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5 09:38: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这次作课,我教的是冀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12课《瘸蝉》。

  《瘸蝉》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与描写相结合,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作者让人不知不觉中感悟一个深刻的道理:一方面,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善意却有可能带来了悲剧;另一方面,痛苦与挫折是成长旅途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这组单元的主题是感受智慧的启迪,而本文是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今天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下面我来说说这节课设计理念:

  一、基本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启迪智慧。《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就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从关键词入手有条理的复述课文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3、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重点)

  4、领悟这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从中获得启示。(难点)

  三、教法: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我力争做到: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文本中的内涵。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启迪智慧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课文:

  1.以重点词为索引,以词绕文,串珠引线,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线索,学习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复述导入

  复述课文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深入探究文章的内涵作准备,使教学前后衔接。首先请学生填写课中词,回忆课文语句。接着指导读词,读出词中的情感。在读懂、读出情感的基础上尝试有条理地复述课文,是思想、语言表达相互融合的一项综合能力训练,也是本课教学突破重难点的重要一环。

  2.导之以读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因此本课时通过提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同样是经历蜕变的蝉的幼虫,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的结局?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具体感受课文中的内涵。而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悟读、重点词句的品读,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导之以思

  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蝉蜕变的过程确实是激烈、痛苦、让人于心不忍。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体验那种煎熬呢?首先我让学生独立去读、去批注、去感受。而后,我展示了一组蝉蜕变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抓重点段,引导学生细致品读,自读思考,感悟蝉蜕变过程中的所要忍受的痛苦与煎熬,从而明白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帮助这只蝉。思考之后进行批注与交流,珍视学生潜心读书、认真思考的点滴感悟。

  4.导之以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成长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接下来的拓展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在为蝉惋惜的同时,你感悟到了什么?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5.导之以说

  在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把自己设想成那只瘸蝉,换位思考,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涵,也把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了。

  遗憾的是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的重要性没能很好的发挥,学生互相质疑的积极性没能开发出来,课堂氛围调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使语文课丰富起来!

  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轻松快乐而有所收获的时光!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

  《花脸》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龄人的故事》中的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并不难,这篇文章是散文家冯骥才先生写的一篇精品散文的选段,语言质朴,“我”种种童趣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非常出色。对于学生学习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情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2、教学目标

  六年级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要求学生能圈画出重点词语,感受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动作和心理表现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我”对花脸的心理感受描写以及我戴花脸的动作描写,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而通过关键语句(包括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体悟“我”对花脸的喜爱、我对英雄的崇拜。而通过花脸这一民俗理解“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于如今远离传统民俗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因此我将这设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六(4)班孩子学习较认真,但还不会深入文本分析课文,学生以前的语文学习较死板,思维不太开放。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了朗诵阅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为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

  我设置了过年的情景,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导入新课。因为学生课前已预习了解花脸,让他们说出对花脸的理解,老师加以明确,这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

  (二)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1、听录音

  我没有让学生自己读,而是先听朗诵录音,听录音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章的感情,对于从农村小学毕业的六(4)孩子的普通话规范也有好处。

  2、感知内容

  在听完录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三)、深入文本、感知情感。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一个对学生来说有点挑战性的问题,

  1、作者是怎么写出自己对花脸的喜爱的?他对花脸的喜爱有有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阅读并体会情感,在实施这个教学环节时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分析,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而我作为一个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抒写情感的方法。

  (四)探索主题、拓展

  学生大多能理解作者对于英雄的崇拜,但是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一情感是大多数学生无法依靠自己理解到的。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从作者喜爱的关羽脸谱的原因中我们能悟到什么?”让学生先说,自由发言,自圆其说。在此基础上我再深入补充,将主题讲透。在我看来,“自由发言,自圆其说”能避免解读文本主题的唯一性,因为文学教学的重点不是解读主题,而是学习艺术技巧。另一作用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说说你喜欢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让学生利用说的机会充分锻炼自己的口才,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五)、总结

  我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回忆这堂课的所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内容、艺术、主题方面学习文章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每课练习》作业

  2、写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描写中要体现出你的喜爱。

  每课练习中的课内阅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知识,而课外阅读也是冯骥才所写的《捅马蜂窝》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冯骥才,其中的练习也具有针对性。

  小习作练习是让学生将课内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上,真正能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

  五、说教学效果

  整体看来,这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注意力比较集中。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朗读体会到了人物情感,部分学生学会了通过人物描写去分析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在主题探索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课后的作业来看,学生对于基础字词的掌握不太好,这主要是因为我在课堂上没有梳理生字词所致。

  这堂课的另一问题是缺乏较好的教学技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我以后课堂教学急需改进的地方。

说课稿 篇3

  1.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

  《望江南》是晚唐此人温庭筠之作。全词27字,却将人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是首言简意丰的词作。全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远眺盼归人却落空心理历程。凝练的文字背后有丰富的情感和意境。特别是情感上读来有种跌宕起伏的张弛感。“过尽千帆皆不是”包含了千百个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一天中从“梳洗罢,独倚望”到的第一帆到斜晖中的失落惆怅是一个更大的张弛,执着痴情的她料定天天如此,这又是一个更大的张弛。这所有失望、希望、欣喜、悲伤都融注在一个“望”所展开的情境中。一个苦苦期盼的形象,一段起起伏伏的心理历程。词中女子那种坚贞、纯洁、始终如一的追求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美好的品质。可以超越时空获得美的体验和深的启示。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这首词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引导学生欣赏词凄美惆怅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领会词中坚贞、执着、纯洁的情感,获得共通的人生体验和启示。

  2.说教法:

  这堂课我准备用朗读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诗词的教学,要在强化中细化,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语感阅读手段,和强化效果的反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其中有品味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从词牌名的“望”字,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3.说教学程序:

  (1)导入:让学生结合学习体验谈谈对古诗词的印象,感受“诗词的魅力在精心锤炼的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的特点。说说你是怎么学习诗词的。(谈话式的语气进行,营造轻松气氛,点明学习重点,即通过朗读、想象的方式深入词境,感受词,自然入课。)

  (2)初读,读出节律,读出故事:

  1.读顺全词。注意“脉”“蘋”的读音。注意“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等句的节奏。

  2.听读全词。听配乐朗读音频,要求:根据图片感受词营造的气氛。

  3.带上感情自读。你从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指出诗词学习中朗读的重要性。板书:“朗读”

  (在自读、听读中造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词所营造的氛围。用讲故事的方式,促进学生整体感知和锻炼语言归纳能力。初启想象之门,为下文的入情作铺垫。)

  (3)品读,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1.细细品读你觉得有味道的地方,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提示:不要错过任何与之相关的细节,每个场景、每个动作、每次表情、每声叹息。发挥想象,走近她的内心。

  如:“梳洗罢”三字让人想到一个女子天微微亮便早起,坐在窗前的镜台前梳发帖云鬓的情景,表情一会儿呆滞、一会儿忧郁、一会儿又欣喜。“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精心打扮完,想到要见到的他,喜悦、激动不禁溢于言表,急忙起身。

  “独倚望江楼”独自倚楼等待,那份欲遮还羞的思念又与谁说,化作孤独落寞的背影,化为永恒的“望”。若把“望”换成“看”好吗?(望,有希望之意,读起来意蕴深远。试读出韵味。)

  “过尽千帆皆不是”第一帆承载着她的期望,又随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顾影自怜。等待是一段漫长、焦躁的时光,它迷离着希望的梦幻色彩,欲罢不能,直到“皆不是”,这梦被扯得支离破碎,在希望和失落的交替中,内心的隐痛越来越明显,在悲喜的起落后留给你无尽的悲哀,这是真正的痛苦。设置环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思妇的内心。(在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同时,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文字描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深切体会诗词凝练语言背后丰富的内容。)朗读指导:过尽千帆/皆/不/是 强化读和三重读。

  “斜晖脉脉水悠悠”无以排遣的思愁,漫溢出来,卓然了眼前的景。那欲散未散失望斜阳余晖似含情脉脉在同情她,愿为她照亮那希望之帆。悠悠东去的流水,带走了一日日失去的韶华,绵延着她无限的愁情。水天相连,残阳斜铺水中,似缠绵缱绻的恋人,只剩“独望人”的无尽怅惘和哀愁。(“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品味“脉脉”“悠悠”背后的味道,感受思妇思念之深、愁情之浓。)指导朗读:‘脉脉”“悠悠”柔化的语气处理。

  “肠断白蘋洲”无奈音讯断了、身影断了、回忆断了,一日的期望断了,只是相思未断,留得郁结的愁思让人肝肠寸断。“白蘋洲”分别之地,分别的情景似乎还在昨天,可物是人非,空留一人,如无水之蘋,触景伤情,能不肠断?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明确诗词欣赏中想象的重要性。板书:“想象”“形象”

  2.时光静静流淌,这里的一切都记录着你的心迹:我看到 ,感受到你的 。

  示例: 我看到铜镜里你精致的妆容,感受到你的期待和激动。

  我看到楼亭上你独倚的身影,感受到你的孤独和落寞。

  我看到江面上远去的帆影,感受到你的失落和惆怅。

  我看到你的目光追随每只帆影,感受到你的执着和痴情。

  ……

  (用一定的语言方式,对文中的场景和人物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小结强化的环节。)板书:形象

  (4)延读,读出启发,读出真意:

  我们从这位女子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对追求坚贞、纯洁、矢志不移的美好情感。这个女子可能是他(她)、是你、是我。我们等待期盼的还可以是什么?

  如:朋友——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高洁的品质——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陆游“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理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通过延伸,获得对坚贞情感的共同体验,并获得对自己人生的激励。课堂教学还应该在特定的情景下开掘语言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实现文化传承,语文课堂任重道远。)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粉刷匠》。

  2、通过歌曲的演唱,使学生理解和体会粉刷匠劳动时的愉快心情。

  3、通过创编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粉刷匠》。

  【教学难点】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感受劳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猜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好不好?

  师:小耳朵请听:两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打身体的一部分,学生猜谜)

  师:真聪明!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那么你们的双手又为家人做过些什么呢?(出示图片)

  老师觉得只有爱劳动的手才是最灵巧的手!前几天啊老师认识一个外国小朋友,他非常能干也非常爱劳动,他除了会做大家做的事情以外,还会做一样特殊的事情,大家想知道他会做什么吗?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看看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事情?(出示图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介绍这个小朋友刷墙的歌曲《粉刷匠》(出示课题)

  师:大家想听吗?播放歌曲《粉刷匠》

  (二)学唱歌曲:

  1.简单介绍歌曲师:《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2/4拍,简单而且易唱易记。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粉刷匠在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得意炫耀自己的劳动技术,一方面表现了小粉刷匠一心只顾劳动,弄得鼻子也刷上了白灰的顽皮神态。

  2.出示课件歌词部分

  师:今天啊这个小粉刷匠要来我们的课堂做客,他说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心情很紧张,因为他想给大家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设计了一个很特别的自我介绍,你们欢迎他吗?(生回答)

  师:你们真热情,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吧!(出示歌词)

  (1)朗读歌词:

  A、按节奏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内容:

  (a)简单介绍2/4拍的强弱规律。老师按节奏范念歌词

  (b)生一起按节奏朗读歌词。

  B、初步感受音乐《粉刷匠》。

  师:这小粉刷匠的介绍太有意思了,所以波兰的作曲家干脆把它编成了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看这小粉刷匠是怎么样刷房子的,先刷哪里再刷哪里?(出示歌曲)

  C、学唱旋律

  (a)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声唱旋律。

  (b)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声用“la”唱旋律。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听的真仔细,小粉刷匠唱的这么好听,我们也来学一学吧,我来弹琴,你们用“La”来唱旋律!演唱之前先听老师唱一遍。(1)师示范用“la”唱旋律(2)生跟师用“la”唱旋律(3)生用“la”唱旋律D、师生接龙唱

  师:下面我们来合作一下,玩个接龙的游戏,老师唱第一句,你们唱第二句,后面两句我们一起唱。E.学唱歌词

  师:说到这老师有个小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当粉刷匠把房子刷的漂漂亮亮,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啊?(高兴)

  师:对,他的心情是很高兴、很开心的。因为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房子刷得这么漂亮,心情一定是开心、高兴的。现在我们把粉刷匠这种高兴的、开心的心情融入歌曲,一起跟着钢琴来一遍。

  (a)生跟钢琴有感情的唱

  (b)生分组唱,看哪组唱得最棒

  (c)学生再次跟着钢琴有感情地演唱

  师:歌曲我们学好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歌曲的内容表演呢?

  3、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A、学生思考表演动作。

  B、生表演动作。

  C、学生跟老师表演

  D、生跟音乐边唱边表演

  E、将生分两组,一组表演、一组演唱。

  F、全体学生跟音乐边表演边演唱歌曲《粉刷匠》。

  二、课堂练习

  师组织学生唱歌曲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粉刷匠》,那么你知道小粉刷匠是怎么刷墙的吗?先刷哪里?再刷哪里?最后小鼻子怎么样了?通过学习让我们懂得了劳动能够创造美,老师希望你们的双手,通过学习,都变成一双双灵巧的手,将来把这个世界装扮地更加美丽!

  四、作业布置

  回去把《粉刷匠》唱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在劳动的时候感受劳动带给他们的快乐。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爱表现,常凭兴趣做事。在教学中若能灵活运用电教媒体,通过动画游戏等手段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学会5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其中,目标1、3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采用“学——玩——说——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后说,说后做,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五、说教学程序。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1、 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3、 出示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观看课文动画,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游戏加深记忆。通过玩拳击小游戏来巩固所学的生字读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分组朗读比赛,看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名、征、兵、父、病”,读一读,认一认。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并说说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3、口头扩词。

  4、生字描红。

  (四)作业。

  1、 朗读课文。

  2、 书写生字。

说课稿 篇6

  在美国西雅图市中心有一个派克鱼市场,这个市场以它独有的销售方式,成为美国市场的奇迹,也成为世界旅游的景点。不同于一般鱼市场埋头苦干的沉默与沉重,这个鱼市场,创造了一种像游戏般的工作方式,不但愉悦了自己,也愉悦了客人。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鱼市场的快乐》,正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鱼市场的快乐》是西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批读课文。课文以鱼贩子们对生活态度变化为线索,以作者在鱼市场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和谐图为主要内容。

  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和体会课文内容,从而领会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习得一些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借助旁批品味文中好词好句,精彩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体验鱼贩们创造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制造快乐的勇气。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联系生活体验鱼贩们创造的快乐;难点是:理解鱼贩们快乐生活的源泉:把苦日子过甜。

  4、教学准备。

  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的鱼市场观察,写出感受。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2、图文结合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3、批读感悟法,读写结合,体验情感。4、实践法,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个环节完成。1、情景导入,质疑导向;2、巧设补白,交流探究;3、批读感悟,总结全文;4、拓展延伸,传播快乐。

  教育家说,将一篇长文章读成一篇短文章,这是阅读的能力,如果能继续将这篇文章读成一句话几个词,这是阅读的智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上课,我就直扑重点,将鱼贩子们快乐的生活的画面及鱼贩子发人深省的话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质疑,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这是教学的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巧设补白,交流探究。

  语文课堂为了让学生达到对文本的理解,经常都要用到“补白”的手法。“白”指的是文章中作者留有的空间,它可以让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补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另外有助于对课文的感悟,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处补白。一:在教学以前的鱼贩子整天在抱怨一句话时,我抓住“整天”一词设计了这样的补白:当鱼腥味扑鼻而来时,他们在抱怨——;当客人很少时,他们在抱怨——;当天气很冷时,他们在抱怨——。从而使学生理解生活亏待了自己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凡事都认为是别人的不是,老天的不公。这样的抱怨有没有道理?抱怨之后又能得到什么呢?无非痛苦、叹息罢了。

  第二次补白:当鱼贩子们改变了心态后,认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我设计了这样的补白:当鱼腥味再次扑鼻而来时,他们在想——;当客人很少时,他们在想——;当天气很热时,他们又在想——。通过补白,让学生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五味俱全,我们既然不能改变生活本身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第三次补白:想象鱼贩子们在每天的工作中有哪些创意,既吸引了顾客又传播了快乐?通过交流探究让学生明白,快乐的鱼市场是每个快乐工作者勤奋工作,快乐面对生活的智慧结晶。

  通过三次补白,学生已基本把握了课文的主旨。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平时在鱼市场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我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鱼贩们心态变化的句子,即“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反复品读,并板书。针对这句话,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对“每天”换词;2、给“苦”组词;3、用“与其……不如……”造句。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学生能深刻体验鱼贩们工作地辛苦,理解鱼贩们能把苦日子过甜的原因。这样,就完成了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明白快乐的生活不是取决于环境,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接下来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批读感悟,总结全文。

  这一环节,我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如:指名读,推火车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并把此时阅读的感受批注在课本上。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的最后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自创的诗歌,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快乐的鱼市场

  卖鱼人—愉悦地游戏

  买鱼人—快乐的享受

  观光的—美丽的风景

  上班的—快乐的传递

  招数一个又一个

  笑容一阵又一阵

  客人一批又一批

  钞票一张又一张

  参观市场,享受快乐

  参加游戏,体验快乐

  交流谈话,获得快乐

  快乐打包,传递快乐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鱼市场

  只要你改变心态

  制造快乐,传递快乐

  快乐的鱼市场—无处不在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传播快乐。

  新课标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强化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我设计“我生活,我快乐”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瞬间,和同学和老师交流。这样,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

  四、板书设计。24、鱼市场的快乐

  生活与其(抱怨……)不如(愉快……)

  快乐不是(环境)而是(心态)

  好的板书设计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即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又体现了教学的思路。

  五、预设效果。

  这堂语文课,作为老师,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用充满艺术和煽动性的语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在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上,更落实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提升上。

说课稿 篇7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谈谈作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 、运用读、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1、散读(参考学习建议中的节奏,并运用朗读的重音、语调。)

  个别学生范读——配乐(其余同学可以闭上眼睛展开合理想象)

  2、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3、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分别想表达乡愁的什么特点?

  4、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诗人由这些意象所展开的联想再结合我们刚才闭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 、引导学生从诗的形式、语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诗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2、在结构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3、在语言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 、体会感悟,拓展延伸

  1、欣赏罗大佑为《乡愁四韵》谱写的旋律。

  2、创作练笔:给乡愁添上一韵。

  3、作品交流。

  五、 课堂小结 渲染激情

  1、谈收获

  六 、作业

  1、反复吟诵《乡愁四韵》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中,任选一首,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赏析。

  《乡愁四韵》说课

  由于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显然,原先只是用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鉴赏,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诗歌的美,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它,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远而透彻,并且还懂得如何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

  因此,本着“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我给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在体验感悟中习得了新的知识,并当堂进行了实践——诗歌创作,这样一节课,课堂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度也很自然,学生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因为,在这这节课上,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说课稿 篇8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雨的色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编排。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春天的图画,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

  《春雨的色彩》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一群小鸟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神奇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三只小鸟讨论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通过多种活动,浓墨重彩地让学生积累语感,体会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目的和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洒、欢”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朗读表达感受。

  3.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热爱春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3、4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学法

  一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表现欲又特别强,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春天和春雨的知识,根据这样的学情,我选择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点拨引导法;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表演展示法。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课件,通过图片、歌曲、表演、录音来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情境导入,引入课文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小雨沙沙》,想听吗?然后,老师就开始现场演唱,这首歌小朋友都会唱,他们一定会跟老师一起开心的唱起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我问大家:“春雨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那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板书课题)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

  (二)多样读文,自主探究。

  本环节的自主探究,主要探究两方面内容。一是字词,作为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的分量不容忽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在导入之后,请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看看我们圈过的生字词,你还认识它们吗?请学生读文之后,同桌互测互评,不会的相互教一教。

  之后由幻灯片出示本课要掌握的词语,采取多种方式的读。先是指名读,请全体学生听清字音,明确每个字怎么读。再齐读加深印象。最后开火车读,检测每个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如果有读错的,请其他学生帮帮他,再全班齐读来巩固字音。在这个读词语的过程中,随机引导学生看字形,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需要会写的字的字形。指导书写“洒,欢”。

  自主探究除了要探究字词,还要探究文意,要在多种方式的读中学习与感悟。课标中对于阅读有这样的字眼:喜欢、乐趣、向往、感受。高质量的读不但可以巩固学生识字,对于学生阅读、写话、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首先,在学生自由读文,已经对全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请学生看FLASH动画,听范读课文。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三只小鸟在做什么,那个词就是“争论”。那么三只小鸟在争论什么问题呢?他们又是具体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呢?请学生分小组合作读文,然后讨论问题的答案。汇报,并相机板书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分别写出它们认为春雨的颜色:绿、红、黄。这样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听范读课文,带问题小组合作读文三个环节的读下来,相信学生对课文的字音已经掌握了,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时我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落、淋、洒、滴”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

  接下来,我将安排学生评读和赛读。在这两个环节过程中,学生将更深入的体会到春雨无声无息,却又给世界带来一片生机。并在感情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这时,我给出学生朗读评判标准,指导学生如何朗读。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充分朗读之后,我再用幻灯片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请学生说说“大家”指的是谁?“更欢了”是什么意思?那是雨下得更大了,雨尽情地下着,春天万物生长,一切生机勃勃。

  接下来进行“积累语言,课堂展示”的环节。

  (三)积累语言,课堂展示

  课标指出低年段小学生应该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接下来,我提出“春雨还会是什么颜色?”欣赏一组图片,之后,出示填空,让学生回顾并加深对本课优美的语句的印象,并可以进行简单的仿写。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这样一方面打开学生思路,一方面从课文中练习语言表达。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三只小鸟对话内容的理解,感受小鸟的天真,春天的美丽。首先分小组读课文,表演。

  老师说:今天,参加争论的有小燕子、麻雀、小黄莺。他们想找聪明能干的孩子代表自己发言。谁愿意当他们的代表呢?小组内分配角色、读课文,戴头饰练习表演。分角色是为了学生从心理上更亲近文本,提高兴趣,分小组,是让学生更放松的,充分的个性朗读,进行体验。)小组表演之后,全班交流:我宣布“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辩论会现在开始!

  请一名小燕子先发言读完之后,我说:绿色,多么柔和的颜色,小燕子把“绿色的”读得多美呀!教教我们读,好吗?再请其他小燕子教读,最后齐读。同样麻雀,小黄莺的发言也是这样处理。分角色朗读,配合多媒体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让学生以自己创作的动作和语言,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使朗读成为享受,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是表演法设计。在总结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听听春姑娘的话吧!(录音播放“春姑娘”的话)。

  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像乳汁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勃勃生机;春雨虽无色却又美如画,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以童话形象归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印象深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综合学习

  课后作业:写出(画出)你眼中春雨的颜色。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篇课文显而易见,是让学生了解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因此,我在课后设计了让学生充分画出来,互相交流。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把学生作品整理成一个春雨主题的展览,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整理资料。

  最后说一下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依据课文内容顺势而成,是主要内容的呈现,清晰简洁,学生一目了然。

  老师们,我的说课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您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从实物抽象到同一平面,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空间观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要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是思维层次的一次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技能: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永不相交和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本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四年级的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我力求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平行两种,垂直属于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引导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体会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课时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猜想、画图,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先复习引入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2、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两条直线

  这一环节中,我开门见山,直接引出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并请学生把想象中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一来是强调同一个平面,二来为分类打下伏笔。

  二、观察、分类,初步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在学生画直线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第二个环节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1、汇报展示:邀请学生把画好作品张贴在黑板上,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同时让学生观察,有不同现象的也可以展示,让学生明白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有多种情况,拓展了学生空间思维。

 2、汇报交流:展示结束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汇报,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可能有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引发学生往深处想,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方法,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到底哪种分法比较合理呢把探究的问题又抛向学生,由学生自己争辩,最后达成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情况相交和不相交。尤其是对于那些看起来不相交实际上相交的这些情况,这是教学的难点。该如何突破?首先让学生想一想直线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虽然画的两条直线看起来没相交,但延长后相交。让学生们试着画一画,然而教师课件演示,把抽象变形象,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从而牢固地建立起相交的概念。

  三、认识、归纳,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就要进一步组织学生认识两种特殊的关系,垂直和平行。

  1、认识垂直:引导学生观察相交,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四个角,先让学生猜一猜这四个角是什么角,以猜想验证的激趣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想学生基本上会认为是直角,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用量角器或三角形来量,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互相垂直,相交点叫垂足,这时的直线叫垂线,但是我们不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垂线,因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互相垂直,有了垂直,才有垂线。我们只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认识平行知道了垂直,我们再来研究平行线。首先用课件展示一组平行线,给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提问:为什么不相交?发动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平行线两端距离,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或生活中的垂直平行的例子,既巩固了新知,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四、巩固、运用,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强化了新知,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从以下几个层次设计练习的教学

  1、 判断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些是垂直,哪些是平行?这一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2、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没想到的例子。为了联系生活,所以在第二个层次中目的是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最后出示几何图形,让学生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本课时的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汇报、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基础,学生在讨论、分析、争辩中逐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及含义,学生体会成功,分享成功。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范文

2.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3.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5.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6.《将进酒》说课稿范文

7.《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

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

9.《沁园春.雪》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