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周长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周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1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厘米
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①4+2+4+2=12(厘米)②4×2+2×2=12(厘米)③(4+2)×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①3+3+3+3=12(厘米)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路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路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的周长》。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周长的含义,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四边形,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等知识,为学生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教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国旗、课本、钟面等实物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提出:“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在进一步的动手实践,探究规律中,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运用。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
② 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分页标题#e#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和慨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
考的习惯,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长方形有关的几何初步知识则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设计: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围一围,量一量,摸一摸,画一画,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法安排:苏霍姆林斯基说:“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创设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4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观察、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围一围,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 在问题情境中感悟周长的含义
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情境激趣问题引路。
为了让学生掌握周长含义中的几个要素:“一周”“一周的长度”“封闭图形”,我设计儿童喜爱的童话例题,并依题中情境的展开、交换提出三个层次的数学问题:分页标题#e#
① 一周是什么意思?
我利用动态课件创设3只卡通小动物绕着规则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树叶)行走一周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3只小动物行走的路径,感受“一周”“一圈”的含义
② 周长指的是什么?
通过提出“走了一周(或一圈)走了多少路”的问题,理解“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把“一周”和“一周的长度即周长”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区分清楚。
③ 什么是封闭图形?
通过观察一组图形的特征,直观地理解“封闭图形”的含义。
二、 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寻求图形周长的一般解法
当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了清晰的理解之后,寻求图形周长的一般解法便成了本节课要达到的第二个认知目标,我根据活动既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准备放手让每个学生进行自主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活动,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得出求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是:直接量出图形各边的长,求出各边的长度和即为图形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测量不规则图形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与测量规则图形有所不同,如量树叶的周长要用绳子围出一周,然后拉直量出其长度,经历这个过程后使学生明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对策。
三、 在合作、探究中悟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解法是本节课要达到的第三个认知目标,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用简便方法求其周长,其意义不光是在计算的技巧上,重要的是突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把握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因此,我准备在学生测量并计算出一张卡片的周长之后,让不同的算法都上台展示,再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形周长的3种不同解法,
① 6+4+6+4=20 (直接应用周长的意义)
② 6×2+4×2=20 (应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
③ (6+4)×2=20 (长方形的特征加乘法分配律)
通过交流与研讨,使学生认清每一种解法的意义和依据,认识自己的那种解法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促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实现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和超越。
四、 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巩固深化
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知识的巩固提高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用好数学的积极性,我设计的练习题是:
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5米,宽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分页标题#e#
2、这是我班李尚儒同学的一幅画,你能想办法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3、李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需要多少米?
4、猜一猜:谁先到达终点?
五、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最后我让学生给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3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给这个班级亚婷同学的画装画框入手,激发出本节课的主题。这个引入非常自然、贴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特别是后而的拓展延伸环节,这里又跟前面的创设情境部分呼应。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里第一步骤设计得很妙。请你先估一估这幅图的周长。这里体现了估算意识,为了降低难度,用了双面胶作参照物,体现出老师处处从学生角度考虑的思想。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老师借助长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潘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不过也有值得商榷的一点:在探究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老师的确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但滚、围这些思路应该说是很巧妙的,学生提了出来这些巧妙的想法,如果老师能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许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更爱动脑筋,更爱数学这门学科。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圆的周长第二节。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着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和圆的认识来学的,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数,初步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变化和圆周率不变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二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中,为了突出重难点,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突破“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乌龟和小兔比赛跑,小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乌龟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乌龟获胜,小兔看到乌龟得了第一名心理不服气,它说这样比不公平,同学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 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小兔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么求呢?那乌龟跑的又是圆的什么呢?通过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通过知识迁移,感知圆形跑到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人人参与,探究新知
我将先出示教具,铁丝圆,一枚硬币,一条绳子,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 曲线长就是圆的什么?接着让学生动手摸圆的周长,领会周长的含义。
(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1 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圆的周长?
会出现绳测法和滚动法,教师小结:化曲为直。
然后设疑激趣,我挥动一条带有小球的绳子,让学生说出它的周长该怎样测量,明显的绳测法和滚动法是无用的,引出矛盾,这样设计有问题引入,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2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我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与直径,并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测量,计算,汇报,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完成后师生共同归纳这个结论,从而得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学,交流新的收获,读圆周率的历史材料,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周长公式:C=dπ C=2rπ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四)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题,求下列各圆的周长
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三层次:发展题
(1) 首先解决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不公平)
(2) 校园里有一棵很大的数,你又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它的直径呢?通过开放性的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思考了乐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回归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简要说明,谢谢大家!
板书:
C=dπ
C=2rπ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一家三口骑着车轮大小不同的自行车去郊区游玩的情境使学生了解车轮周长的概念以及车轮周长和它的直径有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在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首先同桌合作,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和直径,学会测量周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滚动法,在硬币上做个记号,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二是用细绳绕硬币一周,再来测量这段绳子的长度。然后小组合作,利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并在表格中记录相关数据,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商是一个固定值,通常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为了方便学生的计算,教材规定本书中“Π”只取两位小数,即,3。14。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2Πr。最后,安排了利用周长公式解决圆镜周长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可参考“知识窗”中的文字,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类不断探索数学的过程,体会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2、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能运用周长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操作、测量计算、探索讨论等认识圆的周长及周长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圆的周长,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圆,已经具备测量一般图形周长的技能。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三、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以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教学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师始终以一名“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从而使整节课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
四、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硬币、直尺、细线等。
教师准备3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若干组)、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课前尝试小研究:
1、复习铺垫:
(1)举例说明什么叫物体的周长?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探究尝试:想办法测量一元硬币(或其他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看谁的方法最巧妙,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根据尝试教学的理论,本着“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的原则,将教学环节前置,将学生能做、会做、可探究的问题预先抛给学生。
一、情境引入,铺垫交流
1、交流铺垫题,复习周长概念。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事情,提出谁的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远,为什么?
师:你认为哪儿是车轮的周长呢?
生:车轮一周的长度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谁的车轮周长最长,谁的车轮周长最短?
生:爸爸的车轮周长最长,聪聪的车轮周长最短。
3、讨论:车轮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然后由车轮的半径越长周长越长,即车轮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进而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的结论。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周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小组交流尝试小研究、测量硬币的方法。交流时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讲清楚。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学生边说边演示:
(1)缠绕法。
(2)滚动法。
(3)软尺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是7.8cm。
设计意图:复习铺垫题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只有做好知识生长点的挖掘培育工作,才能结出新知识的累累硕果。探究尝试题——测量硬币的周长和直径,放到课前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课上直接交流,重点交流测量方法。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课上尝试小研究:测量圆片周长。
1、提出课上小研究的要求,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圆片测量并计算。
老师课前给每个小组发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和计算,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并填在表中。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参与。观察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各组测量和计算结果,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全班汇报。师:完成测量了吗?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汇报预设:
三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设计意图:课上尝试小研究要充分发挥好小组合作的功效,借助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相反。有了前面测量硬币的基础,此处重点应放在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上。
(二)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教师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程,然后交流感受和启发,进行思想教育。
师:看来,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其实这个倍数是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圆周率可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并在桌子上试着写一写。
师:我们今天课上研究的圆周率,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古人就开始研究了。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4页的兔博士网站。(学生自学)
师:在众多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当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祖冲之。
师:你们觉得祖冲之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老师也觉得祖冲之太了不起了,做为中国人感到太自豪了。
师:现在人们发现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利用计算器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面上亿位,你们读一读。π=3.1415926535897……(生读。)
师:由于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书:π3.14
2、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直径=圆周率,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师:根据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如何求圆的周长呢?
生: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
师: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d”表示,谁来总结求圆周长的公式?
生:c=πd师:那如果把直径d换成半径r呢?
生:c=2πr师板书。
师:再求圆的周长,你还用测量的方法吗?只需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径或半径。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启发下,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和用字母表示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简单应用
1、让学生试着用公式求圆的周长
师:那我们利用公式试着求一下圆的周长。(课本84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
生:根据c=2πr列式为:3.14×2×1.5=9。42(cm)
生:根据c=πd列式为:3.14×18=56.52(cm)
2、让学生试着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黑板出示:一面圆镜的镜面是40厘米,在它的边缘镶嵌一根金属条,这根金属条的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
师:你会做吗?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前做?
学生自己完成,指名板演
3、课下作业:
师:今天我们由车轮的转动认识了圆的周长,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并且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课下老师给大家留个调查作业有兴趣吗?打开书84页,能完成好吗?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给半径求周长、给直径求周长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6
今天,我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的周长》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学生是在三上册已经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直边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为下节圆的面积以及下册圆柱表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中受到启发受有教育。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六年级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达到一个高度,知识的累积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操作理解与归纳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但是思维深度不够,个性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精心操作、细心观察、准确归纳、同时多关注个性化思维展示。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节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圆周率,并通过测量与计算理解圆周率,最后讨论归纳,推导园的周长公式。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通过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充足的展示平台,提高学生合作、操作、观察等方面能力,从而体现教学课堂是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
3、在合作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个性魅力的独特,以及科学知识无穷的奥妙与吸引力。从而做到教学课堂育人的实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节教学是否成功的知识基础,就是要看是否突破难点,突出了重点。学习圆的周长,就要先让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然后由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再推导圆周长的公式。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圆周率的理解,重点是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并能计算圆的周长。
五、说教学方法
要突破这个难点,突出这个重点,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去操作、去感受,让学生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测量、计算、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关系。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合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去理解圆周率,再归纳推导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体现了教学课堂就是: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总结归纳这一本质。
六、说学法
由于本节知识可操作性强,而且高段学生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所以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总结归纳,就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就要齐心、观察就要细心、测量尽量准确、总结力求完整。
七、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的一切理念与方法,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尽量做到新颖、合理、符合学生实际。
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所以一上课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接着再让学生检查自己书和学具是否准备好,以告诉学生教学课堂必须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比较,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创设情景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关于圆的知识,而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就采用大家都熟悉的月亮,课件出示:一轮满月高挂夜空,静静的水面没有一波纹,这样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在课间烦躁的心情得以慢慢平静,思维回到课堂。一轮圆月让学生想到了教学上的“圆”,从而引出新知。数学用于生活源于生活。
接着课件出示一组直边平面图形曲线图形,让学生观察“圆”的与众不同即复习了旧知,同时又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3、新知识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安排4个主要环节
(1)、认识圆的周长
周长学生已有了解,但是圆是曲线图形,它的周长到底是什么?在圆的什么位置?这个概念较抽象。所以我先用课件出示:乌龟赛跑,并演示跑一圈就是圆的周长。
再让学生摸手中的圆形纸片一周,就是圆的周长,从而得出周长的概念。
(2)、思考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要突破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上节内容来猜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合作的空间,为下一个操作环节做知识与思维的辅垫。
(3)实践操作(认识圆周率)
先猜想,再操作,用实践来验证猜想并在验证过程发现新的规律。本节课如果抓难点,重点也就是不攻自破。圆周率是我们祖先几年前就利用原始的工具,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与验证得来的。所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操作、讨论、分析,学生势在必行的,于是我安排让学生测量周长,接着再计算,得出数据,并观察、比较、归纳,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周率。在测量圆周长时我安排了一个先独立猜想,再讨论,最后展示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圆的周长可以测量得到,但是测量很麻烦,而且有局限性,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操作找一个规律能很快、很准确得到圆周长的方法,让知识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去发挥去创新、去思考、去总结。最后在教师提供的学具下,学生通过测量与计算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周率。然后教师课件出示:“祖冲之”,让学生自学阅读,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流程的重点,让学生在操作中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
(4)、总结公式
当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知道了圆周率实际上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一个比值,我便及时安排学生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接着便设计2道例题与3道巩固练习,以加强对新知识巩固和理解,最后做全堂总结,整个教学流程我把握住让学生先观察再体验、先猜测、后实践、最后总结、归纳,学生全程参与、全程体验,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的体现,展示了一节课关键词,重点和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先板书了圆周长的概念,加强学生记意,接着板书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式,以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板书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板书简练、有序、重难点突出,为学生知识积累做了一直观的补充。
九、说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一个自查,查漏补缺,然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在学生的测量时教师意识重要的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测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误差太大,得不出想要的结果,另一个就是在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得出圆周率后,一定要及时引导后学生仔细观察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我了计算简单计算是方便取近似值3.14,它实际比3.14要大。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7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9—70页例1,练习二十五中的习题。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理解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具准备:长30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吹塑纸一张;用两根96厘米的铁丝,分别围成长30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框架;剪刀一把;教师用钉子板一块,细尼龙绳一根。学生准备火柴盒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一张,细线一根。
四、教学过程: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有5个标上序号的不同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黑板上的哪几号图形是长方形?
生:第2号和第5号图形是长方形。
师:其他的呢?
生:其他的都不是。
师:第1号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
生:因为它只有三条边,三个角。
师:对。长方形应该有四条边,四个角,而它只有三条边,三个角。那第3号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呢?
生:因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我们还可以怎么看?
生:因为它的对边不相等。
师:第4号为什么也不是长方形?
生:它的对边虽然相等,但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那么,长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生(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还有,有四条边。
师:应该说,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很多学生跟着教师说]
师:[出示钉子板,演示]现在老师在这个钉子板上围了一个长方形。谁来指一指,哪是长,哪是宽?
[一学生上前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长方形有几个长,几个宽?
生:有两个长和两个宽。
师: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有多少厘米?
生:[齐]不知道。
师: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齐]要用尺量。
师:[用米尺量长方形的上面一条边]现在老师量了这个长是28厘米,那这个长[指下面一条边]是多少厘米?
生:[齐]也是28厘米。
师:宽是多少?
生:[齐]不知道。
师:现在老师也来量。[用米尺量左边的一条边]宽比长短7厘米,那宽是多少厘米?
生:[齐]21厘米。
师:今天,就要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知道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还要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现在先来看,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老师用一根细绳从这个长方形的一个顶点开始,绕着长方形围一周。[边说边演示]这一周的长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板书]
生:[齐][读板书]长方形的周长就是绕这个长方形一周的长。
师:[出示绕长方形一周长的细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齐]要量。
师:[用米尺量这段细绳]现在老师量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98厘米。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盒放在桌上,用带来的线沿着火柴盒的四周绕一圈,[教师演示指导绕的方法]然后量一量,看火柴盒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绕和量的方法。然后指名说出量的结果]
生:火柴盒面的周长大约是17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这课本面也是一个长方形,请大家沿着课本的四条边摸一摸,这长方形的周长是从哪里到哪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沿课本的边摸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就是我们课本面的什么?
生:[齐]周长。
师:这课本面的长是哪条边?[学生指出课本面的长]好,现在我们再来摸一遍。从长方形的这个长开始。
生:[齐][用手沿着课本面的长、宽、长、宽的顺序分段摸一周,边摸边说]长、宽、长、宽。
师:是不是摸了一周?
生:[齐]是的。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跟它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见学生没有反映,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再一起摸课本面的四条边]这是一条长,这是一条宽,这又是一条长,这又是一条宽。这一周有几个长,几个宽?
生:[齐]两个长,两个宽。
师:这长方形的四条边一共有多长,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你们把剪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看能不能把你们带来的线,绕着这个长方形纸围一周?
[学生用线沿长方形纸的周长想围上一周,但围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师:[注视几个学生的操作]怎么样,不容易围吧?那就请你们用尺来量一量,看看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学生们改用尺来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纷纷回答: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师:现在用尺来量,就很快量出了长和宽。有的时候,我们要求长方形的周长,直接去量它的一周很困难,就可以利用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跟周长的关系,量出长、宽,想办法计算出周长来。
师:[出示长方形吹塑纸教具,贴在黑板上]老师这里有个长方形,长是30厘米,宽是18厘米[在图形的长、宽旁标出长度]。老师又用铁丝围成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将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框架比在长方形吹塑纸上]大家看,这一段[指长方形的长]铁丝多少厘米?
生:30厘米。
师:这一段[指长方形的宽]铁丝是多少厘米?
生:18厘米。
师:现在我们把这根铁丝展开。[将铁丝框粘在黑板上,逐段将铁丝拉直,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段是长方形的长或者宽。教师在每段铁丝下面分别板书:长、宽、长、宽]
师:大家看,[指着拉直的铁丝和下面的板书]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齐]长加上宽,再加上长,再加上宽。
师: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0加18加30加18,等于96厘米。[教师板书]
师:[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框架]老师又用铁丝围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将铁丝框架比在长方形的吹塑纸上]现在把它从对角剪开[用剪刀把长方形框架剪成 和 两段,出示其中一段]看看这一部分铁丝是这个长方形的几个长和几个宽?
生[齐]:一个长和一个宽。
师:这一段铁丝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将这段铁丝展开,粘于黑板上,下面板书:长加宽的和]长方形的周长里面有几个这样的长加宽的和?
生:[齐]有两个。
师:[将另一段铁丝也展开拉直,粘于黑板上,并在“长加宽的和”后板书:“的2倍”]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的2倍。用这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又该怎样列式呢?注意,要把长加宽的和先求出来,要先算加。
生:(30+18)×20。
师:等于多少?
生:等于96厘米。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可以有两种方法:这是第一种方法[指“长+宽+长+宽”],这是第二种方法[指求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两种方法都算了长方形的几条边的和?
生:[齐]四条边的和。
师:哪四条边的和?
生:两条长,两条宽。
师:计算结果呢?
生:都相同。
师: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
生:长+宽+长+宽。
师:按照刚才摸的顺序,把四条边一条一条地加起来。那第二种方法呢?
生:是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以2。
师:[出示长方形木板]这里有个长方形,请哪个同学来量一量,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生:[用尺量后说出]长53厘米,宽40厘米。[要求学生根据量出的数据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并指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两人板演。订正后再了解用第一种方法或第二种方法计算的各有多少人。再指名一人用皮尺绕长方形木板一周,直接量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并报出结果]
师:刚才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都是186厘米。现在这个同学用皮尺绕长方形木板一周,直接量出周长也是186厘米。说明这两种方法的计算都是正确的。我们对这两种算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用第一种方法,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列出的算式容易懂,但计算比较繁。用第二种方法,先要算出长加宽的和,再乘以2,列式要用到小括号,但计算比较简便,你们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来决定用哪种方法。现在请看课本第7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先请你们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学生量课本,有的说长是18厘米,有的说长是19厘米,有的说长是18厘米多一点,有的说长是19厘米不到一点。教师根据学生量的情况,统一成长是18厘米,宽是13厘米]再算出周长,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周长是多少?
生:[齐]周长是62厘米。
师:[再要求学生量练习本的长、宽,并统一成长是19厘米,宽15厘米,算出周长后填在书上的表格里]练习本的周长是多少?
生:68厘米。
师:[出示例1,指名学生读题后]要求周长是多少厘米,应该先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长和宽。
师:题目中告诉我们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纷纷回答]请同学列式把周长算出来。
生(l):8+5=13(厘米),13×2=26(厘米)。
生(2):(8+5)×2=13×2=26(厘米)。
师:[边板书,边说]能列综合算式的,应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这是道应用题,还应该答题。[学生补答,教师把例题解答板书写完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9页至第70页。并说明课本上“也就是长加宽的2倍”这句话意思不清楚,应改成“也就是长加宽的和的2倍。”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在课本第70页第一行“加宽的”后面添上“和的”二字。并把修改后的这一节课文完整地读一遍]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生:用绳子把长方形围一周,这一周的长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长方形周长怎样计算?
生(1):用长加宽,再加长,再加宽。
生(2):还有一种方法,用长加宽的和乘以2。
师: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齐]长和宽。
师:如果长和宽不知道怎么办?
生:[齐]可以量出来。
师:如果只直接告诉其中的一个条件,还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怎么办?
生:要把另一个条件先求出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第4题做在课堂练习本上。大家看第4题,问题是“小明沿着足球场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这实际上是要求什么?
生:[齐]求足球场的周长。
师:请把题目看仔细了,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就先要把它求出来。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圆的周长。这是《实验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一个课时的内容。下面,我来谈谈如何教学这一课。
一、理解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直线图形,上节课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通过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为下节课学习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把握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关键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确立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及圆的周长的含义,掌握圆周率Л的近似值,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通过2道例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当时低劣的条件下,准确计算出圆周率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准备本课的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一根一米长的直尺,一根6米长的皮尺,几个大小不同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圆,一个用硬纸板剪成的长方形。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一根包装带,几个大小不同的硬纸板剪成的圆(瓶盖、算珠等圆形物体更好)。
五、采用实践感悟、协同探索、抽象概括等教法与学法,让学生享受成功
1、实践感悟。
上课开始时,教师拿出长方形硬纸板,让学生通过口述,手摸重新认识一次长方形的周长。再拿出圆形硬纸板借助长方形周长的引渡,让学生用皮尺围测、用圆在皮尺上滚测、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协同探索。
当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随即把学生以6人一个小组分开围座在一起,然后让他们分别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由小组长记录下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数据,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最后比较所有的商,看看有何特点。
教师要求各小组汇报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并逐一把这些商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一个结论:不论多大的圆,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就此机会,教师向学生计述一千多年以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用算筹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总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伟大的发现,比欧州人早了500年。
教师指出:由于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并用字母Л(pai)表示,Л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取近似值,即Л=3.14。
3、抽象概括
既然知道圆的周长divide;圆的直径=圆周率,那么,根据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已知直径求周长应是: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为了方便,我们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用字母d表示圆的直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Лd。因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即d=2r,那么圆的周长=2×圆的半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就是C=2Лr。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根据圆的直径求圆的周长和根据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的两个公式:C=Лd和C=2Лr。
4、享受成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醒地认识,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了理论上的把握。但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本第101页例1,并要求学完后自己试做第103页试做题第1题。估计大部分学生做完后,教师又从平时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中各抽出一名板演。板演完成后集体评论。我们一方面表扬和鼓励做得正确的学生,另一方面纠正板演中出现的错误。
就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自学例2,并用解决试做题第1题的同样方法,解决试做题第2题。
最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作一次系统的口头归纳。
附: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divide;圆的直径=圆周率
即Cdivide;d=Л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
即C=Лd
又因为d=2r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9
一、 说教材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圆周长的知识在几何初步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
关键: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2) 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这节课在学习探索圆的周长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测量的方法--"绕线法""滚动法"以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获得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准确测量、实验发现、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小组合作、实验发现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数学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向。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说明:他们刚刚跑完一圈,就争吵起来了,都说自己跑的路线长。那么,到底是谁跑的路程长呢?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的周长(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㈡引导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先摸一摸圆,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2个问题: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学生回答“曲线” (板书)我又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周长” (板书),最后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绳测法”让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测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以及(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甩出一个圆,显然,用刚才的“绳测法”、“滚测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
这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 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因此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2、 树叶图片。
五、教学过程
1、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2、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3、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①4+2+4+2=12(厘米) ②4×2+2×2=12(厘米) ③(4+2)×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①3+3+3+3=12(厘米) 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数学说课稿周长模板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1.认识周长说课稿
2.认识周长说课稿
3.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6.数学广角说课稿
8.数学广角说课稿