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4 10:41: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郭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雨点儿》。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实验版教材第五单元的一骗钱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本课内容浅显,情节性强。文中第五小题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探究。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通过两个多月的拼音、识字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是受他们的欢迎。所以我把识字教学渗透在课文朗读理解中。避免了因识字而识字。巩固生字我采用多媒体《送雨点儿回家》这种游戏。但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好动、好玩。因此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让看 听 说 想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目标

  (1)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正确的读准”雨点儿、地方“。

  (2)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本课中的11个生字。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五、说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引导性。而要一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如: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在让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出示卡片“数不清”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数不清的东西” 等

  (2)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中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故事,初步了(9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个美丽的畅想。在追求自主感悟、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美丽畅想的情感空间。培养语感提高学习兴趣。在课文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为学生学习创设好的想象空间。

  (4)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语文学科有其工具性的作用。所以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关注人文性、尊重 学生的个性体验。同时注重朗读感悟。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我也力求在教学设计中落实语言训练点。如: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说话。 小花从xxx。小草从xxx。xxx从xxx。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即是对课文的 一种再创作,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阳光体育为主,注重学生对足球基本技术的掌握与实践应用。教师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兴趣教学,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对足球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身体差异不同,有少数同学对足球有一定的反感。也不明白什么叫足球脚内侧传球。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努力促进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脚内侧传球,脚内侧传球是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男生由于学习兴趣较高,掌握较快。而女生基础较弱且没有对足球的兴趣,所以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采用课堂游戏、了解自己自身的不足和团队精神,练习、巩固三个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脚内侧传球的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使75%的学生掌握足球脚内侧传球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激发同学对足球的兴趣。

  五、教学难点:

  多数同学对足球知识较为薄弱,不理解什么叫做脚内侧传球,因此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和了解它。

  六、教法与学法:

  (1)讲解示范法:

  (2) 程序教学法:将动作分解为几步逐一进行最后完整练习。

  (3)兴趣教学法:如在游戏比赛中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比赛时遇到困难后再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方法。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确定。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1、课堂常规、准备活动:

  (1)绕操场半圈跑两圈。

  (2)体委领队做好准备活动。

  2、学习脚内侧传球,转化兴趣。

  (1)原地脚内侧传接球。

  两人用脚内侧夹球(让学生体会脚击球位置)脚内侧传接球。

  (2)转换方向练习脚内侧传球:

  学生接球后停球传给另外一侧的同学。先用4个球,学生熟练后加球进去。

  (3)移动传接球

  6人一个大组,两人间隔3米向前跑动传接球。到对面后将球传给另外两人以此循环。

  八、老师点评:

  评价在本堂课的练习中最有价值的动作,以肯定的态度给同学们一些赞扬,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动脑思考,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说课稿 篇3

  一、 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领会文章、进行洽谈、写作说明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本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直面自我,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统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确定: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和严格的推理,对“青年怎样选择职业”作了精辟论述。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但文中所表达的见解和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对我们学生的就业仍有启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

  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教学难点:

  1、对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归纳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巨结构,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些论说方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低,不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对马克思了解也比较少,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熟悉。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较难理解课文富有逻辑性的内容。

  在情感兴趣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偏差,对论说文章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合作意识较好,而且他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式编制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想在社会中大干一场。可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很茫然,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

  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导问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法:通过探究、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 以导为本,生动课堂---说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投影《马克思的自白》,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从这份自白中,你认为马克思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自白的感悟和分析,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所了解,初步感受马克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选择。这样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2课文研读(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提出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从 去寻找答案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此举能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并对文章进行小结。

  环节三拓展延伸,在课文内容分析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拓展题目:

  下列几种职业,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实际并说说你的理由。

  网络工程师 、厨师、护士、模特、服装设计师、保姆、收银员、业务员、

  主持人、文秘、出纳、会计、市场营销、导游、景点讲解员、部门经理、

  维修电工、制冷设备维修工、计算机程序员

  此举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对职业的选择发现在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重面子、好风光等不切合自己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此文对自己就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课堂的最后我送给学生两句话 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既教授了文化知识又传授了就业经验,学生收获颇丰,给本文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环节四作业布置,仿照“马克思的自白”,写一份“我的自白”与职业规划。

  此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树立奋斗目标,从而在就业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觉得很激动,激动之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冲出校门,走向大同片上课,触动很多;激动之二,有幸能和相同学科的老师同台交流,能有幸地这么直接地面对咱们的学科专家,心潮很荡。接下来我就先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结构

  记录一天的食物。

  一天的食物。

  给食物分类。

  回忆并记录自己早中晚餐所吃的食物。

  快速认识众多食物的一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并让学生把食物一样一样分解开来。当几十种食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怎么去观察研究呢?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二个活动,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方法很多。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是否喜欢”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但都较为主观的,分类的结果因人而异。教材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教材中的素食和荤食的两幅插图,可以使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这两类食物的区别,有助于孩子们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了解荤食和素食的主要种类,使孩子们对食物分类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设计理念

  这堂课我主要想以孩子们一天当中吃的食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断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重点过程

  1、课前谈话。通过课前“猜”这种游戏式谈话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放松心情,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2、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请学生欣赏食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食物直接、形象地目视交流,打下一步探究食物的兴趣基础。接着让学生谈了谈自己初步观察、收集资料之后的收获,学生对自己的经历都有了做一个小结式的认识,还能交流记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促使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3、动一动:给一天的食物分一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一种无认识的状态逐渐摸索、实践到一种形成认识的状态。首先让学生去玩两个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关注学生寻找、收集、整理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生去进行归纳、分析、逻辑推理。同时让学生自选标准给食物分类,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认识储备,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知道食物的种类很多。在汇报分类情况时,各组也只要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结果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就这样通过实践、交流、实践、交流螺旋上升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仅了解了食物的丰富性,还让学生学会了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最后通过情景认识,实物操练,让学生对人们常用的“荤、素”这种分类方法有较深的认识。

  最后是,想一想: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通过学生这种自我反省式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过程的回顾,对食物的探究,提升了学生学习总结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为本单元下一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首先我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第十单元课题1的内容,我将本课题分为5个课时,分别是《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常见酸的特性》、《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碱的特性及碱的化学性质》、《溶液导电性》,本次说课内容为第1课时《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这节课通过实验酸碱与指示剂作用,了解酸碱与指示剂作用颜色的变化,掌握酸碱的区分方法及基本特点,使学生掌握鉴定酸碱性的方法,对后面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讲叙酸碱化学性质的相似性起好铺垫。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问题、总结知识能力。

  2、掌握酸碱的区分方法。

  3、培养学生的知识衔接、推理、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论、理论指导实验能力。

  三、说课重点、难点:

  1、重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难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酸碱有初步的认识,我对本课题内容讲解上作了调整,将溶液的导电性先作了讲解,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酸碱盐,这样对于掌握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认识。

  复习提问:什么是酸、碱,

  结合所学知识引入新课: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掌握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在溶液中碳酸、氨水分别以H+、CO32-、NH4+、OH-形式存在,那么能使紫色石蕊、无色酚酞变色的到底是阳离子的作用还是阴离子的作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是碱,从定义中是否隐含着酸、碱在化学性质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提问、假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使学生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化。

  讲叙新课:实验[10-1],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好,记录好,并做好对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对比,分析中找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结论,启发引导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酸的共点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碱的共点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酸碱在溶液中的存在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指示剂作用时,酸呈现的颜色变化相同,碱呈现的颜色变化也相同,这说明了什么?探究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酸碱在化学性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六、板书:

  1、指示剂能验证物质的酸碱性。

  2、

  物质 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酸

  变红

  不变色

  碱

  变蓝

  变红

  3、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是H+,OH-与指示剂的作用。

  练习:练习册P39,同步演练B13题。

  作业:探究实验、练习册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相聚,我是吉林省通榆县瞻榆镇第一小学的教师赵红丽,现在,我就我所执教的《一千根弦》一课,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说教材分析

  《一千根弦》这篇课文是根据史铁生作品《命若琴弦》改编的。是本板块的最后一篇课文,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结构简单,层次清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盲人琴师渴望在有生之年看看这个世界,有位老人给了他一个治好眼睛的药方,告诉他要弹断一千根弦才能生效。盲人琴师为了这个希望,尽情弹奏了几十年,最后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他明白了“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又把这个希望留给了双目失明的徒弟。

  这位老人送给盲人的是一剂心灵的药方,如果没有这个希望支撑着盲人,他可能不会充实地生活那么多年。而当这位盲人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他回首往事以没有遗憾,因为他没有为了追求一个无望的目标而虚度光阴,他享受了生活的本身。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令人深思,告诉我们一个人心中拥有美好的向往很重要,我们要为这个美好的向往坚持不懈地追求,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才会更有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已经能够把课文流利并有一定感情地朗读出来了。因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要求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能力,并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品读感悟、朗读比赛、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等形式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领悟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体会盲人师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拥有美好的向往能够使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道理。

  说教学难点

  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领悟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体会盲人师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做到扎扎实实学语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了“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文本、、背景音乐、课件、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课件、网络信息、字典词典工具书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深情引入

  1、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时五彩多姿的,带给我们无尽美好的享受,然而有的人却无法享受这份美好:耳朵失聪的人,无法聆听自然界各种奇妙的声音,双目失明的人,无法领略无边的美景,那么,这样的人,要怎样度过他们的人生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的作品的一篇文章《一千根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质疑提问。

  4、师: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激情导入新课,并通过有感情的品读作者心声,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作者、本文之间的距离,为正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初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挺准字音,尤其注意较长句子的停顿。

  2、师:听了老师的范读,你有什么感受呢?

  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本课生字。

  4、识字。(板书:“徒”和“潸”两个字)

  要求:用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个生字。适时学习理解“潸然泪下”这个成语。

  【设计意图】:语文是基础工作性学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朗读、思考、想像、感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扎扎实实学语文。

  三、感悟品析。

  1、师:让我们带着这些字回到课文中,再次细读课文,思考:“一千根弦”背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汇报。(板书:希望)

  师:是啊,就为了这一个希望,就为了这个他执着追求的希望,那么这个希望是什么带给盲人琴师的呢?

  生:药方。

  师:怎样的药方呢?

  生:无字的药方。

  师:就这么一张无字的药方,你觉得他值得拥有吗?

  生:值得。

  师:盲人珍惜这张药方吗?从文中的哪个字能看出来?(藏,学习多音字,板书)

  3、师:这样让他珍惜的药方,对他真的有什么意义吗?让我们对比一下盲人得到药方前后的生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盲人琴师在得到药方前是怎样生活的,得到后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4、读文汇报。

  (一)得到药方前

  (1)随文理解“渴望”,换词练习,换成“希望”好不好?

  (板书:渴望失望)

  师:是啊,他整日生活在痛苦与黑暗中,他整日陷在孤独与无助中。他多想看看光明而美丽的世界。日也等,夜也盼,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到了,等到了一剂特殊的药方。这药方究竟特殊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答案。

  (2)学生汇报: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打开。

  师:拿到这张特殊药方后,他又是怎么生活的呢?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二)得到药方后

  (1)学生汇报:尽心尽意匆匆

  师:什么心情才会觉得时间匆匆呢?(轻松快乐中)

  是啊,53年啊,人生能有几个53年呢,就是仅有两个,那也长命百岁了啊。可在盲人琴师的眼中却是匆匆而过,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感觉呢?(药方)

  (2)体会盲人琴师的情感师:有了药方这个支柱,他轻松地快乐地度过他的一年又一年。

  日日月月,他弹断了一根又一根琴弦,

  这天地100根琴弦断了,盲人想……(学生回答)寒来暑往,这天,第500根琴弦断了,盲人想……(学生回答)

  峰回路转,这天,第999根琴弦断了,盲人想……(学生回答)

  岁岁年年,这天,“嘣”的一声,第1000根琴弦断了,此时此刻盲人是怎样的心情呢?(兴奋、急不可待、迫不及待)

  怎能不兴奋?终于能看到美丽的世界,怎能不急切?终于能治好自己的眼睛了。

  (3)药方揭晓

  师:答案已经揭晓,这是怎样的药方?

  生:无字药方。

  师:等来盼去,竟然是张无字的药方,此时的盲人知道了真相,表情怎样?(潸然泪下)透过他那晶莹的泪水,你看到了盲人琴师的

  什么呢?(失落、痛苦、伤心)是的,有几分失落,几分痛苦,

  有几分伤心,可是当他回味的时候,却也突然明白了些什么?(恍

  然大悟)悟出了什么?

  生:知道了一千根弦的真正含义。

  师:同学们,这张药方真的无字吗?睁开你们放大镜一样的眼睛,仔细看看吧,(出示课件“放大镜”:上面分明写着:只要快乐了,即使看不见,生活也是美的。)

  (4)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5.感悟赠送药方老人的情感

  (1)师:这是一张给他希望的药方,这是伴随他大半生的药方,是改变他命运的药方。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到了一个关键的人物呢?(赠药方的老人)是的,

  盲人心再苦,不及老人的用心良苦。是老人点燃了盲人生活的希望,坚定了他生活的信念,这也是老人的愿望,(板书:愿望)让我们带着崇敬再读一读老人的

  话吧。

  (2)师:这是心灵的药方,这是充满爱的药方,经老人的手传递给盲人琴师,再传给琴师的徒弟,就这样将希望,将爱无尽无休地传递下去。盲人师父的话郑重而又语重心长,让我们心怀感激,替师父转告这几句话吧!(练读师父的话)

  5、体会徒弟的心情

  师:徒弟接过药方是心情怎样呢?(学生汇报)这种心情同样来自于哪里呢?

  (板书:无字的药方光明的希望)

  【设计意图】:“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有情赏读,读中激情”这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师生一起品味重点词句,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朗读,在情感交融中谈出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进而体会盲人师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本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质疑能力。

  四、感悟提升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希望到头可能是假的,但会让我们发现生活是美的。只要你向着美好的希望去奋斗去追求,你的人生就是充实的、有意义的。也许生活中,到底1001根琴弦也弹断的时候,你还可以买到新的,继续弹下去,而我们生命的琴弦呢?断了,又到哪里去找呢?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用仅有的一根生命琴弦去弹奏出世界上最美、最壮丽的乐章。希望这样吗?(希望)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灿烂的明天奏出世界上最美、最壮丽的乐章。希望这样吗?(希望)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灿烂的明天!

  【设计意图】: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巧妙地引入了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教育,立足本文,超越文本,深化中心。真正做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延伸,激情写作

  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续写盲人琴师徒弟的将来。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热情。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轻松自然地渗透表达方法的学习,学生既学文又学作文,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

  说板书设计:

  渴望

  失望 无字的药方

  一千根弦

  希望 光明的希望

  愿望

说课稿 篇7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体温的控制》,是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我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安排如下:

  一、说教材

  (1)教学地位

  本章内容主要是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标上的表述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行为是生物体对内部或外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行为反应需要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协调和通信。”“教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开放系统,而多层次的调节使其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引导学生关注脑科学和动物行为学等科学前沿的进展!”是在对不同的生物和变化的环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对这些内容的提升和综合运用。本节内容是本章最后一节内容.体温的恒定受激素和神经的调节,体温的控制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个很好的学生“体会”得到的实例.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初二的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动有所发展,抽象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已经能够根据对图表的分析,得出初步的简单的结论。另外,对于这个内容来说学生平时也能从其它渠道了解有关信息。但是有些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他们已经自己意会了的东西往往很难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有的时候常常会想说而不敢说,或者是说不清楚。要把一些感性认识转化到书面的理性认识。所以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这样确定的:

  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调节控制

  (3)课时安排:1课时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和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

  情感目标: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形成对比,引入:在寒冷的北极和在炙热的撒哈拉沙漠,人体的体温是否有有很大的变化?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学生举例,他们知道的恒温动物还有哪些?设问: 恒温动物的体温绝对不变吗?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学习的欲望,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让学生说出测量体温的地方有哪几处?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何关系?以及同一个部位测得的体温就不变吗?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找出上述几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能力;获取信息和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一个平台.通过上面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一些结论:如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4.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另外:体温还会随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动。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而并非把答案强塞给学生, 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这样可以增强对新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设问:人类何以维持体温恒定的呢?引出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表格的数据,参照人体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图,用图表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锻炼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了解除了用表格记录数据外,也可以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读图,找出人体在安静时和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分别是什么?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能力;获取信息和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问学生你还能根据上表的数据,转换成其它的统计图吗?你有几种方案?请把它们画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可能的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学生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问题。

  之后让学生观看皮肤血管口径的调节与散热动画,让学生总结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什么?具体的关系如何?即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设计为动画效果目的是突破调节控制这个难点,形象直观的给学生展示动态过程,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降低了教学难度. 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

  最后请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有时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知识,体现知识的有机联系. 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让学生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最后向学生介绍有关发热中暑以及冷冻技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容入科学课堂教学中来,

  练习进行知识反馈,培养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并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动物的行为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在板书中,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在其中,注重了重、难点的突出,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层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上是对“体温的控制”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想。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又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说课稿 篇9

  《北大荒的秋天》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本单元主题是赞颂祖国壮丽的河山。本课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形象地介绍秋天的北大荒景色迷人、物产丰富。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全文共分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到来,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方面介绍北大荒的景色迷人,第五自然段介绍北大荒物产丰富,第六自然段作者饱含深情地赞美北大荒秋天的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对北大荒的情况并不了解,无论是对北大荒过去的开垦,还是如今的繁华都了解甚少。教学前可让学生查找交流有关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充分地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练而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我在教学中还将采用“一点突破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再自主诵读、合作交流、真情感悟中获得美的享受。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课文内容及小学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转”这个多音字的朗读。

  3.在诵读感悟中体会北大荒秋天的景色迷人、物产丰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北大荒秋天的景美、物丰。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是如何具体描写原野的热闹非凡的,并会进行仿写。

  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将主要跟学生一起初读感知,交流北大荒的情况,理清课文脉络。指导写字中注意“荒”“燃”两个字。下面我将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作重点说明:

  本课的教学我将分三个环节完成。

  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深情导入,切入中心

  小朋友们,俗话说“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板书:北大荒的秋天)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北大荒的秋天,你会选择哪一句呢?(指名读,齐读最后一句。)如果再用句中的一个词,你又会选择哪一个呢?(教师相机板书:真美)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此处的设计抓住最后一节直接切入本课主要段落的学习,以点带面,提纲挈领。】

  在小朋友抓住课文中心之后,教师激励谈话,进入第二个环节:品味词句、感情朗读,享受美

  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来吧,轻轻捧起手中的课本,咱们走近北大荒,一起来发现美,享受美吧!秋天美在哪里呢?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想象意境,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自己认为美的词句。小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由本文中心句引导小朋友朗读全文,找出关键词句,品味全文,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不仅激发孩子们学习的自信与勇气,更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思考的甘甜。】

  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中比喻的准确生动,拟人的形象巧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第2自然段:紧扣“一碧如洗”,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想象天空的纯净之美;再结合多媒体画面及生活经验,让小朋友认识“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这些表示色彩的词语,感受流云的“五彩斑斓”(相机理解这个成语)体会北大荒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的美丽,延伸开去,找几个同类型的色彩词。

  第3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品味小河 “清澈见底”。

  第4自然段:这是本课要求进行段式训练的重点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将图文结合,采用默读,找中心句;再读,找具体描写“热闹非凡”的句子,体会出秋天丰收在望的景象,人们的情绪高涨,通过朗读将此情此景表现出来;最后通过先齐读、再分组读的形式让小朋友体会本节总分的构段方式。

  第5自然段:抓住“大豆摇铃千里金”等词让小朋友体会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人民勤劳。

  再次深情朗读“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深切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在学生们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将借助板书设计指导背诵课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板书指导背诵,不仅背得快,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学生在以后的课文背诵中会以此为镜,活记乐背。】

  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课间活动时,我们学校的操场上也是热闹非凡呀!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向大家介绍一下吧!由此进入第三个环节:仿照课文、片断练写。

  【贾志敏老师曾幽默地比喻:“阅读是作文的父亲,”阅读课最终的目的得落实到说话、写话上。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读写结合,这样会不断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最后根据课文内容,紧扣“真美”一词,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我设计如下板书:

  北 大 荒 的 秋 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见底

  原野 热闹非凡

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内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二年级已学习了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本课内容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它内容提供一些帮助。因此,本课的学习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教材以学生每天生活的教室为背景,选择图书角为观察对象,这样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也就显得亲切自然,选择洗衣机、电冰箱、文具盒等常见的物品和正方体、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容易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体会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2 、使学生在观察辨认、想象等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体会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难点是让学生体会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本节课我选取学生熟悉的汽车图片、教室中的图书柜等,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猜想和验证、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观察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体会到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也可以进一步掌握观察方法。

  最后我来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图片,初步感知物体的三面

  课开始,多媒体呈现汽车正面的图片,谈话提问:“这是老师昨天拍的一张汽车的照片,猜一猜老师是站在汽车的哪个位置拍的?”顺着学生的回答再说明我们从汽车前面看到的这个面是汽车的正面,板书正面。接着依次呈现汽车的侧面和上面的图片,分别教学侧面和上面,板书侧面和上面。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汽车与这里的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呈现汽车的图片,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又为下面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2、观察书柜,初步体会最多能同时看到的物体的3个面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教室角落中的图书柜,能看到几个面。预设学生的回答会有两种,一种是能看到一个面就是正面,这是正对着图书柜的学生看到的;另一种是能看到两个面,就是正面和侧面,这是斜对着图书柜的学生的。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利用手势等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是哪个面。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观察教室角落里的图书柜以及教学例题,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的:我站在能同时看到图书柜三个面的位置,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站在这儿能看到几个面?是哪几个面?”。大多数学生猜测到两个面或者三个面,猜测看到两个面因为我是斜对着图书柜的,三个面是因为我的个子比较高还能看到图书柜的上面。此时我并不急着公布答案,而是指定学生离开座位站在我刚才的位置上再次观察,验证猜测。如果学生个子不够,那么让学生垫起脚尖或者站在凳子上来达到和我同样高的高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面以及面的个数不同;教师的个子高,还能看到上面。接着教学课本上的例题。先出示例题的挂图,图上画的也是师生观察图书柜的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信息后回答“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观察文具盒,我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能体会到不惯站在什么位置观察醉倒能同时看到三个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把文具盒放在桌子上不动;第二步: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第三步:告诉同桌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在学生活动完之后指名回答。为了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观察方法,在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说清楚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文具盒的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文具盒的3个面?”。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因此我先安排学生观察教室角落中的实物图书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易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

  3、巩固拓展,进一步认识物体的三面

  首先教学“想想做做”的第1题,由于洗衣机和冰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我让学生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正面是人们约定而成的,而确定了正面,也就随之而确定了他们的侧面、上面。接着让学生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让学生直接看图后指名回答图中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颜色,并进一步说明对于正方体、长方体来说,通常要把面对观察者的这一面称作正面。

  在教学第4题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被书上的图误导而以为从正方体的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使学生明确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再指名回答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各是什么图形,此时并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拿出一个正方体从三面观察,再根据自己看到的图形对刚才同学的回答做出判断。由于我们之前接触的都是单个物体,而第5题则是观察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图形,难度较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齐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把两个小正方体照书上的样子摆放在课桌上不动,然后分别从三面观察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学生操作完后指名回答书中的问题。

  学习了新知需要及时的巩固,通过以上的练习,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和完善对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认识,又为之后的“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作些铺垫。

  4、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在课结束前,我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通过总结,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3.【精华】赠与合同模板汇总6篇

4.【精华】租赁合同模板汇总五篇

5.【精华】聘用合同模板汇总10篇

6.【精华】聘用合同模板汇总9篇

7.【精华】担保合同模板汇总9篇

8.【精华】雇佣合同模板汇总7篇

9.【精华】物流实习报告模板汇总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