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5 10:53: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9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6页的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乘除法,对整数乘除法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拟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名称与关系。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分析思维与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分析概括认知乘、除法的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乘、除间的互逆关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与多媒体技术创设展示教学情景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2. 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3.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案例,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七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乘法意义的构建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创设呈现引入现实情景与示例2(1),引导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比较不同计算方法的加法(3+3+3+3=12)与乘法(3x4=12)算式的书写与计算的简便性,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为乘法算式?”(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即相同加数的和)、“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概括出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名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乘得的数叫积”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除法意义与各部分名称及乘除关系的探索认知

  1.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展示或阅读例2(2)、(3),分别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2.设问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思考讨论:“与例2(1)相比,例2(2)、例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数?要求什么数?、怎样算?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在除法中,各部分名称分别叫什么?”、“除法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知:例2(1)题是已知几个相同的加数,求和——即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用乘法;例2(2)、例2(3)题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归纳概括小结:除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其中的一个因数叫除数,另一个因数叫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或乘除法互为逆运算。)

  (三)乘、除法各部分关系探索认知

  通过引导观察、比较例2(1)、例2(2)、例2(3)题算式数量关系,思考讨论交流:“已知两个因数,如何求积?”、“已知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怎样求另一个因数?”、“怎样求商、除数、被除数?”等问题,归纳概括,深化提升认知乘、除法各部分关系,实现由案例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理解认知构建新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四)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间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9÷7=?”、“38÷9=?”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间关系

  (五)例3:与0有关的加减法与乘除法运算

  通过课件展示例3,设问:“一个数加上0或与0相乘,分别得多少?”、“0可以作除数吗?为什么?”等引导思考交流讨论认知。

  (六)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算”、“连一连”、“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分层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七)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依据教学流程适时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乘、除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 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0不能作除数(5÷0不可能得到商,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童话,他处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教材以夏天为专题组织材料,内容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写夏天情趣的。学习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大课堂,让学生主动识字,注意积累。学生可在本组教材学习过程中,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由衷地爱上多姿多彩的夏天。

  根据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我从三个维度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生字。

  能力目标: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的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礼貌待人。

  认识生字,让学生懂得鱼、牛、燕子和壁虎尾巴的用处,接受礼貌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小壁虎尾巴得用处和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我班留守儿童较多,许多家长也忙于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没有家长的帮助,学习起来稍有吃力,所以本课教学我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第2课时教学三至七自然段并指导朗读,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的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有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第3课时,识记生字的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孩子通过这样的三课时教学,定能够学的扎实,学得轻松愉快,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今天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根据童话故事生动有趣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读中玩,玩中学,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根据课文三到五自然段的语言结构特色,以及低年级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我在学习中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典型词语、句子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

  所以我在教学程序中做了如下设计:

  1.猜谜语、看动画片都是孩子喜欢的活动,我用猜谜的方式把孩子引入课堂,检查孩子们第一课时中学到的知识,出示字谜:你错一半。(借)虫子爬到文字边。(蚊)看字它是虫,其实不是虫。(蛇)用猜谜语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集中到了课堂上,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巩固了第一课时中学到的一些新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小朋友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而且乐于接受一些新的挑战,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想去尝试一下,学生猜字谜出后,我播放准备好的无声动画片,让孩子准备当小小配音员,给动画片配上音。我告诉小朋友:要想配音配得好,就得学好今天的课程,仔细体会人物的感情,记好人物的台词。

  孩子在兴趣引导下,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为更好地为课文配音,必须理清文章思路: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故事中有谁,干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等,实际是引导学生充分研读课文。

  首先,回顾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这个环节就是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引启下文的学习的作用。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因为小壁虎的尾巴挣断了,他觉得没有尾巴很难看,所以他想去借一条尾巴”。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了解借尾巴的过程。阅读教学法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

  四、五自然段。此环节我采用“从扶到放”的教学程序:学习第三自然段以扶为主,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这个由

  扶到放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我以扶为主,围绕“向谁借”、“怎样借”、“借到了吗”这几个问题。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做以下引导:

  哪个自然段写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读读看,他借到尾巴了吗?是不是他借尾巴时没有礼貌,所以小鱼不借给他?他借尾巴时怎么说的?出示小壁虎借尾巴时说的话,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的话。比较下面的句子和标点。“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引导学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吗”等词语,及询问的语气,说明小壁虎很有礼貌。这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他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到小鱼的话中寻求答案。

  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比较句子: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引导学生体会加上“啊”“呢”这些语气词,可以表现小鱼是友好拒绝,和因为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而为难的心情。人物的思想感情已经鲜活分明,教师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根据自己对人物的情感体会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文本,体会文章内涵。为后边当配音员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这样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词句,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礼貌,这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收到教育、教学合二为一的效果,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

  师生一起总结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问---悟---读。“教”是为了“不教”。我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四、五自然段采用以上方法教学,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思维的气氛中,做到面向全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借助“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问: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进行归纳推理。由个别现象,总结出一般结论——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既然动物的尾巴都有用,那么壁虎的尾巴也有用。有什么用呢?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小壁虎为什么高兴了?(因为他长出了一条新尾巴)【我适时介绍再生的意思:小壁虎这样尾巴断了,又重新生长的现象叫做再生】这一特点对它有什么用处?对照前文,可知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这部分的教学是一种演绎推理,由一般结论推断出个别现象,至此突破了难点。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

  学生知道了这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之后。我播放课件,鼓励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如果仅仅只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所以我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森林里,看见松鼠蓬松着尾巴在树下吃野果,小壁虎说:“松鼠哥哥,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松鼠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当降落伞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2)在教完课文后延伸设疑,指导学生讨论:如果以后小壁虎尾巴再断了,还会去借巴吗?既紧扣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加以总

  结,突出难点——壁虎尾巴可以再生。

  至此,课文思路已经清晰,人物、语言、情感也已明了,为动画片配音的时机成熟,再配以清新优美的钢琴曲,孩子们踊跃地参与到配音活动中。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我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扩大孩子的视野,增强阅读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我还对学生进行能力延伸的指引:

  小壁虎看到长出的新尾巴真开心呀!它要去告诉他的好朋友。小壁虎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它的朋友呢?朋友又会对小壁虎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作家,像课文那样,编个小故事。

  我想通过这种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头表达能力均能得到发展。总之,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不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v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夸父逐日》。我将从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及说教学流程等方面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夸父逐日》是一则文言神话,被编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险篇中。本单元集中了古今中外的探奇故事,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夸父逐日》是我国远古人民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的一个英雄神话,是他们企图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的体现,所以本文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学习探险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培养。

  二、说学情

  本文编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中,而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学习的方向也大致明确。同时,这则神话的篇幅很短,因此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教师只要提点一下重点字词,学生应该可以疏通文义了。同时随着现在学生阅读视野的开阔,其认识神话,解读神话的角度可能与我们最初对神话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对于夸父形象的认识及逐日的原因上会有另外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适当引导。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我给这堂课拟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熟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感知神话情节,学会分析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发挥想象,改编神话。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夸父的精神,并将其用于学习、生活之中。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夸父形象分析和主题理解(学生对于古人的情况不太了解,极有可能对主题的理解产生一些偏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夸父形象来明晰文章主题)

  2、难点:创造性的改编神话。

  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本文的教学目标,拟采用如下教法:

  三、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2、讨论探究法。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讨论合作的能力,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中夸父逐日的原因及夸父形象的定位是教学重点,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解决。

  四、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学法也很重要。本文的学法可归纳为如下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字词,培养语感,熟读背诵。

  2. 圈点法。让学生学会抓重点字词,找重要语句来理解课文。

  3. 讨论法。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学会积极主动地阅读与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前教师直接提问“你们心中装了哪些神话故事 ?”这一问题,调动学生以往的知识积累,让学生谈以往所读过的神话有哪些,引导学生说出夸父逐日,导入课题。(板书:夸父逐日《山海经》)

  (二)品读神话(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先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这篇课文,然后逐句疏通文义,在学生的翻译中逐步探讨文本中所隐藏的内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课文。(教师进行朗读点拨,学习《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方式,读出古文韵味来。)

  2、朗读。点名读、齐读。(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教师对学生朗读进行点评或让学生评、自评)

  3、按照夸父逐日的故事的开端、发展、结果将课文分成三部分,每部分都请学生来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步研讨课文。

  第一部分:幻灯出示: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请学生翻译,注意重点字词“逐”,提示学生重视文章注解。字词疏通后,让学生讨论回答夸父逐日的原因是什么?远古人民为什么要创造夸父逐日这样一个神话?引导学生从当时人类生活环境思考解决这一问题。(板书:赛跑征服自然 勇于探索 完成使命)

  第二部分:幻灯出示: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请学生翻译,其他学生从旁纠正。引入“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唐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这段文字,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要创造夸父这样一个高大的巨人呢?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夸父追赶太阳应该是一直向西的,为什么要去北边的大泽喝水呢?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夸父是一个不辞辛劳,不怕牺牲的伟大英雄,人们在夸父的身上寄予了厚望。(板书:高大 巨人 不辞辛劳)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

  第三部分:幻灯出示:未至,道渴而死。学生讨论夸父之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同时引导学生质疑文本,夸父何以要拎一枝拐杖?(小组讨论解决)想象夸父“轰然倒下的情景,加上环境、心理描写写成一段话。(板书:不怕牺牲 夸父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朗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品析人物,我谈我感受

  根据文本讨论分析夸父的形象,谈谈对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体会和感悟。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

  (四)、神话我来说

  播放动画《夸父逐日》,比较其与文本的不同,让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改编神话。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写,然后进行课堂交流。)

  (设计意图: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在写作训练锻炼一下口语表达能力。)

  (五)小结

  学生再谈对夸父的认识,教师做鼓励性小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此环节与引入照应,旨在让学生明白,只有深人分析文章,对内容才会有更深入、更深层的理解,让他们学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改编整个神话,写在小作文本上。

  七、时间安排

  导入(1分钟) 品读课文(23分钟) 品析人物,谈感受(4分钟) 神话我来说(15分钟) 小结(2分钟)

  八、板书

  夸父逐日

  《山海经》

  逐 饮 化

  ↓ ↓ ↓

  勇于探索 巨人 不畏艰辛

  ↘ ↓ ↙

  夸父精神

  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图改变古文教学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过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下对古文教学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达到古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整合,珍视传统文化基因与创新审美相结合。这只是尝试,是一次不成熟的探索,但会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说课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成吉思汗和鹰》。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成吉思汗和鹰》一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面对错误”。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代伟人成吉思汗在狩猎时饥渴难忍,好不容易找到了水源,接水时却被他宠爱的老鹰四次打翻水杯,气急败坏的他一怒之下射死了老鹰,最后他知道自己错怪了老鹰而懊悔不已的故事。本文的故事虽然离学生实际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故事性很强,寓意深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采用“思—问”方法,提问做到精、明、引、逐层深入,以问促思,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将本课学到的道理引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构建有效的“思问”课堂。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预习中基本能自学掌握生字词,查阅和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写出简单的阅读批注,但大部分学生在抓关键词和句子,写出阅读感受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汗、狩、腕、拧”字的读音,理解“满载而归、一饮而尽、宠爱、气急败坏、懊悔不已、小心翼翼”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画情节曲线图;

  3、抓关键词,体会成吉思汗四次被打翻水的心情变化,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4、通过成吉思汗射杀鹰的教训,懂得“永远不要再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对待错误要认真反省、总结教训。

  教学过程:

  一、兴趣开启思问之门首先由趣味问题导入,引入课题,并板书。我会提出一个精确的问题:成吉思汗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汇报人物背景,全班进行交流,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学习生字词,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鼓励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二、明确问题,集思广议我会提出明确的问题:用四分钟进行小组讨论,拟出表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小标题,并试着画情节曲线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画情节曲线,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指出高潮部分的曲线应该最高,最后由学生汇报教师示范出情节曲线的画法。

  三、抓住问题,逐层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问和读出的感受,让学生汇报批注情况。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批注情况进行灵活的引导教学,特别是要抓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

  1、学生可能会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比如成吉思汗犯了怎样的错误,成吉思汗为什么犯错误,成吉思汗是怎么样对待错误的,这只鹰是只怎么样的鹰,成吉思汗会对死去的鹰说什么等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2、当学生谈到成吉思汗为什么会犯错误的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默读等10—18自然段,提出第一层问题:成吉思汗为什么要射死鹰?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出答案:成吉思汗是反复地四次被老鹰打翻水杯,一怒之下射死了老鹰。紧接着提出第二层问题:为什么鹰第一次打翻水杯成吉思汗没有射死它?学生会联想到成吉思汗认为老鹰在跟自己开玩笑,并没有在意。这个时候成吉思汗“没

  有生气”,在黑板上板书这四个字。然后提出第三层问题:成吉思汗心里是怎么变化的呢?学生会找出“有点生气”、“真的生气”、“气急败坏”这几个关键词,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例如成吉思汗在“真的生气”时说了两句话,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学生朗诵语气比较平淡,教师就要示范带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领会在朗读中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然后全班再一起朗读。例如在讲到“气急败坏”这个词语的时候,在学生领会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替换词语,如“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等,这样可以利用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气急败坏的意思,从而达到体会成吉思汗心情的教学目的。

  3、当学习到成吉思汗发现毒蛇的时候,同样是三层问题:他心情是怎么样的?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你能用别的词语替换一下吗?引导学生抓住“愣住了”、“呆呆地”、“懊悔不已”、“小心翼翼”这几个词语加以理解,体会成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

  四、思行合一,拓展延伸在学习成吉思汗最后悟出的道理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理解,举出实例与大家分享,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最后教师小结:成吉思汗在面对错误的时候,没有一味地苦恼,而是积极面对,并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冷静面对,三思而后行,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

  这节课的板书是课题、情景曲线图、成吉思汗四个心情变化的词语和最后得出的结论。布置课后作业拓展:

  ①、关于面对错误的名言警句积累诵读。(语文天地中的3句;课外的如:浪子回头金不换;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

  ②、阅读《负荆请罪》。

  通过课堂问题的引领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以问促思,构建有效的思问课堂,培养孩子具有正确的判断力,独立的思考力,卓越的表现力,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③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

  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一首别样的小诗《天净沙 秋思》。

  (二)新课讲授。

  1、解题:《天净沙·秋思》的思:

  (1)做动词为平声,如:思考、思索。

  (2)做名词为去声,如:思维、思绪。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4、会意。

  会意就是能领会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虽情调低,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境中有画。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心情地去设想境中画,既而产生情趣。再循循善诱,设疑提问: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

  (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

  (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笔锋一转为我们推出一幅悠远恬静的画面,这是全文的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照应,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5、下笔。

  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此小结再次强调了古典诗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 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9——60页,“小小图书馆及练一练1~4题。

  教材分析:

  “小小图书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做好铺垫。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十分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又有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迁移来突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聪明、活泼,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设计好各种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具:

  教师用具:教学课件,口算卡片,计数器,小棒。

  学生用具:小棒、计数器。

  说学法教法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书中的《小小图书馆》这一生活情景,贯穿全课又增加了“送小动物回家”“小小书签“等生动有趣的情境,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感受数学的美,数学的乐,数学的无穷魅力。

  2、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我鼓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孩子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互教互学互长,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供思考讨论的平台,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安排了两次合作交流,一是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各自的算法,二是小组同学共同完成“小小书签”,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课堂评价,使评价成为推动教学的“加油站”。

  《新课程标准》在学生评价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学中我注重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用一颗爱心使课堂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大家看这里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图书馆图片)同学们喜欢去图书馆吗?为什么?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丁丁和笑笑经常到图书馆去借书看,你们瞧!(出示借书图)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借书,管理员阿姨都做了统计你想了解吗?(出示表格)观察表格你从这幅表格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表格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此先将表格怎么看告诉学生)。再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情境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2.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如果你们是管理员你想知道哪些情况?(提出减法问题)根据提问板书三个问题

  师;你们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都表述出来说得很完整。这几个问题正是管理员阿姨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帮她解决吧!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习惯的培养。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

  二、探究——合作——交流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你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道题

  1、怎样用算式表达呢?汇报33-7=

  2、师:33表示什么?那7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精神,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过去的应用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你想怎样算一算?听清要求再操作,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在算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来操作。做好后可以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交流总结(课件出示4种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还有好多种),在这里特别强调竖式的方法。

  都有谁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计算的你能在说说你的算法吗?教师课件演示过程(竖式是本课重点因此加以强调)。

  师:从这些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先要求生总结师归纳)这些方法虽然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算理是一样的都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前一位(就是十位)借1,十位上的1相当于个位上的10个,这样个位就够减了,助人为乐的十位就少了1个数。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开始独立操作,解决问题。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算法,通过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种算法多样化,重点突出计算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㈠现在用竖式的方法解决其他两个问题!汇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原因,首先用自己尝试解决故事书还剩多少本?连环画还剩多少本?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使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得以巩固。]

  ㈡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三种书还剩多少本了,因为剩的书有限,我们每个人先选一种书看,看过之后同学之间可以交换,好吗?你们想看哪本书?(按照每个人的要求发给学生想看的“书”(准备好的图片)。

  [设计意图:每种书打开后是不同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练习既新鲜又兴奋还很认真。这样安排让小小图书馆的主情境更加完整。]

  1。“连环画”呈现的题目是:森林里有三棵大树得了病,请你当小大夫帮帮它们。

  2。“故事书”呈现的题目是:发书签(每一个小组一张题卡每人一题看看哪组又对又快,获胜的一组发书签当奖品)

  3、“儿童画报”呈现的题目是:爱心小行动,学生给小动物找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只要小动物手里的算式得数和汽车上的数字卡片相同,小动物就可以乘车回家了。

  4、读书节活动:□□-9=□□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有多种做法,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对本节课的重点有所突破]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有那些收获?可以小结一下自己或班内同学的表现。

  [设计意图:愉快地与学生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最后提出希望,愿每一个小朋友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同时唤起了学生对下一次数学课的企盼。]

  对于本课教学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成功》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用谈话的方式,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本文对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准确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文章主要观点,学习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对成功有自己的思考。

  二、说学情

  初中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都有限,对议论文的认识比较浅,部分学生看不懂议论文,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论点,感到无所适从。

  三、说教法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课堂视听效果,增强了师生间的实时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我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①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②自主、演绎、归纳法:对重要句段设疑、推理,进而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 ③赏识教育:适当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 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总结、探究、交流。 ②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浅入深地逐渐理解。 ③鼓励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

  五、说教学流程

  (一)视频导入: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

  (二)再识大师,简要介绍季羡林

  (三)交流无障碍,掌握字词

  言简意赅(gāi) 不期而来(qī)

  期年(jī) 囊萤映雪(náng)

  憔悴(qiáo cuì) 蓦然(mò)

  (四)模拟微信,互动、交流、探究

  微信好友:季老的成功经验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要三条件都具备,不容易啊!

  学生:别急,好好读下去,你会发现还是有所侧重的。

  微信好友:季老19岁同时考中北大和清华,说是天才也不为过,那么他觉得天资对于成功有什么影响啊?

  微信好友:常常有人说时势造英雄,说明机遇对成功的影响不小,季老怎么看的? 学生:机遇 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以要正视它的存在,要知道它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季老还以自己的经历为实例,来证明这个说法,但又不标榜自己是杰出的的成功者。

  微信好友:季老讨论的是成功,怎么又提到这些古代故事呢?

  学生:季老列举古代事例,是为了指出“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同时也表明自己对勤奋的赞同。还引用了韩愈的名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来证明他对于勤奋的赞同。

  微信好友:季老对于成功已经谈了不少,怎么还要在文章最后引用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呀?

  学生:季老引用王国维“三种境界”的比喻,把它分析为“预期”、“勤奋”、“成功”,着重抓住“衣带渐宽终不悔”,再次强调勤奋是成功之道。

  (显示视频:季老在北大工作期间“鸡闻他起舞”,自述唯一的优点是勤奋。进一步佐证主要观点)

  微信好友:我来梳理一下我的学习体会,大家看对不对。本文是一篇谈话式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勤奋是成功之道;采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进行了举例论证(古人事例和自身经历)、引用论证(引用韩愈、王国维的言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采用了诚恳平实的语言。

  五、多元思考,启迪思维:

  不同的人、事、物、境,会有不同的成功 ,不同的成功,会有不同的成功的条件所以,“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课件显示图片:万马奔腾

  结束语:获得成功,需要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但归根结底,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让我们向季羡林老先生学习,为了成功而奋力奔跑,勤出成绩,马到成功!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请批评指教!

  我们都知道,生活消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学习了家庭消费的知识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消费现象和行为,有必要使学生认清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错误的,由此达到树立科学消费层面观的目的。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

  1 、本框的地位。

  第七课讲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二节关于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第一节内容的逻辑结果和必然的延伸,本框则连接第一框家庭消费的内容和第三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明确了家庭消费的内容、重要性及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的有关知识后,才能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有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者权利意识,才有可能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就全书来说,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生产、交换、分配共同构成经济常识的基本结构,因而正确的消费观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本框教材的结构

  本框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消费观念是什么、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为什么”来说,教材从理论依据(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和重要作用(消费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提出的正确消费观念归纳起来有三个:适度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一致、科学消费。而“怎么样”的问题,教材着重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进行论述。

  3 、对本框重难点内容的理解

  本框是第七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将“生产和消费辨证关系的原理”与“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讲清“生产和消费关系原理”是前提,只有指出消费对生产的重要意义,才能重视消费,才能引出一些消费现象,才能指出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错误的;而“正确的消费观”内容又是本课教学的主题,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确正确消费观的内容,反对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和习惯。

  我将“正确的消费观对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解确定为难点。这是因为高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认为家庭消费只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与国家无关。而讲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时,很多学生都觉得没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所以将这两内容确立为难点内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教学的要求着重是理解,所以,在教学目标是着重是理解“正确的消费观”和自觉实践能力的培养。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明确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尤其是掌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理解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质量的改善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作用;知道正确的消费观念是什么;懂得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现实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索精神。

  3 、觉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错误消费观念,树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家庭实际的正确消费观。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于创造。大教育家孔子说过: “ 法无常法,贵在得法 ”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三)说教法:激疑探究法、同伴协作学习法、归纳法。

  本课教学有许多疑点,容易引起学生思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激疑探究非常必要。由于在探讨中不是把一些社会现象交给学生就够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分析这些问题、从哪些方面分析,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需要教师 寓教于直观生动的活动中;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法的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理念,我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 四)谈学法指导

  1 、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中构建知识网络。

  2 、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教师进行单向信息的传送。

  3 、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推荐】说课稿模板9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推荐

2.《离骚》说课稿模板

3.《木兰诗》说课稿推荐

4.游子吟说课稿推荐

5.《短歌行》说课稿推荐

6.《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

7.《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

8.《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

9.【推荐】赤壁赋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