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在小学课堂中开展安全教育,如同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今天,非常有幸与大家一起探讨“小学安全教育”的教学,谈谈我对一年级《交通安全》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县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为这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简单的交通标志,了解小学生应该遵守的道路交通规则。2 .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贯穿整堂课,以观察、启发等方法为辅,精心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力量源泉。为此,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孩子们,双休日到了,我们一起去美丽的炮台山郊游吧!”在孩子们欢呼雀跃之时,我紧接着问:“那我们去郊游要注意些什么呢?”根据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回答,我顺势揭示出今天的课题:交通安全。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态发展的课堂。我采用的这种情境导入法,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入生活情境,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深化认知。
在这一环节,我以媒体课件为载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让孩子们说一说、辨一辨、学一学、谈一谈四个步骤,步步深入地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郊游”途中了解一些交通安全常识。
第一步:途中遇阻识图标。
当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沉浸在我创设的“郊游”途中时,“红绿灯”和“斑马线”图标的出现,让孩子们“郊游”的行程戛然而止。此时,让孩子们说说:我们的“郊游”队伍为什么停下了?过马路应该走哪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和图片的观看,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对两种图标的感性认识。由于孩子们对这两种交通标志较为熟悉,所以对这两种交通标志的作用,我便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主获得,并让他们说一说:你还认识哪些交通标志?你认识的交通图标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来画一画。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对“注意危险”“ 环形交叉”“ 慢行”等这些常见的道路交通标志也有了初步认识。
第二步:途中见闻话交规。
在孩子们初步感知一些常见的交通图标的基础上,我会在孩子们的“郊游”途中出示一些这样的画面,(播放课件:图片)利用观察法让学生仔细看一看。看的过程中辨一辨:哪些图片上的人做得对?哪些图片上的人做错了?让学生通过正确观点,通过辨析判断,从中提高综合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来说一说:我们小学生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引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事情说起,比如:上学、放学的路上应该怎样做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一直以一个引
导者的身份出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用语言去表达。孩子们对“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停一停,上学放学靠右行,不在路上跑和玩”等小学生必须了解的交通规则有了初步的认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三步:途逢交警学指挥。
在孩子们了解自己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时,我运用体验法,让孩子们跟着交警叔叔学指挥,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刚才的回答真是太棒了,连交警叔叔也表扬你们说得好。为了奖励你们,交警叔叔决定教你们做几个指挥交通的动作,想学吗?”又是一个动感的教学环节,孩子们的兴致再一次得到点燃,在兴趣盎然中,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当小交警的亲身体验中,他们不但体会到交警工作的辛苦与重要性,而且树立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到达目的谈收获。
当课堂的情境引领孩子们平安到达目的地炮台山时,我引导孩子们一边欣赏景色,一边谈谈自己一路的收获,在孩子们的畅所欲言中,“郊游”途中认识的交通标志,小学生应该遵守的一些道路交通规则都铭记孩子们的心间。最后,在一首《交通规则要记牢》的拍手儿歌中结束这次愉快的“郊游”。通过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参与、交流、实践和体验,促进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升华情感
新课标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孩子们的“郊游”结束后,为了让他们进一步懂得交通安全的重要意义,我播放“篮球女孩”钱红艳的安全教育片,采用提问法,让孩子们说说:看到这个坐在篮球里的小女孩,你们有什么感受?是谁夺去了她的双腿?是谁夺去了她天真烂漫的笑容?是谁夺去了她一生的幸福和欢乐?你想对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说些什么?在孩子们沉浸在钱红艳的悲伤情感氛围时,我紧接着播放一些交通事故的图片,让孩子们想想:“引起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事故能避免吗?”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导致的后果给个人、家庭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意义时。我通过图片展示法,让孩子们了解有许多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宣传“交通安全”。启发孩子们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身边的人宣传“交通安全”。 这样,把课堂中获取的知识系统化,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主人公意识,达到“我口说我心”“我心促我行”“小手牵大手”共同营造平安和谐社会的教育目的。从这一系列的课外延伸活动中,孩子们也就能真正明白:只有交通安全记心间,才能够快乐生活每一天。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内容: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学生喜爱的球类项目,主要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灵敏、速度、耐力等素质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强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机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制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篮球传、接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质量,也反映一个队的进攻战术水平。因此必须重视传、接球技术的学习。本节课是篮球单元教学(8-4)的第四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85%以上的学生基本学会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部分学生能够较熟练完成动作并能够进行传接球的拓展练习。
2、身体目标:发展跑、跳能力及腿部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球的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协作能力及集体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
1、传、接球时手型动作是否正确
2、传、接球时全身是否协调用力
3、传球高度是否在胸、腹之间
五、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学生喜爱上体育课,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课,但由于小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技术动作不规范,有些同学持球手型也不正确,因此在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基础技术动作进行反复联系,做到堂堂练习。纠正动作,巩固技术,再进行拓展性教学。
六、教学过程
在本次课的开始部分,也就是准备部分。集合整队、宣布本课内容。准备活动,调动身心,通过熟悉球性练习和原地与行进间运球的方式等进行准备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篮球有长时间的身体接触,熟悉球性,培养球感,提高对球的控制力,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部分是基本部分。是由两个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是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接球技术。另一个是游戏部分,在游戏中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灵敏、力量等素质。
(一)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1、教学方法和手段
小学生对学习篮球运动的兴趣较高,运动能力相对差一点,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较复杂,学生很难直接掌握,所以在进行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解法:通过讲解手型、传接球技术及用力顺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技术动作,对动作过程更清晰。
(2)示范法:通过亲身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有助于学生在练习时更易于掌握动作。
(3)巡回指导法: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巡回指导、及时指出技术动作的错误不使错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4)选优示范法:选出动作准确的同学给大家示范展示,从而激励学生积极练习,增强自信心。
2、练习方法:
在这里我采用了模仿法、合作法、纠正法、展示法、游戏法和评价法。
(1)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方法包括:通过练习,复习原地技术动作,纠正错误。
(2)徒手做传、接球动作练习:通过该练习,使学生体会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并且注意传球和接球的手型和方法。
(3)对错误动作采用预防和纠正错误法。还应注意因材施教,普遍的错误集体纠正,个别的错误单独纠正。
(4)分组做练习:a、传过呼啦圈练习,巩固提高传接球动作和传球高度;b、胸前传地面反弹球练习,拓展练习传接球。
(5)小组或伙伴间互相合作、帮助练习,加强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同时,能对同学掌握的传、接球技术动作及时做出评价,肯定正确动作。
(6)分组轮换练习:通过这几种不同的练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传球兴趣和传球能力,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小组和场地来练习,伙伴间相互帮助。
3、常见错误的纠正方法:
(1)手型不对:方法是反复练习持球动作,并且自己与伙伴随时注意纠正
(2)两肘外张:方法是两肘加紧垂臂
(3)两臂用力:方法是练习全身协调用力
(二)游戏:《运球接力、多拉快跑》
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对篮球的控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为团队争光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课的结束部分,也就是身心调整阶段,包括:集合整队,放松练习。主要是调整学生的身心,使心律趋于平缓另一方面是师生评议,讲解本次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收拾器材、宣布下课。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物速写---头像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人物速写》是动漫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掌握人物速写基本方法,并画好人物形态。同时锻炼艺术的敏锐性,以特有的敏锐性去发现美的因素,捕捉美的形象。 本教材共分为六个课题,本次课题属其中之一:人物速写的基础知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人物速写的基础知识,它包含了三点内容(工具材料、基本用笔方法以及人体结构的基本比例)。本次课题的内容人体结构的基本比例,它分为三个小点:1、男性、女性、儿童的相互比例。2、人体基本比例。3、人体头部的基本比例(头像篇)。本次课题在人物速写中很重要,特别是要重点掌握人体头部的速写表现方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通过学习:a、学生了解并掌握人的脸型特征和五官的位置关系,以及人物面部透视的变化规律.
b、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描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导入、看大师范画,通过提问回答、教师示范、逆向思维训练法。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描绘方法。逆向思维训练法,感受速写线条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速写的热爱之情。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速写的热爱之情。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和步骤
(2)难点:①培养学生观察和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掌握人物头像的相关知识。
②掌握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和步骤。
二、说学生
说明:
职一阶段,学生基础速写知识尚待完善,对人物速写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人物速写作业的积累,并通过绘画指导,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养成笔不离手的速写习惯。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展示课件)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2、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四、说学法
1、 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学示范法、演示法,学好速写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五、说课时安排
40分钟一个课时
六、教具的使用
丰富的图形资料运用ppt展示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实物投影仪教师示范直观演示过程。
七、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在上课之前,播放一断Mj的MV片断。目地:让学生在休息之余观看MV、,并对MV中出现的人物发生兴趣,为后面的引入新课埋下伏笔。点击图标,打开演示文件。在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系列大家熟悉的电影明星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认不认识屏幕上的这些人,答案肯定是认识,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已经回来了课堂,这时提出问题:既然大家都认识这些人,靠的是什么来加以判断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同学们会得出答案:是通过人的样子及人的脸来判断的。这时候就可以告诉大家:人的脸是一个人的标志。所以在我们进行人物绘画时,往往就得从人物头像开始。要画好人像,首先要对人脸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与我们人脸有关的知识。
二、授课(5分钟)
点击“开始”,进入课件。首页分三个部分:脸型特征、五官位置、作业演示
1、脸型特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同样子的人,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脸有一样,我们要认识一张脸,首先得从他的脸的轮廓开始,既人物的脸型。
点击“脸型特征”,进入《脸型特征》,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由若干学生人物头像组成的图片。这图片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个问题:这么多的脸,他们的脸型有没有规律呢?
点击图片,出现“相之大概,不外八格”。讲解。
点击“八格”,出现“田国目用,由甲申风”。展示教师示范作品,写生学生头像六种脸型(田国目由甲申),照片与示范相互对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这八种不同脸型的特征。
2、五官位置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讲解引入传统的“三庭五眼”
点击“五官位置”,进入页面,出现一个人头像。
要画五官,首先得确定出它们不同的位置,这个很重要。引入传统的“三庭五眼”。 Ⅰ、三庭
就是把我们的脸从上到下分成三份,这三份就叫“三庭”,是如何分的呢?请大家看图: ①鼠标进入发际区域,出现“发际”二宇,点击,鼠标进入眉弓区域,出现“眉弓”二宇,点击,出现“上庭”;
②鼠标进入鼻底区域,出现“鼻底”二字,点击,出现“中庭”;
③鼠标进入下颏区域,出现“下颏”二字,点击,出现“下庭”;
(讲此节内容时,还应适当的结合自己的面部进行讲解)
注意: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眼睛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回答)基本上在脸的中间部位. (在确定五官位置时,这点非常重要)
Ⅱ、五眼
就是我们的脸(正面)宽为五个眼睛长。
点击鼠标,出现几条线,把脸横向分成五份。同时有两只转动的眼睛,可以移动到每一份中,大家会发现,这五份的宽度是相同的。(一方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五眼的关系)
“三停五眼”古代画家根据成年人的面部五官位置和比例归纳出来的。如果某人的五官不同于这一标准,则成为其明显特征。因此,“三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准绳。但是,儿童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眼睛位置越偏下,五官位置显得越紧凑。
三、教师示范(10分钟)
步骤演示,分别点击每一步的按钮,出现每一步的步骤演示图。通过教师示范演示讲解掌握人物速写的基本方法及其步骤(看步骤图参考教师现场演示)
在这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基础水平,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如果学生基础较差,选择逆向思维训练法,掌握线条的表现形式。二是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以先讲步骤,再看演示过程,让他们能自主的观察对象,表现对象。
四、学生分组练习(10分钟)
通过观看教师示范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模仿,运用逆向思维加以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加以练习,力争使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练习效果,同时能增强一些专业较薄弱的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五、点评与小结(8分钟)
师生共同反馈课堂情况,师评、学生互评。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六、布置作业(2分钟)
通过课外作业,巩固和提高学生熟练掌握人物速写的技巧。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灯祭》
课文选自迟子建的散文《灯祭》,讲述了“我”对童年“灯”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追思。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父女情深的场景就那么实实在在的重现于我们的面前。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1、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2、线索
明线:灯 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3、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 的快乐和幸福……
二、教学目标:
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如何通过我们的学习,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呢?根据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的语言魅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以达到深入理解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
3、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难点是体悟“灯祭”的含义。
三、设计理念
设计本节课时,都围绕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依据学情、年段特点、课文特点等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以达到深入理解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父亲为女儿做灯的细致描写中会理解父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父亲为女儿做灯的细节就是父爱的一种表现,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爱蕴含在琐碎的细节中。又比如,学生在用“ 父亲的离去带走了____ ,带走了___ ,带走了___。”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女儿爱父亲、思念父亲有了更深的体会,一个深切的爱女儿的父亲形象会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语言。最后赏读有关亲情的,体会浓浓的亲情。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此基础上再阅读其他,或完成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的训练。
四、学情简介
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应学习并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的语言魅力。
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父亲做灯送我”的层面上,对于中父亲想方设法满足女儿,为女儿做灯所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设计本课,同时也要学生用心体验亲情,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五、教学方法
为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重点段落入手,通过默读、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能联系自己,启发学生思考,感悟亲情 。
六、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爸爸妈妈你喜欢谁?
一、导入:
师:从刚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都非常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大家看这儿,画面上这些生活情景也一定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来看一看,(边配乐欣赏图片,教师边深情地描述)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伟岸的山,他那双温暖的大手,牵我走过每一个春秋,依偎在父亲的胸膛,是我最快乐的时光。父爱伴我成长,教我坚强,给我无穷的力量。有父亲在身旁,就是我的幸福天堂。
结:温馨的画面记录的是在父亲的呵护下,孩子是那么幸福快乐,深情的文字能更好的表达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在她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父亲,《灯祭》就是其中的一篇关于父亲的。
设计意图:我在授课时,开始的导入意在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创设情境,通过配乐照片欣赏及教师深情地描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二、细节描写 条理清楚
师:在这篇中,大家可能还记得,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出幻灯片:细节描写 出“做灯”一段)
1、 提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写父亲做灯的过程的。
2 、反馈:
师: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而且描写细腻,条理清楚。(出片:条理清楚)值得我们学习。
3 、其实在灯祭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出片)。读一读,透过这两段文字,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感受:
教师相机评价:
(1)不容易 再说得具体点 怎么不容易呢
你说的非常好,既联系了内容,又说出了感受,很会读书。
(2)、很辛苦 的确,一步一步地完成是要花费不少功夫
(3)、爱女儿 是的,用心体会,父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父亲为女儿做灯的细节就是父爱的一种表现。
(4)、想方设法满足女儿 尽管玻璃瓶换了一次又一次,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直到做出一盏让女儿满意的灯。
师结: (承上)条理清晰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女儿无言的爱。
(启下) 其实中还有很多朴实的话语,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我引导学生从父亲为女儿做灯的细节描写入手,强调结合作者美好的回忆来感受父亲的内心中对女儿真挚的情感。感动着作者的感动,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朴实的语言 真挚的情感
(一)师:大家看这儿,(出示片:虽然做这样一盏灯总要花上一些功夫,但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到一盏称心如意的灯。)读读这句话,透过文字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感受:(体会到父亲爱我,尽管做灯不容易,但总是尽量满足我。)
师:女儿深深体会到了父亲的一番心意。融入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句子。
师:(读得很好的情况)你真会读书,读的时候,通过突出几个词语读出你的感受。大家听出他读的时候突出了哪几个词语吗?
学生答。
师:大家都像他这样,自己读一读。
师:读书就是这样,要透过文字,抓住一些重点的词句去体会,你才能读出味道来。大家就像刚才这样,再读课文,细细品味,哪些语言让你产生共鸣,让你感动,让你体会到父女间的真挚情感?在文中划一划,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出片:再读课文,细细品味,哪些语言让你产生共鸣,让你感动,让你体会到父女间的真挚情感?在文中划一划,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重点品悟句子: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
师:父亲为女儿做灯已经成了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是女儿过年必不可少的,像是压岁钱一样,年年如此。
2、女儿提灯过年部分
父亲对女儿的爱体现在细微之处,父亲的一言一行饱含着对女儿的爱。
3、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师:父亲送我的灯仅仅看起来美吗?
生答,体会出:
(1)女儿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炫耀,父亲做的灯给她带来无限的乐趣。
(2)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这盏灯像月亮一样使女儿感觉温暖、明亮。
师:所以女儿眼里父亲做的灯是最美的。作者这一段的描写也很美,大家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7自然段。
4、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这段是一个排比句式,一句比一句更深入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有盼头”、“有声有色”、“妖娆迷人”体现出作者对过年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幸福、有趣。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情感。
教师范读,学生自己体会读。指名学生读。
师:年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真好,亲人团聚,小孩更是会盼着过年。
父亲张罗过年,家里的年过得有声有色。如果有了父亲的灯,年就更有滋有味,格外美好。就因为比起其他孩子多了一盏不寻常的灯,她的过年生活多了一部分,也就多了一份美好,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向往。
5、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
师:没有了父亲家里的年变得怎样?
师:全家陷入了对亲人的怀念之中,女儿对父亲更是深深的怀念。
出幻灯片:父亲的离去带走了____ ,带走了___ ,带走了___。
师:饱含着对父亲的怀念,女儿说出了心中的愿望:——
生读。
师:再也看不到父亲做灯的身影,熟悉的笑容,听不到父亲亲切的话语。生读。
师:让我们再共同感受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
6、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7、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体会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伤难过之情,失去父亲的种种遗憾。
师:能得到父亲做的灯是多么幸福的事,可女儿再也没有接受灯的福气了。元宵节女儿望着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为自己做的灯。
7、我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
8、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
9、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生:作者给父亲送灯来祭奠父亲。儿时父亲送女儿的那盏灯始终亮在女儿的心中,女儿深深地怀念父亲。
师指名读。
总结:无论是条理清楚的细节描写,还是朴实语言之中的真情流露,都让我们感动,爱是抽象的,往往通过一种形式来反映它,父亲爱女儿,为女儿做灯,女儿怀念父亲,送灯祭奠父亲。(板书:灯下点点儿)灯是传达父女之爱的载体,也是全文的线索。
一篇《灯祭》以她深情的文字,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传递的是无法阻隔的亲情。
设计意图:每年得到父亲做的灯,女儿体会到父亲的爱,从而喜欢父亲做的灯,更深爱着父亲,以至于当时去父亲时内心无比悲痛,进而涌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给学生充足自由读的时间,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潜心细读领悟女儿对父亲的真挚亲情,去感悟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领悟人间的挚爱真情。
四、亲情链接
师:读到这儿,也让我们想到了,亲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下面,再让我们读几篇有关亲情的片段。
自由读一读,注意选择一些描写细致的地方,或者是情感表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体会细节描写《背影》,感悟文中作者真情流露《荷叶母亲》、《那里有你的父亲》、《爱的补丁》。
结语:我们的生命历程融进了亲情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组旋律,每一句叮咛,每一声欢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足印…….
亲情是伟大的,我们感恩亲情。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去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幸福,去珍惜自己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五、课外实践:
师:爱读书的你,再读一读描写亲情的,推荐作品:迟子建的《白雪的墓园》、《不灭的家族》、《遥渡相思》、《重温草莓》等,相信你会更有感悟。
爱写作的你,拿起手中的笔,用朴实的语言把生活中爱的细节写下来,抒发出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赏读有关亲情的,体会浓浓的亲情。“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此基础上再阅读其他,或完成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的训练。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 是 《科学》第二册第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这一节主要介绍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教材一开始先呈现了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主要是让学生对运动和能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 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片面地理解运动和能的意义,同时也使后续教材和教学中可以较为方便地使用运动和能的概念。本节 共 有 16 幅 图片 , 2 个 课内 活动 和一个课前活动 ,涉及 14 个 概念,但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没有必要予以加深。所以教学时重在让学生多体会,而不是对每一个概念下严格的定义。
本节中的声运动、光运动 在第一章 已 有较为深入的介绍,但没有以运动的概念来叙述,是前面教学的后续;本节的机械运动是第二节学习的重点,而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将被后续教材不断引用,因此本节为以后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 本节还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1 ) 能说出或辨别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 2 ) 能说出或辨别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等能的形式,从而确认能的形式的多样性。
( 3 ) 建立能的相互转化观,如:能 体验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等。
2 过程与方法:
( 1 ) 通过实验、幻灯图片、劳技作品等直观教学,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分析各种运动和能的视频 ,学会收集信息并能简单分析处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 ) 通过观察、实践、动手操作等,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 以介绍我国古代的水碓磨以及神舟视频为契机, 增强民族自豪感 。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因为机械运动是下一节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所以把机械运动的特征确定为本节重点。动能和势能是机械能的组成部分,所以能说出或辨别动能、势能也是本节的重点。
光、电、声、热、生命等现象是学生常见的,但这些现象运动感不强,所以要学生以运动观念来理解,成为本节的难点。另外,由于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教材还无法介绍判断物体具有能的依据,所以学生对怎样的物体具有能还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只能通过“能可以促使物质发生运动和变化”的角度 来 认识物体具有能 , 也是一个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内容 分散 ,概念多,属概念性教学。以讲授式为主,辅以实验、启发式、讨论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另外, 在教学中, 围绕“情景” 设计 了较多的 “ 讨论 ”,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 学生有 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 二是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会在课前做好一定的预习工作,以期获得补充、修正其它同学的机会 ; 三是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三, 教学准备
1 学生:两人为一组,橡皮筋,吸管,铁质饮料罐;纸风车。
课前培养的鸡跖草的生长及图片
2 教师:演示势能用的小车(带装有定滑轮的木架),细绳,钩码。
收集各种图片和视频,制作的课件。
四,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培养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特设计教学程序如下:
(一) 引入:
自然界 万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 运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力的现象和能量的现象 , 运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 现在,让我们一起 欣赏几个运动。
展示情景①: 神六发射,水母运动,跳高, 海啸的视频 :
(二)运动的多种形式
然后问 :你还知道哪些运动能够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吗?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
那么, 这么多的运动,我们能不能用分类的方法对它们进行研究呢?
然后依次展示情景②:
①视频 :跳水跳板;候鸟迁徙。
②图片 :蒲公英种子的飞行;河水的流淌。
在这些运动中,运动员、候鸟、蒲公英种子、 河水 在空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吗?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我们平常说的运动一般指机械运动。
又问 : 同学们能举出身边的机械运动的一些事例吗?
组织学生积极回答并解释后叙述 :
机械运动仅仅是 物质 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还有许多比机械运动复杂得多 的运动 。
展示 情景 ③ : “ 雷电交加 的动画 ” 和问题 : “ 闪电时你会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在运动? ”
师生共同 讨论 雷电交加的形成 ,得出其中的 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和热运动。
又问 :除了这些运动外,还有其他运动吗?
展示情景④和问题 :①视频 :开花
②图片 :鸡跖草的生长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
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刚才一共将运动分为哪些呢 ?
并板书 第一部分 :一,各种形式的运动
为了巩固各种形式的运动 , 出示练习 :
下列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
一 。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 湾水加热后,蒸发加快 角桃花盛开
。轻舟已过万重山 即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楼空悲切,白了少年头 克雷声轰鸣不绝 小时 。摩擦起电
师生共同 讨论 解释,学生再次体会运动的实例。 明确掌握各种形式运动的 辨别 ,为 多种形式的能的教学铺垫。
(三)能的多种形式
然后 教师引入能的 多种 形式:刚才大家认识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有没有同学想过,是什么促使物体运动的呢?
组织 学生猜测 、 讨论 ,并 引导学生发现,给出初步概念――能可以促使物质发生运动和变化。
设问:运动有多种形式,那么对应的能是否也有多种形式?
然后展示 情景 ⑤ : “ 飞来的石头 ”和问题:“ 说明 这 块飞来的石头 有没有能?又 是 什么形式的能呢? ”
请学生讨论 , 得出动能的辨别依据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随即设问 : 固体具有动能,气体和液体的运动是否也具有动能呢?这个讨论是关键,学生光想没有看到实际例子很难得出结论,讨论就会变 得毫 无意义,为了先给学生一个必要的提示,出示 情景 ⑥ “ 洪水、台风的两个视频和水磨图片 ” ,再 请学生 讨论 。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 进行活动体验 (1):吹纸风车,再到风力发电。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 : 沿桌面移动小车,使钩码上升到一定高度,放手。
师生一起 讨论 看到的现象和说明的问题。 ―― 物体由于被举高就具有了势能。
学生活动体验(2): 制作可乐罐的运动;
旋转吸管后 ,可乐罐在桌面上运动起来。
怎么回事?想想看,里面有什么?说明什么?
师生一起 讨论 看到的现象和说明的问题。――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就具有了势能。
进而讨论得出势能的辨别依据和机械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就具有了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随后向一位同学提问 “ 今天早餐吃了 什么 ?” ,似乎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接着问题一转 “ 为什么每天都要吃东西呢? ”, 从而 进入 化学能的教学 ,然后 展示:
情景 ⑦: 书 第 43 页 图 2 - 10,图 2 - 11,图 2 - 12,补充一幅图“推车 ”。
问:食物,草, 油里面又蕴藏着什么能呢 ?
组织学生讨论 ,共同总结,得出化学能。
又问 :你还知道其它形式的能吗?
展示情景⑧: 书 第 43 页 图 2 - 13 ,书 第 44 页 图 2 - 14 书 第 44 页 图 2 - 15
组织学生讨论 ,共同总结, 得出声能 ,光能和电能 。
并板书 第二部分: 二,各种形式的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 刚才大家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具有能的?
请学生讨论 ,归纳。
教师引导:因为物体具有能,才会使物体运动,或者使物体发生了变化。
为了加深对能的辨别, 出示巩固练习 :
下列几种物体各具有什么能?
① 手表里被拧紧的发条②滚滚长江水③新鲜的牛奶
④雷电的闪光⑤飞向蓝天的神舟六号
师生共同讨论解释 ,学生再次体会能的多种形式。
上面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能量, 其实 还有很多 其它形式的能, 如核能、磁能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能量使我们生活充满无穷活力和生机,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能量在造福我们的同时,也存在伤害人类的威胁,下面来看一则 图片 资料:( 地上悬河―― 黄河)。
就这幅图片,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能量在造福我们的同时,也存在伤害人类的威胁, 就 象一把双刃剑,所以 我们既要珍惜它, 更 要好好利用它。
(四)小结: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由学生小结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回忆所学的内容, 及时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对知识 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掌握。
(五)布置作业:
1。 作业本相应内容。
2。 每个小组回去设计一个实验 , 探究一下,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势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 请 每个同学收集每种形式的运动和能的例子各两个。
五, 板书设计: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运动和能有内在的联系,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平分生命》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小男孩在错误地认为输血便会丧失生命的情况下依然同意为重病的妹妹输血,当得知不会有生命危险后,毅然要献出一半的血与妹妹平分自己的生命。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情深,产生对亲情的向往,感悟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亲情伟大。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而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
把题目作为切入点,质疑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语言和思维上的不足,老师只是相机指导和引导,不做整齐划一的点拨,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说学法
本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与伟大,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使用抓关键句的方法理解课文,自主朗读,自主感悟,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说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在这茫茫的人海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平分生命》这个故事一直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出示课题(板书)。面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怎样平分?)
(这样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也有利于带着问题阅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正音,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准字音。
2、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字音。
(开始环节对于字的认识可结合在学生的朗读中考查,因为这样的文章要使学生进入其中,而后才能有所得,接着才能跳出文章进行思考。如果一开始便纠缠在字的认识上,会离散学生的情感注意力,不利于进入情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老师需要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对他们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予以定位,同时又不能固守一个观念,应允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三、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1、你喜欢这个男孩吗?为什么喜欢他?
(通过学生的回答,容易激起学生想深入了解这个男孩的兴趣,为精读文章做好铺垫)
2、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此处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民主性、开放性)
3、学生汇报,老师点拨。
(这一环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教师要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进行深入引导,善于发现,相机引导。)
(以下三部分是文章最让人感动的精髓,要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采取多种朗读的方式,师生评价,也可根据情况教师指导朗读,达到深入体会男孩情感的作用,与作者的感情也产生共鸣。)
① 男孩犹豫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通过联系下文,可以引导学生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一个10岁的男孩,在认为输血会死的情况下,只犹豫了一下就答应给妹妹献血,可见他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他是多么的勇敢善良。)
②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声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
(这段话请学生抓住男孩表情的变化来猜想他的内心活动,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更深层地理解男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心灵的美好。)
③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真的没事,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俩各活50年!”
(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抽血表情的不同理解男孩的勇敢慷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宝贵,同别人平分生命,又有几人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做到呢?然而这个10岁的男孩做到了。
此时此 刻,如果这个孩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自由发言)
五、激情朗读,总结全文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感染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课型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色彩是诉诸视觉最具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而绘画恰是能体现色彩感染力载体。而本堂课主要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色彩的产生、色彩的要素、色彩的搭配等知识有所了解,并在前面的欣赏课中积累了大量对色彩的直观感受,可以说对于色彩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的来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探索色彩的对比、调和及搭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色彩,亲身体验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为后续内容水彩画、水粉画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不同色彩搭配在视觉传达中所起的感情影响,加深对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感染力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体验探究、小组讨论,体验感受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不同风格艺术形式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色彩,并运用不同色彩搭配传达信息、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
难点:理解并体会色彩语言如何对人们心理及情感的影响,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五、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法、情境法、讨论法。
学法:合作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出问题:如果用一个颜色来表现你的同桌,你会选择哪种色彩?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每一个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或者情感,这是因为色彩是诉诸视觉最具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而绘画恰是能体现色彩感染力的最有力载体。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感染力》一课,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理解绘画中的色彩美。
(二)邂逅色彩
1.展示两幅食物的对比图,说一说哪一幅更诱人?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俗话说在我们判断一道美味的食物时讲究“色、香、味”俱全,可见色彩的重要性,好的色彩搭配、和谐的视觉效果可以带给人们与愉悦的心情和不同的心理感受。
【设计意图】把人的味感与色彩感觉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感受和区分色彩的表现性,通过直观法,再一次强化色彩的心理特性和情感作用。
2.展示《千里江山图》《干草垛》两件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哪一幅更具有色彩的感染力?
教师总结:《千里江山图》色彩明快;《干草垛》色彩和谐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实现美感的迁移,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绘画中色彩的美感体现。
(三)感受色彩
1.展示《千里江山图》《出水芙蓉图》《玉兰黄鹂》三件中国画作品与《干草垛》《土地》《乌鸦群飞的麦田》三件油画作品。学生欣赏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选取喜欢的一组作品欣赏并思考问题:这三件作品分别用了哪些颜色?有什么样的色彩关系?色彩传达了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探讨并回答,教师总结:
——《千里江山图》赭石、大青绿;对比强烈;匀净明丽,富于装饰性。
——《出水芙蓉》粉色(曙红+钛白)、绿色(花青+藤黄)、赭色;强烈对比中更显和谐;柔丽、润泽。
——《玉兰黄鹂》石青、钛白、赭石;色彩对比强烈;典雅华贵。
——《草垛》赭色、黄色、绿色;色彩和谐;光彩夺目,色与光交相辉映。
——《土地》红色、橘色、黄色;色彩饱满、响亮,视觉冲击力强。
——《乌鸦群飞的麦田》黄色、蓝色、绿色、橘色;色彩对比鲜明明亮;给人一种炽烈热爱的感受。
2.继续追问:这几幅哪一幅的色彩感染力最强?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乌鸦群飞的麦田》燃烧着画家激情的火焰,倾注着内心激荡的情感。
——《千里江山图》壮丽秀美的山水,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超乎物象之外的精神世界。
——《土地》冲击力强,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的赏析更加直观的让学生感受色彩在作品中的运用,体会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使学生对色彩的意义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受,为学生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四)总结领悟
总结:中外的美术作品都通过色彩来传达情感,而相对于中国画的含蓄,在19世纪像梵高这样的印象主义的画家着力于光色关系与色彩变化规律的探索。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出现,许多画家开始尝试以强烈、自由而主观的色彩来造型和表现,这种色彩被称为“表现性色彩”。
(五)比较鉴赏
展示《静物》《无题》等作品,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作品从色彩的表现与感染力方面进行分析。
——《静物》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追求一种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暖色调为主,明确地表达出了一种温暖、柔和、安适的气氛与情调。
——《无题》画中的色彩随着纵横交错、不同力度的笔触恣意挥洒,没有明晰的界限和秩序,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杰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巩固知识,运用色彩的美术语言来欣赏作品,体会色彩的魅力,更深层次的感受色彩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重点知识。
作业:课后多关注生活中的色彩,了解创作的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并且尝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更加系统的呈现知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同时根据美术教学探究性的特点,设计课后作业,有利于课堂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美术。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读背全文,领悟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