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17 12:56: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十篇

说课稿 篇1

  * 教材解读

  首先是教材解读:

  《井上的乐趣》是我国著名版画家郝力群先生回忆童年生活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在《我的乐园》一书中。作者有条有理地写了一个清凉的小天地——水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画面。条理清晰,语言质朴纯真,充溢着作者对快乐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令人读来不禁想要一同嬉戏这块快乐的小天地。

  *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详略结合等写作方法。

  4、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在探究中品读古井带给作者的乐趣、体会作者怀念美好童年及对故乡真诚的爱。

  第四点教学目标正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 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由课题入手,直接揭题导入,从而明确的主要内容,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紧扣关键字词句,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期间再付之相关的说话训练、句式训练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懂文意,体会文境。

  * 说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检查预习。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能正确掌握字词、朗读等是学好一篇课文的基础,而经过较为系统的练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因此第一环节主要是揭题导入新课,并着(zhu)重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1揭题导入

  配乐出示相关图片,教师描述情景:这是一个古老的水井,在它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有趣的植物,不时还有可爱的小蜜蜂、小鸟等动物来这里做客呢!这儿也是作者力群先生小时特别喜欢的地方,为他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口古井,感悟它的独特乐趣。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

  接着是检查预习环节。

  2 检查预习

  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汇报,互相提醒的形式来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关注字音:平翘舌音:桑葚 翘舌音:做巢 轻声字:薄荷 后鼻音:耕地

  易错字音:悬崖 碾烂(nian) 哺喂(bu) 灌木 石臼(iu)

  易错字形:巢 螺 臼 (运用形象记忆法记忆)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 以“趣”字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版块一 走入文本,静思默想,感受“趣”。

  本篇题目表述清晰,重点突出,因此我选择把文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贯穿起全文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此处的“井”是指作者童年时代家乡的一口老水井,接着请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乐趣”的词义,即“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那么家乡的这口井究竟给作者带了什么乐趣,让作者的童年如此快乐呢?引导学生以这个大问题为线索去通读全文,寻找答案。

  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中实现资源的互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方得以发挥。另外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很适合学生自学。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学生研读文本。

  此次小组合作要求主要有:

  1 默读课文,思考水井的哪些事物给作者带来了乐趣?“趣”在哪里?

  2 圈画出关键词句,学习以写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批注。

  3 小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言。

  4 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我深知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时间。

  版块二 结合文本,畅所欲言,倾吐“趣”。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而其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让学生静思默想后,我将组织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年段特点,对于交流环节我进行了以下的预设。

  1 “趣”在生机勃勃的植物。

  第三至五自然段向读者描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植物图,这种趣味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较易能找到,

  另外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植物的特点来讲述,并学习作者这种准确的表述方法。

  如甜杏是桔黄色的,紫桑葚是水汪汪的,薄荷草则是清香的,水井边还会有什么样的植物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抓住植物特点来进行言语实践,在学生多样的回答中也就理解了此处“……”的作用。此时可相机进行写法小结,并副板书:抓特点来写

  再让学生找找看作者详写了哪些植物呢?(有荆条、薄荷和酸枣树)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描写荆条一句,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蜜蜂的嗡嗡叫说成是在哼着小曲子,此处可以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体会拟人句的用法及作用,感悟作者语言的生动。薄荷重在感受其清凉。而描写酸枣树的语段则重在启发学生想象一群小孩子捡红酸枣吃的快乐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进行读说结合的言语实践训练。

  水井边的植物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其实有甜杏、紫桑葚、薄荷、灌木等七种植物呢,让学生感悟水井边植物之多,这么多的植物作者却只选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来写,使得重点更突出,指明在写作时,学生也可以学习这种详略结合的写法,并副板书,进行写法归纳。这一部分带领学生感悟植物多与特色各异,体会这生机勃勃的植物们给作者带来的不同的乐趣。

  2 “趣”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古井边不仅植物众多,有趣的动物也不少呢。相信学生一定能找到这些有趣的小动物们的。叫作“倒”(第四声)的小动物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图片资料,告诉学生这种小动物其实就是蚁狮,形状像沙和尚的头,有一对大颚,因为平常总是倒退着走,所以被称作“倒”因其会在沙地上一面旋转一面向下钻,看起来就像在耕地一样。这么奇特的行走方式相信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有趣的。再如那“扑通扑通”跳进井里的青蛙,“尾巴一翘一翘”的黄鹂,“在井上飞翔”的小蝴蝶……(ppt标注 体会省略号用法)总之小动物部分并不难懂,而且小动物的动作十分有趣,因此这一部分重在启发学生想象小动物的动作,做一做动作,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小动物的活泼可爱,体会这份无边的乐趣。

  3“趣”在独具特色的地形。

  出示“我们的井,可不是一般的井,地形好极了,它在一个悬崖下。”一句,这种地形好在哪里呢?原来这里的“崖壁是凹进去的”“井的左右是高高的石壁”。这时老师可以相机进行板画古井的地形,帮助学生理解这独特的地形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而读懂这奇特的地形所形成的有趣之处,那就是作者所言的“下起雨来也下不到井里”。“人家的井都是从井底往上冒,而我们的井却是一股泉水从石壁的一条裂缝往下流。”在学生交流到泉水时,引导其感悟“叮咚叮咚”这一象声词的使用之形象,进行运用象声词的口语练说,并相机播放泉水叮咚作响的音乐,配以清泉细流,绿意盎然的图片,引发学生感悟这天然泉水之清、之凉、之多。

  4 “趣”在自由无拘的玩耍。

  古井边丰茂的植物、可爱的动物、独特的地形为童年时代的作者提供了天然的玩耍空间,而这种自由无拘的玩耍自然让孩提时的作者感到乐趣无穷。那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小时候的作者都玩什么了?原来他们用小手摸出小螺或者小虾,可惜却从未摸到小鱼。这里可以播放相关图片感受捕捉的乐趣。对于为曾摸到小鱼的遗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来体会,“多么希望井里能够出现小鱼呵!”这里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该是多么的期盼啊!为什么如此期待呢?一个破折号向我们解释说明了原因:原来孩子们只在图画上看到那种小鱼,而自己却从未摸到过他们,一个省略号将孩子们满心期待却又落空的遗憾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请孩子试着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在读中体会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此时,副板书关注标点)

  版块三 透过文本,触摸人物,升华“趣”。

  文本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趣”字,更多的是停留在感知层面。对于文字内隐的“趣”往往会忽视,因此在让学生交流完自己的阅读体会后,我会补充适当的作者背景资料,明白作者写成此集子时已是七十多岁高龄了,并一生以自己出生于灵石,身为灵石人而感到自豪……这样,这个“趣”字字不仅仅代表着有趣,也蕴含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真诚的爱了。

  在这三个大版块的教学中,我还会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促讲。另外我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的文字,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言语实践的训练。《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这里说的载体便是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中我还关注了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接受写作方法上的熏陶,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力群回忆散文集《我的乐园》,走近作者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生活。

  * 板书设计:

  井上的乐趣

  植物 抓住特色

  乐趣 动物 怀念童年 有详有略

  地形 热爱家乡 关注标点

  玩耍

  总之,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自主探究,自读感悟”这一主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历程。!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目标分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1.复习(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

  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得出结论:

  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展示动画。

  设圆的半径为r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π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πr,宽为r,

  圆的面积。

  4.实际应用

  (1)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小狗活动范围的最大面积问题?

  (2)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24分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注意书写格式:1)写出公式2)代入数字3)计算结果4)写出单位。

  (3)巩固思考

  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求桌面的面积。你能够帮助小明回答吗?

  (4)巩固练习

  例2.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栏杆的长是25.12米,这个花坛的种植面积是多少?(π≈3.14)

  练习:

  1.判断题

  (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2.把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40cm

  3.一块直径为40厘米的圆形铝板上,有4个半径为5厘米的小孔,这块铝板的面积是多少?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6.布置作业

  P105练习3.3(1)—2,3。

  P106习题3.3—1,2。

  六.评价分析: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公式的形式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举手情况,题目的解答情况,学生讨论小结的结果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好教后感笔录,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圆的面积第二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巩固练习。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安排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我紧扣“以自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将“盘踞、淤泥、风雨同舟、”等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课文,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也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四、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说板书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先通过猜测大象大约三吨重的场景,导入课题并突出本课重难点,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3头牛、10桶油、20袋大米等物体的重量,帮助学生学习并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接着,结合实际中的例子进一步学习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吨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基于以上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材设计意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感知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巩固千克、克、吨质量概念之间的关系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换算

  初步形成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理解数学的抽象性,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教案时拟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吨又是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用到的单位。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走到生活中去。

  2、启发式教学

  由教师创设生动情景故事,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活动中去感知、发现,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吨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孩子来说,依然显得抽象。为了能让孩子对1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课堂上要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在亲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情景教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现代版《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探究中。课堂接近尾声,考虑到比较难调动学生情绪,因此又设计了《小“糊涂”日记》一情景,学习和运用“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并且能很好的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又突出重难点。学生情绪激昂。

  (二)说学法

  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较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与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动力。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积极实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使情节更生动,并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小中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独具匠心。这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得知因乱花钱而被他们赶走的弟弟于勒在国外发了大财后,开始热切地盼望他归来,可当他们在游船上邂逅了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却视他为灾难,由盼转为害怕而急于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条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批判了势利、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丑恶灵魂,也揭露了金钱至上、人情如纸的不良社会现象。

  二、 教学目标:

  在速读的基础上精读,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教学重点。能力的迁移是难点。

  【设定原因】

  1。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把这篇课文设置在八年级上速读(三)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是由于前一课通过先速读后精读的方式达成了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要求。而且补充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阅读。文中的警官奥楚篾洛夫由于狗主人的变化而多次变色,从而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沙皇俄国时期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揭示了当时权势金钱笼罩下的社会状况。而这一点与本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文都在人物自身语言的客观体现和感情流露方面进行了前后对比,给以辛辣讽刺,刻画了巧言厚颜的“这一个”。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与把握其主题思想,也更容易体悟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前不久刚学过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吗?文中的沙俄警官奥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后数次变色,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沙俄时代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文中是否也有如此善变的人呢?

  【说明】

  用《变色龙》引入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关注课文中主要人物“善变”的这一特点,抓住本文的纲,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

  (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文中哪些人物也很善变?怎么变?为什么变?

  【说明】

  本环节的作用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来来复述课文,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又明确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善变的菲利普夫妇而非于勒叔叔。

  (三)重点阅读人物语言。

  1。 散读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比较其前后内容、语气的不同。

  2。 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3。 通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的对比,作者刻画出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特征?

  4。 小结:作者通过把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突出地反映了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性格特征。可见,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刻画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除了语言对比,还有行为对比、肖像对比等等,也可以是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

  【说明】

  首先,本环节通过采用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为辅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体会课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塑造出一对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形象人物。体悟语言对比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作用。

  (四)再读课文,找出其他运用对比之处,谈谈其作用。

  再次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说明】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来自行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是上一环节的再现,但难度有所提高。在本文中除了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对比之外,还有人物的行为的对比,也有惜墨如今的环境对比。特别是文中的“我”处处显露出对叔叔的同情,“我”的善良与富含亲情与菲利普夫妇巧妙对比,使善者更善、恶者更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五)小说主题的探讨。

  【说明】

  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背后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后感知课文主题。

  (六)总结:

  运用对比手法写人,在文学作品中很普遍。无论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对比,还是不同人物的间的对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同学们如果在阅读中能注意到这一点将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时作文中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技巧,将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说明】

  再次强调对比手法的作用,并明确教学目的。

  (七)作业:

  课外阅读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A、通过列表简略说明瘦子对胖子的称呼、态度发生了那些变化,并分析其好处。

  B、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写读书感受。

  【说明】

  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两位昔日同窗的偶遇后,瘦子得知对方身份前后的不同表现的对比,成功塑造了瘦子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丑恶形象。这一阅读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极好再现,也是能力的迁移。A作业的设置仅要求学生能找出文中的对比之处,并思考其作用。能再次体悟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突出作用。而B作业的设置是文章赏析的尝试,难度更高一些。

  【附】

  教法:

  1。 整体感知法:

  2。 自主讨论法:

  学法指导:

  1。 朗读法。

  2。 讨论法。

  3。 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来理解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说课稿 篇6

  【教材简析】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教学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鱼游到了纸上”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目标确立】

  根据中年段 “如何抓住重点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内容,更好的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我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抓住描写聋哑青年画鱼和观鱼的句子进行训练。

  2、能力目标:

  (1)有目的的进行课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设计与教学特色】

  一、欣赏名画,导入新课;师故设悬念,生巧解课题。

  师生一起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欣赏后,请生谈谈这几幅画画得怎样?教师适时引导: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一位能让鱼游到纸上的“特殊”画家,那就是27课《鱼画到了纸上》(教师有意把“游”板书成“画”)。当生质疑时,师故作愕然,问道:“不对吧,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请生回忆课文内容回答,巧解课题。

  (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名画,感知画画得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样,体会画家技法之娴熟,巧妙导入新课。我又想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住。”因而我创设一个生活场景,从俗语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解题:为什么是游而不是画。)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一)出示问题1:课文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体会字词句含义,有感情朗读。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句并借助多媒体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其体会青年画家技法之高超。

  (二)问题2:这位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的鲜活逼真,如同游到了纸上?请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字词句的含义,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1、学生进行“读——思——画——批——读”,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并用多种方法阅读,如:指名读、范读、比赛读、评价读等,体会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三)交流:“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美读课文。此时学生心里对聋哑青年的专注、勤奋产生了敬佩之情。以轻柔音乐为背景,请学生随着音乐美读使自己感受颇深的句子,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研读课文这一环节,体现了以下四个特色:

  1、结构清晰。整个环节紧紧围绕着“鱼游到了纸上”这一主线展开了两个问题,即“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如同鱼游到了纸上?”

  2、语言文字训练。特别突出了读的训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中描写青年画鱼、观鱼的情节语句优美,让学生多朗读、感受,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体味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分析中理解词意,体会句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语言文字训练还体现在:我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结合围观人的语言、神态、动作想象当时议论的情景,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文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3、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青年画鱼、看鱼的图画和有关句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把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呆呆地、静静地……”用鲜明的颜色突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句意。

  4、突破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尝试用关联词语“之所以……因为……”和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拓展延伸。

  1、从这位青年由“心中有鱼到纸上游鱼”的学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2、交流课前搜集到有关勤奋刻苦、专心致志的名人故事。

  (拓展延伸环节以故事感染学生,使学生学习勤奋、专注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鼓励学生学习青年和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总结全文。

  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那我们今后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收藏阳光》是西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课文通过讲述田鼠尼克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在寒冬到来时,给同伴们带来温暖与快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物质的储备,还需要精神的力量。选编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联系生活感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本课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朗读中理解田鼠们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教学重点、难点是从简单的小故事中,明白生活的大道理。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点,确定本节课具体教法如下:

  问题导学法 —— 激发感情,引起兴趣。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因此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五、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课堂结构是:问题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读中学读——研析结构,精读感悟——感悟生活,加深认识——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阳光是什么?它能收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收藏阳光”。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质疑:谁收藏阳光?为什么收藏阳光?收藏阳光有什么好处?

  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学生边读边作记号,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和没有读懂的句子。

  2.学习两个生字。可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办法识记,结合理解生字词的意义。

  (3.小组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学习第一层。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准人物对话,理解人物的不同心情。

  思考:当其他田鼠们都在休息时,尼克还在干什么?

  田鼠们听了尼克的回答后,表现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尼克是怎样工作的。

  2.学习第二层。

  小组讨论学习,尼克收藏的阳光、颜色和单词分别是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思考:为什么田鼠们睁开眼睛,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亮?

  引导学生扮演尼克,积极发挥想象,用上不同颜色的词语,描述夏季的美丽景象。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欢呼雀跃”,从田鼠们听得“入迷”,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收藏夏季美丽的景象,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又多么实在”这句话的理解。

  (四)、感悟生活,加深认识

  1.从田鼠尼克的行为中,作者有什么感受?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

  “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分别指的是什么?

  “对于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同等重要”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联系生活谈体会,谈感受。

  3.结合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最后一段的写法,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快乐的理解,对困难的理解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搜集有关“收藏阳光”的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六、说板书设计_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阳光、颜色、单词

  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一样重要

  温暖、入迷、快乐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瓦房店市职教中心的日语教师——xx。我说课的题目是《スミスさんはピアノを弾くことができます》。本课内容出自《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20课。我将从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取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课后总结与反思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教材分析:《标准日本语》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日本光村图书株式会社合作编写。它的特点是:1.充分考虑中国人学习日语的需要,既注重打好基础也不忽视实用性。2.在选材方面反映时代发展,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3.注重实际沟通,旨在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学习标准日语。

  课程分析:本课的标题是《スミスさんはピアノを弾くことができます》。教学内容以语法知识为主,主要的语法知识点是动词的基本形及其用法。由此我确定这节课的类型是语法教学课。根据教材内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技能——认识动词基本形并了解其用法

  过程方法——能够把动词的ます形变换成动词基本形,掌握由动词基本形所构成的两个句型的实际应用

  情感态度——在探求新知-练习-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去克服困难、培养意志力和自信力

  课程地位和作用:本课在标准日本语初级的地位非常重要,在20课之前,谓语动词都是以ます形结束句子,而本课学习了动词基本形、21课学习了动词た形之后,22课开始学习简体句子( 简体主要由基本形及た形结束句子),所以本课程有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的作用是可以对前面所学的动词ます形进行终结和比较,又为将来学习句子的敬体向简体过渡打下语法基础。 学情分析:授课班级是二年级日语专业,对学习有兴趣、有基础、也有动力,但意志力薄弱,思维力差,学习态度较端正。为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有所得,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制作了PPT教学课件,将每个教学环节直观立体的展示给学生,重点可以反复训练难点可以多次强调;同时注重学法指导与因材施教——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我预设的目标是能够完成动词基本形的转换;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是能使用句型造出符合语法的句子;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尝试应用语言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把动词ます形变换成动词基本形。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动词基本形及其所构成的两个句型。结合课程的地位,我把教学的关键确定为认知动词基本形、理解形式名词こと的语法作用。如此才能巧妙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二、选取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教法的选择上体现两个原则: 一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促发思考,形成完整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二是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日语的基本方法(动词活用/句型替换),培养逻辑思维和自学习惯,力求做到叶圣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在授课过程中,具体采用了提问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分组合作法。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得当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可采取:1、自主探究:把教学资料展示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留出足够的思考和练习时间,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发问的习惯。2、分组合作:有助于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三、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上次课给同学们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什么?(预习教材237页动词基本形) 你完成了吗? 什么是动词的基本形,你如何理解“基本”这个词? 谁能举例子说说动词基本形是什么样的? 我们之前学习的动词都是以?ます形式出现的,那么这节课学习的动词基本形和ます形之间如何转换呢?

  激活学生的思考力和理解力,讨论、发言贯穿其中,之后教师引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基本形”是动词的基本形式,词典中的词条都使用这一形式。基本形和ます形之间的转换规则是? 一类动词:ます形去掉ます后,把い段假名变为う段。二类动词? 三类动词? 我们据此规则来完成下面动词的转换训练。 学生作答,

  教师操作鼠标显示正确答案,如果不符则点击返回重新作答??(进展顺利的话还可以请同学来操作)

  我们学习了动词的基本形,那它们都用在什么地方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由动词基本形构成的句型「?ことができます」。它的构成、接续和意义分别是怎样的?构成和接续由教师对照课件内容叙述讲解;意义请同学看着逐渐显示的文字大声读出来,此处采取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抓住叙述的要点,正确理解该句型的意义。然后是练习和巩固。请你应用句型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训练表达能力,教师点击鼠标显示正确答案,如果不符则点击返回重新作答??

  同样方法学习第二个句型「~は???ことです」

  播放20课课文对话的情景剧,请同学们去体会动词基本形在实际应用中的表达习惯。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 <动词基本型+こと>起到和名词相同的作用,因此,也可以用<名词或者名词短语>来代替。请看以下例句:

  小野さんは 車を運転すること ができません

  小野さんは <車の運転> ができません

  私の趣味は 切手を集める ことです

  私の趣味は <切手の集まり> ことです

  环节三:知识延伸

  我们参考以上练习的例句,想一想,以前我们也学习过如何表达能力和喜好,那是在第几课呢?点击鼠标,在屏幕上依次展示出11课学习的相关句型及例句表达——知识迁移、有关〈~ができます/すきです/きらいです〉的表达 ? 私は日本語がわかります

  李さんはコンピューターができます

  私は音楽が好きです

  这是在11课学习的有关能力/喜好的表达方法,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ことができます」、「~は???ことです」也可以用于表达能力以及爱好 环节四:应用拓展训练

  和你的同桌一起谈论一下自己的能力与爱好。注意要用到这节课的句型及例句。教师可给予及时的启发、点拨。

  环节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动词基本形,它的转换规则是什么?又学习了两个句型来表达能力或爱好,分别是什么?

  环节六:布置家庭作业

  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为,布置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项任务,学

  生可选择性完成。

  1.基础题 - 239页练习题第4题-将ます形变为基本形;

  2.巩固题 - 第5题-仿照例句练习会话谈论爱好;

  3.加强题 - 学过了动词的几种形式?预习21课动词た形。

  板书设计:基本型的变换规则

  「ことができます」的构成、接续和意义

  「~はことです」的构成、接续和意义

  时间分配:导入新课 2分钟

  讲授新课 25分钟

  知识延伸 5分钟

  应用拓展训练 8分钟

  课堂小结 2分钟

  布置家庭作业 2分钟

  四、课后总结与反思

  总结:完成了预定目标,全体学生能运用变换规则说出动词基本形;大部分能造出符合语法的句子;基础好的经过教师的点拨可以运用两个句型自由表达能力与爱好。师生都获得了满足与喜悦的心理体验,并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制定得明确合理,符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授课过程条理清晰,教与学步调一致;课件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兼具逻辑性和操作性,可在今后推广使用。不足之处在于,这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没有体现学生丰富自由的个性、激发创新与探索,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呆板。而现代课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却是好的课程要致力于学生的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今后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成功经验:1.语法教学要抓住重点夯实基础,把普遍适用的规则用准确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在精讲多练的原则下抓准点拨的时机,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法教学。

  2.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编排的,每学习一项新知识都有必要回顾一下相关的旧知识,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再合理地加以利用,可以更高效的使用教材。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平(三)中小学五年级上册中投掷垒球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通过以下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团结协作欢乐竞争为主题,以游戏练习为主线。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的体育道德作风。抓住教材本身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渗入安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运动保健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小学五年级上册投掷垒球的教学内容。投掷练习是小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上肢肌肉,关节,韧带等机能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本节课在教材安排上把单一,枯燥的内容尽量游戏化,趣味化。选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准备部分选用游戏“投掷纸飞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基本部分以“击气球”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把枯燥,单一的投掷课程转换成了游戏练习的形式。

  三.教学目标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中,要围绕以“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注重学生的全体参与与个别差异。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了解和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一些方法,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让95%以上的学生了解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发展投掷能力。体验投掷活动的运动乐趣和方法。让85%以上的学生掌握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两腿用力的衔接和向前送髋的动作。

  教学难点是:用力均匀程度,动作协调连贯。

  五、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小学五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而且兴趣广泛,其模仿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在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采用以游戏练习为主线,注重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2、不利因素:由于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产生满足而导致厌学的倾向,对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内容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首先,通过观看比赛录像中正确的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让学生在大脑里建立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概念,以便学生学习。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活跃单调无味的课堂气氛,同时结合讲解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学习精神。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老师提出问题“要怎么投才可以投的远?”让学生根据尝试想象投掷动作,要怎么投才可以投的远. 其次,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然后小组讨论悟出动作要领。最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过程

  本课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再结合本课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自主学习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我分为: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开始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 教师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的任务及要求。

  准备部分:安排游戏(投掷纸飞机)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过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静止状态慢慢转变到运动状态,达到热生效果。

  学生动手制作纸飞机,在场地上放飞纸飞机,展示自己制作成果,同时为基本部分中的“采蘑菇”游戏作铺垫。也为学习掷垒球做好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本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通过语言提示与诱导。老师提出问题,投掷纸飞机跟投掷垒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敏捷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自主建立友伴,引导,启发学生创想多种抛接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击气球”比赛,在一定时间,以击中数量多的一组为胜,此游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采蘑菇”游戏。课堂上组织同学们扮演“采蘑菇”的角色。把我们放飞的纸飞机当做蘑菇采起来。为了防止我们的地球环境急剧恶化,我们每个人要踊跃地加入到“采蘑菇”以及捍卫地球的行列中去。树立起同学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决心。

  (三)结束部分

  学生与老师跳起轻松愉快、优美的集体舞《找朋友》进行放松活动,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结束本课。

  八、场地器材

  场地: 田径场一块

  器材: 收音机1个 垒球若干个 气球若4个 纸张若干(学生自带)

  预计本次练习的密度约为45%--55%

  平均心率在100—125次/分钟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根据一年级孩子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以唤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通过情境感染、游戏活动、多种形式朗读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拼音。将学拼音与识字、读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学会学生字、读儿歌的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儿歌。

  2、激发学习汉语拼音兴趣,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会做字、词、句的说话练习。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教学重点设置为正确认识字、词、语、句、子5个生字,会读儿歌《过桥》。教学难点设置为会做字、词、句的说话练习。这样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让孩子在认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字词句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四:说教学方法

  在开始学习生字的时候,运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字,什么是词语,什么是句子。接下来运用练习法让孩子进行字、词、句的说话练习。然后运用游戏法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巩固。最后运用读书指导法进行儿歌的教学。

  五:说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有生字卡片和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课堂一开始先利用情境导入,出示拼音王国图片,导入本课,出示课题zcs。接着通过玩送拼音宝宝回家的游戏,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整体认读音节、单韵母、声母复习旧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认字学词说句子

  1. 过渡:同学们,今天用在我们堂上还有一些生字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看它们来了 (课件出示学过的生字:爸、妈、马、土、不、) 小朋友们,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指名认读生字。

  3、教师引导: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字,你认识吗?课件出示“学”。

  4、 指名给“学”扩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词语,出示“词语”的卡片。

  5 、引导学生用“学生”说话。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句子”。出示“句子”的卡片。

  5. 课件出示书中的字词句,教师小结:同学们现在认识了很多汉字,两个或几个字连在一起组成了“词语”,好多词语和字连在一起就成了“句子”。

  6.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卡片,学生自由拼读。

  7.游戏出示不带拼音的“字、词、语、句、子”指名认读

  8. 进行字、词、句的说话练习。

  学着课本上的'样子先说一个字,再说由这个字组成的词语,最后用这个词语说说句子。

  设计意图:汉语拼音的学习与学词、认字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语文的学习又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词认字,拼读音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习汉语拼音与学词认字互相促进,同步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

  9、游戏巩固,识记生字。

  出示有本课生字的气球,让学生进行识字练习。

  (三)学儿歌,拼句子

  1. 过渡:刚才我们进行了一些拼词语的练习,接下来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音节来拼读一首儿歌呢?

  2. 教师范读儿歌,学生听准字音。

  3. 引导学生看书,自由读儿歌,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一拼或问老师和同桌。说一说在儿歌中读懂了什么。

  4. 学生圈画红色的音节,自由练习拼一拼,读一读。

  5.引导学生学习“了”的 不同读音以及儿歌中“一”的声调会随着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变化。

  6.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儿歌,并尝试加上动作。

  7. 全班同学带动作朗读儿歌。

  设计意图:在故事情境中将朗读儿歌、拼读音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边学拼音,边读儿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做到了阅读与拼音同步发展。

  (四)重点提示,总结收获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生字,还会读儿歌《过桥》,大家借助拼音今天又有了 不少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的过程中继续加油,让我们在拼音王国中有更大的收获。

  (五)作业

  1、把儿歌《过桥》读给家长听。

  2、和家长练习做字、词、句的说话练习。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重点是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字、词语、句子,并会认这五个生字,所以我将板书设计如下,对本课重点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小结和展示。

  画 字

  画家 词语

  我长大了想成为一名画家。 句子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