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5-30 22:54: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作用地位:

  本节是必修三第五章第四节,是在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后,它补充完善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信息传递有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用,为后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埋下伏笔,可见,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及分析定义,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信息传递。

  2、用实例分析各种信息传递,让学生归纳总结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通过视频展示各种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描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

  通过描述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类型信息传递的视频演示,使学生认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视频展示、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二的学生已经能够读懂这一部分,所以学习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理解这些内容。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及策略:

  本节主要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内容,因此利用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是良好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在自然界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在人类社会中信息往往以文字、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形式出现。教师可结合“问题探讨”中的素材,让学生列举生物间信息传递的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视频显示物理、化学、行为等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分类,由此进行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的教学。

  利用“资料分析”中的四则资料,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播放“蝙蝠回声定位”、“蚂蚁的信息传递”的视频,让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出信息传递的三个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传递与生物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重要,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整体。

  由信息传递的作用归纳后自然引入到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的教学,这时教师可补充实例,用ppt展示收集到的各种应用,让学生分析理解。

  最后用具体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用概念图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太阳》是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它短小、活泼、优美。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神奇美丽的太阳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赞美太阳给世界带来了美丽,让孩子初步认识太阳的重大作用,以激发孩子对太阳的热爱、赞美之情。本课优美欢快的诗文,形象生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太阳还会从哪里出来呢?这对学生的观察力训练有很大的帮助。这首诗歌的语言优美欢快,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说学情。

  通过生活的积累和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会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有一些认字基础。他们接受力强,求知欲旺,渴望丰富的信息刺激,也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但年龄较小,入学才两个月,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意识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尽量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比如,故事的引入,识字游戏,太阳卡片,太阳头饰等。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识字和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ɑ.认知目标:渗透性识字8 个,会写的字4个,并能正确地组词造句。

  b.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c.情感目标:使学生产生热爱太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向往美好的情景和事 物,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对太阳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产生热爱太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是本课 难点,同时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想象,说出太阳还会从哪些地方出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生活阅历少,观察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也有限,想象力也不够丰富,所以“说出太阳还会从哪些地方出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 境法”和“分层指导法”来教学本课,为什么要选用着两种方法呢? 因为本课描写了不同的四副画面,孩子们由于抽象思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体会课文内容的'优美。因此,我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并配以相应的图画,让学生表演,感受太阳升起的动态过程,体会出课文语言美。将这种情感融入对课文的朗读中,配合自己的形体语言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朗读技巧与方法,真正实现了有效学习。

  2、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 学习需要和掌握情况。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拥有充分的活 动空间,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合作探究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的朗读,生字的记忆。鼓励学生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学生一定能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和一年级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

  故事激趣,揭示课题→创设情境,以境生情→引导探究,主动识字→设计游戏,快乐参与→再现情景,读中感悟→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针对本课中描写: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山村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森林里,太阳是鸟儿唱出来的。儿童的意识理念中会产生天上有好几个太阳的想法。课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后羿射日的画面,在背景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进而自然引入今天要学的儿歌题目就叫:太阳。学生在故事中知道了现在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老师乘兴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喜欢太阳,因为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有的说:“我不喜欢太阳,因为太阳太热,夏天常常会流汗。”《后羿射日》的故事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也为下面识字巩固“帮后羿摘太阳”游戏做铺垫。

  2、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太阳》这首儿歌描绘了人们从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日出美,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喜爱、赞美之情。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儿歌的美丽情景,吸引儿童喜欢学习这首儿歌呢?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一起和他们熟悉的丁丁、冬冬看日出的课件,解决这一疑难。课中,(课件)聆听着美妙的钢琴声,学生来到大海边看到太阳慢慢儿升起、跳出海面;来到草原看到太阳悄悄地从草丛里冒出,光芒四射;来到山村里看到雄鸡一叫天就明;来到森林里鸟儿的欢歌声唱醒了太阳;最后看到太阳照出了美丽的世界。伴随着一幅幅奇妙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老师的范读入于学生耳,印于学生脑。一系列的日出情境从视听等角度将文字与现实生活接轨,把学生放回到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面,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学生在体验日出的美丽意境,整体感知儿歌内容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习的情感、兴趣,自觉地参与到愉快的学习中去。

  3、引导探究,主动识字。

  学生受方言、地域的影响,平翘舌音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学读儿歌中设计了:1、学生仔细听老师读儿歌,注意哪些字要翘舌。引导学生真正把思维、感觉器官运动起来,主动寻找儿歌中的翘舌字。2、学生把翘舌的字找出来,老师相机点击成红色,视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3、学生齐读翘舌的字并读准。4、把字放回到儿歌中,再读儿歌。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疑难,自得自悟。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借助拼音进行生字学习,并在文中找出本课的生字、画上圈。课中生字教学我设计如下:1、师问:儿歌中哪些生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学生找出儿歌中的生字,师相机点击课件,相应的生字变为红色,引起注意。字娃娃调皮地从儿歌中的字跳下排成两列。2、同桌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互相纠音、互助学习。3、老师请一名小老师指着字娃娃带领全班再读生字,小老师教得很投入,底下的学生也学得认真。4、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又好又快,检查字音并纠正。、

  4、设计游戏,快乐参与。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学中,我设计“帮后羿摘太阳”游戏:看,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照得大地多热呀。草不生,树不长。小朋友们谁来帮后羿把太阳射下来呢?不过,有个要求:每个太阳后面都藏着一个字,如果你能读出后面的字并回答老师提出的小问题,你就帮后羿摘掉太阳。9个太阳后面各藏有今天要学的生字:太、阳、从、跳、出、草、叫、林、鸟。学生在摘太阳,读出太阳后面的字的同时,还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例如:“叫”字,小猫怎么叫,小狗怎么叫?早上,雄鸡怎么叫?“跳”字,你能用动作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从”字,老师比个动作(老师从桌子上拿了一根粉笔),请你说个句子,句子里要有个“从”字。“鸟”字,动物园里有什么鸟?“出”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

  学生做游戏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枯燥的生字变为学生游戏的伙伴。学生在积极、快乐的参与中,调动起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个要求,不仅使他们学得主动,而且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再现情景,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以朗读训练为经,语言训练为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随文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味语言美。课中,我把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注重读出层次。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全班读、四人小组比动作读等多形式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在朗读指导上,我还通过再现课件,让学生创设情境读,读出感情来。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日出的奇妙,读中感悟,读得津津有味,读出对太阳美的赞歌。

  6、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拓展训练:把你心中美丽的太阳画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升华,让孩子把对太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画笔流露出来,画画也是孩子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结合儿童本身的特点出发的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诗歌关键词,简洁大方,有画面感,富有儿童特色。

  板书设计:

  3、太 阳

  大海 水里 跳

  平原 草里 冒 照出

  山村 雄鸡 叫 美丽的世界

  森林 鸟声 闹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课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学习这篇课文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2、学教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字词。

  ②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③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学教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4、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学教理念

  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学教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三、说学教方法

  采取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四、说学教流程

  (一)课文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认真阅读学案,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完成学案上所设计的导学问题。

  第二,小组内合作,归纳出重难点和关键,确定个体学习目标认同整体目标,并找出疑难问题加以记录,并在课上交流。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讨论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使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走进学习小组,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纠正解释。

  第三,将交流中新的启示和同组内其它同学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并展示在各组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根据学习时产生的新的问题,本组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所分工的问题,为展示交流课做准备。

  第五,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九板块的第一篇古诗。经过仔细研读小学语文课标里对古诗的相关要求,我知道了中年级学段的古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的自学能力,并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真正做到可以激发鼓励学生多多积累课外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宿建德江》是一首借景叙情的五言诗,它是唐朝孟浩然隐居家乡多年,四十岁时奔赴长安求取功名失败归途中所作。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全诗以“愁”为诗眼,以舟泊夜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而在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画面和体会情感则是古诗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想象读、配画读、配乐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想象理解法:想象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画面,努力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尽情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流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情景交融,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旧引新→自读感知→研读古诗→走进心境→主题拓展”。

  在“以旧引新”、“自读感知”这两个环节中,由学过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大胆地朗读。出现了节奏上的错误,再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主题,掌握节奏感。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重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因为这是本学期里安排的第二个板块的古诗教学,所以在前一个板块的古诗教学里,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边读边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本课“研读古诗”又再一次创设了这样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并在读中想象诗中画面。充分锻炼并培养学生们自学古诗的能力。接着捕捉“诗眼”,创设观看动画课件的情境,来品读感悟古诗意境。当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反复朗读中去感悟。

  适时地点拨,更大空间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理解能力。

  在“主题拓展,帮助积累”环节中,我注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同作者同心情的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激发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热情。

  四、说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也紧紧扣住诗的意境美,由学生想象画面,再到一同来画下来。主要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感官印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会读会学会用。

  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以火热的激情走进心境,以不变的衷情保持对古诗的热爱。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活动内容

  未来出版社大班教材《健康》中的内容。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益处,知道基本的交通规则内容;

  2、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

  通过游戏知道基本的交通规则内容。

  活动难点

  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二、说教法

  情趣法: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和幼儿交流,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参与活动。

  引导法:幼儿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

  启发法: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并告诉周围的人,把爱心传递下去。

  多媒体教法:在活动中借助了多媒体,充实了活动的`内容,让幼儿知道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很危险甚至会伤害到生命。

  游戏法: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让幼儿亲自全部参与,成为活动的主人,认知并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益处。

  三、说学法

  兴趣法:有动画歌曲,有课件图片,有奖励的交通标志卡片,有游戏用的许多道具,幼儿能不感兴趣吗?

  观察法:通过看视频、看卡片能了解到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

  感受法: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以及参与好动的愉快心情。

  游戏法: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游戏,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地掌握了知识,而且记忆深刻。

  四、说过程

  (一)律动入室

  跟着动画歌曲《幸福拍手歌》进行律动,带着幼儿入室,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为下一步做铺垫。

  (二)谈话导入

  点明主题,引起幼儿的注意。

  (三)游戏活动

  这两个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部分。

  1、游戏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很轻松地让幼儿掌握了知识。

  2、通过游戏,让幼儿真实地感到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益处。

  3、能全部参与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

  4、通过过马路能让幼儿体会到胜利者的愉快心情。

  (四)师幼互动

  看课件图片让幼儿说说这些做法对不对,并说明理由,教育幼儿不做类似的危险动作;奖品都是交通标志,让幼儿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丰富了交通知识。

  (五)游戏出室

  按手中的交通标志分组排队,跟着老师指示的红绿灯走出活动室。

  这样安排再次让幼儿感受到如何在红绿灯指示下过马路,也为了让活动结束。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想》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中的一首儿童诗。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他写出来当代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本诗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真切的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学习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三、说学生:

  本组的第一课是三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诗文所描绘的是古代儿童的有趣生活,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是通过一个画面,或一个情景,或一个场面表达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性格的。学们对用诗表达情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诗文在表达方面与现代文的表达有共同之处也有所了解,对写诗同样注重选词准、修辞妙、寓情于景这样表达手法不再陌生。因此在学习本首现代儿童诗时对作者的表达、诗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应该很容易。

  四、说教法、学法:

  朗读体验法、对比法、边读边想象法、引领扶放学习法、引导背诵法。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现代儿童诗与古诗中的孩子们虽都有天真烂漫的性格,但现代的孩子与古时的孩子也有所不同,这首诗中所洋溢着的是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的生活更加幸福。因此导入时我设计是让学生们谈谈古诗中的孩子他们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然后揭题,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现代儿童诗,它所反映的也是孩子的童年生活,但是它所反映地美好并不单单体现在吃饱饭,满足于有时间玩乐上了,现代儿童生活更幸福,充满了新奇的幻想。

  我这样的设计既与前面古诗的学习联系起来,勾起学生古诗表达方面的回忆,也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现代儿童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引领学习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我领着学生重点学习了第一节,扶着学生学了第二节,放手让学生学习了三、四节。第五节我做了点拨,总结全诗所体现的情感,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美好品质。

  1、揭题,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诗,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比较重视把诗歌正确地读下来,不很在意对诗歌的感受。)

  3、引领学习第一节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体会:在美好的春天里,“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想?

  (1)、读诗体验情趣。

  a、教学环节。你能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学情预估:学生一般能说出诗的大意,但不容易体会诗中的情趣。)

  b、点拨策略。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老师引读课文,用语言描述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想象世界。师: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读第一节);花苞代表什么?阳光代表什么?你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的性格特点?(代表希望、光明。体会到作者喜爱充满希望的春天,体会到他充满幸福的童年。体现积极、健康的性格特点。)

  (2)、 再读,鉴赏表达特点

  a、环节设计。师: 只要找到窍门,我们也可以当小诗人。你在本节中欣赏作者哪方面的表达?你想向他学什么?(联想丰富,用词准确)

  师:“带”“牵”“悠”可不可以互换,为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对表达特点已有一定积累,应该能说得出来。 “带”“牵”的选用,同样的意思,一方面抓住事物本身特点分别选带花苞,牵阳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用词的重复。而“悠”不但写出了已变桃枝的小手摇摆的姿势,也体现了桃枝本身具有的特点。)

  4、扶放学习二、三、四节

  第二节中重点点拨了“伸”,通过联想生活实际运用比较法、替换法体会用词的精准。因此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把“伸进湿软的泥土里”改为“踩进湿软的泥土里”,改为“踏进湿软的泥土里”行不行,为什么?

  (点拨策略:与原诗句比较,从而达到理解现代诗的表达与古诗的表达,与现代文的表达一样,都应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要通过准确的用词来体现。)

  另外在扶着学生学习这节时还让学生找表达上的其他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妙趣横生的修辞不但可以增加诗文的感染力,还可以传达情感,表现自己的志趣。我做了下面的设计: 师:“长成一座绿色的膨胀?”你怎么理解?

  师:“直接说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不好吗?多明了?

  (点拨策略:形象的比喻可以增加语言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篷帐”与人方便之物,这样的修辞更能传达愿意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品质,有一举两得之妙。)

  学了第二节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三、四节,说说对诗的理解,喜欢他什么样的表达,为什么?

  (学情预估:这个设计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表达方面的知识储备而定的,学生会通过比较理解作者在不同语段分别选用了“安、接、装、种”这些意思相同词语的目的,它是为了避免语言单一,重复的弊端。学生从中会理解、学习相同意思可以用相近意思的词语来表达,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增强诗文的可阅性。)

  5、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赏析了前面四节诗文,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作品不但传达情感,还能体现人物性格、品性的特点,直接设计了读中悟的环节。

  师:读最后一节,体会作者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性格或品质?

  (学情预估:学生早有“我手写我心”的习作常识,对这节的理解应该不难。能从“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中体会到这是个心系家人的好孩子,表达了孩子具有尊敬、尊重父母的性格特点。进而全诗在解诗文,体情感,学表达方面在本课都得以体现。)

  六、说板书

  本课我的板书很简单,只涉及了表达这方面的内容。我觉得诗文并不难理解,我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写法。因此只把本诗中体现的表达方法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模仿写儿童诗起到引领的作用。

  板书设计:

  用词准

  我想 修辞妙 联想丰 蕴情感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往事依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撰写的。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少年读书生活中的几件萦绕胸怀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本单元主题是“金色年华”,是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的延伸与提高。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能唤起他们生活和情感体验,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情感真切动人,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情景,引领学生明确于漪老师所回忆的依依往事,品读隽永深情的语句,并能从于漪老师的经历,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更加珍惜金色年华。

  (二)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2)通过对于漪老师往事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课前准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采用“点、圈、画、补”的方式梳理课文。

  (2)收集整理关于作者的信息。

  (3)自主解决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课标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更愿意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也体现了文章“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的观点】

  二、 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指导法:诵读品味,积累语言

  2.谈话点拨法:拉近距离,调动思维

  3.合作探究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三、 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尽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启发中思考,在讨论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这些方法要在课前、课中、课后随时随地培养,我平时在每一节课前都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好的课堂应该是教学内容灵活、教学线条优美、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另外,一节好课与否,最直观看两点:看目标是否明确,达成度是否高;看学生是否幸福,参与度是否深。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递进性、梯度性,比如我特意在每个活动后面加上了A、B、C、D等级,以便学习过程体现全体性、全面性。对于本节课,我们师生将从以下几个板块进行学习:

  (一)激趣,走入文本

  巴金回忆,自己曾仰望深邃的夜空,点数闪烁的星星。冰心回忆,她曾眺望浩淼的大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迹,它们是那么深刻,仿佛镌刻在我们的心上,犹如那首歌般的美妙……(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回想起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引导)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也在回忆,她回忆了些什么呢?这些记忆对她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一起去探寻于漪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板书课题、作者,点拨谈话析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连续性,所涉及的两位作家都是学生在第一单元结识的,印象深刻。以歌曲铺设氛围,激起共鸣;以自己经历展开话题,营造环境。以两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迅速进入文本。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也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的难点。析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理解“依依”的含义,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感情基调。】

  (二)检查自学,夯实基础

  针对本节课,我设计此环节主要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进行检测,从作者简介以及字词掌握等基础知识方面着手,特别是设计了“大家感觉还有哪些字词易读错或较难理解”的环节,目的是突出分层和个性化教学。

  【我们的课改改的是什么,当然我更愿意称之为“课变”,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的能力。(检测过程中适时进行板书)】

  (三)初读感知,想一想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本环节在请一小组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前提下,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1:于漪老师是怎么将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活动2: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活动3:结尾一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初读课文加之课前的预习,学生应该对文章的思路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这几件事是怎样串联的,就是明确了本文的线索。同时语文教学“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采用多种形式如:个别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等进行朗读训练,教师适机给学生以朗读指导,如第一段:在学生个别朗读及师生点评的基础上范读(“年华似流水”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第一课时,力求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本课的特点: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直立行走与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古代人类的主要分布,知道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情感目标:教会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以及他人的优点;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课堂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根据相关问题或主题去查找资料与信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和分析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人类的起源与早期人类的分布。

  (2)难点:直立行走和劳动在从古猿—→人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二、 说教法

  (一)、学生情况分析:1、八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学习带有很大的好恶性,对感兴趣的事物接受很快,但注意力容易分散;2、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但仍以直观思维为主;3、经过一年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且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同时也比较关注同学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这些都为小组合作学习与自评互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4、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不能轻易的给学生做出终结性评价,而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每次努力与进步

  (二)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教学中要遵循的教学规律:

  1、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充分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类丰富的图片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好“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形成观点,作出判断;

  3、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情境,模拟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三)、充分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1、充分利用各种图片资源给学生直观的体现,在本课中准备出示的图片有:《古猿生活场景图》《非洲地形图》《稀疏的草地》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图》《猿手与人手比较图》《史前人类的劳动工具》《古人类分布图》

  2、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2)、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与合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评互判去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生角色扮演,感受直立行走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3)课后反思: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并提出今后的改进方法与步骤。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本课中教师所要做的有:为学生展示图片与资料,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与讨论;运用一定的语言与技巧,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起到转承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本课中,始终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辨证统一。

  (四)、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自制学生评价表

  三、说学法 应 该说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和学法,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 主发展,把表现的舞台真正地让给学生,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本课中首先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情景设置与场景 模拟,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合作,形成正确的认识与看法;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受到表扬的快乐。

  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学生自评互判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判:评什么,判什么?这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初步设想:1、淡化知识点的评判,而加强学生在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判;2、评价应从终结性评价转为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定性评价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评价的目的应转为激励与调控,通过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4、让学生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他人,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自评互判:①这节课,我的注意力集中吗?②在小组活动中,我能与同学愉快地交流与合作吗?③这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如果不满意,今后将如何改进?④你认为这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⑤这节课中,你人为表现最好的小组与同学分别是谁?为什么?

  四、说过程

  1、 主体参与导入新课:新课程下的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能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肯定。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展 示的舞台让给了学生,让两三位同学上来给同学们讲述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且组织学生对这些神话故事进行评论:“你认为这些传说可信吗”?然后转入课 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以次引入新课。

  2、情景设置引发思考:出示《古猿生活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然后利用《非洲地形图》《稀疏的草地》设置场景:1000多 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同时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 原。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这时的古猿就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就逐 步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开始向人类进化,(出示《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图),实现了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的变化。

  3、场景模拟加深体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这里,学生就可以模仿图中的4种形态,感受到4种形态中的不同体验,并与本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谈一谈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的重大影响,以次来感受直立行走的伟大意义;(转承)观察第3、4两 幅图他们手上都有工具,说明了在向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制造与使用工具,也就学会了劳动。人类的劳动主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完成,那我们的双手有哪些奇妙 之处呢?请同学们伸出双手跟老师做一些手指游戏(打响指、拇指与其他手指的配合),对,这说明我们人类的双手相当灵巧。观察《猿“手”与人手比较图》,请同学们谈谈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人手灵巧,猿手笨拙)

  灵 巧的双手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反之人类也凭借着一双巧手在不断地制造与改进劳动工具,那么早期人类的劳动工具有哪些呢?出示《史前人类工具 图》(两组工具: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请同学们谈谈它们的主要区别。(转承)这些石器是由古人类制造并使用的,有的距今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这业说明人类 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那么早期人类都分布在哪里呢?出示《古人类分布图》,让学生查找图中地名所对应的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4、自评互判发现优点,语言激励树立信心。课堂上留下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填写自评互判表,在评价时要求学生尽量找自己或他人在本节课中表现好的一方面,最后通过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反思:1、 由于时代隔得比较远,资料少,所以一些内容学生仍然会难以理解:比如劳动对人类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本仍旧以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共同劳动中产生 了语言,并且促进了人脑的形成”,这中间经历了十几甚至上百万年的时间,学生根本无法进行体验与理解,所以我个人认为,关于这一点,让学生有所了解就行 了,不需要学生继续去探究为什么,怎么样了。

  2、学生自评互判,一激励性评价为主,也就是说学生听到的可能都是一些赞美与表扬之词,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会不会有一些不良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去发现,去解决。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03-27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