,那曾经自由飞扬的心灵也早已归于沉寂。一个人的成长竟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以充满爱意的目光去发现童年,对一个师者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在文本结尾,被轰出教室的可怜的费奥多罗夫却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是一个孩子自我安慰的理由,是一种十分严肃认真而又不乏风趣的想法。读者在慨叹之余,不由得会想:这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是那么聪明,那么富有智慧和想象力,同时又是如此幽默、乐观、开朗。也许,他那有着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的小脑瓜里,想起了他以前知道的一些伟大人物的故事吧,想起了他们当年是怎样遭人误解,甚至面临驱逐和迫害,而他现在也被驱逐出教室了,也遭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但此时此刻,他却以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在这样的想法中,有着孩子气的认真和严肃,又有着一个孩子难得的幽默与开朗;这里有让成人感到羞愧的开阔与明亮,也有让成人感到惊讶的新奇与无限。

  而这,就是成人应该知道的童年,也是读者在这样的文本中所发现的童年。

  由此,“发现童年”应该成为教学这个文本的基本主旨。由于文本篇幅较长,因此在教学策略上,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本的叙事结构;然后抓住几个主要场景的描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朗读、表演、换位体验等形式,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尤其是费奥多罗夫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真正做到“发现童年”。

  二、说教学

  基于上述思考,我提出以下主要教学步骤,仅供老师们参考:

  教学板块之一:梳理文本叙事结构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题目所说的“童年的发现”,指的是谁童年的发现?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在课文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个童年的发现?

  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这个“童年的发现”,提到了哪些事情?找出相关的段落。

  引导学生将文本粗略划分成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宣布自己童年的发现:九岁独立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并提到自己因此受到了惩罚。

  第二部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说明童年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还有与老师的一番谈话,初步了解了生命的进化论。

  第三部分(第十二、十三自然段):通过反复思考、研究,“我”终于发现了所谓人的进化规律。

  第四部分(第十四至十九自然段):写由于童年的发现而遭到了老师严厉的惩罚。

  [设计意图]由于课文较长,梳理文本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上述环节的教学,从整体阅读初感到粗略的文本内容划分,逐步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叙事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由“童年的发现”到发现童年

  思考:“我”是怎样绞尽脑汁发现生命的进化规律的?找出相关语句,想象“我”当时由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及当时的心理活动。

  女教师讲到人的发育与进化时,“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笑了起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分角色朗读女教师和“我”的一番对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我”当时的困窘与羞愧;如果你可以对女教师或当时的“我”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只属于童年的内心世界及特征,真正做到“发现童年”。

  教学板块之三:感受童年的成长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读这个句子,讨论:费奥多罗夫也许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了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重点句子切入,展开对人物的讨论,通过对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童年的成长以及成长中的阵痛。

  以上是几个主要教学板块,除了梳理文本结构,教学都以“发现童年”为中心展开,在更深刻的层面上达到了与文本的契合。

说课稿 篇7

  这节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上的第二章第一节根的生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来说课。

  说教材

  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根尖各部分的结构、作用,以及根主要生长的部位,根的生长方向。首先通过肉眼观察分辨出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利用显微镜观察出根尖四部分的细胞大小、形状以及细胞排列状况。第三步通过实验得出根生长的部位。第四步通过探究根的生长方向,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有关根生长向性的有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质疑和探究精神。本节是第三单元关键性的一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性目标:

  1.区别根尖四部分结构,举例说明四部分的作用。

  2.分析根主要靠哪部分生长。

  技能性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情感性目标:

  1.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根尖四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2.根靠哪部分生长 。

  3.根的生长方向

  教学难点:根尖四部分细胞结构特点,以及每部分的功能。

  确定难点的依据是,学生必须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才能获得这点知识,而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较差。

  二、说教法: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根据新教学理念,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生物学科实验性强的特点,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分组科学探究法。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师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第一学会观察:在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根尖的基本结构。

  第二学会实验操作:在探究靠根靠哪部分生长时,留学生亲自动手在幼根上划墨线,参与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兴趣。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妤: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

  下而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八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n

  一教材分析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是苏教版必修 3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四节的内容, 和知识内容我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 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和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口 本课时承接第一课时, 也为下一章节学习种群、 群落和生态系统做好铺垫, 因此, 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口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肢术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本节课注重落实 《新课程标准》 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

  二学情分析

  l知识基础:

  学生对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生长素的运输、 分布及产生部位有了深刻的认识, 也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能力基础:

  高ˉ中学生的思维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并且具备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比较、 归纳的能力, 但是缺乏系统的思考, 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时口 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我会加强引导, 细化各个环节的问题, 做好知识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甫性及应用,

  (2) 掌握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囊

  (3) 理解其他植物]素的生理作用n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顶端优势原理, 训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以及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n

  3情感目标

  (1) 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思想q

  (2) 分析顶端忧势的原理, 树立联系的观点和里变弓丨起质变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o

  (3) 在探究实验中, 训练实验设计及得出结论时逻辑上的严密性,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d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应用o

  〔2)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n

  2教学难点

  (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应用口

  五,教法学法

  L教法

  诱思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归纳总结法

  2.学法

  交流讨论 自主探究 联系生活 归纳总结

  六. 教学流程

  这一部分我将分四个环节进行说明=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探究; (三)归纳总结; (四〕课后拓展n

  (一) 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内容来引入这节课

  (二)新课探究

  1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引导学生分析苏教版制页的坐标图, 总结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现象的分析及实验证叽 并找出生物实验设计的共性且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说出其他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例子n

  2.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我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出四种用: (1) 防止落花落果

  (2) 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3) 用作除草剂 〔4).培育无子果实

  3.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出其他植物激素, 学生阅读课木 45 页表格后, 讨论总结出五类激素之间的关系口

  (三) 归纳总结

  (四) 课后拓展

  在农业生产中, 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越来越多口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调查当地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情况, 并查阅生长素类似物对人体是否有害?

  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 高浓度抑制生长, 具有两重性n

  2顶端优势: 顶芽优先生长, 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二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防止落花落果

  2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3用作除草剂

  4.培育无籽果实

  三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八、 课后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 本节课我以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夹, 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n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所有待测物品中找出唯一一个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的次品,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尝试把这种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通过从3个、5个、9个待测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大家喜欢吃口香糖吗?(喜欢)吃口香糖有很多好处呢!今天老师就打算把这些口香糖送给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孩子。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为新课的导入作好铺垫。]

  (一)、情境导入

  1、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了2颗,你能帮我找出那一瓶吗?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2、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口香糖的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可以模拟天平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双手模拟天平称的过程更能充分地帮助学生内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小小质检员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探究新知,寻找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木糖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木糖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三)、合作探索,寻找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表示摆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感知规律: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展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四)、优化方法,萌生猜想

  萌生猜想:是不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就能使保证找到次品所需要称的次数最少呢?

  提出质疑: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物品应该怎样分呢?

  合作验证:用图示法从若干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

  (合作要求:每小组选取自己喜欢的物品个数用图示法进行分析,共同讨论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并找到最优的方案。)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当学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后自主感知规律。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说课稿 篇10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三、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五、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让学生复习一下乘法的意义,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的含义,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设计引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乘法口诀的编制离不开乘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并自主编制口诀,发现规律熟记口诀。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引导学生编出1×5和5×1的乘法口诀,然后让学生尝试编写2×5和5×2, 3×5和5×3的口诀、而4×5和5×4、5×5的口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大胆编写。让学生观察5的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把握5的乘法口诀,从而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熟记口诀。

  3、拓展练习。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化,内容的趣味性。分成三个层次:(1)我会填。(2)我会写。(3)我会做。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让学生自己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关于说课稿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合集十篇

2.关于《蒸发》说课稿

3.关于《蜗牛》说课稿

4.关于夏雨作文合集十篇

5.关于杨树作文合集十篇

6.关于骑马作文合集十篇

7.关于月球作文合集十篇

8.关于亲情作文合集十篇

9.关于雷锋作文合集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