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9-26 00:55: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小语界同仁:

  大家好!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开课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的时空。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借助自学提示和汇报时的相机指导,教给方法、明确任务,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自学时的盲目低效,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语文课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设计了两组语言训练,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内容采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叙述出来,使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不再是单纯的资料展示,而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深体验、揣摩表达方法的载体。

  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视频资料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教材之所以便教利学,教材里的泡泡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这篇课文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考虑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容量,我把它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把展望未来和交流小练笔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相信会有好的效果。

  (临场经验不足,学情把握不足,没有更机敏的调控课堂出现的点,比如: )还年轻,教学之路还会很长,相信通过此次大赛的砺练,今后我会扎实走好每一步,恳请各位评委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我会努力!!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i.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ii.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iv.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v.重点:a、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b、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vi.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c)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a、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

  顺序 景物 写法 抒情

  发现小潭: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 (动静)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溪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寞[寓情于景]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能力。

  ②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看、听、读、议,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同时,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作一次探索性学习,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比较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讨论法:所有教学重点难点均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探究性学习。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思考以下内容:

  (1)汪曾祺其人其文。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二)导入:

  1、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提问:“这首歌有什么特征?”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我抓住“京味”、“京派文化”等加以点拨。然后让学生找出歌词中哪些词句体现。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出课题。

  2、展示多媒体图片——北京胡同和老北京街景,

  (三)明确教学目标〔略〕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1、提问预习问题,指导学生用跳读方法,抓关键词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1)汪曾祺其人其文。学生回答与教师介绍结合。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方正、安静、封闭

  关键要让学生找到依据,教师用几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反复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等。

  (3)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首先,通过概括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总结它的总特点。这点学生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教师对“四合院”进行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其次,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4)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边概括边板书):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

  理想住家——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要求不高

  处事哲学——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5)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齐读最后三节,思考: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先请学生来回答,后教师评价学生发言,并说出自己的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伤感、留恋、理解。仅供学生参考。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是复杂的:①没落的必然(理性)②依恋,但又无可奈何。

  ——胡同文化①既有值得称道的地方,②又有必然抛弃的缺点。

  2、品味语言

  《胡同文化》不同于一般评点或介绍类的书序。它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文化随笔。因此,学习并揣摩本文的语言张力,理解并领悟本文的文化内涵,是学习本文的要点。

  教学时,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具体是: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老师积极给予引导。

  朗读训练后,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子: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质疑,相互解疑,教师辅助答疑。

  4、总结全文。

  (四)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

  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课最后一个环节引进单元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课内教学拓展到课外。围绕“胡同文化”这一课题,让学生开展一次语文课外研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

  首先,引导学生参照相关内容,发现并确立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后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小组协作探究。(课题可以是如下种种:北京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与名人、胡同建筑经典、胡同风情、胡同与北京人、胡同文化研究等等。)

  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上网等各种方式开展研究的方法,由学生生在课外完成,时间为一个月。期间教师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最后,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可以通过论文、报告、专题讲座的方式,也可以是图片展览的形式,还可以是放映多媒体、录象的形式让学生发布探究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活动心得等。

  总结过程重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通过亲身时间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时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说课稿 篇4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雷雨课文的语文说课稿,我们来看看。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班级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班级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班级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班级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班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班级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班级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班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班级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班级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班级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班级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班级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班级学生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班级学生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班级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班级学生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班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班级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语文说课稿 篇5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一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

  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各组学习的收获。看看哪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第一题: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在读的时候,我们因想了课前观看的录像片,同时我们一起阅读了介绍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材料,努力把自己想象成游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去练习的。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角色换位,他向大家介绍了一种读书的好方法,你们组给大家示范了下好吗?

  生:读第二段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生:评价(略)

  师:在读中我发现句子中有些词语被你们有意地强调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突出了“却从没”和“真”这两个词。因为我们认为,这两个词可以表现出作者初见漓江时的惊讶和赞美之情。

  师:真正体会了作者之情,谁再来读一下好吗?作者写水清时说“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清可见底的小河水,并不少见!

  生:漓江的水并不是小河水,因为在江中可以可以行驶竹筏小舟,而且我们手中的资料上介绍,漓江白水深达七八米,而且连它的支流都是清澈见底,这样的水就是不多见的了。

  师:好,结合材料,抓住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体会出“甲天下”的原因所在。写水的部分大家读得不错,其他的内容,我们能读好吗?(生练习,练好就举手,指优生读文。)

  师:刚才通过这一小组的汇报,我们更加深入地领悟了课文的内容,他们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语文说课稿 篇6

  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殊的葬礼。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在拉丁美洲的巴西与阿根廷两国国境线的交界处,有一条巴拉那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就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泻而下,在下面撞开了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有时高达近百米。更有震耳欲聋的水声,为大瀑布壮威。据说在3o千米外,瀑布的巨响声还清晰可闻。

  长期以来,塞特凯达斯瀑布一直是巴西和阿根廷人民的骄傲。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但这雄奇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

  20世纪80年代初,在瀑布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且,周围国家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水量逐年减少。

  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已经逐渐枯竭,即使是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的雄奇与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见此情景,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

  科学家们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消息传开,许许多多的人感到震惊和痛心。这个曾经令多少人为之骄傲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即将永远消失。这个事实,令人们震惊,同时也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他们痛苦地接受了现实,纷纷加入到全世界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

  1986年8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他们模仿当地印第安人为他们的酋长举行葬礼的仪式,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大瀑布。

  这个行动立即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9月下旬,巴西当时的总统菲格雷特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为瀑布举行的特别的葬礼。

  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骄做与欢乐,号召人何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8-30

《语文》说课稿05-10

语文说课稿语文说课稿范文05-04

语文《荷花》说课稿06-13

语文《母鸡》说课稿07-16

语文说课稿06-22

语文《画》说课稿11-30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综合说课稿12-20

语文上册说课稿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