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9 18:22: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说课稿模板七篇

说课稿 篇1

  《放小鸟》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美散文,不但形象生动,充满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生活,而且语言优美,生动活泼,适合学生朗读感悟。文中通过“我”

  放飞小鸟的过程,表现出少年儿童爱鸟的童心,让学生从中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我”看到小鸟在笼子里不吃不喝,非常着急。第二自然段讲“我”听到鸟妈妈在叫唤。第三自然段讲“我”决心放小鸟回家去。第四自然段讲小鸟飞走时向“我”道谢。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生字。3、情感目标,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懂得要爱护鸟类。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懂得要爱护鸟类。

  教学理念: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像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使小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开门见山引出课题,随即板书,并就课题质疑,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及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初读课文。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要求,都让学生有自己练读的机会,再根据学生兴趣指名朗读,有目的性地进行检查,以便接收到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

  3.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就课前质疑的问题再进行解答,也就达到了初步感知课文的教学目标。

  4.识字教学。对于生字的识记,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生字,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整段的学习以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最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

  (第二课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汇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1.当“我”把小鸟关进笼子里,小鸟在想些什么?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进行想象,关注小鸟的命运,开始走进小鸟的心灵世界,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小鸟与鸟妈妈见面了,小鸟会说些什么呢?鸟妈妈会说些什么呢?当一回动物语言翻译家。通过学生形象逼真的表演,真真切切感受到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的痛苦。

  3.小鸟回到了大自然会干些什么呢?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为此,陶行知老先生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由课堂引向课外。只有了解小鸟会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才能真正感受到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说课稿 篇2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教材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入统计活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4、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突出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我本着设计新、处理活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小组活动中我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交流中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较简单的统计方法,为学生的大组活动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生活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文具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文具店的经理,你要怎样进货"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决策,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学习方法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趣味统计,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作出分析,这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强调自主、合作,大胆更新学法。

  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班上要组织一次比赛,要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应该是全班最喜欢的那项活动,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其次,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在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该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先通过"你说我记"的游戏活动,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然后选取自己认为较合理的、喜欢的方法,进而为大组活动做好准备。在练习中,统计小组内每个同学的文具时,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唤起主体意识。

  1、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比赛,同学们想一想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2、同学们说了很多种比赛,在这些比赛中。你最喜欢哪项比赛呢?能说说理由吗?

  3、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很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喜欢跳绳,有多少人喜欢踢球,又有多少人喜欢套圈或其他活动?(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激活主体意识。

  1、用"你说我记"的方法收集数据。

  2、交流统计结果和统计方法。

  3、比较统计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让你再来统计一次,你会用哪种方法?)

  4、大组活动,统计全班最喜欢哪项比赛活动。

  5、整理数据,填涂统计图。

  ①出示"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图",并介绍这是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②让学根据调查结果把教科书上的统计图填涂完整。

  6、分析数据,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几名同学,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多,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少,班上最好组织什么比赛等。)

  (三)组织小组活动,运用方法统计文具。

  1、统计出小组同学的每种文具的数量。

  2、交流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如果你是文具店的经理,你要怎样根据统计出来的结果进货?

  (四)趣味统计,丰富学生的主体意识。

  1、师:每个同学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况满意吗?我们也来做个统计。

  出示三块磁性小黑板,说明统计方法:三块磁性小黑板分别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还需努力",请同学们排队上台根据对自己的评价将手中的小圆片贴到相应的小黑板上。

  2、观察小黑板,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谈话结束全课,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大胆地展现自我。

说课稿 篇3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以及摆一摆、解决问题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5、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四、学情分析

  由于数的范围扩大,100以内数的认识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算单位“十”。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因此,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学会十进制计数法,能认、读、写百以内的数,知道这写数的组成(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数的大小,能说出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注重的是将数的组成与数的计算建立起联系,让学生能结合现实情境,通过数的组成来进行口算。我个人认为本单元教学中要做到两个重视:一是重视十进制计数法;二是要重视数感的培养。

  五、教材编写特点

  1、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又形式多样。100以内数的认识涉及的十进制、位值制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妥善解决好这一矛盾,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教材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找到,而且品种多样。在呈现方式上,教材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图片、有表格、有实践活动、有游戏等。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概念。

  为了使学生掌握数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教抽象的内容,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这些概念。如在数的组成、读书和写数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以及数学思考方法的获得。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六、单元教学建议

  1、抓住基本概念,切实掌握数的意义。

  如教学例4时教师可通过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来理解数位的意义:

  (1)要求学生用小棒摆出24,并说一说2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接着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让学生明白:2个十在十位上用2个珠子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用4个珠子表示,引导学生理解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个一,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然后借助计数器正确地读写24。

  2)可通过对比操作24和42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写完24后,可引导学生在计算器上拨珠表示42,在读写出来后,引导学生来对比24和42中的4和2各在什么位上?各表示什么意义?从而加深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2、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例9还是比较数的大小,只是一种模糊的比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两个层次来把握教学。

  (1)先只出示金鱼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两之间进行比较。教学时可以先不出示三种金鱼的条数,直接用红金鱼和花金鱼进行比较,谁多谁少,再用花金鱼和黑金鱼比较谁多谁少,从而得出红金鱼最多,黑金鱼最少。引导学生说出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红金鱼少得多;花金鱼比黑金鱼多一些,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2)再出示三种金鱼的条数,引导学生说出48比10多得多,10比48少得多,15比10多一些,10比15少一些,从而达到结合具体的情境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

  3、用好直观化、结构化的学具。认识数离不开直观的学具。例如,例1中呈现的一堆“小棒”“第纳斯”木块等,直接用眼睛看不出是多少,但可以把这些学具“结构化”:10根一捆、10个一列,强调“十进制”,这样的直观“结构化”的学具就能使学生一眼看出小棒的数量,感受“十进制”。

  4、切实组织好实践活动。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诸多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

  七、分课时说教学重难点

  “数数、数的组成”这部分知识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数出物体的数量,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难点是体会十进位值制。教学中通过操作、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100以内数的意义。“读数、写数”这部分知识的重点是让学生会读写任意两位数,难点是由直观到抽象,读写两位数。教学中可以通过摆小棒、拨珠子等活动,沟通小棒与计数器的关系,使学生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知识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难点是能灵活运用百数图中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借助计数器、抽象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主动探索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 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 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 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学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志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出现同学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同学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尚市镇中心小学的王方。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接下来我将从说学生、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等知识,这些为本课学习作了铺垫。而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质疑—探索—释疑—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分数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改变分数的分母与分子,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发现、归纳过程,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渗透迁移的教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通过猜想和动手验证,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三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片、彩笔,老师准备课件、分数卡片。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着 “以学定教”的思想,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讨论、组织练习等教法,让学生全程、全面、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自学尝试法等。当然,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首先我为学生带来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猴王做了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它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切成两块,分给猴1一块;又把第二个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2两块;接着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3四块。听完故事,我问道:“同学们,哪只小猴分的饼最多?”来引发学生的猜想。

  设计意图:“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样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活动一:动手实践,验证猜想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将每张纸分别平均折成两份四份和八份)、涂一涂(用笔将其中的一份两份和四份涂上色)、比一比(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发现三只小猴分的饼是一样多的。同时得到三个相等的分数: = =

  活动二: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三个分数,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他们的大小却相等,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活动三:对比归纳,提示规律

  1、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分别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组合作,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自学教材,对比分析,并举例说明,着重理解为什么要“0除外”?

  活动四:应用巩固,体会规律

  我以学生为主角,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了两大组,请其中一组起立。站起来的学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四组活动,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及时肯定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例2:让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明确《猴王分饼》的道理,并拓展延伸:如果小猴子要五块、六块、十块……又该怎么分呢?

  3、考虑到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四组分层闯关训练。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预定的目标。还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让学生畅谈收获,并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所体验到的`收获与快乐。这样设计,不仅是对自己在课堂上知识获取的一个回顾,同时也评价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堂的教学效果也给出了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了重点,有助于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六、说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设计体现了“趣”、“实”、“活”三个特点。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折、涂、比等多种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平台;课上得富有实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二、说学情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方法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说明文的严谨性。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首先,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布置作业:做一名小导游,介绍一下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3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各种细节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3课。它是一首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立樾”等生字,会写“童、闭、立、黄”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读懂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切喜欢这首诗,愿意主动诵读,激发向往大自然,并有在大自然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教学〈2〉;会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牧童活泼、好奇的特征。

  4、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

  因此,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三、教法、学法

  1、反复诵读法

  经过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歌都积淀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理解和体味。通过诵读来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欢同喜,感受诗歌的意蕴,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诵读者的情感之中,换言之,诵读者的情感自觉地融入古诗的意境中。这种自觉替代的情感反过来会进一步作用于诵读过程之中,诵读者脑海里呈现的画面,事物也会强化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学法

  古诗的教学易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也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教学时,我分别采用观察图片、聆听音乐、动作表演、语言渲染等多种方法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3、合作学习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和谐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设计理念

  在学习内容上构建三个维度:即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自行选择的学习内容。三个维度之间在课上以教材内容学习为主,另两项内容作为延续。

  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时间,留出充分的空间,通过学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进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继续阅读的欲望,也许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设置情境,促成互动,合理评价,在教师有效地参与下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一读感知:

  1、揭示课题。(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来进入《所见》这首诗)

  2、“所见”是什么意思?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图,“所见”就是诗人所看见的。

  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出示古诗。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上,有一首诗。借助拼音,谁能读会它?(应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纠正字音,必要时教师范读或领读,并指导读出节奏)。

  4、组成合作小组,互帮互助,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5、检查小组朗读情况。

  这一环节通过合作,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情境中,为解诗意、体诗情设下伏笔;通过合作,借助拼音、读通、读熟诗歌。

  (二)、二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拔。

  在这个阶段,通过学生之间有效地互动,教师的相应点技,以及不断地丰富画面,不正是理解诗意的过程吗?这里展示的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讨论、交流、判断。学生在过程之间得到发展。

  (三)、三读想像

  1、看着画同带着想象朗读全诗。(齐读)

  2、想像一下,这牧童唱的会是什么样的歌。

  3、有感情地朗读过首诗(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读)

  体会诗情,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儿童的言语描绘也好,动作表演也好,无不是用他的生活经验来诠释、演绎动人的诗境,同时,兴趣也在这里涌动。

  (四)、四读成诵

  1、根据画面背诵这首诗(愿意背的齐背随着音乐)。

  2、向好伙伴背诵这首诗(可加上动作)。

  (五)、写字指导

  1、让学生自己说出书写要点

  2、学生练习

【关于说课稿模板七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关于《蒸发》说课稿

3.关于《蜗牛》说课稿

4.关于养殖合同模板七篇

5.关于聘用合同模板七篇

6.关于赠与合同模板七篇

7.关于雇佣合同模板七篇

8.关于《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9.关于《观沧海》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