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5-01 19:21: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准备:课件、时钟实物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1)情景导入,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情景导入,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数字宝宝去钟表家做客。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操作PPT与板书教具钟表)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主动探索,并且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还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提问“这两根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针和时针的特征。之后,我再结合课件和板书同步演示,介绍时针和分针。我会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孩子。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长长的,细细的,我的名字叫分针;记住分针是又细又长的。我又矮又胖,我的名字叫时针,记住,时针是又粗又短的”。当学生发现钟面上有很多数字时,我再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并且强调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接着,我适时的安排分辨分针和时针的练习,如:认课件中这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还可以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钟表,按老师的要求指出时针和分针。

  第二步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教材85页主题图,通过小明一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墙壁上和床头柜上的钟表试认整时。明确“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的时候就是7时”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 的表示方法,《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7时》指导学生书空练习;在教学电子表示法时,《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两个圆点,记住,第一个圆点点在7的中间位置,第二个圆点,点在下面一些,然后再写两个0,读作7时》并且小结,两点后面两个0表示整时,两点前面是7就是7时。学生同步书空练习。然后,我用课件和教具同步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通过对7时的认、读、及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时的两种写法。《板书:7时 7:00》再通过练习,《板书:3时 5时》让学生板演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全班学生同步在课堂作业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揭示课题——“认识整时”。

  第三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把教科书86页第一题制成课件,通过观察把时钟和电子表有效结合

  2.把教科书87页第6题练习制成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如: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 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 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 习题1.3A组1、2、3 ,二组 习题1.3A组2、3、B组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这一部分不能缺,话语可适当精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谢谢!

  板书设计:

  1.3.1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一、定义 二、例1.

  (-∞,0) X1,X2 X1f(X2) ↙

  X1-X2<0>0 ↙ 2.

数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我今天教授的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中“猜数游戏”及其练习,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认识方程、天平游戏,这一课在在学习了一步计算方程基础上的加深课。

  以前我们教学方程都是利用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进行教学,但是到中学又会学习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而本节课知识就是打破了传统教法,利用天平模型,构建等式性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来学习解方程的方法。本课也是学习后续方程和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天平游戏1、2》,本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的原则,本节课总体教学思路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由简单到复杂过程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能将《天平游戏1和2》中的方程合二为一,通过观察、分析、猜测、验

  证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得对解较复杂方程的全面认识。让学生在故事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方程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数游戏”这个情景,让学生会解aX±b=c这类方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等过程,体验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明确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解aX±b=c这样的方程。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说教法,学法:

  教法: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本课中,我采用导---探---练三步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重点分析研究方程式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并以多种形式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学法:观察,思考,交流,概括,应用等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分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建立模型,通过猜老师的年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方程,渗透了数学来自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通过游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产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愿望。

  2、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为在前面学习天平游戏中学生已经学过了比较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方程,所以本节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回忆前面所学,去讨论,自己找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说出猜年龄的过程和方法,明白解方程的思维模式。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计算方法,重点是用讨论出用等式性质解决方程的方法。

  3、第三环节,讨论释疑,总结升华,师生一起总结出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还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4、第四环节,应用拓展,解决问题,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智勇大冲关”的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与层次性,注重由易到难的梯度训练,先解方程,巩固解方程的思路与书写形式,再过渡到应用题练习,学会看线段图解题。通过在情境中利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5、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感悟引申。

  (1)谈收获:方程,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算术解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同学们要勤加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你知道怎样解aX±b=c这样的方程了吗?

  (2)了解数学家韦达:你知道最早有意识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人是谁吗?他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自从韦达使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观,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教后反思:

  1、 “学习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体验”和“再创造”。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的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课堂上大胆放手,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上,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思考,怎样书写,而是让学生通过探讨,自己发现结论,还学生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

  2、这节课,我的教学收获是(1)、将生活引入课堂; (2)、给学生幽默的课堂; (3)、把游戏带入课堂; (4)、创设思考的课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完成阶段,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教材创设了小红一家刚到姥姥家的情形。

  室内:妈妈在向姥姥展示所买的礼物,爸爸在沙发上休息,小表弟在向爸爸敬茶。窗外,鲜花盛开,小鸟歌唱,一幅充满着浓浓亲情和农村田园感觉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看懂情景图意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发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的学习。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2、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我认为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更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遵循以上理念,本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尽量使学生能够通过积极的活动,自主的探索,开放性的思维,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更强的求知欲望。

  (一)说教法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伴随着音乐出示情景图:小红一家刚到姥姥家的情形。室内:妈妈在向姥姥展示所买的礼物,爸爸在沙发上休息,小表弟在向爸爸敬茶。窗外,鲜花盛开,小鸟歌唱,一幅充满着浓浓亲情和农村田园感觉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看懂情景图意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发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的学习。

  2、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总结与梳理。

  列式与猜想112+103+88从数的特点上来分析,可以把每个数看作整百来估算得数。即教材上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以后要及时进行估算方法的梳理,即用数字与算式进行梳理,把思考的过程写出来:

  112100,103100,88100,100+100+100=300,112+103+88300。探究与验证估计学生有两种方法,一是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二是用横式进行计算。不论哪一种方法,只要能够把问题解决,只要把112+103+88的得数求出来即可,这是这个阶段要把握的目标。

  总结与梳理指引导学生对横式计算的顺序及书写格式进行梳理。

  教学的切入点是对竖式与横式进行比较、辨析,引导学生发现:横式计算的每一次结果,就是把竖式计算的结果一步步写下来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就会明白连加运算的顺序(算理)。

  3、自主练习,发展思维。

  青岛版数学《去姥姥家——混合运算》说课稿引导学生运用新授时掌握的知识,自主解决自主练习中的题目。

  (二)说学法

  1、动手实践,探索真理。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列出算式,这中间有一个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有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发现问题想一想研究问题找一找,解决问题议一议的教学思路,自主获取混合运算列式的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观察,找出自己的发现,再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说重难点的处理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引导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下面我就来说一说关键处是怎样处理的。从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图入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找出相关数学信

  息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并相机出示课题。

  (板书:去姥姥家混合运算)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借助准备好的纸条通过摆一摆想一想找一找,

  议一议等方法理解怎样求买这些礼物共用了多少元?。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比较各种算法,从而优化适合自己的算法。

  112+103+88的计算,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计算方法:估算、竖式计算、横式计算、简便计算

  (112+88=200200+103=303),老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比一比优化算法,帮助学生应用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鼓励了算法的多样化。

  2、运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学生可能列出这样的几种算式:112+103-88、112-88+103、103-88+112。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 所列算的意义,并讲一讲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时,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百以内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使学生知道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的顺序为: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完成计算。

  3、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继续承接信息窗的内容续编故事,小红和表弟在姥姥家玩变魔术的游戏,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计算。为了奖励小红和表弟,姥姥决定带他们去参观养鸡场,在乘坐火车的时候,小红和表弟还帮助列车长解决了难题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自主练习

  2,学生自己计算后通过投影仪展示结果,同学们共同判断正误。我们顺利的帮助列车长解决了问题,邮递员叔叔也想请大家来帮忙。学生独立观察图画,明确图意以后,独立完成。马上就要来到养鸡场,让我们来开连环锁。学生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来到养鸡场,了解小鸡孵化的情况,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具体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正确解答。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让学生对探求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学生自己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体验,有所评价,感悟、收获。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来,互相评议,互相启发,学生才能领悟知识的真谛,数学思想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

  三、 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交流

  2、认识新朋友

  (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

  (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说说它各部分的含义吗? 下面的几种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请你写在本子上。

  (3)、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这几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

  [设计意图]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游戏:闯关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看算式分一分。 105=( ) 153=( ) 204=( ) [设计意图]:创设了闯关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应用。说一说、分一分这题是看算式让孩子分图,是个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激起孩子的挑战欲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

  2、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座位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22 =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23 =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12 = 1(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相关文章:

1.数学广角说课稿

2.《数学广角》说课稿

3.数学广角说课稿

4.精选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5.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数学广角——集合问题说课稿

6.《数学广角》说课稿15篇

7.数学教学总结模板集合5篇

8.数学教学总结模板集合7篇

9.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