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多边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
为了迎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了解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会按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3.在实验活动中,经历 “猜测——验证——结论”这一探索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激发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2.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探究兴趣,并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思想。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法安排: “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做、议、练、想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设想:
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生成“经验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也就是引入部分利用姚明跨栏3米是否虚实的旨意所在。接着在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具体的三角形从而揭示课题。
数学问题—在探究中解决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的.发现是始于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就该从问题开始,因此,我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认识屋梁框架图来感知三角形,紧接着通过视频借助多媒体展示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来科学的认识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水到渠成的将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通过观察到比较将三角形由感性到理性达到一个认识上的飞跃。有了科学的认识我们再返回生活来解决问题,所以下一步我通过学生做一做、议一议环节来探究性质。实验法初步感知结论讨论交流发现规律。理性与感性的验证互相结合,从而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形成结论。即: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数学评价—在做中体现练习法巩固新知,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课堂延伸;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数学思想的养成。
数学归纳—在自查中形成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最后我让学生给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
最后设计的纲要信号式的板书,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让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暗示效应,使教学的信息浓缩。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设计中“教师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整个设计充分估计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旧经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学习情趣,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案”变成了“学案”。
2、学习是学生的“创造”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创造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可以获得“创造”的才能,诱发创造兴趣,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3、注重学习情感因素的培养。学习不单纯是智力的活动,同时还有情感的参与。情感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智力负载着丰厚的感情,那么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总之,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强调创造的快乐,寓教于乐,理智与情感融合互补,学生才会学得愉快,才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9----60页,“小小图书馆及练一练1~4题。
教材分析:
“小小图书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做好铺垫。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十分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又有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迁移来突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聪明、活泼,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设计好各种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具:教师用具:教学课件,口算卡片,计数器,小棒。
学生用具:小棒、计数器。
说学法教法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书中的《小小图书馆》这一生活情景,贯穿全课又增加了“送小动物回家”“小小书签“等生动有趣的情境,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感受数学的美,数学的乐,数学的无穷魅力。
2、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我鼓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孩子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互教互学互长,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供思考讨论的平台,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安排了两次合作交流,一是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各自的算法,二是小组同学共同完成“小小书签”,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课堂评价,使评价成为推动教学的“加油站”.
《新课程标准》在学生评价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学中我注重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用一颗爱心使课堂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大家看这里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图书馆图片)同学们喜欢去图书馆吗?为什么?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丁丁和笑笑经常到图书馆去借书看,你们瞧!(出示借书图)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借书,管理员阿姨都做了统计你想了解吗?(出示表格)观察表格你从这幅表格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表格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此先将表格怎么看告诉学生)。再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情境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2.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如果你们是管理员你想知道哪些情况?(提出减法问题)根据提问板书三个问题
师;你们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都表述出来说得很完整。这几个问题正是管理员阿姨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帮她解决吧!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习惯的培养。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
二、探究――合作――交流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你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道题
1、怎样用算式表达呢?汇报33-7=
2、师:33表示什么?那7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精神,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过去的应用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你想怎样算一算?听清要求再操作,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在算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来操作。做好后可以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交流总结(课件出示4种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还有好多种),在这里特别强调竖式的方法。
都有谁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计算的你能在说说你的算法吗?教师课件演示过程(竖式是本课重点因此加以强调)。
师:从这些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先要求生总结师归纳)这些方法虽然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算理是一样的都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前一位(就是十位)借1,十位上的1相当于个位上的10个,这样个位就够减了,助人为乐的十位就少了1个数。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开始独立操作,解决问题。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算法,通过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种算法多样化,重点突出计算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㈠现在用竖式的方法解决其他两个问题!汇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原因,首先用自己尝试解决故事书还剩多少本?连环画还剩多少本?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使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得以巩固。]
㈡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三种书还剩多少本了,因为剩的书有限,我们每个人先选一种书看,看过之后同学之间可以交换,好吗?你们想看哪本书?(按照每个人的要求发给学生想看的“书”(准备好的图片)。
[设计意图:每种书打开后是不同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练习既新鲜又兴奋还很认真。这样安排让小小图书馆的主情境更加完整。]
1.“连环画”呈现的题目是:森林里有三棵大树得了病,请你当小大夫帮帮它们。
2.“故事书”呈现的题目是:发书签(每一个小组一张题卡每人一题看看哪组又对又快,获胜的一组发书签当奖品)
3、“儿童画报”呈现的题目是:爱心小行动,学生给小动物找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只要小动物手里的算式得数和汽车上的数字卡片相同,小动物就可以乘车回家了。
4、读书节活动: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有多种做法,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对本节课的重点有所突破]
四、总结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有那些收获?可以小结一下自己或班内同学的表现。
[设计意图:愉快地与学生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最后提出希望,愿每一个小朋友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同时唤起了学生对下一次数学课的企盼。]
对于本课教学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包括了氢在自然界的存在,氢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等内容,重点是氢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是点燃氢气与空气混合气发生爆炸的原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记住氢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溶解性、密度等)
b、记住氢气的化学性质一可燃性,并能熟练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C、知道点燃氢气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掌握检验方法。
D、常识性知道气体的爆炸极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这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意目标
a、知道化学实验既有兴趣又存在危险。b、养成科学、规范、严谨的实验习惯和态度。
(4)哲学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实验、讨论、对比、归纳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本课时教给学生善于细致观察的实验习惯,教给学生善于思考、善于严谨分析实验现象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 查阅资料 互相讨论 实验探究
结论应用。
四、说教学程序
1、先前提测评,然后引入新课。
上课之前,演示氢气球上升的实验,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由引引入前提测评,目的就是检测学生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认知前提,并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在情感上进入学习新课状态,接着引入新课。
2、展示教学目标。
在屏幕上展示本课教学目,学生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学有方向。
3、目标实施
(1)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氢气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2)做好演示实验
a、演示[实验3——4]氢气流吹肥皂泡,该实验直观地证明了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突然袭击出氢气“氢”的特点,在观察和描述氢气的特理性质过程中要随时和氧气相应的对比,然后小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b、先用排水法收集氢气验纯两次(其中一次有意在试管内留有少些空气),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当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接着演示[实验3——5]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火焰的颜色,再用一千南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烧怀外壁(发烫——放热),看一看烧怀的壁(有水珠)。在屏幕上播放本实验的录像,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加深实验现象。
C、演示[实验3——6]点燃氢气跟人气的混合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接着设疑:同样是氢气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然后播放动画录像来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样就把微观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容易理解。接着小结出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跟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的范围,遇火都会发生爆炸,因此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强调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d、演示[实验3_7]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验纯两次,并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当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否则会发生危险,并解释这样操作的原因。
(3)小结本节课内容
4、达标测评
根据本节教学目标,设置达标测评题,了解学生达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矫正。
五、说板书:
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 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1)无色、无味的气体(2)难深于水(3)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a、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
现象:
(1)发现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珠生成
b、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点燃时
现象:可能会发生爆炸。
注意: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 目是《绿色网络,伴我成长—— 一目了然看图表 》。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 初中 的信息技术 教材 七年级下学期 第二单元第六课 内容 。 它 是 本单元中 的最后一课,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将本单元学习推向了一个新层次。
我根据吉林省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 我 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 、体验利用电子表格整理、分析信息的基本过程,掌握表格处理信息的方法。
2 、通过对学生上网程度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整理、教师演示、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完成任务中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科学上网,安全上网,远离网瘾,增强信息意识。
教学重点: 表格数据的整理。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图表类型分析数据,解读信息背后的信息,生成新的信息。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在以前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而图表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的,有了前面良好的基础,图表的操作将会相对容易些。
三、课前准备
课件 PowerPoint 、还需要 Excel 文件 3 个(调查问卷表、调查问卷汇总表、竞赛包含 4 个研究表,每个研究表四组各选其一) 及 学案,采用“速龙多媒体网络教室”将文件传到每台学生机。
四、 教法阐述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查问卷法 ,操作演示法,巡回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
五、 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 “ 接受任务 —— 思考讨论 —— 合作 探究 —— 一展风采 ”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 说 教学过程
课前对学生分组,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分成四组, 每一组 选派一名学生为小组长
(一)“调查问卷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鼓舞学生敞开心扉认真填写问卷, 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贯穿于本课的始终, 把问题融入生活中,避免单一的教教材。
(二) 自主探究 ,获取新知
设计意图是: 让学生自己摸索, 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技能, 培养动手能力。 同 时对“结论”分析,掌握班级网瘾状况, 进行情感教育 。
(三)小组竞赛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 在师生、生生互动 中 , 进一步体现四种常见图表类型及功能,同时 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体验成功的喜悦 。
(四) 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知识巩固,再现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
(五)展示作品,拓展延伸
利用图表反应数据统计问题应用于各个领域,电子表格还有很多其它的高级制图功能, 展示作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本课的 教学设计理念 是: 采用 “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 的教学模式和师生交往 、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以操作为手段,以发现为宗旨,以感悟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使同学们 对枯燥的电子表格有一全新的认识 。 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让每个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请评委老师多加指导!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浅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六大段。其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占的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
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
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
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读课文,熟悉第一段
1.师出示诗句:“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庐山云雾)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请运用以上的词语围绕庐山云雾,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
3.师小结。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充满神秘的,庐山云雾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1.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第二大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云雾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回答)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先在书上用“____”划出,再回答。)
(引:这些地方的云雾各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用“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其特点的词。)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①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用“~~~~”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句)
②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
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
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
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
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
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①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_,时而____。
②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与它_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_,时而_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_,一半_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这就是云海的两幅照片,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习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
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
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
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根据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哪些词句连接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家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四)作业。
1.片断练习:《家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3、4、5、6题。
附板书设计
庐山云雾
登山路上 浓雾 瞬息万变:刚刚……转眼间……
雾来时……雾云时……
雾浓时……雾稀时……
山镇牯岭 雾气 朝夕相处,时而……时而……
一半……一半……
大天池等地 云海 壮观绚丽 云海茫茫,波涛起伏
云絮翻飞,色彩斑斓
本课时采用这种对应式的板书:
一、便于体现出庐山云雾的特点;
二、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三、体现了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没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看到的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了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本科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的熏陶。
2、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写作当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当小游客,感受风景美语言美。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皇家园林颐和园,想一想当时的场景,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
本环节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活动,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间,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并且从中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细读课文,当小导游,体会结构,写作美。
本环节我将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我会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有的想在这儿照相,有的想在那儿留念,的确,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呀。现在有很多国外的友人来参观,你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向世界友人介绍我们祖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让学生结合课件上颐和园的美景,运用一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而将自读感悟、小组讨论、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1、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在教学本环节时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要领着游客进行游览,就要与现有一个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旅游线路怎样制定出来呢,你将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游客介绍呢”其实就是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小导游们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在本环节里面,我将鼓励学生画出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范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定制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非常“妙”的词语,是游客在边看变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耸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习,导游游公园。
作业: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要从分析环境入手,要认识古代封建社会,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要初步感知作家的风格。
曹雪芹的《红楼梦》,初中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学生对作家作品并不陌生。《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部分,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主要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介绍了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初步展现了贾府的概貌,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为学习本单元接下来的课文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我设置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了解贾府这一小说的典型环境及通过这一环境折射出的社会背景。
(3)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评价、写作等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用直观演示和归纳法分析文章要点。
(2)用探究法体验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说教法
一、直观展示法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二、研究性学习法
1、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
2、合作探究。方法是自由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仿写法
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说学法
一、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如何学习。
二、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教学流程
本课题共设三课时,本说课内容侧重第三课时。具体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课前预习】
1、让学生运用手头的工具书自己解决课文中的有关字词。
2、组织学生利用利用多媒体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并欣赏《红楼梦》的音乐和诗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
2、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
3、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梳理课文情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3、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重点是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导语设计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基本情况、典型环境作了一个了解。作为小说的三要素,除了环境、情节外,人物形象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从人物形象这一方面入手来欣赏曹雪芹先生的高湛笔法。
试填写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写法人物
详写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
略写王夫人、邢夫人,三春
实写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
虚写贾赦、贾政
单独写贾宝玉、王熙凤
集体写迎春、探春、惜春等
二、人物形象赏析
可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一)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1)众人眼里的黛玉——→病弱不足
(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标致不凡
(3)宝玉眼里的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病美人
2、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1)大舅妈留她吃饭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2)在王夫人那里择座---——→谨小慎微寄人篱下
(3)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自尊心自卑感
(4)对读书的回答
总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二)分析王熙凤的形象
1、勾画出描写王熙凤的有关段落。
2、作者为了刻画王熙凤的性格,主要从哪几方面来勾勒?
(1)写出场: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贾母介绍——→性格泼辣宠爱
(2)绘肖像:
服饰:集珍宝珠玉于一身——→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
容貌:“三角眼”“吊梢眉”“丹唇”“粉面”——→外表美丽刁钻狡黠的本性
(3)见黛玉:
先是恭维察言观色
继而拭泪——→机变逢迎
转悲为喜得宠
(4)回王夫人:
小结:通过上述对王熙凤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三)分析贾宝玉的形象
自由讨论: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点评。
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出场前用世俗的观点加以侧面勾勒(第10、11两段)
(1)王夫人语云——→格格不入
(2)林黛玉听母亲曾言——→叛逆
2、出场后的肖像、语言行动正面描写。
(1)出场后的肖像描写(第13段)——→眉清目秀、英俊多情
(2)出场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骄横不羁
3、《西江月》的两首词,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分析宝玉的形象
反封建厌弃功名利禄独立不羁
小结: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四)总结
我们分析完了课文中三个主要的人物,在分析过程中学会了刻画人物的方法,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以致用,在以后的鉴赏和写作当中要学会运用。
三、课堂巩固练习
1、以下的外貌描写各写的是谁?分别表现了每个人怎样的特点?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③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如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选择正确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林黛玉来到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是因为
A、贾府是贵族世家,讲究礼节,且等级制度森严。
B、她自觉出身低微,不如贾家高贵,有自卑心理。
C、她有寄人篱下之感,又极自尊,敏感多疑,所以小心谨慎。
D、林黛玉初进贾府,人地生疏,自然时时处处留心在意。
答(C)
四、布置作业
写一段肖像描写,150字左右。
提示:可从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等方面来写。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20xx年上海中考必考课目之一。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 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说学生
本人同时担任提高班和平行班的教学,因而,在备课上应该以备提高班为主,兼顾平行班的学习。比如,在诗歌的鉴赏方面,对平行班的要求相对要低很多。而对提高班,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为目前的中考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说教法和学
1、本人参考了《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3、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四、说媒体
教学本诗,可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幻灯片或是微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塞北的雪景,聆听胡琴、琵琶声。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
(四)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六、说学生再读诗歌。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七、说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八、说拓展性阅读。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九、说作业、
1、 默写诗歌2、 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范进中举》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第二课
,它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全书极为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讽刺小说的一座丰碑,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该名著的讽刺艺术有所了解,并且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人生有益的启示的要求,我设计如下三维目标。
1、学习个性鲜明的语言和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2把握两个人物形象——范进和胡屠户的性格特征。
3、探究小说的主题——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发挥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主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小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并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2. 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学习小说,就要学会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写法。因此我确立以上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是缺少理性的分析,阅读还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针对此种情形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虽说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精彩,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学生也因此会浅尝辄止,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因此本课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和情景设置法、点拨法,尤其要讲求取舍。
1、启发式: 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提问精而巧,循循善诱,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形象直观,活跃气氛,引起兴趣,激发感情,引发感悟。
3、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 ,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四、说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感悟法、质疑法等。
朗读法,是语文学习经久不衰的策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以读促思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讨论法,各抒己见、博采众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才能使课堂生成多于预设。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因为本课为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为了揭示“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这一主题,特设计如下导语: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鸿沟,越过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同时中举而疯的闹剧也着实令人深思,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科举制度深深地思索,走一步,再走一步,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吧。
(二) 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规范、清晰出示本课学习目标,使师生都能明确本课目的,紧紧围绕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三)重点研读,问题设计:
1、首先请一名同学简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复习上节课所学,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完成和本课的自然衔接)
2、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挑选出你最喜爱的某个语段或句子,有“表情”的朗读。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同学能读出人物的味道来,仿佛人物就在面前,运用多媒体,及时出示范进、胡屠户的丑陋嘴脸,形神兼备,再配合学生的表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设计这一环节,重在“读”使学生们不离开文本,做到有据可依,有表情的朗读也可以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做好铺垫,才会水到渠成)
3、提问:通过刚才大家的表演,咱们来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自然会把视角集中在范进和胡屠户身上。(提出要求:最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同学们各抒己见,营造了浓浓的氛围,便于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边板书对二人的评价:范进:醉心功名、屡试不中、家贫如洗、中举后:疯疯癫癫、丑态百出,胡屠户:庸俗自私、势力市侩、阿谀逢迎、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4、小组合作,找出能够体现人物这些性格特征的语句,并进行赏析,进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个性鲜明的语言和传神生动的动作,以及在范进中举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学习对比的手法凸显讽刺艺术的魅力。
设计以上两个环节,通过读——品——悟——说四步,来突破本文的学习重点。进而完成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赏析目标。
5、教师适时点拨,文中给我展现了喜悦的最高境界不是大笑,也不是流泪,而是发疯,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中了举人,为什么会疯癫呢?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设计这个问题意在揭示主旨,把握小说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思想内涵,在交流中获得启示)教师把握时机做好正确的引导,适时小结,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拓展延伸:文学创作需要灵感、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我们就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看看范进中举后的生活吧,请同学们续写《范进中举》,并交流。设计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7、作业:整理完成《范进中举》续写,要求想象合理,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思想性。
六、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范进 胡屠户
前:醉心功名、家贫如洗 庸俗自私、势力市侩
中举 对比 语言动作
后:疯疯癫癫、丑态百出 阿谀逢迎、欺贫爱富
主题: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集中体现了本课的重点、难点,简明、清晰,一目了然。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 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
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3、动手操作,深化知识。
4、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一)先来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圆柱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比较美观;有的学生又会说:把压路机、墙刷设计成圆柱容易滚动等等。这样问题情境创设,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趁这个机会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会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两个相等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具体感知,了解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三)接下来是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按要求自制圆柱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一个组织者,在旁巡视给予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做:用已有的圆柱先画两个圆,再把物体卷起来,做侧面;有的学生会用物体在纸上滚动一周,先量好侧面,再用圆规画两个圆做底面;还有的学生先卷好侧面,再用侧面画底面,但发现画出来的不是圆。
做完后,我让学生汇报展示作品。这时学生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侧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平面与曲面的互相转换;
重点发现侧面与底面的接缝不容易吻合;
进而思考怎么办才能使侧面的底边与底面刚好结合在一起。
问题提出后,我请制作得好的小组说一说,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刚好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反复的演示,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出:
(1)圆柱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接着我再让学生根据认识算一算:
第一种情况:先做好侧面,根据侧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来设计底面。
第二种情况:先做好底面,根据底面圆的周长等于侧面长方形的长来设计侧面。
使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更为准确。
最后让学生重新设计,做一做:
根据计算结果,在新的卡纸上重新测量制作。学生在深入了解圆柱的特点后,目的更明确,方法更科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将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选择一组学生作品展开贴到黑板上,写上对应量。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四)、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需的数学,我把练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层:判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通过此题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综合层:这里有一些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让学生再次明了本课的重点:圆柱的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开放层:在这个层次的练习里,我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做圆柱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