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6 09:31: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习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旧探新,猜测论证等方法,揭示数学问题,并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法分析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先找出几个符合题意的解,然后发现问题,这样,既复习了不等式,又给新课做好了铺垫,由此可以发现,不等式的解有许多个,他们组成一个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找到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出不等式的解集。

  2.探究新知

  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3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往左拐。

  3,讲解补充例题,

  例1:判断:

  ①x=2是不等式4x<9的一个解。( )

  ② x=2是不等式4x<9的解集。( )

  例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2

  (2)x≥-2

  (设计意图:例1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联系与区别,例2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4.巩固练习:课本44页练习2,3题

  5.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我总结,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掌握重点,顺理成章的目的。

  6.作业:课本49页习题1,2题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及时地复习课文,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达到使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三、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 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可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瀑布》是新世纪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渗透识字10个,会写8个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熏陶,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课文的语言,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感悟到诗歌语言的美,体会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3、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

  根据这首诗特点,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三 、说学法

  运用情景教学法,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写好生字。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进入正题。

  1、师板书“瀑”,问:有什么好办法记这个字?能为它组个词、吗?板书: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小诗歌《瀑布》。齐读课题。

  [随课题识字,注意识字方法的指导,“认—想—写—用”有层次,有方法,在具体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还实现了分散识字的目标。]

  2、过瀑布吗?在什么地方见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用心感受庐山瀑布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己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提醒注意读书姿势)

  2、同桌一人一读遍互相听读课文。如果他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哥夸夸他,读的不准的地方帮帮他。

  3、出示词语,学习词语。 自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仰望”是什么意思?做做这个动作。

  出示文中句子,自己读,指名读,指导读。

  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指导写“丈”。

  [初读课文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笔读书的习惯;词语的理解有方法,尊重低年段孩子的认知规律。]

  课中操休息。

  (三)品读课文,感悟意境。

  1、生字回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自己再读课文,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不添字,不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指名读课文。要求:注意听,听后评价。

  课文大家能正确又流利地读下来 ,如果能读出自己的感受那就更好了!下面我们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

  2、 读第一小节。

  (1)自己读一读,感受到了什么?交流。

  (2)课文是怎样写声音的?找一找,划下来。

  (3)指名读。“叠叠的浪”是什么样的?什么声音?谁能模仿?能读出这种声音吗?自己读,指名读。“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呢?你能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4)看课件后再读这一小节,读得不够理想教师范读,配乐读。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是这一段的难点,运用多媒体素材,突破难点,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读好课文,体会语言的美妙。]

  3、 读第二小节。

  远远听到瀑布这么动人的声音,走,我们加快脚步,去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好吗?这时,山路忽然一转,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问: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示图)观察:你看到的瀑布什么样?

  指导读第2句,读出瀑布的壮观。

  指导读第1句,读出作者的赞美感叹之情。

  多么壮观的瀑布美景啊!请你自己大声读这一小节。指名读。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孩子对瀑布的全景缺乏感性认知,借助多媒体画面帮助孩子还原语言描绘的画面,补白孩子的脑海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接受美的熏陶。]

  4、读第3小节。

  加快脚步,我们现在站到了瀑布的脚下。又看到了什么?自己读,想想瀑布又是怎样的?指名说。

  (示图)分别指导读好这两个句子。

  男女合作读这一小节。

  [这一段的学习,先引导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想象力;再适当运用多媒体,提升孩子的感悟,升华情感,引导孩子达到学文、入情的高潮。]

  (四)以读代讲 情感升华

  瀑布多么美呀!再读,你会更加感受到它的美。下面我们随着动人的音乐,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首优美的诗歌吧!配乐齐读。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象庐山瀑布这样美丽的风景,利用空闲时间,请你走进大自然,去欣赏更多的美景吧!

  (五)作业

  1、背诵小诗。(全体都完成)

  2、如果你愿意,画一画你亲眼见到的或者从电视等其他地方看到的瀑布,为它配上一首自己写的小诗。(自主选择)

  板书设计:

  声音

  瀑布

  样子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是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模块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课。

  “职业改变命运,挑战成就人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许多人的愿望,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适应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的新形势,就要转变就业观念,学会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善于展示自己的风采,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知识、综合性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实现职业理想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新时代的劳动者》,了解了劳动者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本次综合探究在承接正确的择业观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设计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对学生了解求职技巧、培养创业素质、创业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了解创业者和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问题“西游记唐僧四人,你认为谁更适合胜任企业的领导者”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通过模拟应聘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感悟创业、领导经营的艰辛,初步具有创业意识和领导才能培养意识,并懂得为明天的创业做扎实的准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创业和经营领导的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没有具体的实践经历,学生对于创业和经营领导的素质了解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借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绝对挑战》栏目模拟应聘面试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活动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由学生选出 4 名代表分成两个小组,在街头进行“用手机给亲人唱支歌”的活动。选手需要在 30 分钟内寻找到尽可能多的参与者;课堂模拟面试中,邀请可口可乐泉州区域市务主任担任主考官,设置“营销经理”职位,营造面试氛围,并通过问答形式,最终确定胜任者。

  通过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与他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现场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五、说学法

  在活动中学习,边活动边学习,借鉴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模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强化知识,获取新的知识。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借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绝对挑战》栏目,模拟应聘面试,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实力作证:4 名应聘选手(学生)分成 2 个小组,进行“用手机给亲人唱支歌”的活动。活动地点由选手自主选择,但必须是在校园外。活动规则是:选手需要在 30 分钟的时间内寻找到最多的参与者。

  此环节通过摄像形式记录并剪辑,在课堂展示。

  2、压力面试:由主考官出题进行面试。

  题目参考:①你认为在实力作证环节中对自己的哪些表现最满意,为什么?

  ②如果选择淘汰一个人,你认为是谁,为什么?

  此环节由主考官最终决定 2 名选手进入下一轮考核。

  3、人在职场:选手针对提供的物品设计一句台词,要求有创意。此环节抉择出最后的入选者。

  4、总结:结合《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总结为就业和自主创业做准备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采用活动的形式,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 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一)、复习课文,引入新课。复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引述新课。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老师设境:

  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读文,猜问题。(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老师公布心中困扰的那个问题,并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这个问题有关,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3教师用课件出示回答问题格式汇报形式: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4、在学生汇报回答时,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品读感悟语段一:

  诸葛亮说:

  “……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用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品读感悟语段二: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驽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品读感悟语段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清。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品读感悟语段四: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设计意图:

  1、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出示困扰心中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2、在学生合作探究专题的过程中,老师深入课堂巡视、点拨,以及要求学生按照定规则来交流汇报,这些指导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适度出示重点语段课件,让学生品读感悟,进一步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1、老师设疑:

  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时,只有一处提示语的中间用了一个修饰限制的词语,那就是一个笑字,请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2、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同时,用课件出示回答格式:

  “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性格),这是一种――的笑。3、师小结,相机引出第二个问题:

  周瑜倒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4、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意图:

  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五)、回顾课文,提出不懂问题。1、师总结本文学习方法。2、师引导学生提出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释疑。

  (六)、课外排演,拓展延伸:

  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特别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接受任务诸葛亮知天文

  借箭准备识地理

  草船借箭神机妙算熟人心

  如期交箭有计谋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交变电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该节主要研究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正弦式交变电流,其产生的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所以本节是前一章的延续和发展,是电磁感应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本节知识是全章的基础,由于交变电流与直流不同,因此,它对各种元件的作用也不同。正因为交变电流的特殊性,才有了变压器及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认识交变电流的特点及规律。

  难点是:能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理解交变电流、直流的概念,知道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知道交变电流的峰值、瞬时值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引入交变电流的概念:利用示波器展示从手电筒的电池得到的直流电和从墙面插座孔中获得交流电的波形,通过对比,了解交变电流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取材于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形式的电流的波形,体现了从日常生活现象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让本节的知识环境不显得过于陌生,有助于学生迅速构建交变电流的概念,而图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交变电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

  首先做个演示实验:先让学生了解教学用发电机的基本构造,然后将电流表连接到其的两端,让学生观察指针的左右周期性的摆动。

  其次,我利用单匝的铁丝框边模拟,引导学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的变化,利用教科书32页交流发电机示意图可设置如下问题:

  a、矩形线圈转动过程中,哪些边切割磁感线,即哪些边会产生电动势?

  b、要求学生分别画出甲、乙、丙、丁四中情况的前视图,即将立体图画成平面图;

  c、在平面图基础上,分析线圈由甲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在线圈由丙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的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电流在何处变向的?

  d、当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是线圈中没有电流,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的电流最大?这些位置磁通量及磁通量的变化率等有什么特点?

  该分析过程只是运用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些基本原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难度不大,但是我觉得仍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判断、分析;仔细体会线圈各个特殊位置的特点,为后面图像理解做铺垫。

  3、交变电流的瞬时值推导:

  仍然利用单匝的铁丝框边模拟,可设置以下问题链:

  a、线圈与中性面的夹角是多少?

  b、ab边的速度多大?

  c、ab边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多大?

  d、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e、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多大?

  f、推导出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并画出图像;

  我这样处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研究,也有利于学生对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求解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节是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北师大版下册分数除法的第一节。 教材所占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要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石。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63名学生,其中女生有34名,男生有29名。学生的智力水平来看,一部分学生是很聪明的,反应在数学学习上就是学习态度非常好;思维敏捷;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对学习过的新知识能学以致用。完成作业的效率高,在平时的测试或者练习中,成绩优秀,能够达到或经常达到满分或优秀。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的智力也是不错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开小差、做作业速度慢、偷工减料碰到难题不肯动脑筋、爱依赖老师或家长、学习的兴致不高、自信心不足等。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倒数的意义,一是求倒数的方法。把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分数除法的前面,主要是为了学习分数除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教材列举了八道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这个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从而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通过“试一试”写出一个数的倒数,让学生在实际的寻找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倒数的特征和意义来寻找出倒数,掌握求一个倒数的方法。再加以适时的练习,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境----猜想---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立足“基本”,注重“过程”,不仅使他们“学会”还要使他们“会学”。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以课本中的一些例子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亲自尝试,接受问题的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为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倒数。

  1、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分数乘法中,你觉得应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3、出示口算题(课本24页算一算)

  (二)观察思考、感知倒数。

  1、观察上面的几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2、继续观察算式中的两个数,你发出了什么特点?

  总结: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即这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434433 和 乘积是1,我们就说 的倒数是 ,反过来的倒数是, 和4343344

  4 互为倒数。 3

  3、让学生说出黑板上另几组数中谁是谁的倒数,谁和谁互为倒数?(指名汇报)

  强调:在倒数的意义中,特别注意“互为”这两个字,即倒数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35 4 1 0 42

  (小组讨论,并汇报想法。)

  师生共同总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整数的倒数要把它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写出它的倒数。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三)、巩固应用、理解倒数。

  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1的倒数是( ) 8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510

  9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200的倒数是( ) 4

  第二关: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过起来

  37251 13626100

  13598 100 399

  619926 782559

  第三关 :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2) 143143× × = 1,所以 、、互为倒数。( ) 232232

  (3)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343× = 1 ,所以是倒数。 ( ) 434

  9(5)9的倒数是 。 ( ) 1(4)

  (6)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

  (四)、拓展探究、深化倒数。

  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2 0.2 1.75 5

  巩固练习:

  2第四关: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3 的倒数是( ) 4

  0.3 的倒数是( )

  2.25 的倒数是( )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516 ×=1 8×、、、、、、 685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 的倒数是1

  0的倒数是0

  五、说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重理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按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归纳出倒数的意义及倒数的求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消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感。但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出现了以下问题:1、教学环节设计上对倒数的意义入求法上没有分开,导致学生意义与求法混淆。2、提问方式不对,对学生引导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发言不积极。3、对学生全面关注度不够,再加上数学术语表述不清,使本节课出现了很多瑕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改变自己的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二大节第四课单项式的乘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是在前面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学习单项式的乘法并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是以后学习多项式乘法的关键,单项式的乘法综合用到了有理数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而后续的多项式乘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因此单项式的乘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式乘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

  2. 通过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的第一条的确定是考虑到学生对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乘法、幂的运算都较为熟练,在此基础上导出的单项式乘法法则学生能够达到“理解”的要求,同时由于单项式乘法的所有内容已包含在这节课中,学生能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据此确定了教学目的的第一条。而单项式法则的导出过程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据此确定了教学目的的第二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乘法法则。

  (这是因为要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就得掌握和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的越好)

  难点: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这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的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错误。)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学过的知识可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即掌握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探索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引导发现法的使用对实现教学目的的第二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采用了讲练结合法。对例题的学习,围绕问题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解题,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学习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在归纳小结这个阶段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训练量大,利用投影仪,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 创设问题情境 2、新课学习 3、反馈练习 4、小结 5、作业布置。

  (1) 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通过一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这样的目的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问题1、问题2的设置进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包括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和例题讲解。

  ① 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

  由于八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引例。引例1中的两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两个单项式如何相乘,使学生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等知识探索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引例2让学生动手尝试,在尝试成功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3,由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最后得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从而实现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的这一教学目的,同时在上述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在研究问题中所体现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通过尝试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第二条,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得以掌握。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组简单的练习,由学生回答,强化对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 例题讲解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例题按按照逐步增加运算种类进行了编排,使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我总共设计了三道例题。

  例1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计算,在讲解此题时关键是让学生按照单项式乘法的法则进行运算。例2是单项式的乘方与乘法的混合运算,在例2后我又设计了一问题,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根椐题目特征,辩认出它们是哪种运算,应选用什么样的法则进行计算,使学生逐渐分清运算类型,正确实运用法则,以实现难点的分散和突破,并提高学生运算的熟练程度。例3是单项式的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例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除学生口算计算过程,教师要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并要求学生按规范的书写格式进行练习和作业。

  在每道题完成之后,都配有与例题相近的巩固练习,由学生板演和分组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实现“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这一教学目的。

  (3) 反馈练习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又设计了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再一次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使学生对单项式的乘法运算的熟练程度得以加强。

  (4) 小结

  本节课的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先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形成知识系统,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确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的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引起学生对单项式乘法中系数与指数运算易混淆等问题的重视。

  (5) 布置作业

  数量不多的作业,既能让学生能对本节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又能有充裕的时间拓展自己的视野。

  六、教学评价、反馈措施

  本节课采用了不同的反馈手段和较多的反馈练习。

  1、设计分段练习。例如练习一-------练习四每次练习主要解决一重点问题,同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扫清后续学习障碍。

  2、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如口答、笔答、板演、快速强答等,以增加反馈层面。通过练习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对教学情况心中有数。

  3、及时矫正。对每次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对正确的解答及时给予肯定,发现问题及时评讲。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总的设计过程,具体过程将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之中,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练习巩固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第四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学习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概念含义和书写规则。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离子形成,物质与构成粒子的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学情分析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

  三、 教法与学法

  探究教学法、讲解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列表法、归纳法。

  四、学法指导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猜想假设、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开发和转化思想的形成。

  六、 教学程序

  知识回顾、情境引入

  引入新课:100多种元素的原子中,除氢原子核外只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外,其它原子核外都有多个电子,这些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学生画简图表示)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力呢?引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创设情景:以镁原子为例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各个部分的含义。

  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互相讨论,

  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发现哪些规律?

  三类元素的最外电子数目特点,

  归纳小结:三类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特别与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最密切

  讨论:原子得失电子后会怎么样?引出离子的定义。再有得失电子后带的电荷不同引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设计理念: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通过分析离子与原子两种微粒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它们的表示方法也就不同。从而为介绍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吗? 通过NaCl的形成的三种猜想,探究NaCl的形成的实质。

  再用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得出NaCl的形成实质,用动画展示简明直观。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七: 板书设计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

  相对稳定结构

  三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最为密切

  离子的形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1)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

  (2)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3.离子符号的意义:

  4.离子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5.与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归纳详细

  八: 练习巩固,适当提高

  在本节课的练习布置上,结合重点,我安排了自己设计的几道题。进一步巩固了重点。适当进行了提高,加深了理解。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通过探究猜想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讨论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

  本课题是在学习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内容通俗易懂。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存时间和地点。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第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活习性,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到了恐龙的消失至今还是一个谜。

  2.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内容通俗易懂。借助图片、游戏等手段,帮助学生体悟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进而有感情地朗读,并学习掌握课文描写恐龙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

  二、说教法学法

  将“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1.情境渲染:通过视频、游戏、文字、图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特点,认识各种恐龙并积累语言。

  2.分层递进:由浅入深,从教师精讲雷龙特点到自学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作。从扶到放,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并按照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学习(如选择喜欢的恐龙图片进行交流),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3.赏识成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之间的多向交互,让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自信心,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感受一个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三、说教学过程: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研究恐龙世界的兴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恐龙的图片,并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喊出它们共同的名字——恐龙。

  屏幕山形象逼真,生动直观,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使教学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并延续至整堂课,并顺利展开教学。

  (二)、创设情境,认识恐龙

  创设游恐龙园的情境,让学生逛恐龙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反复研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片,教师讲读课文,从重点讲解到半扶半放到自品自读书本描写的语句,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适时给予奖励,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最终达到品读的目标。

  (三)、猜猜我是谁

  这是一个游戏环节设计,让学生操作一个将恐龙图片拖移到相对应的文字上的游戏,这个游戏练习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达到对恐龙外形特征进一步了解的目的,因此游戏的完成也促进了文本的巩固。

  (四)、恐龙园招聘解说员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提升,在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后,给自己喜爱的恐龙做介绍,将语言积累进一步内化,讲出恐龙的特征,达到了知识的迁移。并积极鼓励学生在介绍时加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让自己解说的恐龙更加生动具体,对解说精彩的同学颁发“小小解说证”,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乐在其中。

  (五)、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绝不仅局限于课文知识,同时要求适当拓宽。在可结束时,给学生关于恐龙的网站,让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记下相关资料,组织交流讨论。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恐龙》说课稿之二,恐龙,希望对你有帮助!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1.【必备】担保合同模板合集十篇

2.【必备】买卖合同模板合集十篇

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

4.【必备】聘用合同模板十篇

5.兰亭集序说课稿合集十篇

6.【必备】诗歌作文合集十篇

7.【必备】除夕作文合集十篇

8.【必备】骑马作文合集十篇

9.【必备】雷锋作文合集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