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6 13:42: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说课稿锦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学画山水画》。

  我的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部分。

  一、 教材分析

  小学美术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为一二年级;第二学段为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为五六年级,本课是第三学段五年级下册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课,造型表现领域对第三学段学生的学习要求是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等造型要素,通过适合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从而提高学生美术构思与创作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中国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山水画的几种皴法,并能运用相关技法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本课的编写意图是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山水画,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感受中国山水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又不受表现方法与技法的限制,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画表现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课重点是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般的表现技法,包括皴法、画树、点苔以及空间的表现。难点是干湿浓淡的笔墨变化,点线面的组合以及构图。突破难点的方法为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实践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

  我将从已有知识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已有知识基础,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三年级时通过学习《水墨游戏》一课,对水墨画已有所体验,掌握了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基础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但由于间隔两年,很多学生迫于学业压力,没有再接触水墨画,所以对于一些用笔用墨的方法会比较陌生,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与示范,但也正是由于陌生,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急于体验尝试的心情,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已有生活经验方面,天津的学生很少有直观面对山水的机会,课堂中要用真山真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

  三、 教学模式

  我校采用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为: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五、达标测试,课堂小结。理念为“三真”“三实”“一及时”,具体为“三真”真思考、真合作、真会,“三实”设计实、反馈实、检测实,“一及时”评价要及时。

  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我将本课模式设定为六环节: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二、作品欣赏,技法分析;三、技法讲解,课堂示范;四、学生实践、随堂指导;五、教学反馈,作品点评;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时间预设为:第一环节2分钟、第二环节4分钟、第三环节6分钟、第四环节17分钟、第五环节8分钟、第六环节3分钟。

  课前我会让学生准备一些工具,包括毛笔、墨汁、国画颜料、生宣纸、书画毡、调色盘和笔洗。

  四、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黄山、泰山等山水实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秀丽与壮阔之美。

  出示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画的悠久历史及发展过程。

  出示本课题目《学画山水画》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山水画有一个初步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作品欣赏,技法分析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和感想。

  引导学生感知中国画的三远: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

  教师出示范画,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两幅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方法有以线造型为主的和以点线面造型为主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理解本课知识点,中国画的三远法,通过欣赏教师范画,使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更直观的感悟。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方法。

  (三) 技法讲解、课堂示范

  多媒体展示技法范图。

  介绍山水画的皴法(披麻皴、斧劈皴)点苔、树木和水的画法。

  教师进行技法示范。

  请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技法点击,学生自学绘画步骤。

  教师对运笔和作画步骤进行示范,强调注意近景、远景的关系和干湿浓淡的笔墨变化。

  多媒体展示同龄人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构思和要采用的表现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进一步启发引导。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山水画的皴法和树木、点苔、画水等技法,使学生掌握本课的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同龄人作品,树立学生自信心,为下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四) 学生实践,随堂指导

  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和技法,开始创作。(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

  教师巡视辅导,提醒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技法,注意构图,处理好远近关系等。

  帮助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创作,并拍下学生创作的过程。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实践是美术课最重要的环节,能够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技法并体验到美术课的乐趣,同时,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创作出美的画作。

  (五)教学反馈,作品点评

  先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自评,力图引导学生从不够完美的作品中找到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虽然造型不够准确,但笔墨运用充满童真和趣味。让学生找到完善作品的最佳方法,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

  教师做小结性评价,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学生的创作给予肯定。

  本环节设计意图: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评价找到自身不足。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肯定学生作品,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五) 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完善作品,把学生作品在校内进行展览,或挂在班内,美化环境。

  2、 鼓励学生课后以水墨写生的形式,表现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色,体验 创作的乐趣。

  本环节设计意图: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可以美化环境,鼓励学生将水墨画创作延续到生活中,并学会用水墨眼光观察身边的景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在中央偏左的地方是本课课题,下方是教师范画,中央部分是本课知识点,右边为学生作品展示区。这样设计是为了使版面在视觉上取得平衡,突出知识点。

  六、课堂评价

  课标的评价建议中要求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本课我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是以个人为单位,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法,学生互评是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创作思路与表现方法进行评价。通过自评与互评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点评是面向全体学生,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态度,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七、资源开发

  课标中的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资源三部分。校内资源包括学校图书馆、美术教室、多媒体等;校外资源包括文化场馆、动植物园、自然景观等;网络资源包括名家作品、美术理论知识等。

  本课资源,校内资源有美术教室、多媒体、教师范画、教科书;校外资源我使用了一些当地风景的照片;网络资源有网上搜集的历代名家作品、黄山、泰山照片、技法范图、同龄人作品。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节《公民的义务》,针对本节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由两节内容组成, “公民的义务”是本课的开篇课,从知识承接性和延续性来看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履行义务的原因。了解我国xx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明确既要履行法定义务,又要履行道德义务等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之“权利与义务”部分的要求,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确立本课目标为: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xx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定义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定义,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法定义务、道德义务的含义及意义

  依据:法定义务是做为公民的资格的底线,而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是每个公民的更高追求,这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2、难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依据:在履行义务过程中上,学生缺少主人翁的责任感,尤其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上,过多的注重权利而看不到自己的义务。

  第二部分:说学情

  现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娇生惯养,从家庭、社会中得到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所以让学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义务、哪些道德义务,树立义务观念非常必要。

  第三部分:说教法

  根据本课内容,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规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感体验法;

  2、设疑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例如:在重点处理上,道德义务的履行上,主要采用情感体验法,激发学生情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在本课重点知识的处理上,先通过设疑讨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去发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通过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经过比较,从而总结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四部分: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提高,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结合本课实际,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案例分析;

  2、小组讨论;

  3、比较分析等方法。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于本课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本课采用在总结上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来启发导入,即: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关系?做为公民我们都需要履行哪些义务?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1、 明确道德义务含义,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 知道我国xx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3、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避免盲目的学习。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一)情景体验

  利用身边的情景事例:我校八年级一班学生姚洁和马超慧同学的行为表现。以此为背景,设置问题:

  1、两位同学在上述活动中,履行了什么义务?

  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法定义务?

  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它有哪些内容?

  3、履行这些法定义务有何意义?

  4、什么是道德义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履行道德义务有何意义?

  5、 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方面,运用此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探索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去发现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二)探讨交流

  设疑:

  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材料,设置问题:

  (1)漫画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先通过漫画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教师设置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经过比较,从而总结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加深理解,突破本课难点。

  (三)拓展应用

  列举“见死不救”的案例,设置讨论问题:

  1、你认为詹某的父母会胜诉吗?为什么?

  2、你如何看待案例中李某的行为?

  3、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类似的不道德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对所学重点知识进行检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明确不道德行为会受到社会舆论谴责,从而感受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集体、他人的责任感,做负责任的公民。

  (四)畅谈收获(总结)

  要求学生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测本节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培养、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作业设计

  1、收集归纳你在家庭、学校中分别履行了那些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2、完成本节课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 说评价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与现实生活中的对称性密切相关联,而且为后面学习指、对、幂函数的性质作好了坚实的准备和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四、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

  1、通过学生熟悉的函数知识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未知与

  已知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五、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对称"是大自然的一种美,这种"对称美"在数学中也有大量的反映,让我们看看下列各函数有什么共性?

  观察下列函数的图象,总结各函数之间的共性。

  f(x)= x2 f(x)=x

  x

  通过讨论归纳:函数 是定义域为全体实数的抛物线;函数f(x)=x是定义域为全体实数的直线;各函数之间的共性为图象关于 轴对称。观察一对关于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归纳:若点 在函数图象上,则相应的点 也在函数图象上,即函数图象上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的点,它们的纵坐标一定相等。

  (二)互动交流 研讨新知

  函数的奇偶性定义: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 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 ,都有 ,那么 就叫做偶函数。(学生活动)依照偶函数的定义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 的定义域的任意一个 ,都有 ,那么 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

  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 ,则 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偶函数。

  (1)

  (2)

  解:函数 不是偶函数,因为它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

  函数 也不是偶函数,因为它的定义域为 ,并不关于原点对称。

  例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 (4)

  解:(略)

  小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①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确定 ;

  ③作出相应结论:

  若 ;

  若 .

  例3.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①

  ②

  分析:先验证函数定义域的对称性,再考察 .

  解:(1) >0且 > = < < ,它具有对称性。因为 ,所以 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

  (2)当 >0时,-<0,于是

  当<0时,->0,于是

  综上可知,在r-∪r+上, 是奇函数。

  例4.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补全函数的图象。

  教材p41思考题:

  规律: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说明:这也可以作为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依据。

  例5.已知 是奇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

  证明: 在(-∞,0)上也是增函数。

  证明:(略)

  小结: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一致。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课本p42 练习1.2 p46 b组题的1.2.3

  (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④

  (五)归纳小结,整体认识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六)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书面作业:课本p46习题a组1.3.9.10题

  2.设 >0时,

  试问:当<0时, 的表达式是什么?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的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猴王出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设计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等几个环节对本课展开阐释。

  第一部分:说教材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篇幅有《词二首》、《猴王出世》、《水墨徽州》、《走路的人》、《布达拉宫》,阅读链接是“各美其美”,《综合学习六》涉及到对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运用,对春节文化中“放鞭炮”的搜集、整理、思考,以及结合现代生活的理解阐释。这样的设计,把“文化”一词的领域从多元、多维、立体、综合的角度向学生做出了阐述。

  《猴王出世》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最后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第二部分:说目标

  依据20xx版新课标和教研室下发的二级目标,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解为7个小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西游记》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经典词句。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4、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5、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再次深化了解叙事性作品顺叙的表达顺序。

  6、借助品读、比较的方法体会文中“瞑目蹲身”等动作、“我进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并能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进行人物仿写。

  7、激发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兴趣,感知“猴王”形象,评价猴王。

  第三部分:说重点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机警智慧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第四部分:说设计理念

  根据叙事性作品特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能够在课文中抓住表现石猴特性的关键词(动词),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中涉及到的词语的含义,是学习人物描写类问题如何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而如何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反义词、采用词语替换、分合法解词、去词法解词等方式正确理解词语,又是我们借助一篇典型课文学习词语理解方法的有效途径。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学案和开展具体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在知识的积累与阅读拓展上,教师应有目的地将本课习得的阅读方法推荐到相关阅读中,推荐阅读《西游记》。另外,作为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段落典型,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教师设计出相应的练笔环节,也好为本单元“我的小笔头”中“心中的图画”奠定基础。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紧随教研室推行的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法,我一直在尝试运用“三段论“的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本课也是如此,至于学生,依然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自学谈论汇报展示的过程。

  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进行了常态目标的处理,如作者吴承恩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西游记》的资料的查阅与汇报展示,识字、写字的练习、以及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和概括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便是教给学生高级技能的过程,依据单元目标尝试教学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时的学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架,将本课时按照“三段论”的步骤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将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问题抛给学生,作为例中学部分,我点拨学生勾画这一部分中对石猴的动作描写,并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第二环节,将这只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呢?这一问题呈现在学案上,作为迁移用的部分,我提示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借助典型动作、语言描写,分析石猴能成为猴王的原因。第三环节,便是迁移用的环节,即读写结合点的练习,我让学生根据刚才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动作,语言等去描写石猴的,去仿写自己喜欢的人物,学生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虽然不会行云流水,但也不至于无话可说了。第四个环节,我紧追不舍,忙不迭的向学生推荐了《西游记》这部作品,并告诉学生,你们通过荧屏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只是表面的,应该再去真正阅读一下这部作品,领悟一下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有了电视剧的印象,读起来也会容易的多。

  第七部分:说反思

  教学完这篇课文,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学生先前已经接触过语言、动作等描写,也能够结合文本说出一些描写的作用,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的。细想来,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勾画这些描写,并说出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但读写结合仍是难点,写出来的段落支离破碎的,以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习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从中国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邹忌敢谏善谏;齐王勇于纳谏)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目标:实践中运用)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主要用类比设喻的方法。)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政权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九、说作业布置: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数字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数字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幼儿来说,数字的认识应强调多感官参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通过观察寻找、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及灵活运用周围环境中的数字让幼儿在玩中学,促进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与生活密切相连。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与难点应归结为:在活动中理解数字在不同的物体的用处,同时对周围生活中数字感兴趣。

  因此,本次活动的数学目标有:1、寻找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2、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等。

  1、观察法:让孩子先自由观察自己带来的实物,再由教师带领逐一观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现周围环境的物体上的数字与数的关系,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2、操作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幼儿印象,让幼儿分组操作,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寻找自己物体中的数字,并且体验到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快乐。

  3、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教学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动中,我用了“画面配数字”等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学法指导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四、教学过程

  1、首先,设置让幼儿自由观看,并让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寻找到的数字,这样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又激发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把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这一部分大概4分钟。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后让幼儿通过观察、回忆,如:说说你住在几栋?几楼?门牌号等等。同时发现周围环境中的数字与具体的意思。这一部分大约5分左右。

  3、动手操作,大胆创新。不仅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对周围数字的兴趣。这部分大概10分左右。

  4、最后一部分让孩子回到宽松的环境中,孩子畅所欲言,把事先准备好的数字贴在楼房上、汽车上、其他地方,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部分5分左右。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我们家的猫》这篇课文分两段写了我们家的大花猫。第一段先总写大花猫的性格古怪,接着分三层写了猫古怪的具体表现。第二段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了花猫小时候的淘气可爱。

  “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因此,教学重点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猫写得真实、具体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①了解作者笔下猫的特点;②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会用“勇猛”“生机勃勃”造句。

  操作目标: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②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③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教学目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2.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借助“预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等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质疑,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1-3自然段。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质疑导入

  首先,回忆课文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大花猫的性格特点,并要求学生说说怎么理解的,接着,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第一课时质疑情况提出教学目标,即了解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描写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这一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给学生学习以明确的导向、定位)

  (二)尝试自学

  1.提出要求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根据这一特点,上课伊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本课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具体描写大花猫性格特点的语句。

  猫的特点 具体描写

  老实

  贪玩

  尽职

  2.学生自学

  3.自学反馈

  以填表格的形式分段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如:读第1自然段,填表

  (安排学生自学,要有要求,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要有评价,才能达到切实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圈画批注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读品味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研究学习课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训练学生思维。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哪种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猫的老实、贪玩、尽职写具体的。同时,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强调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猫,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很具体。接着,教师进一步说,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请比较两组句子,①能换成②吗为什么

  ①说它老实吧

  ②它很老实

  ①说它贪玩吧

  ②它很贪玩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句式①是通俗的说法,同时还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种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拿出来重点训练,让学生领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恰当。学习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师:你喜欢老实的猫、贪玩的猫、还是尽职的猫呢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读,请同学们听听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或者还有哪些地方没注意到。

  (在理解内容,体会语言的基础上训练朗读,读有要求,有评价,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猫的“老实”“尽职”固然可爱,猫的“贪玩”也允许学生喜欢,突破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训练形式)

  2.学习第2自然段

  本段学习重在选取典型的语言让学生品味,并通过语言训练想像思维,训练语言表达。

  首先,让学生品味“蹭”字:“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蹭”的动作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表演既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想像大花猫的心理活动既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体会大花猫的可爱)

  接着,让学生比较句子:①和②哪句更好为什么

  ①……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黑点。

  联系以前学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通过比较,学生不难明白,第①句更形象,更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后“思考·练习3”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喜爱猫的感情的句子,句①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一句,通过这一训练,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师:那么,大花猫在主人写作时给主人“画”上几朵“小梅花”,它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用大花猫的口气说说。

  (有意把“踩”说成“画”,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凭借语言训练思维,学生可以从“与主人比赛”“给主人娱乐”等方面想像,只要合理就行,没有标准答案,有助于发展求异思维)

  然后,对“丰富多彩”“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等词语,让学生通过模拟猫的叫声进行理解。

  (词语理解的方式很多,形象地理解,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对大花猫给自己解闷和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的心理进行想像,感受猫既乖巧又倔强的性格特点。体会猫的特点,进行表情朗读。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本课选自初中一年级信息技术的第一章第七课。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使用

  这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第七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这一课叫“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本课针对初中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了简单介绍,学生通过对计算机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本着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五大功能部件),简单了解其功能,并能对各种硬件进行识别;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树立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确定依据:根据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对计算机产生感性认识,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学生能指出名称,所以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了解

  确定依据:理论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二、教法阐述

  计算机硬件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环境:有40+台机器的机房 多媒体

  软件环境: windows20xx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自制导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是不能深刻体会的,我设计了“介绍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这样的环节,请一名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好朋友,在学生介绍后,我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它认识一下?”出示课题:常见的微型计算机。

  设计意图:将计算机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课堂教学在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二)、认一认

  1.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叫上你朋友的名字,我们的新朋友——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知道吗?请两名同学回答一下。学生一般情况下只会说出看得见,的设备(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机)。教师小结:一套常见的微型计算机,从外观看,它是由显示器,主机,键盘和鼠标组成的。我们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称为计算机的硬件。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说,再由老师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准确。

  2.问题二“主机里面的部件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算不算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是” 出示计算机主机内部及外部构造图。提示各部名称让学生对号入座,并说出其功能。教师小结: 给出图示(图示如下),指出计算机五大功能部件的各组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图示更直观。

  (三)、比一比

  “将人的耳朵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将口和手比作输出设备,将大脑比作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说一说做一道算术题上述各部分是如何协调一致工作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师小结:叙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并指出此工作原理是由冯·诺依曼(计算机之父)提出的,即冯·诺依曼原理。

  设计意图: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很抽象,比一比,使学生更易接受。

  (四)、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同学把大显身手中的两个题目解答出来,写在作业本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 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 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 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学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志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出现同学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同学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推荐】说课稿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

2.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

3.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五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九篇

5.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6.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

7.【推荐】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8.【推荐】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

9.【推荐】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