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4 09:21: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体会文章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用拟人方法说明事物,语言风格生动具体,属于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让学生一下子就分清平实说明与文艺说明的区别有着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通过讨论、比较等方式加深理解,所以我把教学确定为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一篇写作训练的课文,课文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上,要体现利用课文充当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仿效的“范本”,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初步学会写一般的说明文的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定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新课导入—师生互动—知识拓展—小结课文—作业设计

  1、新课导入

  我先让学生说出在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及它们的外貌、动作、生活习性,然后教师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即将认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说出谜语:(“形状象耗子,生活象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打一动物)

  我的这种导入方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喜爱,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了。因为这是自己喜欢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2、师生互动

  通过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个过程。

  ①查一查目的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提前读课文的好习惯。

  ②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③想一想学生读完课文,让大脑有一个思考感悟的过程,通过提三个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a.松鼠具有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试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

  (学生思考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分别就松鼠的外形、习性、性格来说的)

  b.大家想一下这三个特点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呢?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在文中找相应的自然段)

  c.课文开头第一段总写松鼠的三个特点,下面几段分写这三个特点,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个问题已明确了本文的说明顺序,结构层次一目了然,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④议一议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理解。

  a.你喜欢小松鼠吗?你喜欢小松鼠的那一点?(学生从多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b.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以外,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⑤讲一讲

  出示平实说明的资料,进行平实说明与文艺性说明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形象性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的难点也能得到很好的突破。(在这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理解感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归纳点拨。)

  ⑥练一练

  在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突破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儿歌《小白兔》的语言形式,结合课文中松鼠的外形、习性、性格三个方面,为小松鼠编写儿歌。(这种编儿歌的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编儿歌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熟悉松鼠的特点,同时锻炼了概括能力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重难点再次得到了落实。)

  3.知识拓展

  学习本文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及时归纳总结,明白了如何才能更好的介绍动物,为下一步学习写作有关动物的说明文奠定基础。

  4.小结课文

  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细致的观察是说明事物的基础,而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

  5.作业设计

  学以致用,作业就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本着本课的重点,布置学生回家自行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说课稿 篇2

  一、 教学内容的定位

  1、 教材解读:

  《鲜花和星星》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教材,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联系,体现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时的天真烂漫,充满了童趣。

  这首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是一篇朗读的佳作。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那么,基于我校的语文课题《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在一下全册课文中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篇课文呢?

  我们翻阅整册教材,不难发现,一年级的课文大多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紧密,尤其注重通过语言文字对孩子们进行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熏陶。如识字1为“春天春风春雨”春景词串,识字3“小舟竹子石头”为自然景物词语和祖国河山小诗。而后的第二单元是春景文,第五单元识字为夏景词串。而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还有《放飞小鸟》《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好》等,它们又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自然画卷。鉴于教材这样的安排,我们发现本课承前启后,既具诗情画意,童趣童真,又能使教材内容前后的整合点自然丰满。所以,选定了这样一篇课文。

  二、 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如何运用这样一篇诗歌,让孩子在有限的40分钟内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达到这样的课程年段目标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读准诗歌中的轻声音节。会读多音字“数”,写好“颗”“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的生活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及大自然的关注及热爱。

  4、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模仿诗歌句式仿写、创作小诗,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为:识字,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环节的呈现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立足于《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互动猜谜,活跃气氛(1)猜谜导入,铺垫情感(2)初读感知,准字、通句、顺文(3)识字、诵读,激发诗情(4)拓展延伸,发展语言(5)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因为具体细节已在教学中呈现,时间宝贵所以不再一一赘述。接下来就结合我校课题,具体谈谈本课“整合要点的把握”

  四、 整合要点的把握

  1、 学科本位设计:暨语文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的整合。

  (1) 教材系统化整合:这可以是本册、本年级教材前后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整合,也可以是不同年级上下的内容整合。由于是一年级,接触的教材还不够丰富,所以这节课主要体现的是本册教材前后内容的整合。如:在“识字、诵读,激发诗情”环节中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鲜花图谈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这就引起学生对前面第5单元夏景词串中花的回顾;同样,在学习“数星星”的环节中,引进识字6夏夜星空的回顾,谈谈你了解的星星的故事。以此充实它们的语言交流内容。这里只是内容的整合,对交流语言形式上没有作要求。而到第4个学习活动“拓展延伸,发展语言”时,就结合本文“我最喜欢 ,这里 ,哪里 ”的语言形式,整合课文“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学习内容,然后延伸至课外。这样,借助教材系统化整合不仅充实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内容,层层递进地为发展学生语言服务,而且也会逐渐培养孩子前后关联,有序阅读,自我整理学习内容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从课堂反馈来看,这三处的整合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有效训练。

  (2) 多角度拓展化整合:这一点是指整合的内容还可以立足文本内容,将整合的面扩大至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如开头的猜谜激情,是尊重儿童的`阅读积累,进行整合,又如这篇小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所以课后引导孩子走近金波,去阅读他更多的童趣小诗。其实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读读《日有所诵》等书目中描写自然事物的小诗。因为是低年级,课堂以识字、读书、写字为主,学习容量有限,若是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将这些与课内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有机融合进课内,拓展阅读视野。

  2、 多学科立体化整合: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教学中引进《小星星》的歌曲,作为前后衔接的过渡,又作为放松调节的课间操,极好地调节了孩子的学习情绪,渲染了宁静又有趣的学习氛围。奖花、贴花将美术和手工制作品作为教学手段,符合低年级孩子形象性学习的特点,为创设宽松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挑山工》。首先我说一说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这一篇课文被放置在快与慢单元中,意在培养目标如一,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但从本篇文章的题材来说是一篇写人记人的记叙文,单纯强调道理也容易犯道德说教之嫌。如何发挥出语文灵动的人文气息,从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品质精神及长年累月下来所积累下来的人生道理,将更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通了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交流。所以我将尝试着以分析挑山工的形象为视角、以感受挑山工精神特别是目标一致坚持不懈的精神为重点,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而挑山工对目标如一,坚持不懈道理的揭示则将在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

  四年级的学生具体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但认识能力比较有限,看问题较肤浅、片面,不容易发现文字下面所包蕴的丰富内容,所以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前后文中的联系,细读品味。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会的上面打圈圈,我们教给学生是他暂时不会的但让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这种发现的惊喜肯能激发出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 学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节奏、平衡、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读出“我”的诧异和钦佩,读出挑山工的得意和憨厚。

  3 感受挑山工朴素而平凡的人物形象,学习挑山工不畏艰辛,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目标如一才能顺利达到终点的人生智慧。

  对此,我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变序教学法。

  不采用从段到篇的程序教学,而是围绕着挑山工人物形象,感受、品析,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演示教学法

  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对于折尺形路线是直线的两倍如果借助于简笔画,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了。

  3 文本细读法

  引导学生抓住意蕴丰富的词句深入挖掘,如“得意”、“二十年”、“笑”等等,感受一字一词下所包蕴着的人的精神世界。

  4 对比导析法

  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讲的理到底是什么,对这些难点的理解,要通过游人与挑山工在攀爬的态度上比较。

  5延伸拓展法

  联系自身,这是一个将挑山工的精神品质,深刻的认识内化升华为学生的精神营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学法:1 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围绕有用,相同与不同进行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智力上得到互补,在思维冲撞中有新的发现。

  二课时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

  同学们敬佩什么人?有没有人敬佩干体力活的?有一篇文章是写泰山挑夫的,他们长年干着又苦又累的活,靠气力吃饭,但是就是这样的人还让作者这样的大作者敬佩不已,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可以缺的一些东西,想不想知道呢?好,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挑山工》。

  这样的导入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让学生从情感反差中认识到干体力活的人也有可贵的品质,这样的开头能为学好课文定下一个好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是一种切实的引导。

  二 自学生字词。当堂听写一些词语。完成教学目标1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其中包括两个小环节:

  (1)选你喜欢的一段,在由四人组成的小组里读。每人都试读一段,其它同学纠正。

  (2)再次读文,以默读为主。同时想想读完课文了,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跟我们介绍挑山工。

  初读部分是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大体上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不做评议,为后文提升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有新的收获做好准备。

  四 细读文本,感受挑山工朴实的形象。

  1 挑山工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2 挑山工的行走路线?

  什么是折尺形?用简笔画,一目了然。为什么要走折尺形?(归纳出三点)。折尺形的有没有缺点?

  “走的路程大约比别人多一倍”暗含着挑山工的辛苦和不易。

  3 品读有关于挑山工外貌、神情描写的句子,体会挑山工不畏艰劳,乐观开朗的精神。

  比如“一天一个来回”“二十年”、“黑黝黝”、“长不高、又矮又粗”等。

  生活这么艰辛,工作这么辛苦,他们是怎么面对的?

  笑对人生。

  4 体会挑山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过渡语:这样的挑山工多吗?对,从“随处”一词可以看出来,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挑山工却让“我”感到奇怪,“大吃一惊”,还"心悦诚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挑山工说“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引导学生能过对比,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游人是走走停停,玩玩闹闹,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这就是挑山工所说的“理”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读出那种厚道质朴的口气。

  挑山工这些话我们可以不可以把它想得更宽一点,例如做事上是否也跟走路一个理儿呢?

  进而揭示出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深刻的普遍哲理: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看准目标勇敢直前,就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能不能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理儿”?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5 挑山工的话对"我"有没有什么影响?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理解“需要”“它”等词。

  五 小结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品质,联系生活,合理迁移

  使学生对挑山工精神领会得更深刻、更具体,有助于贴近生活的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说课稿 篇4

  【教材简析】

  《穷人》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用朴实、准确的语言,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设计理念】

  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给足孩子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创设一个平台,让教师、学生、作者,文本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敞开心扉,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贫困和悲惨。

  2、品读课文,感受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一课,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单谈谈!

  2、从大家的言语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穷人充满了同情,从大家的眼神中我也看出来了,大家对桑娜夫妇充满了敬意!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板书:善良)

  3、今天我愿跟随大家共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质朴、真诚与善良!

  设计意图:“预习”实际上是课堂的延展,它能使课堂40分钟的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前的预习,孩子们对文本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整体的感悟。课一开始就让孩子们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的同时,又找到学生理解的共同点,使课堂教学的开展有了一个突破口。

  二、感悟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记下来,多读几遍。

  谁愿意把你的感动与大家分享?(引导到西蒙死去这场面。)

  1、感受穷人的悲惨命运:

  ⑴ 我们一起来读读!

  ⑵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两个孩子睡得那么香甜。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就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在西蒙奄奄一熄的时候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那此时她会怎么做?又会说些什么呢?

  ⑶ 冰冷的双手会抚摸孩子的双颊,晶莹的泪珠会滴在孩子的脸庞。这场面无不让人动容。再来读读!(放哀婉的轻音乐《眼泪》)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孩子,从身边的情与爱、媒体的人与事,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此时让孩子们充分地展开联想,他们能很快调动起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感知这一场景的动容之处,真切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加之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哀惋的音乐,完全把孩子带入情景之中,学生读来情真意切!

  2、感悟桑娜的善良:

  ⑴ 感受桑娜义无返顾的举动:

  ① 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走了,一户穷人家唯一的一个大人走了。这对于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来讲只意味着一条路、一个字──死。可幸运的是──桑娜抱回了两个孩子。请大家自由朗读8~12自然段,你会有更深的感动。

  ② 桑娜怎么做的?此时,她有没有多想?想到以后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丈夫会更苦?自己会更苦?

  ③ 那桑娜是( )地把孩子抱回家。还能怎么说?

  ④ 用她自己的话讲“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但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

  ⑵ 感受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

  ① 可这一抱却给桑娜的内心带来极度的不安。自由读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看看你能体会出她的什么感受。

  ② (放钢琴曲《命运》)后悔、紧张、担忧、害怕,这所有的感受搅得她心神不宁,这种感觉就是──忐忑不安。我们来读读!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中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这里我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感知桑娜的内心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一个交流平台。学生体会到哪一点就说哪一点,读读相关句子,带大家一起来感受。当紧张、担忧、矛盾、害怕、后悔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出来时,学生读来感同身受!

  ③ 只是抱会两个孩子,怎么会让她如此地被受煎熬呢?这都是因为他们也是──穷人!说说哪里能看出桑娜一家也非常穷?面对着熟睡的七个孩子此时的脑海中会浮现些什么?

  ④ 是啊!越想越担忧、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着急,此时的她坐立不安!再来读读!

  设计意图:“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人物的高尚品质。我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从吃的、住的、用的、劳动环境等多个角度,深切感受穷人的悲惨命运,此时的孩子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联想到桑娜将来的境况。正是这想都不感想的将来,搅得人忐忑不安。此时学生读来挠人心扉!在朗读中与穷人展开了对话,在对话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

  ⑤ 七口人变成九口人,这对于一个艰难度日的家庭来讲简直就是──?如果说刚开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此时经过了强烈思想斗争的桑娜还是坚持留下孩子,甚至是──揍我一顿也好!她的善良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对孩子的怜爱中!(板书:对孩子的怜爱)。

  ⑶ 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桑娜的善良?(四人一组阅读、讨论)

  ① 根据汇报小结板书:对家庭的付出、对邻居的牵挂、对丈夫的担忧等。

  ② 善良的人对待任何人、对待任何事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她人性的光辉!(板书:……)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集大家的智慧相互碰撞,会对作者的意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读者心中也将更加丰满。这一合作式的阅读、交流,能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3、感悟渔家的温暖:

  如此善良的人,难怪课文一开始就说──这间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板书:温暖、舒适)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祝福

  (放音乐《祈祷》)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小家,有妻子的付出,也少不了丈夫的努力,让我们下节课再走近渔夫、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再一次感受穷人的那份质朴、真诚与善良!

  让我们祈祷吧!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板书设计】

  对孩子的怜爱

  对家庭的付出 温暖

  善良 对邻居的牵挂 舒适

  对丈夫的担忧

说课稿 篇5

  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5和相关的“做一做”。

  说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说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2.学法: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说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4)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的吨数。

  2.师: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用水,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也藏有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培养能力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观察画面,说出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

  (3)提出: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学生试着解答,并汇报解法。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生1:12.8÷8×10 生2:10÷8×12.8

  =1.6×10 =1.25×12.8

  =16(元) =16(元)

  (5)激励引新

  师: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师指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用比例解决问题

  (6)探讨新知

  提出问题,同桌讨论:题目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7)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板书计算过程略

  (8)概括总结:象这样的题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均可,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变式练习。

  师: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条件: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它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改编后的题目。

  (3)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编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有改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用的水数为X吨,列出等式是:12.8∶8=19.2∶X

  (5)想一想: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小结:用比例解决问题,应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

  三、说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小黑板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① “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是一定的。

  ②( )和( )成( )比例。

  ③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 )相等。

  ④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请你列出方程。

  2.教科书第60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讨论并请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四、说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它的解答步骤是怎样的呢?

  五、说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

  一条公路全长1500米,一个工程队前3天修了600米,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把这条公路修好?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相关文章:

1.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

2.《离骚》说课稿模板

3.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4.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

5.【热门】赠与合同模板汇总6篇

6.【热门】赠与合同模板汇总8篇

7.【热门】借款合同模板汇总九篇

8.【热门】聘用合同模板汇总九篇

9.【热门】聘用合同模板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