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6-04 13:33: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精选1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说课稿范文(精选16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国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谁的本领大》。(板书:谁的本领大)《谁的本领大》一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比本领的事。童话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于这个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对话个性鲜明,是一篇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因此“读”是本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教材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和两条绿线里的1个生字。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觉得”造句。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人物个性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和神态。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为: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上课尹始,我首先出示风和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俩自夸的得意表情,引出课题《谁的本领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自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三、检查反馈,整体感知。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碰到”、“裹”、“挂帆”、“惊讶”等易读错的字词予以关注指导,并指导学生读好长句的自然停顿。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本课有10个生字,这节课上我将指导学生书写“推、挂”等六个左右结构的字,写时提醒学生注意左窄右宽的字型结构。其中重点板书“碰”,强调左边的石字旁要稍向上提。最后预留5—6分钟让学生当堂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想象拓展。

  三、认读生字,指导书写。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具体过程是: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上课尹始,教师以简炼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并巩固认读上节课学习的新词,夯实基础。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首先,我将指导学生仔细聆听教师范读课文,思考:风和太阳为什么要比本领?比了几次?分别是用那几个小节来写的?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将课文分出三个教学版块来。

  其中,课文一到三小节描写了风和太阳第一次比本领的经过。我将通过鼓励学生自读这一部分课文,抓住“都说自己的本领大!”一句,想象他俩当时会说些什么,初步感受到风和太阳的自以为是。紧接着,“他们第一次比的是什么呢?”学生也一定能迅速的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这样,就自然地进入到了这一部分课文的教学重点上,那就是抓住风和太阳在第一次比赛中的语言、表现和结果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并进行朗读的指导。首先,风和太阳的两句话“那还不容易?”“看我的吧!”能够强烈地体现出他们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我将通过让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再想象一下他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将这两句话读出表情、语气和神态来。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呼呼地吹”和“发出强烈的光”两句知道风和太阳的本领各不相同,而比赛结果也因为他们的本领不同而不同。

  课文四至七小节描写了风和太阳的第二次比本领的过程,结构与第一部分课文相似。我将以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相机点拨引导的形式进行教学。在交流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太阳说的两句话“风先生,你还敢同我比本领吗?”“这有什么难的!”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太阳说话时得意的心理活动,并结合表情、语气和神态读好这两句话。然后,再抓住描写船夫的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船夫的不同表现,联系生活体验船夫的心情,让学生懂得尽管风和太阳的本领没变,可结果却与第一次比赛截然不同。其中,“风带着船,船带着帆,像箭一样飞快地前进。”的情景,我将在多媒体动画的帮助下让学生加深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说说:看到这样的结果,风和太阳会想些什么?让学生的内心获得更真切的体验,揭示出课文的含义:原来,他们各有各的本领呀!

  最后,我通过出示文中的另一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此时风和太阳的动作、表情:他们微笑着向对方竖起了大拇指,在夸赞对方呢!这样,课文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与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无须多花力气了。

  理解文本后,我将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三、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我将通过一个识字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趣味性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接着指导学生书写剩下来的三个生字“受、本、些”,其中重点板书“受”。提醒学生书写注意书写笔顺,不要与“爱”混淆。最后预留5—6分钟,让学生当堂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以上是我对《谁的本领大》一课的教学预设,有许多考虑不周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明天要远足》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9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课教学的构思:

  【说教材】

  《明天要远足》这首诗包含童真,凝练、传神。3节诗中都用了感叹词“唉”,3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待、……尽在“唉”声中。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比较适合低学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

  【说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学要求、本课内容和课型,以及学情,我拟定了如下几点目标: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木字旁、京字头两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和插图,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和期盼。

  其中识字读文是本课重点,体验即将远足的快乐和期盼是本文难点。

  【说学生】

  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识字和阅读能力。但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农村孩子,有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识字、读文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这两方面的练习。

  【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引导感受期盼的心情。让学生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说过程】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这一课我预设了五个环节:

  (一)、儿歌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本课我以儿歌《一同去郊游》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远足”的含义。

  (二)、识字读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然后进行识字教学,认识木字旁、京字头两个偏旁,利用送字宝宝回家、摘水果,开火车等形式进行巩固练习。指导书写“才”、“明”等四个字,动画展示拼音、笔顺,指导学生书写、临摹,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最后在识字的基础上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习诗歌,通过指导“唉”的朗读,体会小朋友急切、无奈、期待的心情。这里我预备结合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入情入境后进行朗读,降低了学生对远足前期盼心情理解的难度。

  (四)、拓展延伸,争做“小诗人”,模仿课文让孩子进行说话练习同时尝试“写诗”。

  (五)、作业布置。作业我设计让孩子继续写诗,并把写好的诗读给家人听,从而增加成功的体验,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

  【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本课板书我将按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想象内容依次板书,简洁、条理清晰,为孩子们最后的“写诗”做提示。

  说课稿 篇3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不同的声音》。本课选自于湖北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十课。

  一、说教材。

  这一课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声音,并初步了解声音不同的原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大量的亲身实践活动,轻松地体会声音现象。从而认识到:声音的不同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声音高低,强弱,以及发声物体本身音色不同而造成的。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要求学生了解我们周围噪声的污染,提出防治噪音的建议。把知识的获取与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为一体,使科学课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三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使学生知道声音有强弱、高低的区别;悦耳、嘈杂的不同。

  (2)能力目标:在感知声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辩认能力。

  (3)德育目标: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悦耳的声音使人愉快,嘈杂的声音危害人体健康。并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具的准备:

  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本课之前,我根据本课的特点,准备了很多的实验用具:(课件出示)以此让学生有了更加感性的真实体验。

  在这些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我还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声音素材,并制作了相关多媒体课件(课件演示)。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放课堂,让学生“学玩”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于是我采用了操作法、交流讨论法、游戏法、观察法、演示法(课件演示)等课堂教学方式,调控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有张有弛,但又始终曲不离谱,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学习对他们来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我的原则是: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兴趣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兴趣又是求知的前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录像)课前将这些实验材料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让孩子们走进实验室就会感到好奇:自然课上为什么摆放着这么多的乐器呢?在学生的好奇中老师的第一句话更让他们兴奋不已,我设计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大家喜欢玩吗?今天,我们就来尽情地玩桌子上的这些东西。”学生的心理马上就会处于兴奋状态,在他们兴高采烈玩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这些物体敲敲打打后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我顺势提出疑问:“自然界中为什么会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声音?”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此环节安排在3分钟左右。)

  (二)探究操作,玩中求知。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最重要的是要更新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继续玩,当然这种玩不是一种盲目的玩,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当好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时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活动一:

  猜声音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用准备好的一段混合了各种声音的音像资料(边点图片边出示鸟鸣、笑声、读书声、汽车声、泉水叮咚声、琴声、歌声……)让学生来猜猜大自然中的声音。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能初步感受到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音色的不同。虽然音色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但此时就好理解了。

  理解之后,为了让学生有进一步的亲身体会,我让他们自行设计物体的发声实验。看谁能利用有限物体发出更多的声音。通过实验,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了“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我马上总结:每种物体的声音有都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色。音色不同,声音就不同。

  声音的不同除了与发声体的音色有关之外,还与声音的强弱高低有关。为了让学生发现声音的这些特性。我又准备了针对性的活动。‘

  活动二:

  1、放一段相同的音乐,但两次播放时,音量一大一小。听完之后向学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此时马上会发现音乐都是相同的,但是通过改变音量的大小,所以相同的音乐便有了区别。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我放手让他们用身边的同一种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并请学生上台演示。(课件)顺势引出结论:音量不同,声音就不同。

  2、为了巩固和验证这个结论,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问学生,我们怎样通过外力来改变声音的大小,使发音物体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呢?我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一个学生没有通过任何的实验器材的帮助,直接走到我的身边,用大小不同的声音叫我了一声“老师”;我马上给予了鼓励。学生自行总结出:用力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活动三:

  声音的不同,除了音色和音量这两个因素之外,还与音调的高低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弄清楚这个知识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我用两种不同的音调唱了一句歌紧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我的问题:刚才从老师的歌声中你听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说我的声音一高一低,如同两个人发出的声音。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用声音进行改变音调的测试。并通过敲击大小不同的木鱼,吹排箫,拨粗细、长短、松紧各不相同的橡皮筋,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音,什么情况下会发出低音。总结过后,得出结论:音调不同,声音就不同(出示板书)

  就这样,学生一边玩一边体验一边讨论。“玩”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并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注意玩的结果。在“学玩结合”中,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参与、丰富的体验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在总结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尽情地表达和演示出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体验情况查漏补缺,帮助建立科学的概念。此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安排在15分钟左右。

  (三)整理巩固,玩中求证。

  科学必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和验证,概念形成后为了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概念,我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任选实验材料或通过拍拍手、跺跺脚等各种方式自告奋勇走上讲台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怎样可以表现出声音的强弱,怎样可以表现出声调的高低。这样设计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胆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又为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和实践机会,使创造教育扎根于课堂。此环节安排在10分钟左右。

  (四)辨别赏析,升华认识。

  在学生对声音的音色、音量、音调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向学生进行噪音危害人体健康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为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具体的行为上,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情景: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在这陡然安静的瞬间,一个同学的铅笔盒及书本哗啦一声摔到了地上。(当然这是我提前设计并布置好的)在这强烈的反差下,学生必然深有感触。于是捉住时机马上提问:你愿意听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吗?你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声音是噪音?我们怎样才能杜绝噪声?

  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自己的行为,如:有的同学说在父母亲午休的时候,不能打扰他们;有的同学说在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不能大声的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等等。这样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会有更直接的体会,我无需过多的说教,就能够达到良好的现实教育目的。这一环节安排在10分钟左右。

  在课程的最后,播放一曲“歌声与微笑”,让学生随着乐曲齐声歌唱,在这美好的乐曲声中,在这美好的心情中结束全课小学的《科学》科目,是一门涵盖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地理知识等众多知识的学科。做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还将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探寻和求索。我想,我的教学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外,请大家多多指教。在此,我也感谢各位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执教本课时,我设计了利用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究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总之,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使知识得到内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验操作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质数与合数》是《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后续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学习约分、通分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数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材引导

  学生按其所含因数的数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学情分析:

  通过因数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且积累了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这些都为他们自主探索“质数、合数”的概念,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学生对分类归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尚未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能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五、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哥德巴赫在1742年6月7日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到所谓“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与当时的数学家常有书信往来),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至今这个猜想还未被证明。大家想知道这个猜想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质数和合数的问题你们就会知道这个伟大的猜想了,好吗?

  (二)、动手操作,观察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摆正方形

  ①教师示范用正方形拼摆长方形

  师:黑板上有4个小正方形,教师用这4个小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有以下两种拼摆方式:

  ①长方形

  ②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给孩子的活动提供方向。

  ②宣布比赛规则

  师:今天我们开展一次拼摆长方形的比赛,现在用你们小组所拥有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哪个小组所拼摆出的长方形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课前准备的学具:

  1组:3个正方形

  2组:5个正方形

  3组:7个正方形

  4组:9个正方形

  5组:11个正方形

  6组:12个正方形

  7组:18个正方形

  8组:24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具袋中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在此故意设计了比赛拼摆长方形的不公平的比赛规则,让学生明白所拼摆的长方形的种类的多少是由正方形块数的因数个数决定的,为了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做了铺垫。

  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摆长方形(教师巡视),并将信息记录在表格中。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小数乘法的第一教时,内容包括例1、例2、做一做和练习一(1---4)题。例1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的写法。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小数性质基础上教学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 0.7 12 1.2

  ×4 × 4 × 5 × 5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7.5 1.35

  × 4 × 3

  _____ _____

  300 40.5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四、总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说课稿 篇6

  一、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幼儿与人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友爱、助人为乐意识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我想帮忙》这节活动。这节活动选自凤凰康轩中班上册语言领域《好朋友》这一主题。本活动选用了幼儿熟悉的小兔、小鸡、小羊等动物形象为角色,以主角河马的思想、行为活动为主线展开情节讲述。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我首先以谈话导入,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敢说、愿意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又抓住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出示动物形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疑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充分发挥想象,进一步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又利用情境表演环节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同时培养幼儿的自信,进而学习帮助他人。

  二、说活动目标:

  《纲要》中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讲述画面中的故事。(体现在教学环节一)

  2、能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怎么帮的?(体现在教学环节二)

  3、帮助幼儿感受与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体现在教学环节三)

  三、说活动重、难点:

  现在的幼儿通常生活在成人的"保护圈"里,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缺乏友爱、助人为乐的意识,我把"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定为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又把"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及所用的方法。"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字卡"帮忙"

  五、说教法:

  直观法、提问法、情境表演法等。

  (情境表演法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内容。幼儿在情节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主角的快乐,又能充分展现自我,同时培养自信,学会帮助他人。)

  六、说学法:

  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等。

  (游戏法的运用是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巩固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七: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一、展示《我想帮忙》课件,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并认读词语:帮忙。

  二、引导幼儿情境讲述,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三、尝试表演,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一、展示《我想帮忙》课件,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并认读词语:帮忙。

  1、谈话导入:

  (教师神秘地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老师发现了一群小动物们之间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可是,小动物们说了要想知道它们的秘密必须靠小朋友自己,要用自己的小眼睛认真观察,动脑筋思考,还要大胆回答出问题才行呢!大家能做到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出示幻灯一)引导幼儿说说画面中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出示幻灯二)猜猜"河马会怎么帮忙呢?"

  (这样的设计就是抓住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利用幼儿观察小动物们生活化的动作形态和解答悬疑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出示幻灯三——六)在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认真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使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3、认读词语:帮忙。利用字卡和情境画面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去了解、认识词语,再通过游戏《帮字宝宝找朋友》进一步加深理解词语。

  (此环节不但培养了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而且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活动目标1.)

  二、引导幼儿情境讲述,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我以启发、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讲述主要故事情节,如:河马帮助了谁?(河马帮助了小兔。)河马是怎么帮忙的?(河马用嘴巴含住小兔,又把小兔送到草地上了。)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及听到的,告诉幼儿也可以用动作、肢体语言来表达。

  (此环节既突破了重难点: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及所用的方法。又着重体现了活动目标2.)

  三、尝试表演,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教师出示河马等小动物头饰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

  提问:

  大家都喜欢爱帮忙的河马,如果你是河马,你会怎么帮助这些小动物们呢?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在愉快的表演中,实现活动目标和重点的突破。这个环节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并学习帮助他人。)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要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做一个爱帮忙的人。

  说课稿 篇7

  一、活动来源

  今年9月份,我们保育院迎来了乔迁之喜,幼儿来到新的校园,既陌生又新鲜,既兴奋又快乐。我们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同时,蹦紧了安全这根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安全工作,把九月定为"安全教育月"。在进行安全第一课选材的时候,我就想,尽管在搬迁以前,院里曾多次组织全院幼儿进行了"消防演练"和"地震演练"等实战演习,但是现在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学习,撤离的路线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何不对我班幼儿进行一次紧急撤离教育呢?于是,我选择了此课题,作为我们大班本学期开学安全第一课的内容,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具有方向性,它既是活动过程的依据,又是最后检查活动效果的指标。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设计紧急疏散图,学习按紧急疏散图进行撤离。

  2、能力目标:遇到突发事件,幼儿能及时、快捷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幼儿设计紧急疏散图,而难点则是:学习按紧急疏散图进行撤离。

  三、活动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做了以下准备:

  1、幼儿认知经验的准备:课前,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电视报道中有关紧急撤离事件或图片。

  2、幼儿心理环境的准备:课前设置展览墙,把孩子、家长收集到的相关图片展示在墙上。

  3、物质准备:班级紧急疏散图人手一张、多媒体课件。毛巾、人手一颗棋子。

  4:游戏准备:课前在区角设计《瓶中取球》的游戏,让幼儿玩耍。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以《纲要》为指导,分为四个部分依次递进展开:

  1、感知危害,引思激趣;

  2、自主探究,

  3、撤离演练,

  4、活动延伸,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分配如下:

  (一)感知危害,引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多媒体出示地震、火灾、煤气泄漏等画面,运用启发性提问:"发生什么事了?""你看到了什么,你心情是怎样的?",通过观看多媒体画面,形成表象,使孩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中,如临其境,引发幼儿对问题的关注,启迪幼儿的思维。

  由于大班的孩子具备一定的多难度思考能力,再加上他们和家长搜集了相关资料展览墙上,也早已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因此,提出问题:"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呢?"之后,让幼儿和同伴互相讨论交流,遇到突发事件自救的方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自己的见识和感受。形成合作学习机制,在此允许错误的方法和争论,教师不加以否认。在这一环节,孩子处于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如:拨打求救电话,呼救。但是,作为我们小朋友,在遇到危险时,最关键是要尽早逃离现场。抛出问题:你们在紧急情况下是怎么撤离的?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解决难点埋下伏笔。

  (二)自主探究,

  说课课件出示:

  1、学习观察紧急撤离图。

  2、个别探究

  自由探究————交流反馈———巩固成果

  3、分组探究

  初次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幼儿好奇心、求知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幼儿自由探究:

  首先是学习观察紧急撤离图:课件出示紧急撤离图给幼儿观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得出红五星或红圆点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箭头表示撤离的方向。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引导法,给足幼儿观察时间引导幼儿认识并理解撤离图中的五角星和箭头的含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会了观察紧急撤离图。

  其次是个别探索: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张紧急撤离图,幼儿手拿棋子代表自己在撤离图中大胆尝试撤离路线(自由探究),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撤离的?"启发幼儿大胆说出:撤离时应选最近的楼梯(交流反馈),再请幼儿手拿棋子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撤离(巩固成果),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操作法,通过幼儿实际操作,初步感知按撤离图正确的撤离方法,设计紧急撤离图。孩子们在自主的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最后是分组探究:将幼儿分成6人一小组,每组一张撤离图,幼儿探究如何撤离,教师观察并及时发现问题:小朋友堵在楼梯口怎么办?结合课前游戏《瓶中取球》了解紧急撤离的注意事项:不推不济排队撤离,并教育幼儿要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观察法,通过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启发幼儿获得紧急撤离时应注意的事项。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的给予支持、引导、帮助,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的表现。这样从感官到操作,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的学习,激起幼儿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幼儿的心理特点,活动的重、难点也得以解决。

  (三)实战演习:

  《纲要》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要求,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角色游戏的趣味性、知识性,运用多媒体创设紧急事件的情境,孩子们一听到警报声,马上就能投入到知识游戏氛围中,这种游戏形式的演习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了玩中学、学中乐。活动目标也再次得到了强化和落实。

  (四)活动延伸:

  1、回放"实战演习"这一环节录像,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2、在活动区,我将投放各种房屋平面图,让幼儿寻找并画出紧急撤离路线,使活动的目标再次得到强化和落实。

  3、教师或家长带领幼儿了解生活环境(超市、公共场所、小区居住环境)中的安全通道及出口,寻找紧急情况下的路线和安全位置,使幼儿知识经验拓展到生活。

  总之,这一活动中,我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孩子轻松、快乐的学习,同时注重幼儿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支持、鼓励孩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建立孩子的自信。其次,活动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连接紧凑,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做好铺垫,后一环节在前一个环节基础上内容更加充实,相信在快乐的游戏中孩子们一定能够学会紧急撤离的方法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时,会根据紧急疏散图进行撤离,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缺憾的艺术,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事件,如何把握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活动中设计紧急撤离图这一环节是否显不够突出,这正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在这里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版块的第三篇文章。本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形象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从两个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如一、二、三小节中的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只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如最后一小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教材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9个字。(因为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我把它做为第一个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本册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构建综合阅读策略,倡导多种新阅读方式)

  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本册教材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秋韵。

  教学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说设计理念: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的情境渲染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辅以“思,议,评,读”等手段,旨在使学生深深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增强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采用“自主读书、美读感悟”的教学方法。老师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在想象中升华情感,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美”为基调,情境导入,酝酿诗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班学生喜欢欣赏配乐朗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伴着音乐,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文,是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

  (二)、以“听”为主线,初听秋声,初感秋意。

  初读诗歌,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二是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适时地引导学生:听秋声,利用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说秋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三)、以“趣”为佐料,细听秋声,深感秋韵。

  情感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为了学生在这节课里将诗句读得有滋有味,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外,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师与生的对话里,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扮演黄叶和树妈妈道别时的对话,想象田野里丰收后欢乐的情景……这些情境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童真童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四)、以“仿”为桥梁,想像秋声,编织秋景。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引导学生想 :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帮助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模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歌。这一仿说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了中心句“秋是辽阔透明的音乐厅”,把文本的知识细化、落实。

  (五)以“练”为载体,自选作业,升华感悟。

  关于作业的设计比较多样,自主,画一画秋天的画,写一写秋天的诗,编一编秋天的童话,搜一搜秋天的诗文。自主作业,为学生留有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走出课堂,继续寻找和发现秋的美丽。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用一棵飘落叶的大树,一朵朵漂浮的白云,展翅高飞的大雁,可爱的蟋蟀组合的秋景图,并在相应的图下面随同讲课注上叮咛、刷刷等字样。同时,在课题下还画有美丽的五线谱,黄叶、大雁穿越美丽的五线谱,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正是这些美妙的声音编织了一曲秋的歌。让学生从静态的板书中感受到秋的声音,秋的旋律,秋的美。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彩泥、绘画、剪纸等美术方法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彩泥、绘画、剪纸等美术方法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

  2、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各类菜的图片和一些精美的菜肴及菜名标签图片的教学课件及学生创作过程中的音乐。彩泥、绘画纸、油画棒、剪刀、彩纸、胶水。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师:孩子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班最活泼,最可爱的是谁呢?(生:……)对呀!()是我们班最活泼,最可爱的?可是今天早上我看到她的时侯却发现她好象有点心事。一问才知道,原来今天是她的生日,平时是与爸爸,妈妈和朋友在家里过的,可是今天还得上学,怎么办那?说道这儿,巧了,我们今天的美术课刚好讲到《今日的菜单》[板书课题:14、今日的菜单]何不就让我们一起为()过一个有趣的生日呢?大家说可不可以呢?[板书:一个大的问号“?”](生:可以。)呵呵,真是我的好学生。那下面老师就先带大家到菜市场去逛逛吧。

  二、发展阶段

  1、用课件出示图片,学生兴趣更浓。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买些什么样的菜?(师逐步出示主食类.蔬菜类、水果类和肉蛋类的给学生观察各种菜的特点。)

  2、学生建议,初步设计菜单。

  师:刚才到菜市场看到了那么多的菜,我们大家一起来选择几种菜,看看我们刚选择的这些菜可以做出什么菜式来。(生:……)

  师:说着说着好象都能闻到菜的香味了,但是我们在美术课堂中不能真刀切,真锅炒,你们想想我们能用什么办法将菜先设计并展现出来呢?

  (生:绘画、剪纸、彩泥……)

  师:对呀,大家想的`办法真不错。我们就可以先用我们美术表现的形式将菜肴设计出来啊。

  3、提出活动要求,做好活动的准备。

  (1)、明了比赛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将要进行的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那我们现在的三个大组分别为我们的三个智囊团。我们三个智囊团之间将展开争夺,看今天哪个组想出的菜式,做出来的菜最丰盛、最有营养。那这组将被评为“表现智囊团”。同时我们已经分好了每三个人组成一组的合作小组,我们每个合作小组之间也将进行比赛,在每个智囊团中评选出各合作小组中表现最突出的菜式为“金点子菜”,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奖品将送给被评为“金点子菜”的设计者。大家有没有胜利的信心呢?(生:有——)

  (2)、课件出示大师作品及一些菜名标签。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最后的胜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些有名的厨师的作品给大家做做参考。请大家注意看各种菜式、盛菜用的碗叠和每样菜旁边的菜名标签。

  师生互动观看大师作品。

  (3)、活动前讨论。

  师:看了大师的作品我想大家可能心里更有把握了吧。接下来的两分钟时间将让大家讨论:

  a、自己这个合作小组准备用什么材料设计什么样的菜式,用怎样的碗碟盛放,并请将菜式的名称标签也放在你们的设计当中。

  b、注意合作小组中三个人的合理分工:一个人负责菜式设计,一个人负责碗碟的设计,另一个人则负责菜名标签的设计。

  (4)、交流讨论结果。

  4、动手做做看。

  (1)、学生开始设计时,老师放轻音乐调剂课堂气氛。

  (2)、学生制作,第一大组用彩泥捏出菜式;第二大组用绘画的办法表现菜式;第三大组的同学用剪纸的方法来创作。在学生制作的时候老师下去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将菜肴摆在前面,请今天的小公主到台前来,大家一起为他唱起生日歌,许下心愿,请今天的小公主选出她今天最爱吃的菜,被定为今天的”金盘菜”。

  (1)、师:比赛时间到了,我们来看看三个智囊团的比赛结果怎样?恩…我能看到每个智囊团的孩子都是非常尽力地去做的,真是一群热心的孩子,看看你们设计的菜肴,真是色香味齐全,非常的不错。[老师将黑板上的问号换成感叹号“!”]

  老师选取学生设计的任意的菜肴让学生欣赏,并问孩子设计的意图:说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菜肴?

  (2)、请学生代表来评选出自己这一组的“金点子菜式”。

  (3)、评选出“表现智囊团”。

  三、课后拓展

  师:今天大家设计的这些菜肴,我看到了是非常的喜欢。我想()肯定会非常满意并感谢大家帮了她的忙,今天老师就希望放学回家后,你们也能将今天课堂上的设计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同时帮助他们按照你们的设计,也做出可口又有营养的菜肴来。

  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1、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2、授之以渔,合作学习。

  3、交流对话,开放学习。

  4、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5、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习奠定了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习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说课稿 篇12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匆匆》(黑板正中写下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匆匆》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一组第二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结合作者自身生活感受说明日子匆匆易逝,以肺腑之言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自然而恳切的亲切感。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同学来说,一方面他们即将离开小学,这篇课文能让他们倍加珍惜这最后的一个学期;另一方面,他们即将跨入中学大门,这篇课文也更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以及“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伶俐”、“徘徊”“潸潸(Shan)”等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明白珍惜时间,进而珍爱生命。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学习重点以及散文优美、典雅的语言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发挥想象力,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口语练习和放些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我会这样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匆匆》。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讲讲对朱自清了解,然后教师简介朱自清(课题下写上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

  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2)教师与学生分段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适时正音,提醒他们注意节奏,并让学生找出生字词(生字词作副板书,写在黑板左侧),本文的生字词有:

  确乎:的确。

  涔涔(céncén):形容汗、泪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shānshān):形容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指十分聪明。

  罢了:而已。

  (3)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细细品读作者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及读后的感悟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从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3.研读赏析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我这里就按顺序去说,所说到的也就是在师生互动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得出的。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看见了哪些画面?

  教师引导:是啊,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现象,是时间飞逝的痕迹,那么你想想看作者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作者用心写的这篇散文,我们应该也用心灵去诵读。

  第二自然段。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指导作者对“我的手渐渐空虚”的朗读。精读第三自然段: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同学接力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子是在怎样的不经意间消逝的?学生自由说,从切身体会到时光匆匆永不停息。抓住“跨、飞、溜”等动词读,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们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深入作者入内心深处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作者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给大家听。把觉醒读出来。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在这里以读促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进一步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边读边品,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4.拓展延伸

  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品读和想象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匆匆流逝的无奈,可以乘胜追击,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和品读,你感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会说出“难过、后悔、无奈。”等一系列词语。进而使学生明确,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先生才有了这么多的成就,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你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并再次朗读课文,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5.课后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四、板书设计

  匆匆

  朱自清

  花有重开日逝去如飞

  人无再少年珍惜时间

  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 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二、说教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三、说学法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流程

  (一)导入:由台阶的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台阶?

  2、台阶是不是作者此文描述的主要对象?

  (这个步骤,使学生明白全文围绕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展开,为后面的深入探讨做好铺垫)

  (三)揣摩妙点

  从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妙处。

  1、父亲与三级台阶的关系(由此导出父亲造新台阶的愿望)

  2、父亲与九级台阶的关系(由此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造台阶准备的辛苦,体会造好后感觉的不自在,并最终自然引出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四)探究主旨

  新台阶造好了,父亲为什么不自在了?

  (在学习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劳动是父亲的生命,他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拓展

  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塑造父亲的?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寻,以朗读后品析的方式进行,注意体会敬佩与辛酸两重情感)

  说课稿 篇14

  说教材

  鲁迅先生曾经赞美托尔斯泰说:“天才的心诚然是博大的。”那是因为“他所爱的,所同情的就是这些——贫穷的人们。”而《穷人》这篇作品,就是是要让每一个读者穿越到“穷人”的灵魂深处,去品悟“穷人们”生活的贫瘠和精神的富有,从而触摸这位文学巨匠博爱的心胸。

  说目标和教法学法

  执教本课我以“读进去、想开来”的学法,引导学生体味“穷人不穷”。带领孩子们迈向一个他们从未到达、从未领略的凝重的心灵视野,体味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与人文内涵。

  说流程

  一、设疑——荡起层层波

  高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因此我在听取预习汇报和学生质疑后直奔主题,我也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的哪些地方是你们没有想到的?

  这一反问唤醒和激励了学生的阅读潜力,学生可能会说:没想到穷人桑娜的家里却是温暖而舒适的?没有想到桑娜的丈夫也同意抱养西蒙的两个小孩?没有想到桑娜抱走西蒙的孩子又变得心理及其复杂?……

  (学生是文本的对话者,他们的问题更有利于消除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尽快的融合。)

  二、品悟——扬起片片帆

  此刻并不急于去讨论和回答他们的问题,带领他们走进穷人的家、走进穷人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本课要重点突破的两个内容——

  (一)走进穷人的家。

  1.让孩子们阅读1~7自然段,走进桑娜和西蒙的家,让他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在孩子们的静心阅读中,他们的感受是深刻的;在圈圈点点中他们的发现是震撼人心的。归纳起来有两点:

  第一、他们看到了:破帆、冬天的光脚、黑面包、潮湿阴冷的小木屋、稻草铺……这就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穷人的家。整篇文章1737个字,没有一个“穷”字,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无不是贫穷的写照。

  第二、他们看到的又不仅仅是“贫穷”,桑娜家里也有温暖和舒适,西蒙家虽然笼罩着阴冷的死亡,却有鲜活的生命同在,还有穷人最简单的温情和母爱……

  此时,我小结板书,这就是——读进去、想开来。

  2.让我们随着桑娜善良的脚步,走进西蒙的家: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她的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坚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显然,母亲在临死之前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在品读细节的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感受:西蒙家比桑娜家更穷、更凄凉;一个穷苦母亲最简单、最本能的追求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暂时不要冻着,能安稳的睡着。

  (选择这段品读的原因是:西蒙家“又潮湿又阴冷”与桑娜家“温暖而舒适”强烈对比,与“孩子睡得又香又甜”产生强烈的反差。既简约的引导了学生感受文学语言的力量,又让孩子们在文本的视野里经受心灵的震撼,与作者的精神视野自然接轨。)

  3.阅读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我趁机引领他们进入旧俄时期,进入文本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我们不妨去西蒙的邻居家看看,不妨到桑娜的亲戚家走走……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煎熬,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无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但无论走过多少个穷人的家,主题词只有一个:“穷”。

  (学生在“读进去、想开来”的阅读能力训练中,对穷人贫瘠的生活状态已经变成了真实的影像。唤醒、鼓舞和激励学生进入文本,体味语言的生命动力,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在。)

  (二)走进穷人的内心世界

  1.本文的心理活动描写就是最大的写作特色。课文中刻画了桑娜三次细腻的心理活动,使穷人善良、淳朴的心灵跃然纸上,并牵动每一位读者的心。

  第一次:想的是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深夜未归的丈夫,是孩子还健康就没有什么好抱怨。

  第二次:想的是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

  第三次:想是为了7个孩子的生活和丈夫将经受更加痛苦的煎熬。

  (具体教学过程在此就不再作详细的叙述。)

  (品读桑娜“三次”细腻的心理活动,使我们再次触摸到桑娜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在作者的文本视野里彻底的走了一遭,把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真实、朴实进行到底。)

  三、移情——划出道道痕

  当我们从文本里走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对穷人的同情与敬佩在心里充盈着。此刻,我轻柔的问到:“如果是你走进西蒙的家看到两个与死人同在的小孩,你会怎样做?”

  这时,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允许他们的见解与大人的认知世界发生冲突。而我在孩子们回答的同时仅是一个欣赏者、聆听者,这时我出示自己的课件——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放弃贵族生活自己设计了平民庄园。他经常到最穷苦的村子里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为实现平民化的夙愿,他第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此刻,我们感受的不仅是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温情与善良,感受更深的是这位俄国的文学巨匠对穷人博大的爱心,对改变贫民生活的执着追求。

  一场文学之旅即将结束,我还想告诉孩子们你们还没有想到的是:托尔斯泰的坟墓至今还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的这个名字都见不到。但是那里却是人间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温暖的坟墓。

  说课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繁星》一课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具有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之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享受。

  整篇文章意境高远,如诗如画,极富感染力,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挖掘,为情景教学提供了契机。它段落结构大体相同,脉络清晰,文笔清新,语言流畅,写作方法独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通过理清课文的脉络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结构,再根据表格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一个方法指导较为有效。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2.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细心观察大自然,学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体现以下三点:

  (一)补充媒体资料,有效激发情感。

  语文课中“文”的理解往往与“情”交织在一起,所谓“披文入情”,抑或“披情入文”皆言于此。媒体、作者和背景资料的补充,能帮助学生较好理解文本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课伊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为学习提供情感上的铺垫,进而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奠定基础。

  (二)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习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读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一进入课的内容,就让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完成表格。这一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结合课文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多样的读写练习:

  1.拓展情景说话练习:本文中作者望着繁星,浮想联翩,我们也展开合理想象说一段话。如“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和我谈话”――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2.加强学生的读写实践,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果夏天的夜晚面对满天的繁星,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描述一段你曾经在夜晚眺望星空的情景,写出感受。在交流评议后,教师总结出蕴藏在其中的独到的写作方法,以此借鉴、运用。

  说课稿 篇16

  一、教材分析

  《欢庆》是一首描写欢庆祖国妈妈生日情景的小诗。诗句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课文中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洋溢着欢庆、喜庆。那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和奔腾的海涛,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欢乐、详和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单元目标及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征,本课教学我觉得应达到以下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能够认识7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背诵课文。

  3、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欢乐、喜庆的气氛,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因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重中之中,因而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同时,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到欢乐、喜庆的氛围,把感受到的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而二年级的孩子对“国庆”所知略少,因而感受到节日的隆重及人们的欢快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本课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认字及理解课文、感情朗读的任务,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欢”、“庆”两个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对课文进行感情朗读。第二课时完成写字及背诵的教学目标。复习巩固上一课所学的内容,继续学习其他的七个我会写的生字,并且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过诗句,进一步体会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三、课件的准备

  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在确定目标及重、难点后,我说说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所做的课前准备,由于学生对“国庆”认识不够,对“国庆”的重大意义不甚了解,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关于国庆节知识的资料。

  四、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我采用情境感染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读是很好的实践活动。因此我把读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生字,交流学法,读懂这首诗,达到入境入情。

  五、说说我的演课过程

  今天我主要把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演示一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问我们刚刚共同欢度了祖国妈妈的第64个生日,叫什么节?学生回答。接着找学生回答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有关国庆节的知识,老师再做出总结:这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宣告,从此,十月一日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每年的国庆节,全国各地都要举行一些隆重的庆祝活动,我们来欣赏一组欢庆国庆节的图片。

  回忆这庄严的时刻,真是令人激动,让人兴奋,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同样的心情来学习一首欢庆国庆的小诗。

  (板书:欢庆。和孩子一起学习写“欢”“庆”2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读出喜悦的心情。

  2、然后让学生带着要求初读课文,把读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适时提醒“乐”是多音字。

  4、当剩下生字宝宝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再把自己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去感受、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1、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他读得好,就竖起顶呱呱表扬他。

  2、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汇报交流。

  3、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讨论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懂得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四、巩固练习

  同桌或小组合作,讨论习题:

  1、出示生词和拼音让学生连一连,读一读。

  2、按照课文的内容填空。

  3、课文中出现了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那些?

  五、拓展延伸,进行总结

  这首小诗学完了,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欢庆了“十一”祖国妈妈的生日,表达了我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那么为了表达我们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课下搜集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再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是画一张画。

【【必备】说课稿范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海底世界》的说课稿范文【精选】03-25

《离骚》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03-16

《木兰诗》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12-06

老舍《猫》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07-07

【必备】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03-16

《花团锦簇》说课稿范文03-15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离骚》说课稿范文12-09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04-27

《火烧云》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