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5 13:34: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说课稿范文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在课件中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关注科技的意识;

  4.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6.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

  二、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 图片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环节二: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师生合作、解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一猜] 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

  [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让学生按照投影上的步骤去操作,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填空。然后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和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以及合力。

  活动二:对比演示、观察归纳

  ◇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议一议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

  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逆向迁移;

  【议一议2】播放视频

  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

  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应用知识、迁移能力

  环节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六:巧布作业,动手动脑

  作业的布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布置,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巩固新知,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以上是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阐述,谢谢各位!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第一课时。就全册书来讲,第十课是结束课,在综合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方面有突出作用。单就第十课来说,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正义这一话题 知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为第二课时进一步解决怎样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对这一课内容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告竣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违法社会规则,这是非正义的行为,任其发展会产生严重后果。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使其鄙视以不正义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初二学生对正义没有明确认识的实际情况。由于正义问题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对正义有所耳闻,但对正义、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正义制度等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押避规则对自发的约束的行为,不能自发遵守社会规则的现实。部分学生为了个人利益或由于自由散漫等原因,会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谈论法、归纳法、比较法

  三、 教学目标(说目标)

  依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及本课的现实针对性,三个维度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涵义,正义对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了解有正义感的人应当做到的具体要求。

  2.过程和方法

  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能自发维护社会规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做有正义感的人;

  能积极主动维护正义,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四、 教学重点难点(说重点难点)

  【重点】明辨正义与非正义、社会需要正义,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难点】未成年人维护正义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巧为

  五、 教法与学法(说教法、说学法)

  确立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校的主人,学习即生活,德育即生活,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告竣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法】

  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得到最真实的感悟

  (2) 案例分析法―――以真实的案例,逐步引导,逐步深入研究生活中的问题

  (3) 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 启发式教学法―――带着问题,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六、 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一) 激趣导入

  都说一个好的导入,是一个课堂成功的关键。我选择了《今日报道》的新闻来引入正义的话题。下面,请老师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视频。

  (看视频后)

  信赖老师们看完这段视频,一定会有很大的感受,学生也是一样的。我之所以会选这个视频,是因为这个视频,包含了我们这一节课的统统知识。我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这个视频开展活动的。

  (二) 维护正义是统统善良人的声音

  活动分五个步骤进行

  活动一:让学生谈谈看了视频的感受,评价每个人的行为

  设计企图:在这个视频里,三个男人暴力抢劫一个女的,实在可恨;见此情形,路人果然无动于衷,实在可悲。我希望,用这样的反面实例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非正义行为的残忍与冷酷,引导他们去追求正义!

  活动二:让学生换位研究如果你是那个被抢劫的女的,你会怎么想?

  设计企图: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所渴望的正义究竟是怎样的,在这个视频里,起码正义就是当被欺负了,有法律来制裁这些坏人;当有困难了,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认识正义的可贵!

  活动三:续写故事三个歹徒得逞后,他们以后会怎么做?

  设计企图: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不正义行为的危害性。如果没有了正义,邪恶就会嚣张,整个社会就会非常混乱,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正义的重要性。

  活动四:让学生讨论,假设在群众的帮助下,抓到了那三个可恶的歹徒,怎么去处置他们?

  设计企图:根据以前的知识,学生很便当就可以说出用法律来惩罚这些不法分子。

  为什么要跟学生强调要学会用合法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呢?

  主要是针对一部分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来讲的。

  有一些初中生,当自己受到不正义的对待时,会选择自己解决的办法,比如被同学欺负了,就找朋友帮忙,教训欺负自己的人,这就导致了一些校园暴力事务的出现。

  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别人不正义,不代表我们也不正义,当受到不正义的对待时,首先要懂得运用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力,而不能采用以牙还牙的报复方式。这个思想对于消除校园暴力事务有很大的作用。

  【难点解答】

  (最后一个活动,是解决从思想到作为的难点问题)

  活动五:让学生讨论假设你在视频里的抢劫现场,你会怎么做?

  学生肯定议论纷纷,比如报警。叫人帮忙逃跑等,

  当然也有思想矛盾的学生会说:见到这些行为,我也想见义勇为,,但是万一被歹徒捅了几刀,小命都不保了怎么办?

  设计企图:通过学生的讨论,教材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见义勇为的工夫,更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对此,我想让学生看一看四川地震中的一些感人图片,有那么一些未成年的学生,在最危难的工夫,为了救同学,不幸受伤甚至殉国的感人事迹 设计企图:这似乎跟教材的思想有违背的地方。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觉得如果在未成年人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先保护自己,才去保护他人;时间长了,有些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先己后人的惯性思维;长大了,可能会变得自私。见到不正义的事情,也许会像在视频中看到的路人一样,为了保护自己,有的逃跑,有的无动于衷!

  我希望 学生能从四川孩子的身上自己去寻找感动,也许会给他们一个更加明确的正义的答案。

  七、教学效果预设:

  回顾本课堂的教学,遵照课程新标准的要求,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重在情感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解决问题能力。

  1.生成性。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明辨正义与非正义行为,形成明确的正义与非正义标准。

  2.思想性。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非正义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震撼和感染学生,激励他们的正义感。

  3.实践性。将正义行为、正义制度以及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尊重所带来的良性循环和影响鞭策学生,让他们自发做一个维护正义的人

说课稿 篇3

  《8、9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同学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布置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甚至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操作,使同学感受到根据一幅图能够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同学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中教学的重点是计算8、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看图列算式(减法算式)、正确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法上我采用了让同学通过合作交流、操作、考虑、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同学善于归纳、合作以和创新的精神、培养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充沛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在教法上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应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点拨、引导使同学形成技能。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布置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导课。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对同学提出《课堂常规》要求,以对口令、比一比的形式,让同学了解《常规》、遵守《常规》;再复习8、9的组成,为熟练口算扫清障碍。

  第二:新课。

  1、结合情境,引导同学充沛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同学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局部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苹果图使同学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在计算过程体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协助同学积累计算方法,为同学提供发明的空间。直接出示算式5 3、3 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同学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同时让同学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一年级同学的特点,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由易到难,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如:先根据班内两组同学的人数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再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加减计算;最后通过看卡片计算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这样的设计同时又能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对朗读进行指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将合理运用多媒体,以情景助读。

  四、说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适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所以,我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主题三:我和动物交朋友。本主题使学生知道动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要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懂得关心动物就是关心人类自己。从爱护动物出发,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2、行为与习惯:明确如何与动物相处,能够善待动物,知道戏弄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

  3、知识与技能:通过“互问关于生活习性的问题”、“动物知识竞赛”和“说说我的贡献”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贡献,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

  4、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游戏、搜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探究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所以《动物party》一课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设计了适合低年级儿童特点的资料调查、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知识竞赛、听故事、写倡议卡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儿童参与、探究、体验的积极性,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以及儿童的主体性等特点。教学设计灵活、新颖,以活动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思维及发展空间。

  四、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交流汇报、体验学习、听故事、知识竞赛等

  五、教学流程:

  (一)、以跳舞的形式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

  (播放“兔子舞”的音乐,学生戴上动物头饰在老师的带领下蹦蹦跳跳的进入教室坐好。)

  教师揭示本课课题:同学们戴上了动物头饰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动物了,这么多的动物在这里欢聚一堂,就让我们进行个“动物party”吧。大家知道party是什么意思吗?(聚会)我们的动物聚会开始!

  (二)、让学生在“换身份”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1、(配上《你的名字叫什么》歌曲进行“自我介绍”的歌曲游戏。)学生先唱:“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师再邀请学生通过唱歌介绍自己是哪种“动物”。(我叫“公鸡”,我叫“蜜蜂”,我的名字真好听……)

  2、(通过“根据部位猜动物”的游戏让学生了解一些动物的外形。)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有些动物有事情不能来参加这个party了,但它们请我把它们的照片带来了,你们只要根据它们身体的某个部位猜出它是谁,它们就能一一与我们见面了。然后学生根据图片上的某种动物的一个或几个部位猜动物。

  3、(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互相问关于生活习性方面的问题,了解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过渡语:但是光对外形熟悉还不算真正的了解,为了使我们之间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你们互相问问关于生活习性方面的问题。然后请学生伴随着“找朋友”的音乐进行自由交流。

  4、(通过进行小型动物知识竞赛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并增长关于动物方面的知识。)过渡语:你们通过互相问关于生活习性方面的问题加深了了解,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动物知识竞赛,看看你们互相了解的程度够不够深?然后进行小型动物知识竞赛。

  5、(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这种动物”对人类的贡献,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过渡语: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动物王国让我作为使者到人类世界,去宣传我们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那就请大家把你们对人类的贡献告诉我吧。(我能帮人们……)

  6、(通过看“企鹅波波和人类相处的故事”和谈感受,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不伤害动物的情感。)过渡语:我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么大,可是人类又是如何与我们相处的呢?让我们看“企鹅波波和人类相处的故事”吧。(放动画片)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动画片后,有什么话想对人类说?

  (三)、学生们换回“人类身份”制作“保护动物倡议卡”,激发保护动物的欲望和情感。

  让学生们摘掉动物头饰变回人类,一起来制作“保护动物倡议卡”,将自己要如何保护动物的话写在卡片上。(学生读卡片并在黑板上粘贴成心形。)

  教师结束语:这次以“爱动物”为主题的“动物party”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同学们会继续以真心、诚心和爱心关注、爱护每一个动物,因为动物是我们永远的朋友。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有机物,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在学生初中已对乙醇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中注意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在高中化学必修2的有机部分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因此,我认为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也不需要过多的知识迁移,更系统性的有机物学习将在高二的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完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桥梁,它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烃的知识,又为后面其它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在本章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基本知识,对有机化学常见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也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它的组成和性质,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通过高一化学将近一年的学习,同学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但部分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验分组时注意将各种不同层次及不同特点学生组合搭配,互相帮扶,鼓励各小组学生主动与老师、同组同学以及组与组之问多交流,形成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看,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思想从“被动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学习型”转变。他们学习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加,学习动机比较稳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乙醇的结构式、物理和化学性质;认识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②了解羟基的特性,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官能团”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运用实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进行观察与思考,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力。

  ③通过从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入手来分析物质性质的“思路教学”,使学生学会研究有机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学习乙醇的分子结构,体会物质的微观结构之美。

  ②获得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③通过乙醇用途的介绍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假酒、乙醇汽油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④介绍酒和酒精的有关知识,体会化学化工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美。另外,酒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的教学。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乙醇分子结构的确定和乙醇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乙醇的性质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设计了三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多媒体技术展示来确定,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归纳演绎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动画演示的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③在烃的衍生物的教学中,抓住官能团的教学中心点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

  四、教法分析

  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乙醇与金属钠的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增加几个探究实验(如乙醇的溶解性实验;乙醇、水和钠的实验;乙醇与重铬酸钾、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等),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实验→疑问→思考→引导→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2.讲授法: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断出现的同时,讲授法也在不断地完善。而且不论是哪一种

  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点评、总结。

  3、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法:通过动画模拟乙醇的分子结构以及化学反应中分子中的断键情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

  5、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酒的资料收集、酒后驾驶的检验、酒精汽油的推广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6、自学、讨论法:通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课本、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自主归纳、总结乙醇的用途。

  五、学法指导

  1、学好烃的衍生物知识,应抓住有机物分子的关键部位(官能团及其邻近原子),分析有机物在化学反应中的断键本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

  2、在理解掌握乙醇的断键本质的基础上,注意分析理解乙醇羟基和乙基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要注意反应条件(外因)的影响,着重把握乙醇的消去、氧化反应及其条件和产物。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的有关酒类、酒精和乙醇的知识,由教师加以简单分类评析,并以酒的简史,结合我国丰富多彩的酒文化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无水乙醇。让学生观察、体验乙醇的色、态、味。利用“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俗语和“茅台酒故意碎瓶”的故事加深乙醇挥发性的认识。

  【学生实验】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性实验,学生体验乙醇的溶解性。

  无水酒精、75%酒精分别与无水硫酸铜的实验

  【学生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教师提问】消毒酒精、药酒、酒精去油污的原理、无水酒精的制备方法

  (3)乙醇的分子结构

  a. 学生回忆并写出乙醇的分子式:C2H6O

  b.结构: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组成推测乙醇的结构,写出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

  (A) CH3-CH2-O-H (B) CH3-O-CH3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演示实验】无水乙醇和Na 的反应。检验生成的气体。

  【探究结构】提问:如何利用此反应推测乙醇的结构?

  学生提出探究方案,并用实验验证。再告诉学生,1 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 molH2,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简式为(A)式CH3CH2OH 。

  【动画演示】电脑投影展示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学生看模型写出乙醇的结构式。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简介官能团的概念。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

  比较分析乙醇与乙烷、水在分子结构上的异同点。(为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打下基础)

  (4)乙醇的化学性质

  a.乙醇和Na反应

  【学生实验】再次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钠与乙醇、水反应现象的比较

  实验现象比较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

  钠的现象

  声的现象

  气的现象

  实验结论

  反应方程式

  【动画演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

  分析、体会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实验中的体现。

  练习写出其它活泼金属K、Mg、Ca等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乙醇和氧气反应

  ①燃烧:展示一个酒精灯,点燃。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酒精可以做燃料。

  思考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产物是CO2、H2O?

  ②催化氧化

  【视频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将灼热的弯曲成螺旋状的铜丝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反复多次。

  【学生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重点观察液体气味和铜丝颜色的变化试着解释可能的原因。

  【动画演示】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乙醇的结构变化。

  总结醇发生催化氧化的结构条件。

  【演示实验】乙醇分别与重铬酸钾、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说明检验酒后驾驶的方法。

  【归纳小结】 和学生共同归纳本节的知识,重点归纳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用电脑模拟演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自学讨论】通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课本、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自主归纳、总结乙醇的用途。

  【小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乙醇反应的物质还很多。下一节,我们将学习乙醇和乙酸的反应。在选修课中,我们将接触到更多的以乙醇为原料转化为其他物质的重要变化。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2

  【课后拓展】收集查阅资料回答:(3、4任选一个)

  1、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先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以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要在酒精中蘸一下的原因是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工业酒精为何不能勾兑成饮用酒?

  3、根据收集的有关酒的资料,结合老师的简单分类和本节学习的知识,选择 研究小课题,进行探究。(酒的发展史,酒的酿造、酒的结构与性质,酒文化,酒的用途)

  4、小论文:试论饮酒的利与弊(1000字左右)

  七、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积极性评价、操作实验能力的评价、化学用语规范表达的评价

  2、终结性评价:习题检测评价(课堂练习及作业分层次)、课后研究论文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自评、组内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的数形结合以及数学建模思想,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升华,同时也对今后学习高中的解析几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方面: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方面: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方面: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学生既要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又要用此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强,本节课的难点应是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而关键则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对于认知主体来说,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富于幻想,但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法,以“情境――问题――探究――交流――应用――反思――提高” 的模式展开,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学习。

  三、过程分析

  本着重实际、重探究、重过程、重交流的教学宗旨,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巩固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首先用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网交费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展示学生回答的用列方程组解答的过程,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基本上都是用的代入法或加减法,那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来后,如何解决呢?此时,作为教师,应把握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应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态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另外,此问题的设置也为后面例题的讲解作好铺垫,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们能否将方程

  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如果能,你们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画出它的图象吗?”在学生将方程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几个点,发现它们的坐标都是方程

  的解,紧接着问“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一定是方程的解吗?”“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是否所有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不难发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就对应一条直线。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紧接着问学生:“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另一个方程2x—y=1吗?”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后,发现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我又问“这个交点坐标与这两条直线所对应的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与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慢慢体会到:既然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条直线,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又对应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那么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就对应着两条直线的公共点,也就是说,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不就是对应着两条直线的交点吗?这个时期,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及时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决了本节课开头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共同归纳: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这告诉我们,既可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可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利用刚才已有的探究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此问题的探究还可以从数的角度看,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从一个个小问题的回答,到最后的归纳,充分享受学习、探究带来的快乐,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满足学生学以致用、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我特意设计了两个抢答题,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他们在抢答中品味到了成功的快乐。趁着学生高涨的情绪,我迅速引入开头部分意犹未尽的上网收费问题,加以变式,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可能想到:要选择合理的收费方式就需要对它们所收费用的大小进行比较,因此一定会有学生用过去的知识——方程或不等式解决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然后继续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图象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进行探索。

  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特征,学生讨论后发现当0 ≤ x < 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上方;当x=400时,红色点与蓝色点重合;当x>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下方,这样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从而找到答案。为避免图象法作图误差造成的不足,可引导学生通过代数计算求出交点坐标。为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我启发学生用作差法,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y>0,y=0 及y<0 时所对应的x的范围,进而得到答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发现图象法的直观性,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并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动态地分析不等式和方程(组)。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把刚刚结束不久的铁山矿冶文化旅游节带进课堂,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黄石矿冶文化景点图片,在学生体验家乡美好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我再一次出示了一个与之有关的旅游购票问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小结,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活动民主化,多样化。

  本节课的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数学建模的价值,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各个不同方面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的第二课《我国的国宝》中的第一个小话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我国的文化遗产为主线,从伟大的先人、我国的国宝和我们的国粹这三个内容层面,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民族就是世界的”这一表达的内涵,使中华文化得以弘扬和继承。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本课的第一个话题,让学生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认识到祖国文化遗产之多,切身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以此为基础,激发起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探究兴趣和向往,从而进行第二话题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校属村小,农村的孩子在资料的搜集上以及对名胜古迹的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加之,本课教材历史感较强,离孩子们生活较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周边的资源,包括像周围的人、家人等了解某些文化遗产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从而激发起孩子浓烈的民族自豪感。继续培养孩子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对我国的主要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看看他们在什么地方,找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万里长城的视频资料 敦煌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的图片及文字介绍。提前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简单的中国行政区域的轮廓图。

  学生准备:全班学生分为十个小组,对我国不同区域省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进行图片和文字的搜集整理,尽量以卡片的形式呈现。

  六.教学设计。

  本着快捷入题,为后面的教学任务积蓄时间,在学生注意黄金时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意图。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引入话题的方式。用时两分钟,让学生根据话题内容进行课前质疑,带着学生的问题开始该课的学习。预设孩子的问题会有: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共有几处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顺势走入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以此为指引,我设计了第一个教学活动:“我为古迹找找家”。该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68页,看看我国已申报的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69页教材,分别在地图上进行定位、圈画。看看他们处于我国的什么位置。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初步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所认识。该环节大概用时5分钟。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基于此要求,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各报“家门”。该环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组内交流,为交流汇报做好准备,预计时间3分钟。我班一直坚持分组形式并采取回答问题有加分的激励制度。本课学习也不例外。全班十个小组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处古迹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备汇报。全班十组可分为北京队、山西队、山东队、江苏队、湖北队、重庆队、山西队、湖北队、澳门队、河南队,其中湖北、澳门、河南队是分别针对明清皇家陵寝、澳门历史城区、龙门石窟等书中没有提供的地区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该三组的任务较重,交给家里上网比较方便的同学。组内交流完毕。全班按顺序进行汇报展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老师不统一要求汇报形式。每组组内自行研究汇报形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万里长城的视频资料、敦煌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该环节通过学生自己课前资料的搜集、课上组内的交流、全班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分别针对地图上呈现的和未呈现的文化遗产进行汇报展示,又一次加深了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了解。教学重点得以再次落定。

  为进一步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最后一个教学活动:“落叶归根”。通过上一活动的汇报,孩子对我国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有了了解。但为防止孩子仅能记住自己负责的那一组的文化遗产。该环节,让两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换图片和资料,然后分别将对方的资料或图片通过独立完成或小组间合作的方式粘在大的行政区域图上。

  我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以上三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让孩子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切身地感受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如此骄人的古迹属于中国,孩子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保护它们的情愫也会被激发。为后面话题的学习也奠定了基础。

  七.板书设计。

  一节课的板书应该力求美观、简洁并能突显本课的重点。我的.板书是由孩子和我共同完成的:一幅简单的中国行政区域的轮廓图配合孩子们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第三个教学活动中,完成本课的板书。)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不吝您的指点,对青年教师多些批评、指正,让我能快快成长。谢谢各位。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4页和第95页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做介绍:

  一、说教材

  1、说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节课是本册内容的总结与应用,让学生生活中收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趣味运动会”这幅图,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除法的问题。

  (2)让学生从生活经历中获取知识,积极主动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生活情境中渗透环保意思,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4)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5)能根据图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统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说本届的教学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提高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说教具、学具准备

  小学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本节课我接住以下教具学具辅助教学。多媒体电脑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思想: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管制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

  说教法策略: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新课标》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低年级,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除乘法、除法、统计等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点策略:

  (1) 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运动会为主体,以统计运动会的体育用品为主线,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 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统计的方式和方法。

  (3) 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体育用品统计的方法。

  (4) 学习方法合作化。在《趣味运动会》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突出难点、突破难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五个环节:情境导入、互动解疑、启思导疑、实践运用和总结评价。

  (一) 情境导入

  我会设问:在学校里会开展很多的体育活动,你最熟悉的是什么项目?

  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项目?在这些体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参加运动会吧。

  (二) 互动解疑

  1. 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出途中有哪些运动项目?

  2. 填一填

  先调查你们组同学喜欢哪项体育运动,再填入表中

  活动

  跳绳

  拍球

  跑步

  踢毽子

  人数

  3. 如果要为你们组准备体育用品,你打算买什么?花多少钱呢?

  4. 二(1)班准备用40元买三种体育用品,请你设计两种买法。

  5. 王老师花72元买体育用品,他可能买哪些体育用品?

  (三) 启思导疑

  提问:(1)在运动会上,你收获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实践运用

  (1)报名编组

  24人报名参加50米赛跑,怎么分组?

  提示:弄清有几条跑道?

  (2)体操表演

  36人参加体操表演,请你设计一种队形,提示:可以用一个’O‘代表一个同学。

  (五)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 板书设计

  为求突出难点,做到简洁明了。充分反映本节课的内在的知识结构。我设计如下:

  趣味运动会

  1. 买一个皮球的价钱是卖一个毽子的几倍?

  9=3=3

  2. 买三个沙包需要多少钱/

  2=3=6(元)

  3. 参加比赛的一共多少人?

  8+6+4+12=30(人)

  4. 参加踢毽子比赛的人比扔沙包的多多少人?

  12-3=9(人)

  一、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具准备

  五、说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课堂小结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

  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 ”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出示图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六边形)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出示图片)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平面铺开就是70cm)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 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 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2倍是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 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 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 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平。 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精品】说课稿范文十篇】相关文章:

1.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

2.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

3.【精品】学期学习计划范文十篇

4.【精品】房租租赁合同范文十篇

5.【精品】担保合同范文合集十篇

6.《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

7.惊弓之鸟精品说课稿

8.《离骚》说课稿范文

9.【精品】聘用合同范文集锦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