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6 09:57: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说课稿集锦十篇

说课稿 篇1

  《走,我们植树去》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但要让学生凭借简洁的语言文字来体会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自学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保意识。其中目标3是重点更是难点。

  课文中全诗可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先表明在什么季节,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植树,然后发出“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的号召,点明题旨。第2至5自然段,写植树的意义和价值,指出植树的重要性。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表明植树造林的决心。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由于学生没有植树的生活经验,对课文中植树造林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难理解和体会,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请学生亲近大自然,去郊区体会树木的给大家带来的清新。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我力争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个别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音符、荒滩、沟渠”进行正音,诗歌的语言很简洁,句子很短,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课文中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了解。最后,我将预留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渠、栽、版、乖”,我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抄写词语。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 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趣味是中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来学习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少先队员去植树。”创设课文的情境,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情感也被调动起来。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二、 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主要体会我们少先队员决心去植树,心情很高兴。先请学生自读一、二自然段,自行感悟到少先队员心情很高兴、决心很大。接着问“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再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现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根据回答问题,板书:“绿色工厂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讲解光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绿色的希望”指什么。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后的景象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用处?指导读好第3、4、5节。

  课后,我设想给学生预留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二、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 “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三、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四、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五、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 4、伪装高手

  六、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 miàn biàn dòng

  ( ) ( ) ( ) ( )

  二、 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的脑袋,( )的身子,甩着( )的尾巴,( )的游来游去。

  三、 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 ) 蚪( ) 游( ) 什( ) 么( )

  青( ) 蛙( ) 鲤( ) 鱼( ) 变( )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习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 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 ),过了几天长出( ),又过了几天( ),最后( )

  2、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 )的道理。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海县海陵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张金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三顾茅庐》。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学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

  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刘备——→ 诸葛亮←—— 辅助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喇叭花电话》这个童话故事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把住在很高很高的一棵树上和树下的两个很想在一起玩耍的邻居塑造的活灵活现。此活动故事情节简单,充满童趣和幻想,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和现有经验。

  2、幼儿现状分析:

  听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爱幻想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性,次活动正是满足了孩子这些方面的需求。且中班孩子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故事中小鸟和小田鼠的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还有,中班的孩子直觉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因此,活动中以声像逼真的多媒体课件和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活动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者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句子。”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我班幼儿思维活跃、善说爱动的实际情况,将目标定为:1、感受朋友间的友好相处带来的快乐,产生与同伴亲密交流的愿望。2、能大胆地讲述和表演,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3、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童话故事优美的意境。

  4、重点、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以语言领域中的故事为主,主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多媒体课件,理解故事内容,理解小鸟和小田鼠渴望交流的愿望,并能够模仿表演故事情节。难点在于体验朋友之间亲密友好的情感。活动重点突破方法:根据目标,制作课件,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突破难点的方法:利用创设情境模仿和表演的多次重复,使幼儿反复感受、反复体验,来体验朋友之间友好的情感。

  5、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特作以下准备:

  教师准备:小田鼠和小鸟头饰,电话听筒,大树模型,flash课件

  二、说教法:

  新《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让幼儿想说、敢说、愿说。"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视听讲结合法:

  我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让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课件中的内容;“听”就是倾听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根据画面推理故事的进展;“讲”就是幼儿的讲,包括分组讲,自由结伴讲,讨论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这个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与一中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

  2、分角色对话法:

  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经验的同时,进行分角色对话的方法,由于这篇童话故事描写了两个邻居渴望亲密交流的美好愿望,通过分角色语言的模仿进一步增加感性经验,使幼儿熟悉理解童话中的语句。

  3、模仿表演法:

  幼儿在表演中体验,在表演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电话道具和动物头饰,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扮演小鸟和小田鼠,边看课件边模仿表演,幼儿在模仿表演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故事情节,体验好朋友之间的关爱和友好以及亲密交流的美好情感,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可爱的形象,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以上三种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使语言与艺术极和谐的融为一体。

  三、说学法: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结合目标采用的方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

  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做一做(模仿表演)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知识体验,并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在欣赏故事中借助于想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以及我声情并

说课稿 篇5

  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中,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歌曲学唱”、“创造表现”三个部分。开头的情景创设呢,我给学生们跳了一支舞蹈,里面有几个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让学生去欣赏,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动作并简单的模仿,从而说明了蒙古族这个民族的特色。接着通过展示图片,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雁湖欣赏风景,欣赏歌曲《大雁湖》,轻松而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在教唱环节中我采用了听唱,跟唱等方法,由于歌曲非常短小,所以学习起来难度不是很大,我让学生通过画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并让学生自己找出歌谱中认为最难的地方,就是:光啊哈嗬,这个地方啊要唱2拍,不少学生拍数拖不满。还有一处是:歌曲中跨度最大的2个音的音准问题。这2个地方不仅是最难的,也是最突出表达感情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唱好唱准。我们就反复练习,逐一攻克,这样在整首歌曲的学习上自然就轻而易举了。在学会歌曲后,我就启发学生让他们把大草原当作是自己的校园,自己的家乡,用真挚,热烈的感情去演唱全曲,再次体会歌曲中所蕴涵的感情。创造表现部分是对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再创造。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给予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启发学生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为歌曲重新创编歌词,是让学生运用语文技能将自己所想的词句整理清晰,并带入歌曲中演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进一步解决什么乐器最适合马蹄的声音,在没有这种乐器的情况下可以怎么伴奏?这样学生动脑筋思考,然后实践,感受,提升了孩子们运用各种形式为歌曲伴奏的能力。在这些基础,让学生听辩老师改编后的歌曲的节奏,并动手将歌曲改为四三拍并随音乐表演合适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也可以对歌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后面我安排了一个小音乐剧,《草原的一天》,由四个不同情绪,内容的音乐主题构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草原的了解,把他们心里的东西表现出来。也起到一个复习蒙古族舞蹈动作的作用。课程的最后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感受,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也听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吧。整节课里贯穿了听,说,唱,跳,样样俱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情景引入

  1、儿歌:

  师:同学们,音乐课上你和我,快快乐乐唱支歌。轻轻松松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同学们,快乐的音乐课又到了,你们高兴吗?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唱支歌,来表达我们这份喜悦的心情好吗?好,下面同学们听老师弹琴。

  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师:大家唱的真的是很棒,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刚才唱的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答

  师:那么关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请举手。

  生答

  师:对于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是呀,蒙古族有美丽的大草原,有成群的牛羊,他们吃的是手把肉,喝的是奶,他们的服装主要以首饰、长袍、腰带、靴子为主。他们住的是蒙古包,出行的时候都以骑马为主,而且他们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还要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在那达慕大会上,人们进行着摔跤、射箭、赛马等活动。现在象蒙古族的柴达木盆地、唐古拉山口、昆仑山口、查干胡等地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风景区旅游景点。那么这节课呀老师带领大家继续走进蒙古,走进大草原,去欣赏蒙古族的无限风光。

  三、讲授新课

  1、下面同学们往前看,我们这节课将在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大雁湖》。

  2、展示歌片

  下面同学们整齐的把这个题目读一遍、再读一遍。

  (1)这是一首非常优美抒情的歌曲。下面同学们看着歌词听一遍录音,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首歌曲描写了大雁湖的那些景和物?

  听录音 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瘦得非常好,大雁湖在蒙古族的唐古拉山附近,哪里草肥水美,栖息着很多珍禽异鸟,雪白的天鹅也在那里安家落户了,把大雁湖装点得更加的美丽。下面同学们看一下这首歌曲有一个特殊的节奏型是什么?

  生答:切分节奏

  师:看一下这首歌曲一共出现了几处切分节奏?

  生答:七处。

  师:正是因为这些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富有了动感,增强了美感。

  (2)再次听录音

  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大家认真的体会一下切分节奏的运用。

  3、学唱歌曲

  下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好吗?

  (1)随琴学唱歌曲两遍

  指导衬词处的节奏以及切分节奏的演唱。

  (2)再次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里用了一个衬词是什么?

  生答:“啊哈嗬”

  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歌曲还有那首歌曲带了衬词“啊哈嗬”?

  生答:《我是草原小牧民》并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演唱。

  师:这个衬词“啊哈嗬”也体现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内心的赞美之情。比如彝族的歌曲常用衬词“阿里里”如“《彜家娃娃真幸福》《赶圩归来阿里里》并演唱,让同学们体会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3)再次学唱歌曲

  师:大家都知道,蒙古族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正因为草原的宽广和博大赋予了蒙古人民粗广豪爽的性格,他们的歌曲都是跌宕起伏,音程跨度比较大,大家找找看,这首歌曲什么地方音程跨度比较大?

  生答并唱一唱

  师:这就是南北民歌不同的地方,北方民歌这种旋律的大跳刻画的是北方人民那种粗犷、豪爽的性格。举例《银杯》并演唱。南方民歌音乐旋律就比较平稳,体现的是南方人民那种柔和细腻的性格。举例《茉莉花》并演唱。

  (4)完整的演唱歌曲。

  (5)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歌曲拓展

  1、变换速度演唱歌曲

  2、用四三拍子演唱歌曲

  3、再用四二拍子演唱歌曲

  启发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

  五、小结

说课稿 篇6

  一、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步,说教材。

  《空城计》一文位于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体裁为文言白话小说。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语言简洁明快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而在本单元中,因为主要以文言名著节选为主,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方法和技巧。具体到《空城计》,则着重关注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性格的塑造。

  二、接下来,说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对于历史演绎小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三国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更不陌生,因此,从学生已知的故事中学习小说的文体知识,会更易入手。同时,面对学生熟悉的故事情节,拓展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情感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教学难点:对文中诸葛亮三次笑声的理解,学会借助神态描写探究人物内心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工具书的运用,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2、谈话法;

  例如: (1)本文中描写了几次诸葛亮的笑,各自有什么含义?

  (2)司马懿是真的害怕城中有伏兵,方才不敢进城而撤军的吗?如果不

  是,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止步不前呢?

  3、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

  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勾画圈点法,分组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

  七、说教学过程

  1、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2、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梗概。

  ① 注意下列字词

  ②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③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④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但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产生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b、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发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到课堂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如果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实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3.谈话教学法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

  1.主动探究法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相同时,通过电导体发热功率跟电阻关系,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探究电流相等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探究过程涉及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3.理论联系实际法

  在通过理论推导出“在电流相同时,发热功率跟导体电阻成正比”的规律后,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例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

  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

  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等,学生体会自由自在悠闲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了。而其他几个具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

  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老师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小弟弟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老师当吴王,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

  二多元体验,引向最广阔处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加深巩固。

  贾志敏说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书。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更向纵向深入。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寓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情势实际与寓言故事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2、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结合着少年的行为体会一下,少年几天来异样的表现有了原因。3、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取消了攻打的念头。便是证明。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三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

  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1、少年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这样两个原则。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从文章在教材编排中所处的位置分析,《最后一头战象》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编者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是: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小六阶段安排的“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的任务。

  从学情分析,小六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较好地开展对文章的探究。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文章中出现的生字。

  2、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3、概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象嘎羧怀旧、善良、英勇、忠诚、坚强的高尚品质。

  由于小六的学生还缺乏一些生活体验,因此,我把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战象嘎羧身上的优秀品质设定为我上课分析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以及战象的相关知识,。

  2、学生预习课文。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运用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小说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学习战象嘎羧的品质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上述理念,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对师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主要采用问题教学与引导启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课文也很长,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课堂任务很难完成,所以必须实施长文短教。于是,我采用抓重点段落感受战象品质的方法。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些关于战象的图片,之后对战象作以简单的介绍并播放战象作战的视频。如此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战象的英勇。

  (二)介绍作家部分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文的认知,进而产生对动物小说的兴趣,我重点介绍作者的代表作品并告知学生本文乃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情,并非杜撰,以此来打动学生并加深他们的情感。

  (三)诵读课文部分

  课前:初读、精读课文,要求排除阅读障碍并整体感知课文。

  课上:略读、速读课文,整体概括课文内容,抓重点段落。

  (四)赏析文章部分

  由于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们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在执教本课时,我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而是采用了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住抓住关键词句,直奔重点语句进行教学。如此设计的意图是让孩子们对文章的印象更加深刻。然后有一个课堂检测,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本文的重难点是否能准确的理解并掌握。

  四、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主要是由课题和代表战象品质的词语组成的。

  这样安排的好处:一是便于总结;二是便于学生加深印象。

  2、作业是通过想象,为课文填写空白。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再次加深学生对战象嘎羧的情感。

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两节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算法,对算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的内容是继续加深对算法的认识,体会算法的思想。这节课所学习的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是第三节我们所要学习的四种算法案例里的第一种。学生们通过本节课对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⑵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对比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比较它们在算法上的区别,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

  ⑵领会数学算法与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⑵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在理解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去发现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的数学规律,并能模仿已经学过的程序框图与算法语句设计出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程序框图与算法程序。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复习引入

  1.首先要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算法的三种表示方法:自然语言、程序框图(三种逻辑结构)、程序语言(五种基本语句),这个是为了带领学生们对之前学过的内容熟悉一下,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然后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求最大公约数的知识,你能求出18与30的公约数吗?

  3.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都是利用找公约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公约数比较大而且根据我们的观察又不能得到一些公约数,我们又应该怎样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比如求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由此就引出我们这一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板出课题)

  ㈡讲授新课

  1.首先我们学习的是辗转相除法,为了更好地总结出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步骤,我先给出了一个例题。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说课范例

【【必备】说课稿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1.【必备】聘用合同集锦十篇

2.【必备】学期学习计划集锦十篇

3.【必备】借款合同模板集锦十篇

4.【必备】聘用合同模板集锦十篇

5.【必备】活动邀请函集锦十篇

6.【必备】同学邀请函集锦十篇

7.【必备】良心作文集锦十篇

8.【必备】定格作文集锦十篇

9.【必备】会议通知范文集锦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