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5 12:26: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锦集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说课稿锦集7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家的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的性格特征。

  2、结合课文学习理解“向往、无所不能、潦草、沮丧”等词语;理解句子“唉,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

  3、了解小标题的作用;研读第一、第二个故事,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研读第三个故事,体会作者围绕中心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并借助小标题和典型事例学习简要复述。

  [课时安排]

  1课时——1.5课时

  [课前预习]

  1、 写出加点字的字音。

  风靡( )全国 酿( )成冤( )案 轮廓( )

  2、 理解词语的意思。

  向往——

  无所不能——

  潦草——

  沮丧——

  ( )——

  3、 读读课文,思考“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课文围绕男子汉写了哪些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说说你心目中的男子汉是谁?他有什么特点?(板书: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不怕困难,积极乐观……)

  一 导入新课。

  上海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板书:王安忆”,她曾写过一篇文章是介绍她熟悉的一个男子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23、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整体感知。

  1、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

  出示句子:“我们家里有一个男子汉。那是姐姐的孩子。”

  对,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作者王安忆是他的阿姨,而她笔下的男子汉是作者的外甥。

  2、理解小标题作用。

  过渡:预习时,老师还请大家思考了课文围绕“男子汉”写了哪些内容?

  (1)生交流,师出示小标题。

  小结:这些醒目的短语叫小标题,能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2)师:读读小标题,联系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对食物的兴趣和男子汉有什么关系呢?

  喜欢妈妈,崇拜爸爸和男子汉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过渡: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作者为什么选这些内容来写男子汉,又是怎样表现他是个男子汉的?

  三、学习课文。

  他对食物的兴趣

  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看看“他对食物的兴趣”和男子汉的品质有什么关系呢?

  1、理清层次,体会他食物的兴趣浓厚。

  (1)读读这个故事,能不能在小标题后面补充一个词语,把句子写完整。

  (2)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层,体会他对事物浓厚的兴趣。师引读——

  2、体会执著。

  (1)继续读第二层,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其中哪句话写的?

  出示:“ 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

  “向往”是什么意思?(是美好的憧憬,是志向)

  (2)细心读文,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执著。

  他为了这个向往所做出的努力,作者是通过一组对话来表现的,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一定能够读到他的想法,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出示:

  他向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们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于是,他立刻把要求降低,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 “不可以。”于是,他决定放弃________,但是他对食物的兴趣实在太浓了,于是就有了第二个问题,读——“那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激凌,甚至——不是雪糕。“那山上恐怕是没有棒冰的。”我们感到非常抱歉。

  师:通过这段对话描写,让我们感受他为了向往去少林寺学功夫,他可以不再吃荤,不再吃冷饮,也就是说——他为了自己的向往,宁愿放弃吃。

  (3)能不能用“虽然……但是……”把第一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4)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对食物的兴趣了吧?

  小结:越写他对食物兴趣的浓厚,越显得他放弃吃是很不容易的,更能表现他对向往是这样——执著,对向往的执著就是凸现了男子汉的特点。

  板书:执著

  他喜欢妈妈,也崇拜爸爸

  1、理清层次,了解典型事例。

  (1)读读第二个故事,一看标题,我们就知道这个故事作者也分成了两个部分来写。

  快速读读这个故事,第一部分写什么?第二部分写什么?

  (2)文章重点写了哪部分内容?——圈出“然而”

  用转折关系组织语句,更强调了后一部分的内容。所以,作者更强调他崇拜无所不能的爸爸。

  2、体会男子汉的责任感。

  (1)既然写“他崇拜无所不能的爸爸”,为什么还要写“他站在妈妈这一边攻击爸爸”?而且还写得这么详细呢?

  (2)理解“无所不能”。

  在他心里,他认为父亲是个男子汉,就应该是……(无所不能)

  无所不能的意思是——什么都会修,没有什么做不到。

  (3)理解为什么详写?

  △对呀,爸爸就是他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男子汉,除了会修这个,会修那个,还应该有宽广的胸怀,懂得谦让。他之所以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是因为他认为作为男子汉的爸爸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懂得谦让。原来,他帮助妈妈是在维护男子汉的形象呢!

  能不能用“之所以……是因为”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爸爸是个男子汉,有责任谦让妈妈,而他作为家中的另一位男子汉,父母拌嘴时,他之所以帮助妈妈,就是因为他觉得男子汉应该保护弱小,这是男子汉的责任。

  能不能再用“之所以……是因为”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他喜欢妈妈,而且还写得这么详细了吧?

  小结:把他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的事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突出他的这份责任感。

  △强调他崇拜爸爸,更让我们看到了他非常明确男子汉应该无所不能,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3、小结:

  “对食物的兴趣”“喜欢妈妈和对父亲的崇拜”看似和男子汉关联不大,但是通过学习,知道作者选这两个故事,在描写的过程中有详有略,都是为了表现了我们家的男子汉——对理想的执著以及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些正是男子汉的品质。

  他对独立的要求

  读第三个小标题,这是男子汉的特点吗?(这个特点一目了然)那作者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写出他对独立的要求的呢?

  1、理清层次,了解典型事例。

  (1)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老师已经按照时间顺序把这部分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请你认真读课文,同桌合作,试着根据提示把内容说完整,出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不要___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

  有一次,他不要___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

  后来,他不要______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_。

  2、体会他努力争取独立。

  (1)深入学习第一次买东西的经历。

  快速读第一次买山楂片的故事,这次买山楂片的体验结果成功吗?你从哪里读到了?

  出示句子: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

  (2)理解“潦草”和“沮丧”。

  出示: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心想_______,神情有些沮丧。

  A 交流中穿插朗读指导

  点评: 自责 埋怨 不退缩

  小结:第一次独自“买东西”(板书)对每个孩子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作者把这次经历中他的神情语言写得特别详细。

  B 师生配合读这段话。

  过渡:第一次尝试自己买东西失败了,有自责、有埋怨,神情有些沮丧,但并没有因为失败而退缩,在不断的努力下,他独立的能力一点点增强,对独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后来……

  (3)体会男子汉慢慢成长的过程。

  △(出示)后来,他会独自去门口的小店买饮料了。

  “独自”是在告诉我们——他已经能够自己去买饮料了。

  △(出示)引读:他是一定要——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后面——

  指导读出坚决的语气

  △ 出示:他买饮料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狂热。

  日益就是?——一天比一天更加

  体会:日益熟练

  △ 出示:为了尽快再去买饮料,他便能飞快而努力地喝。

  飞快而努力地喝是为了——再去买,再去买是为了要求——独立,迫切地给自己创造更多的独立机会。

  (4)比较中突出男子汉的成长。

  这就是作者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所见到的场景,和买山楂片的经历比一比,有了哪些不一样呢? (他不同的表现以及作者不同的表现)

  小结:这每一处的不同就是在告诉我们男子汉正在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地成长,也就告诉我们他对独立的要求——越来越高。板书:独立

  (5)借助小标题和文中所选的典型事例来复述这部分的内容。

  (他对独立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知什么时候起,他不愿让人搀他的手了,要自己走路;有一次,他不要我帮他买山楂片,要自己买,后来,不要别人带他去门口的小店买饮料,要自己去。)

  四、总结全文。

  过渡:伴随他对向往的执著,对父亲的崇拜,和对独立的要求越来越高,男子汉正慢慢地成长。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读——

  1、男子汉就是这样慢慢地长大了,这一切就这样真实而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这真是”生接读

  带着欣赏看他的成长简直是一种享受,

  ——“这真是”生接读

  2、伴随着男子汉的成长,我对他的态度也在逐渐改变,作者还想呼吁更多男子汉的长辈们

  出示:唉,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

  指名读,指导朗读,体会重音。(“自己”——这是对男子汉们的希望、期待;“好好儿地长”——这是给男子汉们的祝愿、祝福;同时也在劝慰所有的长辈)

  3、总结文章表达特点:

  学完全文再来读一读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围绕“男子汉”的品质,选取了“对食物的兴趣”“喜欢妈妈,也崇拜爸爸”和“对独立的要求”,三个典型的事例鲜明而生动地勾画了男子汉的“对理想十分执著”“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以及“对独立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品质。

  板书:

  23、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 乐于助人

  虽然……但是…… 他对食物的兴趣 执著 见义勇为

  之所以……是因为……他喜欢妈妈,也崇拜爸爸 责任 积极乐观

  他对独立的要求 独立(日益) ……

  [课后作业]

  以“他真是个男子汉”为题,选择典型事例写一段话,表现男子汉的特点。

说课稿 篇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呢?就必须加强对语言的训练,通过对外在的语言的“诵读――品味”,来“感悟”文学作品内在的形象、意境等而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那么在课堂上该如何体现呢?现就以《爱莲说》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说教材

  《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及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 说教法:

  ●诵读法由于本文是文言文,简短,意境优美,富有韵律

  ●点拨法对于学生来说,中有些字词是不能理解的,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的结合由于学生的年龄关系,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

  ● 自主学习:

  对于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关于“说”,对字词的疏通,对的基本理解

  ● 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来完成

  ● 探究学习:对于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莲花”与“君子”的关系,作者的思想,托物言志的写法等)

  四、说教学的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关于作者的情况

  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

  1、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2、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3、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

  4、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5、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六)、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 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本阶段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七)、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作者的思想过时吗?

  五、总结

  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设置恰当、得体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根据课标理念,确立了以下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好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吕老师所设置的目标具体、明确、全面、可操作性强,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系列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吕老师在本课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机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吕老师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形象,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时擦出智慧的火花。从吕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材的理解与掌握上已深下功夫,才能准确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顺利突破教材的难点。吕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发挥其有效的价值。

  三、 教学程序清,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活

  吕老师这堂课童话故事导入,且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这堂课设计了以通话故事导入,创设情景,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等环节,程序清晰。

  吕老师在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以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努力创设情趣盎然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例如:老师设计了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获取新知,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取了感性认识,时学生能自主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倾听能力。

  在学生探究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或,设计“帮一帮”这个环节,及时解决了导入新知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整堂课的练习,有坡度,密度大。

  四、注重操作实验,体验探究过程

  《课程标准》认为“要然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等,从而假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体验好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好永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

  五、教师素质及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亲切、自然、能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教师有亲和力,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地全过程,课件的设计制作合理,较好地为教学服务,计算机地操作应用熟练,有较强地课堂应变能力。

  本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地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地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地显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先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教育教学效果好。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体育教程一、二年级的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基本队列队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是一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的基本活动教材,小学低年级的队列队形教材,选择了一些简单的、实用性较强的变换方式,通过这些教材练习,促进学生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及内脏器官和上下肢力量、灵敏与协调素质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充分发挥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立正稍息动作要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动作准确、整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a.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开发想象力,激发表现欲望。

  b.培养克服困难,互相合作的心理品质。

  四、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的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使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2)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悟去亲身实践。

  (3)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五、教学过程:

  1。立正

  动作要领:使身体保持正直的状态站立与地面,两脚跟靠拢,脚尖略成外八字状态,两条腿紧紧靠拢,膝关节绷直,两手掌五指并拢紧扣在两腿外侧,尤其是大拇指不能与其他的四个分家了,此时让中指与裤线重合,挺胸收腹,两眼平视前方,整个身体稍微向前倾斜,这种倾斜外人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是自己感觉身体的重心在前脚掌上,千万不可以向后仰,然后保持住这个姿势,聚精会神的等带命令即可。

  2。稍息

  动作要领:在立正的基础上,将右脚向右前方稍迈出一小步,而整个身体仍然是立正时候的状态,即挺胸收腹,两腿伸直,膝关节绷直,只有右脚动一下,其他各个部位不允许活动,稍息的目的是让你在心理上稍微放松一下(不像立正那样整个神经都绷的很紧),而不是让你整个身体变的松懈,那就没有队伍的样子了。

说课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中的重点课文。主要讲述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土地肥沃、水利资源充沛的大河流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四五千年以前,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四大文明古国最终形成。远古文明所蕴含的特征和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神奇的金字塔”一目主要讲述埃及文明的形成和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一目主要讲述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实质;“‘种姓’的国度”一目主要讲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产生、传播。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围绕三个教学维度,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

  (1)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4)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2.能力目标 :

  (1)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2)了解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它们与亚非文明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1)认识到金字塔是古埃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见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3)分析种姓制度所体现的阶级本质是等级制度。

  三、教学难重点

  1、教学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兴起。

  四、学生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他们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金字塔的那份神秘,但他们只了解一小部分,而且较模糊。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为他们探索并揭开古代的神秘面纱做了充分的准备,使他们由模糊变得清晰。

  五、教学方法

  (1)给学生以探究性的角色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2)借助历史图片、地图等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从直观生动的图片中形成完整的思维。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四大文明古国的组成

  (二)教学过程开展 :

  1、神奇的金字塔

  第一步: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利用一句赞美尼罗河的诗,引出尼罗河对埃及人民的贡献,从而说明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使学生认识到尼罗河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之一。(体现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古埃及的统一情况。(体现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第三步:让学生列举埃及的文明成果,并展示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金字塔: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用来储存法老尸体的坟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体现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四步:利用图片加深学生对金字塔的认知,并组织学生讨论“金字塔的修建说明了什么?”(体现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汉谟拉比法典》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地图说出古巴比伦的位置,认识到两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之一。(体现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了解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基本情况。(体现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第三步:引出古巴比伦的文明代表——《汉谟拉比法典》,然后让学生看书,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内容,并总结出历史地位,内容构成等。由古柱引出“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了对学生知识传授。)

  第四步:摘录一些法典内容,组织学生读、议。(体现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总结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种姓的国度”

  第一步:找出古印度的位置,认识印度河和恒河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之一。强调古印度与今天印度的范围不同。(体现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阅读课文了解雅利安人统一古印度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第三步:通过出示新闻报导引出“种姓制度” ,再结合课本内容,对这一制度进入深入了解。(体现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情感的教育)

  第四步: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影响展开讨论,过渡到佛教的兴起。(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

  第五步: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佛教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第六步:简要讲解佛教的教义,表明佛教最终会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联系已有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课堂总结

  围绕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谈收获,然后出示总结的内容。(对本课教学目标的整体总结)

  七、板书设计

  以表格的形式,师生共同完成本课的板书内容,及时巩固。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中的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

  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一、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其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教法学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习。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我要突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四、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景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课的一开始,我会从绿色环保的话题引入,然后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给小树挂什么牌?小草在睡觉行人莫打扰的警示牌,告诉了我们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由学生给你提出的问题,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学习。教学时,不要急于计算,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关信息,列出加法算式并作出解释。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口算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现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在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借助学具理解用3+6的道理。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口算方法,只要合理,我都会给与肯定。通过交流充分的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材没有安排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例题,这个知识点放在自主练习中,我会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2、第二个红点主要是解决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时,我参照第一个教学步骤,重点帮助学生理解20与23中的20 的道理。

  【这2个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共享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在突破难点方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重点理解,谁比谁多?多多少的含义。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如纸片,小棒等摆一摆,再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对于数量关系的描述,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操作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白就可以。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出算式,独立完成。

  【以上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课堂教学中轻松愉悦的掌握了知识,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精心选择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习题的练习,牢固地掌握知识。

  1、基础性练习:自主练习 是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检测。

  2、拓展性练习:自主练习 是两个实践性的题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思维性练习:自主练习 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为了培养概括推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设计,现巩固后深化,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内化,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版主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知学习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我将本节课最主要的内容放在黑板最显眼的地方,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目了然,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浅谈,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指正。

  谢谢!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说课活动。今天我要说的课文题目是《土地的誓言》,这是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浪在外的作者端木蕻良满怀激情写下的充满浓郁情怀的文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教学过程、板书几个方面来谈谈对学习这篇课文的做法。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包括小说《最后一课》,散文《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诗歌《黄河颂》、《木兰诗》五篇课文。它们所表现的主题就是热爱祖国。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乡的身边……愿意付出一切,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坟前。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二、说教学目标和要求

  ⒈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感情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③学习本文,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⒉重点、难点

  ①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②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谈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包含多重关系,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沉感情;通过读,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次还应该是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我采用“对话法”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发现、构建意义。

  四、谈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心理学告诉我们,经验能使感受性更敏锐,经验是产生知觉不可缺少的条件。

  初一学生有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心灵,但由于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没有大故土沦丧,四处漂泊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尽管他们通过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对亡国之痛有了一点浅层的、局部的认识,学习本课仍需努力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上课之后,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看“九一八事变”录像片断,重点在难民逃亡的场景。看后,让学生以其中一个长期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身份,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进一步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精华】说课稿锦集7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

2.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

3.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五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九篇

5.【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6.【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7.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8.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

9.【精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